诱发情绪论文-林无忌,林静远,韦人丹,李卓宇,蔡晓晴

诱发情绪论文-林无忌,林静远,韦人丹,李卓宇,蔡晓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发情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情绪记忆增强效应,反馈,效价,联结

诱发情绪论文文献综述

林无忌,林静远,韦人丹,李卓宇,蔡晓晴[1](2019)在《不同情绪诱发方式对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信息较中性信息更容易被记住,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记忆增强效应(Emotionally Enhanced Memory, EEM)。情绪记忆增强效应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证明,但是前人研究大多使用情绪材料自身的情绪诱发,而较少关注中性刺激与情绪性事件联结对记忆造成的影响。以情绪性事件作为诱发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决策行为中。因此本研究比较两种情绪诱发手段对面孔记忆是否具有不同影响。在实验一使用对中性面孔的猜测结果作为情绪性事件诱发条件,通过反馈结果与中性面孔相联结形成不同的情绪条件,以探究反馈结果诱发的情绪对面孔记忆的影响。在实验二中使用不同情绪面孔作为情绪性材料诱发条件,比较两种情绪诱发手段对面孔记忆的影响。男女在情感反应上具有差异的观点,是情绪研究领域中最为广泛所知的观点之一,但是也有许多研究发现在情绪加工中不存在性别差异。由于尚不清楚情绪加工在不同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加入性别这一变量,更全面地探讨不同情绪诱发方式对记忆的影响。实验一的结果发现,反馈结果诱发的情绪使正性情绪的记忆效果最好,而负性情绪最差。并且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实验二的结果发现,情绪性材料诱发情绪使负性情绪的记忆效果最好,中性最差。并且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情绪诱发方式对记忆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与负性情绪联结的中性刺激回忆成绩较差,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负性情绪的抑制,而这种对负性情绪的抑制扩散到了与之联结的中性刺激上。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情绪记忆增强效应并不适用于所有情绪诱发方式。(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岳秋硕[2](2019)在《1例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死亡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一例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死亡案例分析,讨论其相关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关于死亡原因鉴定,为法医在今后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一例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死亡案例,对该类案件中存在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诱发因素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结果颅骨无骨折,颅内无出血,胸腔、腹腔器官未见破裂、出血,可排除重要脏器因损伤导致的死亡;口腔粘膜未见异常,颈部皮下组织、肌肉及大血管未见异常,舌骨、甲状软骨无骨折,可排除机械性窒息导致的死亡;病理组织学检验示:(1)窦房结灶性纤维化;(2)左冠状动脉旋支粥样硬化伴钙化,狭窄程度Ⅲ级;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粥样硬化、狭窄程度I级;(3)灶性心肌纤维化。结论被鉴定人系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死亡。(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0期)

曲宁,张曼宇[3](2019)在《音乐诱发情绪研究理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及其形式的逐渐多样化,音乐材料作为诱发情绪的素材日益丰富,使音乐诱导情绪成为现代研究情绪诱发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音乐对人类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这为音乐材料对人类情绪诱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7期)

王安琪,朱海东,朱洵,乔亲才[4](2019)在《情绪动机方向诱发额叶皮质不对称激活的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个体在高趋近动机和高趋避动机情绪条件下的注意力捕获和情绪感知脑区不对称性激活的潜在神经生理机制。方法 26名被试观看叁类典型情境图片(美食、恐惧、中性)后诱发相应的高趋近动机、高趋避动机和中性情绪,并记录其脑电数据。结果对于P1波幅,高趋近动机、高趋避动机、中性情绪状态下叁者之间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P2和LPP波幅,高趋近动机和高趋避动机情绪状态分别与中性情绪的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高趋近动机情绪在左前额区,而高趋避动机情绪在右前额区,相比中性情绪诱发了更大的LPP波幅。结论早期感觉加工阶段,高趋避动机情绪在视觉皮质纹外区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中期和晚期的注意分配阶段,高趋近动机与高趋避动机情绪的激活过程促进了注意力的分配和信息资源的获取,且在晚期阶段,高趋近动机情绪在左前额区而高趋避动机情绪在右前额区表现出更强的情绪感知力,表明前额皮质区域对情绪动机方向处理的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付玉[5](2019)在《情绪诱发方法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是注意、记忆、决策等认知活动的背景,它不同程度地悄然影响着认知活动,而诱发情绪的材料十分丰富,因而标准情绪材料库的建立,在情绪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文献,对情绪诱发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之后关于情绪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9年16期)

周鸿德[6](2019)在《高师声乐拓展训练研究之情绪诱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歌唱是一个系统的肌理配合完成的运动,发声器官多方配合,协调运动,并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控制运作来完成的,歌唱情绪更是如此。在高师声乐拓展训练中,情绪诱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高师声乐拓展训练中的情绪诱发为研究对象,旨在阐述情绪诱发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并介绍其方法。(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12期)

杨丽娴,李铃芳,张锦坤[7](2019)在《妒忌情绪下的定向遗忘效应:基于情境模拟诱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负性情绪会影响个体的注意与记忆。妒忌往往产生于社会比较,其对优势他人的指向性可能与定向遗忘指令产生"竞争"。研究以情境模拟法诱发妒忌情绪,以108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情绪状态:妒忌、中性)×2(指示类型:记忆、遗忘)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妒忌对项目法定向遗忘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中性情绪条件下,要求记住项目(TBR)的再认成绩显着高于要求遗忘项目(TBF),出现典型的定向遗忘效应。妒忌情绪条件下,TBF项目和TBR项目再认成绩未出现显着差异,未出现定向遗忘效应。该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妒忌情绪的负性情绪和指向性两个特征所导致的注意抑制的削弱和对优势他人信息的选择性编码有关。(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聚媛,许潇,刘勤学[8](2019)在《信息框架及个体情绪诱发对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讨捐助情境下的框架效应和不同情绪诱发对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实验一采用风险决策范式验证在捐助情境下框架效应的存在,实验二采用情绪诱发范式和模拟情境实验探讨不同情绪诱发与信息框架的交互作用。结果:(1)捐助情境下,框架效应显着。(2)消极信息框架下,个体在悲伤情绪下比在快乐情绪下对捐款的愉悦度更好;积极信息框架下,个体在悲伤情绪下与快乐情绪无差异。(3)积极信息框架下,个体倾向于捐时间而不是捐款,消极信息框架下无差异。(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滕帅,陈毅文[9](2019)在《乐曲特征与情绪诱发——《炎黄风情》中喜乐悲愁的情绪感染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感染听众。音乐作为最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旋律、调式、节奏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听众的情绪。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音乐本身就具有文学性和绘画性内容,人们在聆听乐曲时,往往会浮想联翩,进而引发情绪的变化,或喜或悲,或高亢或低沉。中国的民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旋律线条和民族特色,情感脉络清晰。本文从第一部以西方管弦乐手法改编创作的中国民歌代表作品——鲍元恺教授的《炎黄风情》中选取《对花》《看秧歌》《蓝花花》《走西口》四首不同情感色彩的乐曲,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考察中国民歌所传达情绪体验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9年03期)

周晓[10](2019)在《旋律形态影响情绪诱发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动力性,可以帮助个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情绪也是人类自发的和对外界的一种反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情绪凭借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对人的高度影响成为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热点。情绪容易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外部刺激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对情绪进行诱发,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对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刺激,因此,音乐情绪诱发具有相当的优势,通过现有的成果来看,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强度普遍较高,情绪诱发的成功率较强。根据Juslin提出的音乐线索一致性模型来看,音乐创作者能否与听者进行沟通沟通取决于听者内部的音乐符号表征是否与创作者的音乐符号表征一致,而音乐发生的过程中则包含了音乐作品本身携带的线索、音乐作品表演呈现的效果、听者自身特点和聆听背景四方面的因素。其中,前两方面因素是直接诱发音乐情绪的线索因素,而叁四方面则可能在情绪诱发中起到直接影响,这四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直接呈现了音乐情绪本身的复杂性。由于旋律、音程、节奏、曲式、调式调性、和声等等这些都是音乐形式的构成要素,其作品的速度、音色等会因为呈现方式的不同而进行变化,并且情绪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差异的影响而不可预测,因此,本文从音乐本身的构成因素出发,探讨构成音乐的要素之一的旋律形态是否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同时讨论高低情绪智力个体在不同结构形态旋律上所诱发情绪是否有差异。本文对情绪智力的关注选择了用特质性情绪智力量表筛选高情绪智力和低情绪智力两种维度,其目的是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去探究不同结构形态旋律所诱发情绪的差异如何。本文研究共包括一项预实验和两项正式实验。预实验分为实验材料筛选和被试的筛选。在实验材料筛选方面,根据旋律形态中的结构形态部分,参考中国音乐学院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作品谱例,除了本研究需要研究的结构形态中的“声部”部分,其余部分严格控制材料的节拍,节奏,速度,旋律走向,和声,调式调性等相关变量,使用专业软件编写生成90条音乐旋律,速度方面均采用100bpm,随机招募音乐专业学生20名对所生成的旋律进行旋律类型的评定,结果表明评定结果和材料类型一致率高达99.99%。同时为了确保实验材料具有较好地信度,我们也收集了该20名被试对90条材料的情绪效价,情绪唤醒度的评定,结果表明这叁种材料的科隆巴赫Alpha系数均大于0.95,这说明这90条材料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实验1探讨不同结构形态旋律的情绪诱发差异。首先探讨了叁种材料的情绪诱发的差异,自变量为结构形态中的声部,共分为叁个水平,分别为单声部旋律、协和的多声部旋律和不协和的多声部旋律,因变量为被试产生的情绪体验类型,其情绪体验强度作为实验材料效度评价。接下来又分别探讨了不同的专业和音乐偏好会不会对情绪诱发产生影响。实验2探讨了高低情绪智力个体在不同结构形态旋律上所诱发情绪的差异,以情绪智力高低为组间变量,以旋律类型为组内变量,以情绪效价为因变量进行2*3地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去探究不同结构形态旋律所诱发情绪的差异如何。本研究结论如下:1.在主调音乐中,协和的多声部比单声部更能带来高强度的愉悦感,即效价正面且唤醒度较高;而不协和的多声部比协和的多声部更能引起不愉悦感,即效价负面且唤醒度较低。2.音乐与非音乐的专业差异在情绪效价和唤醒度上的评价差异不显着,音乐偏好的不同和音乐经验的有无对情绪诱发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不明显。3.情绪智力高分组的被试对声部结构形态旋律的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评分均显着高于情绪智力低分组被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07)

诱发情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一例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死亡案例分析,讨论其相关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关于死亡原因鉴定,为法医在今后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一例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死亡案例,对该类案件中存在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诱发因素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结果颅骨无骨折,颅内无出血,胸腔、腹腔器官未见破裂、出血,可排除重要脏器因损伤导致的死亡;口腔粘膜未见异常,颈部皮下组织、肌肉及大血管未见异常,舌骨、甲状软骨无骨折,可排除机械性窒息导致的死亡;病理组织学检验示:(1)窦房结灶性纤维化;(2)左冠状动脉旋支粥样硬化伴钙化,狭窄程度Ⅲ级;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粥样硬化、狭窄程度I级;(3)灶性心肌纤维化。结论被鉴定人系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死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发情绪论文参考文献

[1].林无忌,林静远,韦人丹,李卓宇,蔡晓晴.不同情绪诱发方式对记忆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岳秋硕.1例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死亡案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曲宁,张曼宇.音乐诱发情绪研究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

[4].王安琪,朱海东,朱洵,乔亲才.情绪动机方向诱发额叶皮质不对称激活的神经机制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

[5].付玉.情绪诱发方法研究综述[J].湖北农机化.2019

[6].周鸿德.高师声乐拓展训练研究之情绪诱发[J].黄河之声.2019

[7].杨丽娴,李铃芳,张锦坤.妒忌情绪下的定向遗忘效应:基于情境模拟诱发[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8].张聚媛,许潇,刘勤学.信息框架及个体情绪诱发对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9].滕帅,陈毅文.乐曲特征与情绪诱发——《炎黄风情》中喜乐悲愁的情绪感染力[J].中国音乐.2019

[10].周晓.旋律形态影响情绪诱发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9

标签:;  ;  ;  ;  

诱发情绪论文-林无忌,林静远,韦人丹,李卓宇,蔡晓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