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浓度依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蛋白,核小体装配,染色质结构
浓度依赖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慧,郭明欣,赵宏宇,蔡禄[1](2019)在《体外装配核小体过程组蛋白浓度依赖的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组蛋白浓度对核小体体外装配的影响,本研究表达纯化了4种组蛋白,通过控制实验反应体系中组蛋白的浓度,利用盐透析法在体外装配了核小体,检测分析了组蛋白浓度与核小体组装效率的关系。以此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核小体组装过程组蛋白浓度依赖性的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发现,反应体系中组蛋白浓度与核小体生成量呈典型的线性关系。依据动力学理论模型,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回归系数达到0.963;经计算601 DNA序列组装核小体的反应速率常数k为1.49×10~(-5)mL·h·μg~(-1)。CS1序列验证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回归相关系数为0.989,反应速率常数为1.52×10~(-5)mL·h·μg~(-1)。该实验方法及动力学模型中反应速率常数k可用于评价相同长度的DNA序列组装核小体的能力、组蛋白与其突变体以及组蛋白变体之间形成核小体结构能力的差异。该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为理解核小体装配、核小体定位、染色质结构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于泽,李晓宏,李运超,叶明富[2](2018)在《钾离子浓度依赖的铅离子稳定G-四链体构型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普遍认为铅离子(Pb~(2+))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的G-四链体(Pb~(2+)-G4)比钾离子(K~+)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的G-四链体(K~+-G4)更为稳定,因而Pb~(2+)可以置换K~+-G4中的K~+,而且K~+的存在不影响Pb~(2+)-G4的稳定性。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K~+(20μmol·L~(-1)–1 mmol·L~(-1))不仅可以诱导10μmol·L~(-1) Pb~(2+)稳定的T2TT(Pb~(2+)-T2TT,杂合G4结构)发生构型转换,甚至还可取代Pb~(2+)-T2TT中的Pb~(2+),形成K~+稳定的T2TT (K~+-T2TT,平行G4结构),最终转化形成的K~+-G4结构与单独K~+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K~+-G4的构型基本一致。随后,进一步考察了另外7条富G适体链,发现这一转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该研究结果为理解G4构型转化以及内嵌离子交换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拓展G4在生化分析和生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高当丽,李蓝星,冯小娟,种波,辛红[3](2018)在《Yb浓度对功率依赖的上转换荧光色彩的敏感度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激发光功率密度是一种调控红绿荧光比率的简单方法.然而,大多数上转换系统对功率的调控并不敏感.本文通过柠檬酸钠辅助的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Yb浓度掺杂的NaYF_4:Yb/Ho微米棒.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研究了Yb浓度和激发功率密度依赖的NaYF_4:Yb/Ho微米棒的上转换荧光特性.发射谱和同步荧光成像图案表明:荧光红绿比率不仅敏感于激发功率,而且敏感度依赖于Yb浓度.随着Yb浓度的增加,功率调控的红绿比率的敏感度增加,这暗示了功率调控的红绿比率的敏感度可以作为一种度量和评估Yb掺杂浓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上/下转换发射谱、激发谱和功率依赖关系,揭示了功率调控红绿比率的机理,并提出了荧光色彩敏感于功率调控的上转换系统具有的特征和判据.本研究为设计和合成高敏感度的功率调控的上转换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22期)
容嘉惠[4](2018)在《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前额皮层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1H MRS定量检测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腹内侧前额皮层的谷氨酸和GABA绝对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神经心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9名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患者和30名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根据美沙酮维持治疗持续时间不同,将患者分成叁组,分别为美沙酮维持治疗2年(10例)、4年(9例)和6年(1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右利手。分别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来评估患者的冲动性、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来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所有受试者均采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20通道头颈联合线圈进行数据采集。扫描过程中受试者戴耳塞,减少磁共振噪声的影响,同时让受试者处于静息状态。首先采用T1加权序列采集MR高分辨率大脑叁维结构图用于感兴趣区的定位。然后分别应用Optimal TE和MEGA-PRESS方法采集所有受试者腹内侧前额皮层的Glu和GABA波谱数据。最后扫描50mM的肌酸溶液做为波谱定量的外部参照。应用jMRUI v5.0软件对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后处理和量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四组代谢物绝对浓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两两比较用t检验。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腹内侧前额皮层区代谢物水平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美沙酮维持治疗2年、4年及6年的患者BIS-11评分较健康对照组高(P<0.001)、MOCA评分较健康对照组低(P<0.001);美沙酮治疗持续时间4年及6年的患者SDS评分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P<0.05);美沙酮治疗2年、4年SAS评分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P<0.01);然而美沙酮维持治疗持续时间不同的叁组组内无显着性差异(P>0.05)。美沙酮治疗2年、4年、6年的患者谷氨酸水平较健康高(P<0.05&P<0.05&P<0.05);而GAB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P<0.001&P<0.05&P<0.01)。然而不同美沙酮维持治疗持续时间的叁组组内无显着性差异(P>0.05)。GABA与Glu、BIS-11评分、SDS评分、MOCA评分呈负相关;Glu与BIS-11评分、MOCA总分、SD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1)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认知功能、抑郁和焦虑等神经心理学指标存在持续异常,且不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加重。(2)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的前额皮层Glu和GABA水平存在持续异常,且不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加重。(3)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认知功能、抑郁和焦虑等神经心理学指标的变化与前额皮层Glu和GABA水平异常存在相关性。因此,前额皮层的Glu和GABA水平持续异常可能是美沙酮导致神经心理学变化的原因之一。如何有效阻止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和降低对海洛因的渴求,又减少或消除美沙酮所致神经心理学变化,这是成瘾医学理应关注的课题,维持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的动态平衡可能是成瘾治疗中的关键点之一。美沙酮维持治疗并未彻底地改变毒品所致大脑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美沙酮维持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李健能[5](2017)在《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静息态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片类物质依赖一直是最严重的世界性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十多年来阿片类处方药的滥用和依赖急剧增长,其引起的成瘾和依赖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滥用阿片类处方药者可尝试通过药物治疗剂量以外的方式强化欣快感和愉悦感,进而引发强烈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对于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诊断,临床上以症状评定量表为主的主观判断,尚未明确客观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寻求客观的神经生物学指标以协助阿片类处方药依赖的诊断、监测病情变化和疗效反应是有必要的。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以无创性的方式定量检测活体组织内局部的代谢物水平的变化,有望为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诊断提供定量检测的技术手段。奖赏环路是阿片类物质奖赏效应产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前额皮层作为奖赏通路关键区域,参与高级执行功能,被认为与物质成瘾密切相关。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谷氨酸Glu(glutamate,Glu)分别为奖赏环路中主要的抑制性和兴奋性神经递质,阿片类药物依赖与前额皮层中的神经递质GABA和Glu水平有关,其可能参与依赖的形成,但其长期依赖效应的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拟在3.0 T磁共振扫描仪上利用MEGA-PRESS和Optimal TE波谱编辑技术检测GABA和Glu的绝对浓度,分析在大孔径3.0 T MR扫描仪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内GABA绝对浓度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检测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脑内前额皮层GABA和Glu的绝对浓度,探讨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内GABA和Glu绝对浓度与神经心理学指标的关系,旨在为评估阿片类处方药依赖提供可能的生物学标记物。论文分叁个部分,摘要如下:第一部分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磁共振系统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GABA绝对浓度的可行性目的:探讨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 MRI系统上使用MEGA-PRESS波谱编辑技术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GABA绝对浓度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2名健康志愿者(男性25名,女性7名,年龄18~33岁,平均22.6±3.0岁),均为右利手,无头部外伤史和神经精神疾病史,无磁共振扫描禁忌症。所有扫描均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成像仪上完成。首先采用MEGA-PRESS序列对志愿者大脑腹内侧前额皮层进行1H-MRS信号采集;另外使用同样的扫描序列进行水模实验,将一个装有浓度为50 m M的GABA溶液水模进行定位扫描,感兴趣区位于与人脑相对应位置,扫描结果作为定量分析的外部参考标准。应用jMRUI v5.0软件对1H-MRS波谱数据进行后处理,计算出腹内侧前额皮层GABA的绝对浓度(Mean±SD)及其变异系数。结果:利用MEGA-PRESS序列成功采集了32名志愿者的GABA波谱数据,经jMRUI v5.0软件后处理均可清晰地显示GABA谱峰,测得的GABA绝对浓度为1.58±0.26 mM,变异系数为16.2%。结论:使用MEGA-PRESS波谱编辑法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 MRI系统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的GABA信号是可行的,所采集的GABA谱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第二部分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磁共振系统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GABA绝对浓度的可重复性目的: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磁共振成像仪上采用MEGA-PRESS编辑技术检测健康志愿者的GABA波谱,探讨活体人脑内GABA绝对量化方法的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6名健康志愿者(男性10名,女性6名,年龄19~28岁,平均23.1±2.3岁),均为右利手,无头部外伤史和神经精神疾病史,无磁共振扫描禁忌症。所有扫描均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成像仪上完成。所有志愿者至少进行2次磁共振扫描,另外再抽取6名进行第3、4次磁共振扫描。所有扫描2次的志愿者重复扫描时间间隔大于5天,重复扫描4次的志愿者间隔时间超过1星期以上。应用jMRUI v5.0软件进行波谱数据后处理,并对GABA含量进行相对量化(GABA/NAA)和绝对量化(|GABA|),计算出相应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前后多次扫描均成功采集到16名志愿者的GABA波谱数据,经jMRUI v5.0软件处理后均可良好显示GABA谱峰。多次重复测量的相对量化和绝对量化变异系数均小于20%,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是组内还是组间可重复性,绝对量化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相对量化,即绝对量化的可重复性优于相对量化。男女组间GABA相对含量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男女组间GABA绝对含量平均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大孔径短磁体磁共振扫描仪采用MEGA-PRESS波谱编辑法测量GABA绝对浓度具有较好的组内和组间可重复性,且GABA绝对量化整体上优于相对量化。同时,GABA绝对量化具有性别特异性,且具有良好的组间可重复性。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在大孔径临床MRI系统上用来研究正常和异常大脑的GABA水平改变。第叁部分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GABA和Glu绝对浓度的静息态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目的:利用MRS测量阿片类处方药依赖患者腹内侧前额皮层的GABA和Glu绝对浓度的变化,并探究GABA和Glu绝对浓度的变化与行为心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1名阿片类处方药依赖患者(男29名,女2名,年龄18~35岁,平均24.94±4.19岁)和32名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男25名,女7名,年龄18~33岁,平均22.6±3.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右利手。使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人体头部扫描,采用MEGA-PRESS序列采集所有受试者腹内侧前额皮层的GABA波谱数据,采用Optimal TE方法采集Glu波谱数据。将分别装有50 mM的GABA水溶液和肌酸水溶液的水模进行磁共振扫描,作为定量的外部参考标准。应用jMRUI v5.0软件对所采集的波谱数据进行后处理和量化。采用阿片成瘾严重指数来评估成瘾的严重程度,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来评估受试者的冲动性,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来评估受试者的冲动性、焦虑、抑郁和认知状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GABA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与神经心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GABA|浓度低于对照组,而|Glu|浓度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依赖者的BIS-11总评分比对照组高,MOCA总评分比对照组低(低于26分),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量表总分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内GABA绝对浓度与谷氨酸绝对浓度、BIS-11、SAS呈负相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而谷氨酸绝对浓度与BIS-11呈正相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GABA和Glu水平异常与觅药冲动性、焦虑状态、认知功能受损有关。因此,抑制性GABA能和兴奋性Glu能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可能是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渴求和复吸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通过MRS定量检测前额皮层中GABA和Glu的绝对浓度有望成为临床上的一个预测性指标,以利于客观地评估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的成瘾严重程度、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穆亚萌,江涌,徐文仓[6](2016)在《缺氧损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Ca~(2+)依赖的叁磷腺苷酶活性、Ca~(2+)浓度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氧损伤对离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抗氧化能力、Ca~(2+)依赖的叁磷腺苷酶(Ca~(2+)-ATPase)活性、线粒体膜电位(MMP)和细胞内Ca~(2+)浓度等的影响。方法将ECV304细胞分为正常组和缺氧组。正常组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缺氧组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孵育ECV304细胞5 h,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组细胞形态的变化,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内Ca~(2+)浓度及MMP的变化,化学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一氧化氮(NO)分泌量及Ca~(2+)-ATPase活性。结果正常组细胞贴壁良好,细胞饱满、排列紧密,透明度好;缺氧组细胞出现皱缩,细胞间排列疏松、紊乱。缺氧组细胞吸光度值为0.91±0.12,低于正常组的1.30±0.25(P<0.05)。缺氧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为(88.53±1.36)%,高于正常组的(81.27±0.25)%(P<0.05);S期细胞所占比例为(5.17±0.21)%,低于正常组的(6.07±0.25)%(P<0.05);缺氧组细胞凋亡率为(19.75±0.81)%,高于正常组的(9.83±1.77)%(P<0.05)。正常组MDA、GSH含量,一氧化氮(NO)分泌量,SOD、Ca~(2+)-ATPase活性分别为(0.40±0.23)、(3.85±0.18)、(14.21±0.39)μmol·L-1、(64.61±0.05)×103U·L-1、(18.90±1.09)U·mgprot-1;缺氧组以上各指标分别为(1.65±0.24)、(3.34±0.13)、(78.70±5.29)μmol·L-1、(35.33±0.04)×103U·L-1、(5.80±0.31)U·mgprot-1;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组细胞SOD活性、GSH含量及Ca~(2+)-ATPase活性均降低,MDA含量增加,NO分泌量升高(P<0.05)。缺氧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为(572.82±49.40)%,高于正常组的(505.97±19.40)%(P<0.05)。缺氧组细胞MMP为(182.07±6.00)%,低于正常组的(217.60±16.40)%(P<0.05)。结论 Na2S2O4作用于ECV304细胞引起细胞缺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MMP降低、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和细胞抗氧化能力及Ca~(2+)-ATPase活性减弱相关。(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林路,郭源,刘鸣华[7](2015)在《液液界面体相浓度依赖的超分子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手性在不对称催化、对映体分离和分子器件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超分子手性能够在溶液中和各种界面上形成,包括气液界面、气固界面以及液固界面等。但是,目前关于液液界面超分子手性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我们利用二次谐波-线二色谱方法研究了PARC18在纯水/1,2-二氯乙烷界面的超分子手性。尽管PARC18分子本身没有手性,但是能够在纯水表面形成手性聚集体,并且这个过程与界面分子密度无关。我们研究发现,在纯水/1,2-二氯乙烷界面,PARC18同样能通过亲/疏水作用以及π-π堆积形成超分子手性结构。然而,体相中PARC18的浓度对液液界面的超分子手性有显着影响。体相浓度较低时,SHG信号较弱,而手性信号很强。随着体相浓度升高,SHG信号增强但手性信号减弱且最终达到零,即PARC18在界面形成了非手性的聚集体。我们认为这与液液界面容纳分子的能力有关。体相浓度升高,PARC18在界面的吸附很快达到饱和,导致分子的排列整齐有序,分子间没有相对扭转,从而手性结构消失。(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1-06)
吴昊[8](2014)在《浓度及时间依赖型代表药物在体外PK/PD模型内对敏感菌耐药性产生和富增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相对抗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危害全球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如何减缓在生产实际中细菌产生耐药性是当前科学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的研究表明,耐药菌的产生速度,受到抗菌药物浓度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影响,而耐药菌的选择性富增过程受到抗菌药物浓度变化的影响。不同的给药方案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是造成动物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因此不合理的给药方案是导致耐药菌的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明确给药方案在突变耐药菌富增上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体外PK/PD模型,研究了不同给药方案和不同药动学特征下,时间依赖型代表药物-阿莫西林和浓度依赖型代表药物-恩诺沙星对其各自的标准敏感菌株突变耐药菌的产生和富增过程。旨在为抗菌药物合理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思路。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的MIC99的值为0.015μg/mL,MPC值为0.10μg/mL.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99的值为0.10μg/mL, MPC值为0.35μg/mL.在体外模型内,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的给药方案和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给药方案中,结果均表明若给药方案不能完全杀死细菌,就会产生耐药菌。加药间隔和半衰期相同的情况下给药浓度越高,耐药菌出现的时间也越早;加药间隔和给药浓度相同,消除速率越大,耐药菌产生的得越早。耐药程度呈现累积性增加的趋势,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细菌的耐药程度越来越高。在药物浓度高到一定的值时,细菌会被全部杀死。且即使再提高药物浓度,也不能再加快杀灭细菌的速度。分析认为,给药方案和药动学特征可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造成影响,并.表现为阶梯性增强的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抗菌药物使用后耐药性的产生具有一定规律性。根据该结果和已有的文献分析认为可能是耐药基因的规律性突变导致了耐药性产生和强度的规律性变化,具体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4-05-01)
余颖欣[9](2014)在《基于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体系测定外源性蛋白血清动态浓度的非抗体依赖新方法及肿瘤微环境影响肥大细胞在肿瘤组织分布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大分子药物为所有无法透过细胞膜的分子量大于1.5KDa的生物内源性成分或采用生物技术制得的物质,包括蛋白质、多肽、抗体、核酸、聚糖、聚酯、甚至细胞。从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人胰岛素上市至今,已有140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因此,针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要正确评价一种新的生物因子在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须研究其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与传统药物不同的是,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类药物,可与内源性蛋白质的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且生物半衰期短、血浆浓度低(ng/L或μg/L),大大增加了体内定量检测的难度。目前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生物分子及其药物的体内定量监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分析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生物活性检定法、色谱与质谱法等。然而,(1)免疫学分析法要求必备特异性抗体;(2)同位素标记失踪法存在放射性核素污染;(3)生物活性检定法的实验条件要求严格,且容易出现检测结果的不稳定;(4)色谱与质谱法是目前蛋白类药物浓度监测的最佳方法,但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与专门操作人员。因此,研究和开发简单安全且适用范围广的蛋白浓度检测新方法是必要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生物素(biotin),分子质量约244.31u,可偶联在许多蛋白质多肽大分子上,而不对其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产生明显影响。亲和素,是特异性结合生物素的蛋白。一分子亲和素可与四分子生物素结合,两者间的亲和力极强且不可逆。由于上述特点,亲和素-生物素系统在分子识别、相互作用、纯化、检测、固定、标记、病毒载体及非放射性药物靶向系统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将生物素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后,以酶或荧光素标记亲和素作为检测信号。本研究基于双抗体夹心ELISA的原理,利用亲和素-生物素的结合特点,建立了一种检测外源性蛋白质/多肽的血清动态浓度的新型方法,即包被亲和素-生物素标记蛋白-检测亲和素的双夹心体系,简称SA双夹心体系。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不依赖抗体或放射性同位素,且使用简便和成本廉价,并成功应用于两种生物素标记外源蛋白的小鼠血清动态浓度检测中,可望在外源蛋白多肽类大分子及其药物的体内定量检测和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一、亲和素-生物素标记蛋白/多肽双夹心体系的建立以链亲和素为捕获分子,加入待测生物素标记蛋白或多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亲和素为检测分子,构建链亲和素-生物素标记大分子-酶链亲和素的双夹心体系(SA双夹心体系),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及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SA双夹心体系的检测特异性强,与非生物素化蛋白不存在非特异结合;灵敏度高,检测下限可达0.3125ng/ml,且可通过改变亲和素的固相包被浓度调整检测的敏感度与检测范围;准确性高,回收率为97.82%~107.92%;稳定性好,批内与批间检测的变异系数分别<5.76%和<8.42%。二、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体系的体内应用从体外的平行性试验和小鼠的体内试验两方面,对SA双夹心体系是否适用于外源蛋白的体内浓度监测进行可行性评价。结果显示,血清内源性成分对双夹心体系的干扰可通过提高SA的固相包被浓度而消除,但对肝组织匀浆内源性成分的干扰不能减弱,提示目前该体系只适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SA双夹心体系成功应用在生物素标记人血清白蛋白和生物素标记鸡卵黏蛋白的小鼠血清动态浓度检测中,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检测血清样品时的可行性。与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比较,SA双夹心体系的检测灵敏度更佳,并且两者在检测同一血清样品时的定量结果相符。该结果提示我们建立的SA双夹心体系具有良好的灵敏度与准确性。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发现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及其他各种间质细胞在肿瘤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多数实体瘤中,髓源细胞是肿瘤间质的重要成分,占间质细胞50%以上,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及MDSCs等。肥大细胞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组织归巢型细胞,其在变态反应与抗寄生虫感染的作用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在大多数实体瘤中发现大量肥大细胞的浸润,探索肥大细胞是否影响及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肥大细胞本身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如促血管生成作用、免疫正向/负向调节等。肥大细胞的类型及所在微环境将影响其激活模式及释放产物的种类,最终导致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大多数研究表明肿瘤中的肥大细胞主要聚集在肿瘤周边与正常组织交界的部位,且多在血管周围,而肿瘤中心部位的肥大细胞较少甚至缺乏。因此,目前的实验研究主要关注肿瘤边界的肥大细胞,而关于癌巢中肥大细胞的数据较少。然而,有研究认为肿瘤中肥大细胞的分布部位与其功能有关:肿瘤边界的肥大细胞发挥促瘤作用,癌巢内的肥大细胞发挥抑瘤作用。此外,临床报道癌巢内的肥大细胞提示良好预后,如在前列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但所涉及的机理尚不清楚。那么,随着肿瘤发展,肿瘤中不同部位的肥大细胞数目是如何变化?肿瘤微环境什么因素导致癌巢内肥大细胞数目较少?本文拟探索上述问题,建立小鼠肿瘤模型,观察在不同肿瘤生长阶段肿瘤组织不同部位的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体外实验观察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肥大细胞成熟标志的影响,以试图阐明肿瘤微环境影响肥大细胞数目变化的可能机制。一、肿瘤组织肥大细胞的分布特征以小鼠CT26结肠癌为模型,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瘤体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瘤体中的肥大细胞处于脱颗粒状态,且主要聚集在肿瘤周边与正常皮肤的交界部位。随着瘤体生长,瘤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目发生了“先增后降”的变化:在肿瘤生长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少,尤其肿瘤中心部位的肥大细胞数目变化较明显。此外,我们在人结肠癌组织中观察到相同现象:肥大细胞主要聚集在肿瘤侵袭边缘或周围正常组织,而癌巢中的肥大细胞较少甚至缺乏。二、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肥大细胞的影响基于肿瘤中心部位的肥大细胞随瘤体生长而减少,而肥大细胞表面的Kit受体是调节其生存信号的最重要的分子。本部分工作以体外诱导的骨髓肥大细胞(BMMC)为模型,给予CT26肿瘤培养上清(TSN)的作用,观察BMMC的分化状态及其表面C-Kit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在BMMC的培养初期,TSN的作用可改变其分化方向,并抑制其表面Kit受体的表达。这些数据可部分解释了肿瘤中心部位的肥大细胞较少甚至缺乏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4-30)
刘霞,倪晓佳,尚德为,张明,胡晋卿[10](2014)在《LC-MS/MS法测定阿片依赖者尿中丁丙诺啡及其代谢物和纳诺酮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的LC-MS/MS法,用于测定阿片依赖者尿中丁丙诺啡及其代谢物N-去烷基丁丙诺啡和纳诺酮的浓度,并进行尿排泄动力学研究。方法尿样经NaOH碱化后进行液液萃取,丁丙诺啡以曲马多为内标、正己烷进行提取,N-去烷基丁丙诺啡和纳诺酮则以纳美芬为内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体积比4∶1)进行提取;质谱检测采用正离子模式,电喷雾离子化,多反应监测方式测定样品浓度;12名阿片依赖者口服复方丁丙诺啡纳诺酮舌下片4片(丁丙诺啡8 mg∶纳洛酮2 mg),计算尿中排泄率和尿药动力学参数,以考察排泄情况。结果丁丙诺啡、N-去烷基丁丙诺啡和纳诺酮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20μg/L、1~200μg/L和1~500μg/L,定量下限分别为0.05μg/L、1μg/L和1μg/L,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6%,日内、日间RSD均小于8.4%;尿中排泄率分别为0.90%、2.13%和30.01%。结论该法简单、快速、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阿片依赖者尿中丁丙诺啡、N-去烷基丁丙诺啡和纳诺酮浓度测定及排泄药动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浓度依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铅离子(Pb~(2+))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的G-四链体(Pb~(2+)-G4)比钾离子(K~+)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的G-四链体(K~+-G4)更为稳定,因而Pb~(2+)可以置换K~+-G4中的K~+,而且K~+的存在不影响Pb~(2+)-G4的稳定性。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K~+(20μmol·L~(-1)–1 mmol·L~(-1))不仅可以诱导10μmol·L~(-1) Pb~(2+)稳定的T2TT(Pb~(2+)-T2TT,杂合G4结构)发生构型转换,甚至还可取代Pb~(2+)-T2TT中的Pb~(2+),形成K~+稳定的T2TT (K~+-T2TT,平行G4结构),最终转化形成的K~+-G4结构与单独K~+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K~+-G4的构型基本一致。随后,进一步考察了另外7条富G适体链,发现这一转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该研究结果为理解G4构型转化以及内嵌离子交换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拓展G4在生化分析和生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浓度依赖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凤慧,郭明欣,赵宏宇,蔡禄.体外装配核小体过程组蛋白浓度依赖的动力学模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2].于泽,李晓宏,李运超,叶明富.钾离子浓度依赖的铅离子稳定G-四链体构型转化[J].物理化学学报.2018
[3].高当丽,李蓝星,冯小娟,种波,辛红.Yb浓度对功率依赖的上转换荧光色彩的敏感度调控[J].物理学报.2018
[4].容嘉惠.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前额皮层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D].广州医科大学.2018
[5].李健能.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静息态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D].广州医科大学.2017
[6].穆亚萌,江涌,徐文仓.缺氧损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Ca~(2+)依赖的叁磷腺苷酶活性、Ca~(2+)浓度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
[7].林路,郭源,刘鸣华.液液界面体相浓度依赖的超分子手性[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8].吴昊.浓度及时间依赖型代表药物在体外PK/PD模型内对敏感菌耐药性产生和富增影响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4
[9].余颖欣.基于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体系测定外源性蛋白血清动态浓度的非抗体依赖新方法及肿瘤微环境影响肥大细胞在肿瘤组织分布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10].刘霞,倪晓佳,尚德为,张明,胡晋卿.LC-MS/MS法测定阿片依赖者尿中丁丙诺啡及其代谢物和纳诺酮浓度[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