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怀萍(贵州省毕节地区水电技工学校551700)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职业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灵活导入的设计引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也是如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入你的课堂,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好奇心与兴趣,将是这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每篇新的课文导入的设计十分重要。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复习旧课导入、提问讨论导入、图片音像展示导入,情境设计导入等等,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的篇目和内容来考虑。如在讲授游记性散文《天山景物记》前,我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假期旅游时所观光的景点及介绍有关景物,然后引出同学们对天山景物的了解兴趣;讲授小说《荷花淀》前,提出“女性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是何形象?”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从而引出对此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探讨;鉴赏诗歌《春江花月夜》前,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一段与其同名的乐曲,将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这些与课文内容切合又设计灵活的导入方式,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前兴趣,为整堂课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职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我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降低有意识的语文学习,注重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教学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时时处处降低有意识的语文学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是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如果能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所教的学科和学生,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自觉地学习和思考,对教师所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力量,从而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并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为了有效地增强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我们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1.增强语文教学的故事性,在无意中使学生受到教育。例如,我在上老舍的《我的母亲》时,不仅讲解这篇文章,而且讲述了文革的社会环境,既吸引学生,抒发教师自己的感情,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没有一个不爱听,有的同学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提出让我再继续讲故事。可以说我上的每一堂课或多或少总有一点故事。这样的语文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能不喜欢听吗?同时,教师上课也轻松。
2.增强语文课教学的社会性,降低或避免死教条的说理性。我记得有一句非名言的哲理性句子叫“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必须的,那种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讲解,学生是毫无兴趣可言的。例如:在上莫泊桑的《项链》时,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可以与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理联系,但极力避免与社会制度的联系,并且应大胆地告诉学生,主人公的形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无非不是丢项链。这种联系学生爱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
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课内教学,老师应分清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的教学,在紧张的重点内容教学上应充分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以轻松活泼的非重点内容调节、舒缓学生紧绷得神经,学生毕竟是孩子,我们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一节课丰富又多彩.我在上《失街亭》时,我特意花一节课让学生观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这一片段,在对人物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重点诸葛亮与马谡的形象特点也有了初步认识,老师略加指点,学生基本上也就能掌握,备课过程中我就想:这么经典的文章难道就这样机械地分析形象特点吗?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自己指导过学生参加市区级辩论赛的理论和经验,将这节课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完成,当时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不是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之重要不言自明,为何诸葛亮却如此大意,失街亭谁之过?在辩论之前我先将有关的辩论赛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课堂混乱,正方为马谡之过,反方为诸葛亮之过,先由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学生按自愿分成正反两方,辩论开始后,正方就先声夺人提出了马谡的军令状以及他的“三笑”,说明他狂妄自大,骄兵必败。反方认为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重才而用,明知街亭乃“吾军之咽喉”,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却未能有效地阻止急于争功的马谡,可见错在诸葛亮。反方甚至有学生举出了马谡在七擒孟获时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谋略以及他的反间计,说明马谡确有其过人之处,因此错不在诸葛亮。本以为一节课就能完成,可却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发现他们在课余时间还在争论不休,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为什么魏书生的“课堂激趣十二法”会广受学生的喜爱。这节辩论课使我从更深层面上进一步体会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当然,课前给学生念一篇美文、一首诗或一次有针对性的讨论,都会溅起一串串爱的火花,长久地荡漾在学生的心中。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能就此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就等于将自律的魔棒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欲罢不能,孜孜不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趣味盎然妙趣横生的,从为兴趣创造契机到对兴趣的小心呵护,变着法儿让学生感兴趣,以兴趣务语文,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不待教而自学”的效果。教学园地里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那就是:师生一同进入特定情境,一同面对困难,一同越过障碍,一同欣赏美景。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吸引学生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