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聚集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生物礁
油气聚集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郭明刚,曾小宇,江汝锋,朱继田,孙志鹏[1](2017)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油气复式聚集条件与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钻井、测井、地化以及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的油气成藏条件。松南低凸起位于中央坳陷带5大(潜在)富生烃凹陷包围中,烃源充足。中新世早期叁亚组大型海底扇、中新世早期—渐新世晚期陵水组生物礁、渐新世早期崖城组扇叁角洲—滨海相沉积、前古近系古潜山风化壳等多类型储层发育。生烃凹陷深部沟源断裂、崖城组大型疏导砂体和多条古构造脊构成了本地区主要的垂向+侧向输导体系。多层系多类型大中型构造、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研究表明,多成藏要素的耦合促使松南低凸起成为深水区的独有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其成藏模式为它源-侧向-复式成藏,主要成藏组合是叁亚组海底扇、叁亚组—陵水组生物礁、前古近系古潜山,成藏主控因素为储层与运移。此结论可为南海北部深水区进一步的勘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7年04期)
谢青[2](2017)在《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评价及有利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盘山盆地构造位置独特、多期构造单元控制、构造背景复杂,盆地总体位于华北地块西南缘与祁连-秦岭构造带接合部位。盆地油气资源较丰富,油气地质条件良好,早期在盆地石油地质调查中,在下白垩统、古近系及侏罗系、石炭系地层均发现多处地面油气显示,以下白垩统地层最显着,尤其在近年来的钻井中,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显示较多。论文从盆地的构造背景、重-磁-电特征、沉积特征、地层发育、地化特征、储集特征、生成机理及条件、富集机理及条件、含油气性、主控因素及成藏组合等方面出发,综合运用野外调研、实验分析、现场解析、等温吸附、标准对比、物探、数学等技术方法,结合钻井、测井、录井及前人研究等资料,以下白垩统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东山组泥页岩为重点研究层位,对研究区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做了详细探讨和评价,优选出研究区页岩油气有利区,并对其页岩气资源进行初步评估。(1)盆地构造位置特殊、演化背景复杂,白垩纪盆地具典型断陷湖盆性质,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沉积-构造环境相似;依据盆地重力、磁力、大地电磁测深等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分析,盆地内部主要存在3个低值区、4个磁异常区域及5个电性层;其中圈定的海原凹陷、固原凹陷是本次重点研究区,这一成果与地质资料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盆地可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0个二级构造单元。(2)据前人研究及野外调研,六盘山盆地内缺失上白垩统,下白垩统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叁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早白垩世,盆地有两大沉积沉降中心—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整个盆地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心低。发育的体系域类型主要有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萎缩体系域。盆地自下而上显示了一个由冲积扇→辫状河→湖泊相向上变深变细的退积旋回;发育两种沉积模式:一为冲积扇-扇叁角洲-湖泊相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在叁桥-李洼峡组;二为辫状河叁角洲-湖泊相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在马东山-乃家河组。(3)下白垩统马东山组与乃家河组有机质来源为陆源碎屑物,泥页岩累计厚度较大,单层厚度多数在40m左右,连续性好;在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沉积时期,盆地发育多个沉积中心,以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最为发育。据实验分析,研究区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I型、II型、III型都有发育,主要以II型、III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为低成熟-成熟阶段。同时,研究区页岩油气发育在盆地横向和纵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横向上自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向边缘或斜坡具有页岩油变为页岩气的规律性特点;纵向上盆地内页岩油气由底部到上部地层呈现出页岩气-页岩油气-页岩油-页岩气的规律性分布。(4)据岩矿全岩鉴定,研究区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含量偏高,粘土矿物含量均值为13.2%,含量偏低,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开采。页岩油气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被粘土矿物和碳酸盐岩矿物充填,发育毫-微-纳米多级孔喉系统。孔隙度和渗透率值较低,泥页岩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类型。利用等温吸附实验及现场解析等方法,研究区含气量主要在0.9m3/t~2.03m3/t之间,马东山组平均为1.51m3/t,乃家河组平均为1.33m3/t,含气性较好;据低温干馏实验分析,研究区含油率不高,半焦产率高,生油潜量(S1+S2)介于0.23~2.78mg/g,生油潜量小。(5)据前人研究结果及本次研究,“生-储-聚”叁位一体的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是页岩油气最典型的聚集机理,页岩气聚集机理又具有显着的“混合型”特点,研究区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页岩油是典型的源储一体、滞留聚集、连续分布的聚集机理。地球化学、矿物组成、物性、孔喉系统等条件,决定着研究区泥页岩的生烃潜力、储层好坏、含油率及含气量;其中地层埋深、岩石矿物组成、有机质丰度、物性、含气量等是页岩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生排烃作用等是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6)对整个盆地的盖层、圈闭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成藏组合时空匹配,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聚集成藏。与下白垩统有关的圈闭主要是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且具成排成带特点。发育的正反转断层、断层泥和糜棱岩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建立了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泥页岩油气参数评价标准,确定了页岩油气资源评估方法—体积法;优选出马东山组海原凹陷东部、固原凹陷中部、盘中2北西方和乃家河组海原凹陷中部、固原凹陷北东部5个页岩油气有利区块,并对其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后期整个六盘山盆地及中国其它陆相页岩油气的研究、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28)
丛琳,赵天琦,刘洋,胡欣蕾,王伟方[3](2016)在《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条件及其聚集规律的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辽盆地叁肇凹陷扶杨油层和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对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条件及聚集规律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在系统阐述油气侧向倒灌运移所需条件和聚集规律的基础上,从油气运移所需动力条件和聚集分布部位上探讨了二者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所需条件不同,油气垂向倒灌运移所需条件是上覆源岩具有超压和发育输导断裂,叁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古超压约为5 MPa,大于所有遇到的各种阻力之和,且发育有大量SN向展布、断裂密度为0.5~1.8条/km的输导断裂;而油气侧向倒灌运移条件是受到上覆区域性盖层的阻挡,油气不能通过断裂穿过区域性盖层向上运移.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油气聚集规律也不同,垂向倒灌运移油气聚集从上至下逐渐减小,主要聚集在顶部储层中,而侧向倒灌运移油气则主要聚集在区域性盖层之下高的砂地比地层中;垂向倒灌运移油气主要聚集在输导断裂下盘,而侧向倒灌运移油气则主要聚集在输导断裂上盘.(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珊美佳,王有功[4](2014)在《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及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断-砂配置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砂配置所形成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砂配置与油气分布之间空间配置关系分析的方法,对断-砂配置的油气聚集条件及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条件不同,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也不同。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是断层侧向封闭,而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是上覆存在区域性盖层阻挡。断-砂配置油气富集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控制:1反向断裂有利于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成藏;2交叉断裂有利于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成藏;3断层侧向封闭性控制着断-砂配置油气富集程度。(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20期)
蒋有录,刘培,刘华,宋国奇,王永诗[5](2014)在《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新近系生储盖、圈闭及输导等条件的研究,探讨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并建立3类油气聚集模式。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它源供烃、储层发育、断层输导和晚期成藏等共性,但不同凹陷的成藏条件差异较大;自盆地外围凹陷向渤中凹陷,新近系的供烃层系变多变新,新烃源岩层的贡献逐渐增大,盖层质量逐渐变好,新近系油气输导方式主要有通源断层直达、次级断层调整和混合输导式3种;油气聚集模式概括为"原生供烃-通源断裂输导-构造控圈"披覆带聚集模式、"次生供烃-浅部断裂输导-断层控圈"浅凹带聚集模式及"混合供烃-复式输导-不整合控圈"斜坡带聚集模式3类;披覆带模式成藏条件最优越,适于新近系大规模油气聚集,而分别受保存条件、输导条件制约的斜坡带、浅凹带聚集模式,新近系油气相对不甚富集。(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方杰,吴小洲,王居峰[6](2013)在《黄骅坳陷下古生界深潜山油气聚集条件及成藏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骅坳陷各洼槽区断裂发育,深潜山带构造类型多,分布面积广,且沙二—叁段和石炭系—二迭系两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成藏条件有利;下古生界储集岩受潜山上覆地层分布范围及受剥蚀程度差异、断裂发育程度和潜流带发育程度这3种因素影响,其部分深潜山构造带上碳酸盐岩岩溶带也比较发育,故下古生界深潜山带具备了油气聚集有利条件。尤其是深潜山还具备5个有利成藏因素:即油气充注期较早,油气运移距离近,多期捕获油气,深层气多、储集条件要求较低,油气后期保存条件优越;但该区深潜山形成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取决于"供油窗"的存在或发育程度。南大港和港东两个深潜山带是重点目标区,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前者是南大港断裂和歧北断裂一侧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是否存在"供油窗";后者是奥陶系潜山圈闭是否落实。(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3年04期)
杨镱婷[7](2013)在《延长重点油气区陆相页岩气聚集条件与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陆相页岩气发育的典型代表,鄂尔多斯大型陆相坳陷盆地发育了良好的页岩气地质条件。盆地内叁迭系延长组既有已获得油气发现的砂岩储层,又有分布广泛的富有机质页岩。论文以延长油气区内延长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和岩心观察方法,结合地质资料以及大量的泥页岩实验测试数据,系统研究了研究区陆相页岩气的聚集条件,探讨了陆相页岩气的发育模式。延长组是以大型内陆盆地为背景的河流和湖泊相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研究区长9期受北方-东北方物源控制,北部主要发育叁角洲前缘亚相,南部以滨浅湖亚相为主,长7期受北方物源控制,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和半深湖-深湖亚相。长7段泥页岩在厚度与分布稳定性上均优于长9段。延长组湖相页岩以Ⅱ 1型干酪根为主,有机碳含量较高(2.0%-3.0%),成熟度偏低(0.75%-1.5%),有机质丰度各指标显示长7段优于长9段。根据埋藏史和生烃史分析,目的层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期进入生烃门限,研究区西部生烃条件较好。长9段与长7段泥页岩矿物组成具有相似特点,矿物成分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含有少量的斜长石、钾长石、菱铁矿和黄铁矿,碳酸盐矿物含量较低,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为主。通过单井岩心观察,页岩中层理缝较普遍。页岩储集空间以无机孔缝为主,孔隙类型以中孔隙为主。通过等温吸附实验证明,延长组页岩吸附能力与美国高产页岩相当,其中长7段页岩吸附能力高于长9段页岩。现场解析实验中长7段页岩含气量均值高于长9段。延长组页岩游吸比范围为0.24-4.38,均值为1.0。延长重点油气区陆相页岩气发育模式有叁类:第一类为滨湖及沼泽相,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埋深较浅,热演化程度较低,达到生气门限;第二类为浅湖相,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通常为油气共生;第叁类为半深湖-深湖相,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产物以油气共生或者热裂解干气为主。根据页岩形成地质背景、生气条件、储层特征以及含气性分析,认为研究区西南部的页岩气聚集条件优越,具有页岩厚度大、分布稳定,生气潜力大、含气量高等特点。研究区内陆相页岩中以油气共生为主,气油比均值为0.68。(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6-01)
单衍胜[8](2013)在《辽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气聚集条件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坳陷为典型的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地质条件优越,论文综合利用分析化验、等温吸附、现场解吸、高压模拟试验等分析测试技术,基于大量的测试分析数据,利用统计对比等方法,探讨辽河古近系页岩油气的形成条件、聚集机理、控制因素,并通过物理模拟与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辽河陆相页岩油气生成机制,发育特征,建立陆相断陷页岩油气发育模式,优选出页岩油气有利区,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取得以下认识:(1)陆相泥页岩具有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横向变化快,砂质夹层发育,有机质类型丰富,热成熟度低,粘土矿物含量高的特点。有机质类型从Ⅰ型到Ⅲ型都有发育,TOC平均2.67%,Ro值0.4-1.5%,粘土矿物含量平均为46.2%,孔隙类型多样、裂缝发育,具备页岩油气聚集的条件,以特定的有机质类型与热成熟度相匹配是页岩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最主要控制因素。(2)有机质类型从断陷沉降沉积中心向盆地边缘、由底部到上部地层出现从腐泥型向腐殖型有机质规律性转变,成熟度纵向上由浅及深逐渐增大,加之腐泥型和腐殖型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和产物的差异性,致使页岩油气在断陷湖盆纵向上和横向上有规律发育。纵向上从盆地底部到上部地层依次发育页岩油气-页岩油-页岩气,横向上从断陷沉积中心向盆地边缘由页岩油区渐变为页岩气发育,盆地斜坡区往往出现页岩油气频繁互层现象。平面上表现为盆地中心区发育页岩油,中间为页岩油气共生带、页岩气发育带位于盆地外缘。(3)辽河坳陷页岩油气发育有利区沿次级洼陷中心分布,西部凹陷清水、盘山、陈家洼陷,大民屯凹陷的荣胜堡、安福屯等洼陷是页岩油气发育最为有利地区;东部凹陷二界沟、驾掌寺和牛居长滩洼陷等是页岩气发育最有利区。有利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2231.01×108m3,可采资源量2690.82×108m3;页岩油地质资源量78640.67×10h,可采资源量7864.07×104t,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大。本论文的研究对中国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气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辽河坳陷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5-01)
谭吕,王力群[9](2013)在《古生界复式油气聚集特征及形成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生代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也是中国典型的复式油气成藏聚集层系。基于对中国西部海相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情况,对源岩、储层类型、盖层类型及运移通道等主要油气成藏要素综合分析,论述了多套烃源岩多期油气充注历史,认为:油气藏类型复杂,具有多套储盖组合,上、下层系间储盖组合差异大;圈闭类型复杂,主要包括背斜圈闭、断块圈闭、礁滩体圈闭、砂砾岩岩性圈闭和火山岩刺穿圈闭等;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断裂、不整合面、缝洞体和砂岩层段等,其中断裂主要作为纵向上的运移通道,不整合面、缝洞体及砂岩层段在横向上的运移作用明显。研究认为,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迭加是复式油气藏形成的基础,多套烃源岩的多期生烃作用是复杂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输导断裂和储层发育等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是油气藏类型多样及分布复杂的重要因素。该成果对推动中国海相盆地油气勘探和复式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黄林军,潘建国,魏东涛,王彦君,郭娟娟[10](2012)在《准东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东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正确认识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对准东地区有利勘探区带的优选和评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准东地区成藏具有南北分带的特征,对比分析了南北部烃源岩、储层、圈闭以及保存等成藏条件,南北差异较为明显;准东地区可分为3个复合油气系统,即阜康复合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油气系统和吉木萨尔复合油气系统,对油气系统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石炭系到叁迭系的5种油气成藏模式,并对典型成藏模式进行实例解析,最终提出了准东地区的油气富集的5大规律。(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油气聚集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六盘山盆地构造位置独特、多期构造单元控制、构造背景复杂,盆地总体位于华北地块西南缘与祁连-秦岭构造带接合部位。盆地油气资源较丰富,油气地质条件良好,早期在盆地石油地质调查中,在下白垩统、古近系及侏罗系、石炭系地层均发现多处地面油气显示,以下白垩统地层最显着,尤其在近年来的钻井中,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显示较多。论文从盆地的构造背景、重-磁-电特征、沉积特征、地层发育、地化特征、储集特征、生成机理及条件、富集机理及条件、含油气性、主控因素及成藏组合等方面出发,综合运用野外调研、实验分析、现场解析、等温吸附、标准对比、物探、数学等技术方法,结合钻井、测井、录井及前人研究等资料,以下白垩统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东山组泥页岩为重点研究层位,对研究区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做了详细探讨和评价,优选出研究区页岩油气有利区,并对其页岩气资源进行初步评估。(1)盆地构造位置特殊、演化背景复杂,白垩纪盆地具典型断陷湖盆性质,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沉积-构造环境相似;依据盆地重力、磁力、大地电磁测深等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分析,盆地内部主要存在3个低值区、4个磁异常区域及5个电性层;其中圈定的海原凹陷、固原凹陷是本次重点研究区,这一成果与地质资料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盆地可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0个二级构造单元。(2)据前人研究及野外调研,六盘山盆地内缺失上白垩统,下白垩统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叁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早白垩世,盆地有两大沉积沉降中心—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整个盆地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心低。发育的体系域类型主要有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萎缩体系域。盆地自下而上显示了一个由冲积扇→辫状河→湖泊相向上变深变细的退积旋回;发育两种沉积模式:一为冲积扇-扇叁角洲-湖泊相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在叁桥-李洼峡组;二为辫状河叁角洲-湖泊相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在马东山-乃家河组。(3)下白垩统马东山组与乃家河组有机质来源为陆源碎屑物,泥页岩累计厚度较大,单层厚度多数在40m左右,连续性好;在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沉积时期,盆地发育多个沉积中心,以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最为发育。据实验分析,研究区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I型、II型、III型都有发育,主要以II型、III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为低成熟-成熟阶段。同时,研究区页岩油气发育在盆地横向和纵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横向上自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向边缘或斜坡具有页岩油变为页岩气的规律性特点;纵向上盆地内页岩油气由底部到上部地层呈现出页岩气-页岩油气-页岩油-页岩气的规律性分布。(4)据岩矿全岩鉴定,研究区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含量偏高,粘土矿物含量均值为13.2%,含量偏低,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开采。页岩油气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被粘土矿物和碳酸盐岩矿物充填,发育毫-微-纳米多级孔喉系统。孔隙度和渗透率值较低,泥页岩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类型。利用等温吸附实验及现场解析等方法,研究区含气量主要在0.9m3/t~2.03m3/t之间,马东山组平均为1.51m3/t,乃家河组平均为1.33m3/t,含气性较好;据低温干馏实验分析,研究区含油率不高,半焦产率高,生油潜量(S1+S2)介于0.23~2.78mg/g,生油潜量小。(5)据前人研究结果及本次研究,“生-储-聚”叁位一体的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是页岩油气最典型的聚集机理,页岩气聚集机理又具有显着的“混合型”特点,研究区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页岩油是典型的源储一体、滞留聚集、连续分布的聚集机理。地球化学、矿物组成、物性、孔喉系统等条件,决定着研究区泥页岩的生烃潜力、储层好坏、含油率及含气量;其中地层埋深、岩石矿物组成、有机质丰度、物性、含气量等是页岩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生排烃作用等是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6)对整个盆地的盖层、圈闭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成藏组合时空匹配,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聚集成藏。与下白垩统有关的圈闭主要是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且具成排成带特点。发育的正反转断层、断层泥和糜棱岩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建立了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泥页岩油气参数评价标准,确定了页岩油气资源评估方法—体积法;优选出马东山组海原凹陷东部、固原凹陷中部、盘中2北西方和乃家河组海原凹陷中部、固原凹陷北东部5个页岩油气有利区块,并对其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后期整个六盘山盆地及中国其它陆相页岩油气的研究、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聚集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明刚,曾小宇,江汝锋,朱继田,孙志鹏.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油气复式聚集条件与成藏模式[J].地质找矿论丛.2017
[2].谢青.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评价及有利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7
[3].丛琳,赵天琦,刘洋,胡欣蕾,王伟方.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条件及其聚集规律的差异性[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
[4].张珊美佳,王有功.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及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5].蒋有录,刘培,刘华,宋国奇,王永诗.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方杰,吴小洲,王居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深潜山油气聚集条件及成藏因素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13
[7].杨镱婷.延长重点油气区陆相页岩气聚集条件与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8].单衍胜.辽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气聚集条件与分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9].谭吕,王力群.古生界复式油气聚集特征及形成条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
[10].黄林军,潘建国,魏东涛,王彦君,郭娟娟.准东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规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