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效应论文-刘学平,朱戡

磁悬浮效应论文-刘学平,朱戡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悬浮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悬浮轴承,非线性,涡流,频率响应

磁悬浮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平,朱戡[1](2019)在《考虑涡流效应的磁悬浮转子非线性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电磁力的时域模型,利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存在涡流效应的磁悬浮转子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主共振响应方面,整体涡流效应越强,转子频响曲线左偏程度越大,甚至出现"跳跃",转子在共振区的振幅也越大;涡流效应使转子振幅的频谱中产生超谐波和次谐波频率成分,增大谐波的响应幅值。(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9年03期)

吕奇超,吕东元,李延宝,刘平凡[2](2019)在《小型磁悬浮CMG高速转子动框架效应前馈补偿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是航天器快速姿态控制与快速机动的新型空间执行机构。由于动框架效应,框架转动输出力矩反作用于飞轮转子,会导致磁轴承的径向载荷和控制电流发生改变。为抑制动框架效应对磁浮转子的影响,在分析力矩输出时高速磁浮转子受力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角速率前馈控制策略实现对动框架效应引发的力矩扰动的有效抑制,并在所研制的75Nms立式小型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上进行了整机输出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保证磁浮转子高速稳定的前提下有效抑制动框架效应,满足整机力矩输出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飞控与探测》期刊2019年01期)

邓文熙[3](2018)在《磁悬浮列车转向架的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电磁铁单点悬浮控制模型和整个转向架四点悬浮控制模型分别进行了仿真和优化,结果表明其阶跃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单点控制模型优化的控制参数在应用到转向架四点控制模型时,会引起明显的耦合现象,因此,转向架四点控制模型应作为基本单元进行响应分析进而对整车悬浮控制参数进行整定。进一步研究表明,转向架的耦合效应与其机械参数相关,如防滚梁的防滚刚度。(本文来源于《新型工业化》期刊2018年08期)

何芳,梁荫杰,卢俊城,莫有伟,谢伟[4](2018)在《基于单边强磁场效应的无轨磁悬浮小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永磁磁轮产生的感应磁场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反的排斥力来实现磁悬浮。永磁轮磁体按照海尔贝克阵列排列。利用AnsoftMaxwell 16.0软件对永磁轮磁场进行了模拟,对感应磁场进行仿真分析,进一步制作了无轨磁悬浮小车模型,实现了无磁质轨道悬浮,并且研究了气隙高度、以及电机工作电压与悬浮力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实验》期刊2018年03期)

祁炎萍[5](2018)在《混凝土温度场及其对磁悬浮承轨梁温度效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的温度效应会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北京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的承轨梁采用固定于箱形梁上的门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肋式超静定结构。温度效应对此类承轨梁开裂影响的研究资料匮乏。本论文研究了京冀地区混凝土竖向温度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承轨梁温度效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进行了混凝土厚板内部温度实测试验,分析了监测数据。运用有限元模拟了结构日照竖向温度场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拟合确定了竖向温度梯度模式,并与中国铁路桥涵规范和中国公路桥涵规范温度梯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实测竖向温度梯度比规范规定值略大。(2)进行了薄壁箱形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现场试验,在对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竖向温度梯度进行了指数函数和多段线性函数形式拟合,确定了温度效应分析的适用温度梯度荷载。(3)对北京磁浮轨道交通S1线直线段和曲线段上承轨梁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基于本文研究温度梯度荷载的承轨梁应力及位移,研究发现,直线段承轨梁在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横向拉应力较大区域出现在顶板顶面,最大拉应力达3.57MPa;竖向温度应力最大出现在腹板内侧面,约为5.56MPa;纵向温度应力最小,约为1.26MPa;曲线段承轨梁在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应力比直线段略小。(4)对承轨梁在温度作用下和其他作用组合下的受力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仅在静力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应力和位移反应基本可以忽略;考虑温度荷载作用后结构应力明显增大,竖向应力最大达3.2MPa;考虑磁浮交通专有的侧向导向力后,结构应力变化不明显。(5)详细阐述了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成因,采用等效降温法研究了承轨梁混凝土收缩对结构应力和位移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裂缝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汶涛[6](2018)在《基于混合磁悬浮系统的空间操作地面微重力效应模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航天器发射和运行的空间环境特点,决定了航天任务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特征,因而航天器及其元器件不能在空间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这样一来,地面的实验和验证就显得特别重要。由航天器与地球等星体的时空关系和运动特性形成的微重力环境构建,是航天器设计、制造、测试,特别是运行、操作过程验证与重现最为必要的地面设施。目前,地面模拟空间微重力环境的系统构建有多种方式,主要有:机电控制悬吊法、自由落体运动法、气悬浮法、液浮法等。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研究团队新近提出了“电磁力系统+液浮法悬浮微重力环境地面模拟方法”,在液体浮力系统的基础上引入磁悬浮系统,并将两者结合~([1]),可以完美的解决现有液浮法微重力模拟系统存在的不足,同时具备对实验目标提供长时间、叁维微重力模拟效应、大范围六自由度运动空间、悬浮高度任意调节能力等优势。该方法的核心之一是引入非接触力(电磁力)作为目标物受力(重力+浮力+电磁力)的精确补偿手段,实现了空间操作微重力环境的地面模拟。作为该团队重要参与者,依托国家863计划的支持,重点研究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电磁线圈阵列的大间隙永磁+电磁混合磁悬浮系统,该系统具备了大间隙电磁力作用、电磁力精确控制、电磁力轴向均匀等特点。本文以分析和解决大间隙电磁力精确补偿控制为主线,对混合磁悬浮系统的工作机理、系统组成、电磁力建模、运动控制策略以及实验平台的搭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基于空间操作地面微重力模拟系统大间隙电磁力作用的需求,提出了“轴向均匀电磁力运动场”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一种分布式电磁线圈阵列+永磁运动体的混合磁悬浮系统。研究了该系统的电磁特性;以满足最大悬浮力为设计指标,以混合磁悬浮系统功率能耗为优化目标,获得了混合磁悬浮系统结构的一般设计方法;建立了混合磁悬浮系统结构的参数化模型,研究了系统各参量与电磁力的影响机理,阐明了其构建方案和关键技术,解决了大间隙环境下混合悬浮系统磁场均匀性问题。揭示了混合磁悬浮系统结构参数与电磁力的影响机理,对分布式电磁线圈阵列的空间磁场分布进行了定量模拟,结合磁路法与虚位移法,建立了混合磁悬浮系统工作模式下电磁力数学模型,阐明了电磁力空间位置矢量变化与不同工作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仿真和测试实验对电磁力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指出了这种建模方法可以有效的描述分布式电磁线圈阵列+永磁运动体的电磁作用力;同时指出了在大间隙磁悬浮工况下,涡流损耗、等效气隙面积等因素也会对电磁力模型造成影响。针对混合磁悬浮系统的非线性、大滞后性等特点,论文研究了混合磁悬浮系统在轴向均匀力场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平衡点线性化的复合PID控制方法,补偿了系统的滞后效应;设计了基于位置控制的动态非线性控制器,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基于平衡点线性化的动态非线性控制器与传统的PID控制器相比,能够使大间隙混合磁悬浮系统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小的动态误差,并能够使系统在大间隙工况下实现稳定悬浮。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混合磁悬浮系统的原理性试验平台,采用轴向加速度传感器和叁维空间位置测量装置,反馈悬浮体的运动状态及位置信息,分别进行了磁场均匀性测试、混合磁悬浮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电磁力精确控制测试、“电磁力+液浮”实验环境下的微重力模拟水平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方案的有效性、轴向电磁力动态精确补偿控制策略及本文的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综上所述,本文所论述的大间隙混合磁悬浮平台,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所设计的动态非线性控制器能够实现对悬浮体实验空间任意高度的稳定悬浮控制,以及运动状态下的重力精确补偿。该项研究对“电磁力系统+液浮法悬浮微重力环境模拟方法”走向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韩玉龙,向楠[7](2017)在《基于Meissner效应的超导磁悬浮陀螺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陀螺仪被广泛应用于海、陆、空等多个国防领域,经常被使用于惯性导航系统,可以说陀螺仪是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敏感器。目前我国研究生产的陀螺仪的精度和稳定性还不够高,所以想要提高我国国防领域的导航等方面的能力,提高陀螺仪的精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17年05期)

江东,刘绪坤,杨嘉祥,王德玉[8](2017)在《磁悬浮效应的人行天桥振动参数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磁悬浮技术应用于振动测量,设计了磁悬浮人行天桥振动监测系统,对振子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振子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实测获得测试系统输出电压与桥梁振动幅度的关系。用虚拟仪器数据处理方法得到被测振动信号的功率谱。分别测量了自振状态、桥下有车经过、单人通过和多人通过的振动波形。通过波形分析、功率谱分析得出人行天桥的振动情况。实测表明:磁悬浮人行天桥振动测试系统测量频率下限可达到1 Hz,频率测量范围在1~190 Hz。(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7年01期)

沈易霏,韩邦成,郑世强[9](2016)在《非对称大惯量刚性磁悬浮高速转子陀螺效应自适应抑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磁悬浮分子泵中非对称大惯量刚性磁悬浮转子高速运行时出现的涡动模态失稳的问题,建立了非对称刚性转子的动力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针对非对称转子的转速自适应的多通道单边滤波PIDC控制方法,在不同的转速段内自动切换反馈通道,通过优化预调参数对转子远离质心一端出现的涡动模态失稳的现象进行相位补偿,仿真结果表明,这种PIDC控制算法简单易用,可以有效解决高速下陀螺效应导致的转子一端进动和章动模态失稳的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分子泵样机平稳升速到21 000 r/min,样机达到了设计真空性能指标。(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22期)

闻声[10](2016)在《磁悬浮储能飞轮强陀螺效应的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悬浮储能飞轮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方式,具有储能密度高、无污染、寿命长等优点,在诸多领域拥有广泛应用前景。磁悬浮储能飞轮需运行在高转速下运行的特性使控制其稳定性成为运行在高转速下的特性使控制其稳定运行成为飞轮研究热点。但由于飞轮转子在高速下会产生强陀螺效应,对刚性模态下的转子影响非常大,因此开展磁悬浮储能飞轮的强陀螺效应的研究及抑制工作对于提高飞轮储能系统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速旋转下磁悬浮飞轮的强陀螺效应问题,分析了其分散PD控制和交叉反馈控制抑制原理和方法,针对目前阻尼器与磁轴承异位安装导致的检测位移不一致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同位阻尼的磁轴承用于陀螺效应的抑制,以此优化陀螺效应的振动抑制及致稳问题。首先,介绍了磁悬浮飞轮的磁轴承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建立了单自由度和四自由度磁轴承动力学模型,阐述了陀螺效应产生原理以及陀螺力矩对转子的影响,提出结合阻尼作用力的分散PD控制和交叉反馈控制转子运动方程并建立其控制方程。其次,基于考虑磁矢位的电磁阻尼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同位阻尼模型,根据电磁场理论建立了新型同位阻尼磁轴承中的阻尼模型,并对阻尼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取得阻尼力的分布情况及与电流关系。同时,基于新型同位阻尼磁轴承进行抑制陀螺效应的控制系统建模,包括分散PD控制和交叉反馈控制模型,并对控制系统参数整定提出计算方法。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分别建立了新型同位阻尼磁轴承的分散PD控制和交叉反馈控制下仿真模型,取得阻尼抑制陀螺特性描述和结构参数;并利用劳斯判据得到稳定性要求下控制参数的取值范围;同时,还在单自由度磁轴承模型下同位阻尼器的抑制振动能力进行了仿真验证,详细分析了分散PD控制、交叉反馈控制和同位阻尼器作用时转子在各转速下运动情况,仿真结果表明交叉反馈控制和同位阻尼综合应用可以更好抑制磁悬浮飞轮系统的强陀螺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磁悬浮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是航天器快速姿态控制与快速机动的新型空间执行机构。由于动框架效应,框架转动输出力矩反作用于飞轮转子,会导致磁轴承的径向载荷和控制电流发生改变。为抑制动框架效应对磁浮转子的影响,在分析力矩输出时高速磁浮转子受力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角速率前馈控制策略实现对动框架效应引发的力矩扰动的有效抑制,并在所研制的75Nms立式小型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上进行了整机输出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保证磁浮转子高速稳定的前提下有效抑制动框架效应,满足整机力矩输出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悬浮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学平,朱戡.考虑涡流效应的磁悬浮转子非线性振动分析[J].轴承.2019

[2].吕奇超,吕东元,李延宝,刘平凡.小型磁悬浮CMG高速转子动框架效应前馈补偿与实验[J].飞控与探测.2019

[3].邓文熙.磁悬浮列车转向架的耦合效应研究[J].新型工业化.2018

[4].何芳,梁荫杰,卢俊城,莫有伟,谢伟.基于单边强磁场效应的无轨磁悬浮小车[J].大学物理实验.2018

[5].祁炎萍.混凝土温度场及其对磁悬浮承轨梁温度效应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6].汶涛.基于混合磁悬浮系统的空间操作地面微重力效应模拟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7].韩玉龙,向楠.基于Meissner效应的超导磁悬浮陀螺仪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

[8].江东,刘绪坤,杨嘉祥,王德玉.磁悬浮效应的人行天桥振动参数测量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

[9].沈易霏,韩邦成,郑世强.非对称大惯量刚性磁悬浮高速转子陀螺效应自适应抑制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

[10].闻声.磁悬浮储能飞轮强陀螺效应的抑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标签:;  ;  ;  ;  

磁悬浮效应论文-刘学平,朱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