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附论文-董婷,韩兴华,陈芳,王艳红,焦纬洲

氧气吸附论文-董婷,韩兴华,陈芳,王艳红,焦纬洲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气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g-C_3N_4,氰基,氧掺杂,吸附

氧气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董婷,韩兴华,陈芳,王艳红,焦纬洲[1](2019)在《氰基和氧改性g-C_3N_4吸附氧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研究了氰基和氧改性的单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结构模型、禁带宽度、态密度(DOS)和分波态密度(PDOS),以及氧气在其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在Dmol3模块中建立了g-C_3N_4、氰基改性g-C_3N_4和氧掺杂g-C_3N_4结构模型.相对g-C_3N_4,氰基改性g-C_3N_4和氧掺杂g-C_3N_4的价带位置没有移动,导带位置均下移.基于氧气在g-C_3N_4、氰基改性g-C_3N_4和氧掺杂g-C_3N_4的吸附能和吸附后O-O键长,系统分析了氧气在其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氧气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均为物理吸附.(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鹏[2](2019)在《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自然能源储存量的日益降低以及冶金生产成本的逐年上涨,变压吸附法以其设置简单、操作手平高、技术要求比较低、投资少等优点,得到广泛发展。基于此,提出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简述了其应用实践过程,主要包括高炉冶炼、熔炉富化、吸附器及其气流分布器。对比发现,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相比于深冷法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气成本低廉。(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2期)

杨富帮,邓宇,邓橙,马军,刘圣军[3](2019)在《Li-LSX分子筛的Ag~+改性及其氧气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交换法对Li-LSX分子筛进行Ag~+改性,利用正交实验法探究制备AgLi-LSX分子筛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不同交换次数获得了不同阳离子交换度的AgLi-LSX分子筛,并采用SEM、TEM、FTIR、XRD、ICP、EDS、BET等手段对分子筛的骨架结构、晶体构型、元素含量、孔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gLi-LSX分子筛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20 min,Ag~+浓度0.4 mol/L。当交换次数为2次,Ag~+交换度为51.67%时,AgLi-LSX分子筛的氧气吸附量为4.473 5 mL/g,比Li-LSX分子筛提高了96.91%,并且Ag~+改性并没有改变X型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和晶体构型。(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李家德,高敏,罗翠苹,符舒婷,Tetsuya,Taketsugu[4](2018)在《氧气及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对锂氧电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锂-氧电池由于具有最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1])。然而,锂-氧电池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存在较多的挑战和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充放电过程中的正极反应(即氧气电极:ORR与OER),缺乏高效、稳定、廉价的正极材料~([1,2])。研究表明,通过设计、制备合适的电极材料,可以有效降低锂-氧电池的充放电过电位和循环稳定性,提高体系的综合性能~([2]),但其中影响锂-氧电池放电终结的相关反应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水溶液中,氧气及其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过程在ORR反应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在有机(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8-10-27)

曹路路[5](2018)在《载体对负载型金催化剂及其吸附氧气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Haruta等发现负载型纳米金在低温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后,人们发现负载型纳米金对许多反应都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比如丙烯选择性氧化,水煤气反应,醇的选择性氧化等。对于不同反应的催化,纳米金团簇在不同的载体上所表现出的催化活性不同,如对CO氧化和丙烯氧化的反应,Au纳米粒子负载在TiO_2上时催化剂的活性较好,对于水煤气反应活性较高的则是CeO_2作为载体的金催化剂,对于醇的选择性氧化,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HT(水滑石)负载的金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更好。实验上报道了哪些反应适用哪些载体,却没有具体指出载体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及选择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从理论计算的角度出发,以Au_(10)/support为模型,将Au_(10)负载在HT、ZnO、ZrO_2-mono、CeO_2、Al_2O_3、TiO_2、SiO_2以及石墨烯上,在密度泛函理论水平下,通过CP2K软件包对Au_(10)在这些载体上的稳定几何机构、电子结构以及电荷分布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探究载体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Au_(10)在不同载体表面都倾向于采用平面结构,而且倾向于吸附在与其本身几何结构相匹配的位点。Au_(10)在不同载体上的吸附能不同,呈以下增加趋势:SiO_2(0001)﹤graphene﹤TiO_2(110)﹤Al_2O_3(0001)﹤CeO_2(111)﹤ZrO_2-mono(111)﹤ZnO(10 0)﹤HT,吸附能越大,表示Au与表面的作用越强。在不同的载体上吸附后,Au_(10)中Au-Au键的键长也因载体的不同而变化。吸附后的Au_(10)中Au-Au键长与其气相中的Au-Au键长相比较均有所增加,并且随着吸附能的增加,Au-Au键长呈增加趋势。电子差分密度图的结果显示Au_(10)在ZnO、ZrO_2-mono、CeO_2、Al_2O_3和TiO_2表面吸附后均与表面的金属原子作用。Bader电荷分析结果显示,除TiO_2和SiO_2外,电子均是由载体向Au_(10)转移使金粒子整体带负电。可能的原因是TiO_2和SiO_2表面主要分布的是氧原子,氧较强的电负性吸引电子从而使电子由Au_(10)向载体表面转移。对于不同载体对负载型金催化剂吸附氧气性能影响的研究,选Au_(10)/ZnO,Au_(10)/ZrO_2,Au_(10)/TiO_2和Au_(10)/SiO_2为模型,研究O_2在这些催化剂表面的稳定吸附结构。主要研究O_2的吸附位点是在Au_(10)团簇的表面还是在Au_(10)与表面形成的界面处,稳定结构的成键机理和电荷分布情况。结果如下:O_2在Au_(10)/ZrO_2和Au_(10)/SiO_2上吸附在界面要比吸附在Au_(10)团簇上更稳定,而在Au_(10)/ZnO和Au_(10)/TiO_2上则是在Au_(10)团簇的上的吸附更稳定。在所有结构中属O_2分子在Au_(10)/ZrO_2上的吸附结构最稳定,原因是O_2此时与表面的Zr原子有作用,而在其他载体表面上的吸附结构中O_2只与Au作用。O_2分子吸附后得到电子带负电,除了Au_(10)/ZrO_2外,O_2所得到的电子主要源于与其相作用的Au原子,在Au_(10)/ZrO_2上得到的电子有一部分源于表面的Zr原子。(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元宁,杜冰洁,杨江峰,李晋平[6](2017)在《双金属材料Cu-Cr-BTC的制备及氧气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孔隙率和丰富的结构类型[1],使其在多个领域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对水、氧分子敏感等缺陷制约着MOFs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对传统MOFs进行功能化改性进而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双金属MOFs较单金属而言结构较为复杂,是一种很好的改性策略。(本文来源于《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会场:MOFs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多孔复合材料》期刊2017-10-24)

李亚利,陶慧琳,林晶,方振兴,李奕[7](2017)在《氧气在ThO_2(111)缺陷表面吸附和解离行为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hO_2作为新型核燃料,在轻水反应堆和高温气冷反应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1]。从安全使用和储存角度上来看,考察O_2分子在ThO_2表面的吸附和分解行为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PBE+U方法,对存在FS0、FS+和FS2+叁种类型色心的ThO_2(111)缺陷表面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研究[2],并考察了O_2在叁种缺陷表面的吸附构型和分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色心所带正电荷的增加,对应的缺陷构型更容易形成,FS0和FS+表面的电子均定域在缺陷位置(图a和图b),氧缺陷的形成不会导致周围Th原子5f轨道出现明显的电子占据情况。对于ThO_2(111)完整表面,O_2分子与表层原子之间距离较远(图c),以弱的物理吸附方式处在表面上,吸附能的计算结果为0.14 eV。相比于完整表面,氧气分子与缺陷表面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以Fs0型缺陷表面为例(图d),吸附后O_2中的一个O原子填充在缺陷位上,另一个O原子处在两个相邻Th原子之间的桥位,吸附后O-O键长拉伸至1.49?,相应的吸附能为-6.16 e V。本文进一步对O_2分子解离后的最稳定吸附构型以及解离途径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量子、经典和统计反应动力学》期刊2017-06-08)

冯阳,贾建峰,武海顺[8](2017)在《探究双金属催化剂Au/M(M=Fe,Co,Ni,Ru,Rh,Pd,Os,Ir or Pt)吸附氧气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金基双金属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会直接影响单金属粒子催化剂结构,从而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双金属催化剂在催化加氢、催化裂解、催化氧化等反应中都表现出了优良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在密度泛函理论的水平下对双金属催化剂Au/M(M=Fe,Co,Ni,Ru,Rh,Pd,Os,Ir or Pt)的表面结构和吸附氧气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的存在可以活化Au(111)表面,进而提高了金表面吸附氧气的能力。同时,对Au/M-monomer, Au/M-SNMP和Au/M-dimer结构(见图1)的Bader电荷分析显示,这些结构中的电子均是主要由过渡金属转移到氧分子。此外,当氧气分子分别吸附在Au/Co-dimer, Au/Ir-dimer, Au/Os-dimer,Au/Ru-dimer和Au/Os-SNMP表面上时,优化过程中氧分子不能稳定存在而会发生O-O键断裂会自动分解。总的来说,对于不同双金属表面结构而言,氧分子在叁种金掺杂表面上吸附能的大小顺序是:Au/M-dimer> Au/M-SNMP> Au/M-monomer。而对于不同的金属而言,吸附能的大小顺序是:Os>Fe>Ru>Co>Ir>Rh>Ni>Pt>Pd。其中在Au/M-monomer结构中, Au/Os-monomer的吸附能最大,为-2.80eV,而在Au/Pd-monomer中吸附能最小,为-1.19eV。(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期刊2017-06-08)

马霞霞,李泽生[9](2017)在《氧气吸附对钙钛矿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分子对钙钛矿的影响在实验中已被广泛研究,但是理论上的机理研究仍比较欠缺。本文尝试通过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揭示氧分子和钙钛矿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氧分子是通过范德华力吸附在钙钛矿的表面,这种吸附会使钙钛矿表面产生少量诱导正电荷(相应地,氧分子上产生诱导负电荷)。产生的电荷随着吸附氧个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与钙钛矿表面功函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这就解释了实验中观测到的功函数增加的现象。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氧气吸附体系的态密度中,属于氧的态出现在钙钛矿导带和价带之间,且随着吸附氧个数的增加,属于氧的态峰值增加。吸附氧气后,功函数的增加和钙钛矿的导带和价带之间属于氧的态的出现均表明吸附氧气不利于钙钛矿和电子传输层(TiO_2)之间的电子传输,且氧气的吸附会使其效率小幅度降低,这与实验观测到的现象一致。因此,避免在钙钛矿和电子传输层之间引入氧分子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有利的1,2。(目前正在采用较高精度的HSE06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期刊2017-06-08)

俞梁炳[10](2017)在《基于LBM的煤多孔介质对氧气的吸附模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自燃是我国煤矿生产和煤炭储运过程中重大的事故灾害之一,研究煤自燃的相关规律,对于提高煤炭行业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煤氧复合理论,煤氧物理吸附是煤自燃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自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行煤吸附氧气的规律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煤自燃机理有很大理论意义。(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研究背景以及格子Boltzma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的基本理论和渗流模型。依据格子Boltzmann方法的独特优势及其在多孔介质流中的成功应用,本文提出了使用LBM对煤氧物理吸附过程进行模拟的方案。(2)选取合适的多孔介质流LBM模型、气体吸附方程,建立了煤氧吸附的物理模型。依据宏观渗流控制方程,编写程序,完成煤物理吸附氧的数值模拟。对氧气在煤中的流动性质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温度、孔隙度对吸氧量的影响规律。(3)出于验证仿真结果、研究影响吸氧量因素的目的,设计了煤氧吸附实验方案,并给出了基本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从不同温度、变质程度、孔隙度等角度出发,进行了吸氧量测定实验,研究这些因素对吸氧量的影响规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大学》期刊2017-06-01)

氧气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自然能源储存量的日益降低以及冶金生产成本的逐年上涨,变压吸附法以其设置简单、操作手平高、技术要求比较低、投资少等优点,得到广泛发展。基于此,提出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简述了其应用实践过程,主要包括高炉冶炼、熔炉富化、吸附器及其气流分布器。对比发现,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相比于深冷法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气成本低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气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董婷,韩兴华,陈芳,王艳红,焦纬洲.氰基和氧改性g-C_3N_4吸附氧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2].李鹏.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

[3].杨富帮,邓宇,邓橙,马军,刘圣军.Li-LSX分子筛的Ag~+改性及其氧气吸附性能[J].应用化工.2019

[4].李家德,高敏,罗翠苹,符舒婷,Tetsuya,Taketsugu.氧气及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对锂氧电池的影响[C].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2018

[5].曹路路.载体对负载型金催化剂及其吸附氧气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6].元宁,杜冰洁,杨江峰,李晋平.双金属材料Cu-Cr-BTC的制备及氧气吸附性能研究[C].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会场:MOFs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多孔复合材料.2017

[7].李亚利,陶慧琳,林晶,方振兴,李奕.氧气在ThO_2(111)缺陷表面吸附和解离行为的理论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量子、经典和统计反应动力学.2017

[8].冯阳,贾建峰,武海顺.探究双金属催化剂Au/M(M=Fe,Co,Ni,Ru,Rh,Pd,Os,IrorPt)吸附氧气的性能[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2017

[9].马霞霞,李泽生.氧气吸附对钙钛矿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2017

[10].俞梁炳.基于LBM的煤多孔介质对氧气的吸附模拟及实验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7

标签:;  ;  ;  ;  

氧气吸附论文-董婷,韩兴华,陈芳,王艳红,焦纬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