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骼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神经母细胞瘤,外科学,3D打印,儿童
骨骼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王珊,李长春,章均,赵珍珍[1](2019)在《3D打印技术在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血管骨骼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血管骨骼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病例根据术前是否进行3D肿瘤模型打印分为3D打印组和非3D打印组。记录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资料,术后对患儿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D打印组共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0. 5±28. 6)个月;非3D打印组共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 3±24. 8)个月。3D模型显示肿瘤与临近脏器、血管间的位置关系清晰。所有患儿均成功接受血管骨骼化肿瘤切除术。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肿瘤分期、肿瘤侵犯血管数目、手术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及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D打印组手术用时显着少于非3D打印组(P <0. 05),且患儿家属对病情掌握程度明显高于非3D打印组(P <0. 05)。结论 3D打印肿瘤模型可清晰显示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复杂的解剖关系,有利于外科医生进行术前规划,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提高患儿家属对于手术方式的认知及认可程度,有利于增进患儿家属对医生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于建波,黄方炯,韩博,朱恩军[2](2018)在《骨骼化乳内动脉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将骨骼化乳内动脉(IMA)应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临床结效果和经验。方法:选取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科室60例包括冠状动脉前降支在内的多支冠状动脉狭窄需进行OPCABG,并经术前超声检查锁骨下动脉和IMA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骨骼化方法获取左IMA,并与前降支行端侧吻合进行血运重建;B组:应用带蒂获取左IMA与前降支吻合进行血运重建。两组均应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取胸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结果:远端吻合口数两组分别为(2.6±0.5)个/例和(2.7±0.5)个/例,无胸骨感染病例;院内死亡1例,病死率1.7%,为带蒂方法采集左IMA组,死亡原因为围术期心肌梗死;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每组各2例,发生率6.7%,其中发生肺部感染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均通过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IABP辅助治疗等措施治愈。生存患者随访3个月,随访率89.8%(53/59);所有患者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NYHA)。结论:在OPCABG中应用骨骼化IMA安全、疗效满意,但术中取材具有一定操作难度,易发生乳内动脉损伤,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仲肇基,侯剑峰,樊红光,李浩杰,解衍博[3](2018)在《骨骼化与带蒂获取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临床结果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骼化与带蒂两种方法获取双侧乳内动脉(BIMA)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早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我科使用BIMA行CABG 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5±6.8)岁。按乳内动脉获取方式分为骨骼化(s-BIMA)组和带蒂(p-BIMA)组。s-BIMA组73例,男6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6±7.0)岁;p-BIMA组79例,男6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3±6.7)岁。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引流量、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的情况。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乳内动脉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BIMA组胸骨切口并发症1例(1.4%),为严重胸骨切口并发症;p-BIMA组胸骨切口并发症5例(6.3%),包括严重胸骨切口并发症1例(1.3%),轻微胸骨切口并发症4例(5.1%)。s-BIMA组乳糜胸1例(1.4%),p-BIMA组乳糜胸7例(8.9%)。s-BIMA组术后当日及术后3 d引流量均低于p-BIMA组(P=0.000,0.001)。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无乳内动脉闭塞病例。结论骨骼化获取双侧乳内动脉的安全性、可靠性与传统带蒂获取方法相同。骨骼化获取技术可以减少术后胸骨切口并发症及乳糜胸,减少术后引流量。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时应首选骨骼化获取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荆朝辉,荣晓松,李明秋[4](2018)在《骨骼化与非骨骼化技术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导致术后胸骨感染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骨骼化与非骨骼化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于术后胸骨感染率的影响。方法:收集了单中心共321例采取双侧乳内动脉作桥血管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资料。根据动脉桥血管获取技术的不同,分为骨骼化组与非骨骼化组。结合文献,对潜在的导致术后胸骨感染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在控制已知可导致感染的单因素后,对两种获取技术是否导致术后胸骨感染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骨骼化组有1例胸骨感染,非骨骼化组有5例胸骨感染。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体重指数过大、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女性患者与术后胸骨感染相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骨骼化获取动脉技术能够明显降低术后胸骨感染率。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采用骨骼化技术采取双侧乳内动脉作桥血管,可减少术后胸骨感染的发病率。此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2期)
王嵘,张林,姚名辉,李梁刚,肖苍松[5](2016)在《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中期结果及初步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采用骨骼化游离技术获取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0例,年龄61.8±7.7岁。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主要合并症、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早期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常规随访,记录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共获取乳内动脉59支,其中左乳内动脉55支,右乳内动脉4支,3例患者取双侧乳内动脉,取动脉时间为55.5±13.0min。根据获取顺序将全组患者分为组1(前29例)和组2(后27例),两组均成功获取乳内动脉,两组桥血流量(30.4±14.4ml/min vs 30.3±16.0ml/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6),但组1取动脉时间(60.7±14.4min)明显长于组2(50.0±8.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6例患者远端吻合口数为2.96±0.89个,无30d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再次开胸止血及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个月,无心肌梗死及再次再血管化,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于急性肺动脉栓塞。结论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近中期结果满意。(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王来富[6](2015)在《肝十二指肠韧带血管骨骼化在晚期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十二指肠韧带血管骨骼化在晚期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晚期胆囊癌患者行肝十二指肠韧带血管骨骼化的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并根据手术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范化根治术操作(规范化组)16例和非规范化根治术操作(非规范化组)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非规范化组和规范化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和18.8%,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4个月和24.6个月,规范化组患者生存期长于非规范化组(P<0.05)。结论对晚期胆囊癌患者积极行肝十二指肠韧带血管骨骼化清扫的规范化根治性或扩大根治性切除术,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欧强,肖书海,韩健,孙舸,张放[7](2015)在《寒武纪骨骼化栉水母演化轶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栉水母动物门与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盘动物共同构成基础动物亚界。该门类为地球"生命之树"的基干类群之一,甚至被认为位于动物谱系树的"根部",是探索地球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关键环节;此外,现生栉水母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因此,栉水母的起源及早期演化历史备受国际学(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房勤,谷天祥,刘波,师恩祎,张玉海[8](2015)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骨骼化与带蒂左乳内动脉的随机对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骨骼化左乳内动脉(LIMA)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1~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纯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1~76(62.8±10.5)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使用骨骼化LIMA;B组,62例,使用带蒂LIMA,LIMA均吻合到前降支上。结果术中获取LIMA过程中,A、B组各有1例失败而改为大隐静脉移植,被排除在外。术后A组和B组的其余病例分别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3.4%)和3例(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各死亡1例,死亡率分别为1.7%和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纵隔感染,B组有1例纵隔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游离LIMA时间长于B组[(30.7±7.2)min vs(17.2±5.6)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0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CT显示A、B两组LIMA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合适的技术获取骨骼化LIMA作为血管材料进行CABG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魏东,林伟,罗波,蒋益泽[9](2014)在《腹腔镜手术中胆囊管骨骼化的临床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LC中将胆囊管充分骨骼化并确定其与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管与壶腹部之间的关系,再予夹闭切断,此种方法对于预防肝外胆道医源性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80例,并在LC术中坚持将胆囊管充分骨骼化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皆获成功,无一例出现医源性肝外胆道损伤。讨论:在LC术中将胆囊管充分骨骼化并确定其与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管与壶腹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辩清正常及变异肝外胆道,对减少医源性肝外胆道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4年08期)
黄奔[10](2014)在《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在全动脉OPCAB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化OPCAB和常规OPCAB:手术资料和围术期结果的比较目的比较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化OPCAB和常规OPCAB手术资料和围术期结果,分析两者在手术过程,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病率和围术期心肌损伤程度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的纳入自2012.9至2014.2于中山医院心外科行OPCAB患者,其中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132例),常规OPCAB(286例),并根据术前指定的指标进行1:1匹配,匹配成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组92例(BIMA组)和常规LIMA+SVG的OPCAB组92例(LIMA组)。BIMA组可联合RA行OPCAB。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桥血管组合方式和桥血管数目。围术期观察结果有住院期间死亡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病率并监测术前和术后第1、2、3、4天cTNT和CK-MB血浆浓度并比较两者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手术资料:(1)BIMA组手术时间(262.5±80.2)min,LIMA组(225.2±72.3)min,p=O.001,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BIM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LIMA组;(2)平均搭桥上BIMA组(3.6±0.73),LIMA组(3.8±0.63),p>0.05,无统计学差异:(3)BIMA组92例患者中(LIMA-LAD)17例,(BIMA-LAD)75例。2.围术期结果:(1)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2)BIMA组围术期无死亡,LIMA组3例(2例围术期心梗,1例低心排综合征),p>0.05,无统计学差异。3.围术期血浆CK-MB浓度:(1)两组间术后4天血浆CK-MB浓度无显着差异;(2)术后第1天两组血浆CK-MB浓度均达到峰值。4.围术期血浆cTNT浓度:(1)两组间术后4天血浆cTNT浓度无显着差异;(2)术后第1天两组血浆cTNT浓度均达到峰值。结论1.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和常规OPCAB组相比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病率上无显着差异。2.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和常规OPCAB组相比,所需手术时间更长,可通过完善术者学习曲线加以改进。3.围术期心肌损伤程度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和常规OPCAB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和常规OPCAB术后心肌损伤的进展具有一致性,均在术后第一天达到峰值。第二部分: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和常规OPCAB:术后6月及1年随访结果比较目的比较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和常规OPCAB在术后6月及1年的随访结果,研究两组在术后随访期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病率,术后生存质量,1年冠脉造影随访结果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的纳入自2012.9至2014.2于中山医院心外科行OPCAB患者,其中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132例),常规OPCAB(286例),并根据术前指定的指标进行1:1匹配,匹配成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组92例(BIMA组)和常规LIMA+SVG的OPCAB组92例(LIMA组)。术后6月随访BIMA组患者66例;LIMA组完成随访患者66例;术后1年随访结果BIMA组随访35例;LIMA组完成36例。所有患者通过电话及信件的随访方式分别于术后6月和术后1年收集患者术后资料,通过SF-36量表评价术后生存质量,并于术后1年冠脉CTA复查桥血管通畅率。结果1.术后6月两组均无再发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BIMA组再发心绞痛3例,LIMA组4例。2.术后6月生存质量上BIMA组较LIMA组在生理功能(PF)和社会功能(SF)两方面具有显着优势。BIMA组相对术前除了在精神健康(MH)上无显着差异,其余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LIMA组相对术前除了在精神健康(MH)和情感职能(RE)上无显着差异,其余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3.术后1年两组死亡率和各项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4.术后1年生存质量上BIMA组较LIMA组在生理职能(RP)上有显着优势。BIMA组相较术前除外精神健康(MH),其余方面均有显着提高;相较术后6月,除外精神健康(MH)和情感职能(RE),其余方面均有显着提高。LIMA组相较术前除外精神健康(MH),其余方面均有显着提高;相较术后6月,除外精神健康(MH),其余方面均有显着提高。5.术后1年冠脉CTA:(1)BIMA组通畅率:LIMA 94.2%, RIMA 94.2%, RA 96.5%,总的桥血管通畅率95.3%;(2)LIMA组通畅率:LIMA 100%, SVG 94.2%,总桥血管通畅率97.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的术后6月及术后1年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病率结果和常规OPCAB无显着差异。2.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术后6月生存质量在生理功能(PF)和社会功能(SF)较LIMA组具有显着改善,两组纵向比较相比术前生存质量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提高。OPCAB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3.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术后1年生存质量在生理职能(RF)较LIMA组具有显着改善,两组纵向比较相比术后6月和术前大部分生存质量指标均有明显提高。OPCAB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随着康复时间增加,患者生存质量获益更多。4.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的全动脉OPCAB和常规OPCAB具有类似的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率。5.RA在使用前可通过术前血管超声明确粥样硬化病变程度。6.相比RIMA-LAD, RIMA-non LAD的1年通畅率欠佳;原位RIMA-RCA 1年通畅率欠佳。(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4-08)
骨骼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将骨骼化乳内动脉(IMA)应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临床结效果和经验。方法:选取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科室60例包括冠状动脉前降支在内的多支冠状动脉狭窄需进行OPCABG,并经术前超声检查锁骨下动脉和IMA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骨骼化方法获取左IMA,并与前降支行端侧吻合进行血运重建;B组:应用带蒂获取左IMA与前降支吻合进行血运重建。两组均应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取胸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结果:远端吻合口数两组分别为(2.6±0.5)个/例和(2.7±0.5)个/例,无胸骨感染病例;院内死亡1例,病死率1.7%,为带蒂方法采集左IMA组,死亡原因为围术期心肌梗死;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每组各2例,发生率6.7%,其中发生肺部感染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均通过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IABP辅助治疗等措施治愈。生存患者随访3个月,随访率89.8%(53/59);所有患者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NYHA)。结论:在OPCABG中应用骨骼化IMA安全、疗效满意,但术中取材具有一定操作难度,易发生乳内动脉损伤,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骼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超,王珊,李长春,章均,赵珍珍.3D打印技术在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血管骨骼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
[2].于建波,黄方炯,韩博,朱恩军.骨骼化乳内动脉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8
[3].仲肇基,侯剑峰,樊红光,李浩杰,解衍博.骨骼化与带蒂获取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临床结果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8
[4].荆朝辉,荣晓松,李明秋.骨骼化与非骨骼化技术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导致术后胸骨感染的差异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
[5].王嵘,张林,姚名辉,李梁刚,肖苍松.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
[6].王来富.肝十二指肠韧带血管骨骼化在晚期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
[7].欧强,肖书海,韩健,孙舸,张放.寒武纪骨骼化栉水母演化轶史[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8].房勤,谷天祥,刘波,师恩祎,张玉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骨骼化与带蒂左乳内动脉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5
[9].魏东,林伟,罗波,蒋益泽.腹腔镜手术中胆囊管骨骼化的临床价值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
[10].黄奔.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在全动脉OPCAB中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