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污性能论文-王文东,王霞,郑杰,杨世博

除污性能论文-王文东,王霞,郑杰,杨世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除污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块化人工湿地,基质筛选,农村污水,除污性能

除污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东,王霞,郑杰,杨世博[1](2018)在《模块化人工湿地基质筛选与除污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在利用单一基质传统人工湿地筛选出最佳COD、TP和TN去除基质的基础上,比较了最佳基质组成的组合基质模块化人工湿地和传统人工湿地对COD、TP和T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无烟煤、铝污泥和沸石分别是去除COD、TP和TN的最佳基质。综合考虑COD、TP和TN的去除效果,确定运行时间为4个月。组合基质模块化人工湿地对COD、TP和TN的综合效果最佳,第4个月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6%、92.16%、76.50%,相应出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29、0.49、7.11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满足城镇景观用水和一般回用水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12期)

王文东,王霞,郑杰,余春育,陈志文[2](2018)在《基于水力优化的模块化人工湿地除污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模块化人工湿地导流板设置无相关规范参考的问题,将数值模拟与小试研究相结合,系统评价了导流板设置方式对单元湿地模块内部水流状态与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系统内部合理设置导流板可有效改善单元湿地模块的水力性能。沿水流方向分别在距湿地模块前段1/3处的下部和2/3处的上部设置高为280mm和290 mm导流板后,模块内部的水力效率达到最优,对应的λ增至0.935 6。按照优化结果设置导流板后,人工湿地模块对生活污水中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57%、74.49%、50.03%和59.69%,明显高于不设导流板的模块(COD 76.37%、NH3-N 66.66%、TN 36.39%和TP 43.74%),各项指标在净化出水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3.05 mg/L、2.34 mg/L、9.06 mg/L和1.67 mg/L,满足GB 18918—201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然彬,赵亚乾[3](2018)在《铝污泥人工湿地/活性污泥法耦合工艺的除污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地表水水质,国家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强化对氮、磷的去除。通过铝污泥人工湿地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嵌套结合而研发的一种新型工艺——GBR工艺为之提供了一种新的升级思路。通过小试尝试将SBR反应器优化为GBR工艺。结果表明,在维持反应器工作容积不变的情况下,GBR工艺将反应器的最大氮负荷和水力负荷分别提高了53%和33%,而且对COD、总氮和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7.7%、93.6%和95%。分析表明,铝污泥人工湿地通过磷吸附、改善污泥性状等功能实现了GBR处理能力和效率的提高。总之,GBR工艺在当下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中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1期)

闫春妮[4](2017)在《纳米银胁迫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除污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银(AgNPs)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AgNPs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途径大量进入到生态环境。AgNPs暴露对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以及植物等的负面效应早已被证实。然而,基于AgNPs在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厂尾水中的出现,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新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势必面临随污水流入的AgNPs对其除污性能产生威胁的挑战。目前,关于AgNPs暴露对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潜在影响仍然未知。因此,明确AgNPs对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效果的影响及AgNPs去除效果和迁移归趋,为评估纳米颗粒在人工湿地中的生态效应提供参考,为人工湿地去除携带纳米颗粒的污水提供技术支持,为保护水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保障,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以黄菖蒲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浓度AgNPs(50ug/L、200ug/L)对其除污效果的影响及AgNPs去除效果和迁移归趋。结果表明,对于COD去除,高浓度AgNPs暴露初期对COD去除具有明显的急性抑制作用,但不同浓度AgNPs长期暴露对湿地COD去除无明显影响。对于脱氮,不同浓度AgNPs暴露初期对NH4+-N、TN去除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对NH4+-N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且高浓度AgNPs抑制作用更强;之后湿地脱氮效果有所提升,但脱氮效果仍处于抑制状态。对于除磷,不同浓度AgNPs对TP去除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浓度AgNPs的抑制作用更强。同时,不同浓度AgNPs在湿地中的去除率达到了 94%以上。另外,植物对低浓度AgNPs具有较高的富集和输送能力,AgNPs主要积累在植物地上部位;而高浓度AgNPs对植物富集和输送能力产生明显抑制,AgNPs主要积累在地下部位。以无植物、黄菖蒲、花叶芦竹、伞莎草四组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AgNPs(100ug/L)对不同植物人工湿地除污效果的影响及AgNPs去除效果和迁移归趋。结果表明,AgNPs暴露对不同植物湿地脱氮除磷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AgNPs暴露下,以各湿地NH4+-N、TN、TP去除率下降值的平均值为评价指标,各湿地抗逆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菖蒲湿地>伞莎草湿地>花叶芦竹湿地>无植物湿地。植物的存在能显着提高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抗逆性能力,且植物种类对湿地系统抗逆性大小有重要影响。AgNPs暴露前后,黄菖蒲湿地始终表现出最高的脱氮除磷能力。而不同植物湿地的AgNPs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异,各湿地AgNPs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主要在土壤层被有效去除。另外,伞莎草对AgNPs富集和输送能力明显高于黄菖蒲,富集的AgNPs可通过植物收割被去除。以黄菖蒲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 AgNPs对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及AgNPs去除效果及迁移归趋。结果表明,AgNPs(20ug/L)暴露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试验期间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次必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AgNPs暴露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污水深度处理的脱氮除磷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均表现为急性抑制作用。而对有机物COD的去除无明显影响。随着AgNPs暴露时间的延长,AgNPs毒性有所削弱,湿地除污性能逐渐趋于稳定,但总体仍表现为抑制作用。AgNPs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表明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具有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纳米颗粒的潜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27)

顾升波,李振川,李艺[5](2016)在《IFAS工艺处理市政污水的除污性能及节地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物膜/活性污泥组合工艺(IFAS)处理低C/N值市政污水,通过长达1年多的中试考察了温度、回流比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该工艺除碳和脱氮性能的影响,同时比较了IFAS工艺和传统完全混合法(CSTR)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结果显示:在填充比为35%、HRT为5.6h、DO为2 mg/L、温度为20~25℃和回流比为75%的条件下,IFAS组合工艺除碳和脱氮效果较为理想,对COD、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6%、92.9%和41.9%。与CSTR工艺相比,相同运行工况条件下IFAS组合工艺不仅能提高33%的日处理能力,而且具备较强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由此可见,IFAS工艺具有较强的节地潜力,适用于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07期)

姚力,信欣,郭毅,宋幻,李姣[6](2015)在《常温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除污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接种产絮脱氮菌剂TN-14强化普通活性污泥在常温下实现快速颗粒化。研究了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形态、浓度(MLSS)、体积指数(SVI)、粒径分布、胞外多糖(PS)和蛋白(PN)的变化规律,以及除污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器污泥在45 d内完全实现颗粒化,成熟颗粒污泥粒径多在0.6~1.0 mm之间;颗粒化期间,系统内污泥浓度略有增加,而污泥体积指数SVI值呈下降趋势。污泥PS和PN含量均明显增加,成熟稳定期污泥PS和PN含量分别维持在84.22~90.46 mg/g MLVSS以及294.22~345.26 mg/g MLVSS。污泥颗粒化后对污水除污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颗粒污泥稳定运行阶段出水COD、氨氮、TN和TP值都能满足一级A类排放标准(GB18918-2002)。(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刘芳芳,詹技灵,李欣,佟超[7](2015)在《不同进水浓度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除污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日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采用SBR反应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两种进水浓度下均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在培养过程中,对R1、R2中污泥的外观、粒径、沉降特性等指标进行了测定,R1中污泥的平均粒径为600μm,R2中污泥的平均粒径为550μm,即进水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态有影响。同时还发现,在高进水浓度下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对COD、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比在低进水浓度下培养出的好且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5年03期)

陈晓杰,潘杨,邓猛,俞苗新[8](2014)在《COD浓度对污泥转移SBR工艺除污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转移SBR工艺采用污泥回流的方式,将间歇运行的SBR反应器内处于沉淀期的污泥回流至厌氧生物选择器中,使得SBR沉淀撇水界面降低,增加了系统的充水比和参与反应的活性污泥总量,进而提高了除污能力。以生活污水为原水,研究新工艺下COD浓度对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回流比为30%,泥龄为10 d,C/P为74~124,C/N为6~20时,系统除污能力较强且稳定,出水P和TN浓度分别小于0.4,15 mg/L,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结合碳源在系统中的合理分配可知,50%~70%、35.60%、18.86%的COD分别在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被消耗,该新工艺实现了对碳源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系统的除污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4年09期)

王印忠,刘春霞,王威,董浩[9](2014)在《热水供热系统循环水除污器应具备的性能指标与技术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当前热水供热系统除污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多年对除污器设计、改造实践,总结出除污器设备应同时具备的技术条件,为热水供热系统设计优化选择除污器,确保供热系统安全运行,节能降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区域供热》期刊2014年04期)

姚力[10](2014)在《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及其除污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可以提高反应器的生物量以及脱氮除碳效果,本研究针对好氧颗粒污泥在连续流低基质中形成不易以及传统脱氮效率低的难点,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产絮功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TN-14,并将其接种在普通絮状污泥连续流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对其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连续运行的特性进行了探讨,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筛选出的产絮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TN-14,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 sp.),该菌株于2013年6月5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NO.M2013247。在24 h内,TN-14在异养硝化体系中对TN和NH4+-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53%和97.13%,在反硝化体系中对NO3-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58.27%和72.25%。同时,TN-14也表现出很好的絮凝能力,对0.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大达到了95%。并且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适应能力强,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活性污泥系统反硝化能力差的缺点,提高系统的脱氮能力。(2)在普通活性污泥中接种80%(MLSS)的TN-14菌泥,在相同条件下的未接种TN-14的普通活性污泥对照组则未形成颗粒污泥,而在强化系统中25 d可出现好氧颗粒污泥,在40 d时能形成成熟的颗粒污泥。好氧颗粒污泥在形成过程中对COD、NH4+-N、TN的去除率分别为85.0%、95.5%、65.56%。DGGE分析,产絮异养硝化菌TN-14在好氧颗粒污泥中逐渐适应并稳定,系统中种群丰富度增加,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EPS,改变了污泥的表面特性,提高了污泥表面的相对疏水性,使污泥更容易凝聚。(3)实验对连续流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在进水中添加的Ca2+在颗粒污泥内部有了沉积,并主要以Ca、C、O以及P结合生成的CaCO3、 K2CaP2O7、Ca2P2O7以及Ca4O(PO4)2等形式存在于颗粒污泥内部,形成的无机质作为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初始晶核逐渐形成了小颗粒,而这些小颗粒在TN-14分泌的EPS缠绕作用下,表面的疏水特性增加以及表面电荷降低,加快了小颗粒向大颗粒的生长,并且EPS中的多糖上带负电荷的官能团与Ca2+以化学键的方式结合,减少污泥之间的静电斥力作用,从而使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形成。(4)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呈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粒径在0.6~1.5mm,SVI值在40~50 mL/g之间,微生物生物相丰富,主要由球菌和杆菌组成,物理特性相比活性污泥具有明显优势。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在好氧条件下的反硝化速率为5.75mgN03--N/L·h),对硝酸盐氮的反硝化效率为77.07%,好氧条件下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为81.68%,硝化速率达到了5.78(mgNH4+-N/L·h)反硝化速率达到了4.90(mgNOx--N/L·h).同步硝化反硝化拟合方程为:(dW/dt)/SND=2.91×W/W+8.12-1.90×N/N+0.57(5)在连续流运行中,好氧颗粒污泥对COD、NH4+-N、TN、TP都能达到较好的去除率,分别为83.48%、91.44%、68.89%、65.11%。外界环境温度的降低使硝化作用明显受到了抑制,对COD、NH4+-N、TN、TP的去除率降低到了75.47%、76.88%、65.84%、55.74%。污泥的形态随着连续运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后期运行中颗粒污泥内部滋生出丝状菌,污泥的结构变得松散,污泥浓度也下降,降低到2.74 g/L,SVI值也上升值94.18 mL/g,但TN-14能在颗粒污泥中稳定存留,并保持较高的脱氮效果。在低温下好氧颗粒污泥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机理及工艺条件控制优化。(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期刊2014-06-30)

除污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模块化人工湿地导流板设置无相关规范参考的问题,将数值模拟与小试研究相结合,系统评价了导流板设置方式对单元湿地模块内部水流状态与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系统内部合理设置导流板可有效改善单元湿地模块的水力性能。沿水流方向分别在距湿地模块前段1/3处的下部和2/3处的上部设置高为280mm和290 mm导流板后,模块内部的水力效率达到最优,对应的λ增至0.935 6。按照优化结果设置导流板后,人工湿地模块对生活污水中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57%、74.49%、50.03%和59.69%,明显高于不设导流板的模块(COD 76.37%、NH3-N 66.66%、TN 36.39%和TP 43.74%),各项指标在净化出水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3.05 mg/L、2.34 mg/L、9.06 mg/L和1.67 mg/L,满足GB 18918—201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排放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除污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东,王霞,郑杰,杨世博.模块化人工湿地基质筛选与除污性能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2].王文东,王霞,郑杰,余春育,陈志文.基于水力优化的模块化人工湿地除污性能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3].刘然彬,赵亚乾.铝污泥人工湿地/活性污泥法耦合工艺的除污性能[J].中国给水排水.2018

[4].闫春妮.纳米银胁迫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除污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

[5].顾升波,李振川,李艺.IFAS工艺处理市政污水的除污性能及节地潜力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6

[6].姚力,信欣,郭毅,宋幻,李姣.常温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除污性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5

[7].刘芳芳,詹技灵,李欣,佟超.不同进水浓度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除污性能[J].中国给水排水.2015

[8].陈晓杰,潘杨,邓猛,俞苗新.COD浓度对污泥转移SBR工艺除污性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4

[9].王印忠,刘春霞,王威,董浩.热水供热系统循环水除污器应具备的性能指标与技术条件[J].区域供热.2014

[10].姚力.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及其除污性能[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

标签:;  ;  ;  ;  

除污性能论文-王文东,王霞,郑杰,杨世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