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自燃论文-盖超,曲吟源

氧化自燃论文-盖超,曲吟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自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重分析法,煤体自燃,氧化

氧化自燃论文文献综述

盖超,曲吟源[1](2019)在《热重分析法研究煤的氧化自燃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枣矿集团高庄煤业有限公司煤样进行热重法物理实验,将井下煤体的自燃氧化过程划分为失水失重阶段、氧化增重阶段、燃烧失重阶段叁个阶段。根据实验结果,确定煤体的失水结束点温度以及着火温度,同时参照煤矿煤体自燃实验发现,4#煤层煤体着火点最低,属于易自燃煤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孙超,李瑞,姜维,闫旭斌,刘文永[2](2018)在《孤岛面遗煤氧化自燃特性以及“滞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预防孤岛工作面遗煤氧化自燃,采用公斤级的程序升温装置对孤岛面的原煤和浸水煤初次和二次氧化升温、降温过程的自燃特性及"滞后"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煤和浸水煤升温、降温过程气体产物曲线呈现"非对称性",升温过程相对降温过程产生"滞后"效应;初次氧化之后,二次氧化过程耗氧速率增大,自燃危险性增大;原煤浸水之后,自燃危险性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期刊2018年06期)

梁浦浦,徐永亮,左宁[3](2018)在《含水量对长焰煤氧化自燃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含水量对煤氧化自燃特性的影响,对原煤及含水量为2%、4%、6%、8%、10%的煤样开展了程序升温实验和热重特性实验研究。综合分析了不同含水量煤样的气体产生量、质量损失、温升特征以及自燃倾向性的变化规律,指出了含水量对煤氧化自燃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0%以内的含水量能够使煤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更容易被氧化,加快了煤氧复合反应的进程,同时水分蒸发过程吸收热量,增大了内部气压,使氧气吸附受阻,随着温度升高,氧气不断消耗,更多的活性基团不能及时的充分反应,从而延缓了煤分子进一步剧烈氧化,阻碍了煤氧复合反应的进程;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煤样自燃倾向性不断下降,在含水量大于8%时下降趋势加快。(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8年11期)

张嬿妮,张帆,邓军,王凯[4](2018)在《不同煤层煤氧化自燃性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煤层煤自然发火特征的异同性及规律,以淮南矿区1号、3号、6号、1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发火实验,对不同煤层煤的自然发火期周期、煤样70℃时放热强度和R70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煤层煤样自燃性由强到弱依次为:3煤>6煤>1煤>13煤;变质程度相近的4个煤层,3煤自然发火期最短,这与煤体中硫分和水分含量高有关;13煤变质程度较高,且前期放热强度、耗氧速率增长缓慢,其自燃性较弱;4个不同煤层煤的耗氧速率、CO,CO2产生率,以及C2H4/C2H6值随煤温升高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煤中CH4气体大量解吸出现于煤温60℃之前,煤中灰分在80~120℃开始逐渐吸热融化,解析和融化均会抑制煤氧接触并且减小煤氧反应放热总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张辛亥,卢苗苗,白亚娥,秦政[5](2018)在《基于热重红外联用的煤二次氧化自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煤二次氧化的自燃特性,采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的实验方法,对原煤样及预氧化煤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煤样及预氧化煤样的总反应历程相似;随着煤的预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燃点之前的特征温度先降低后增高,燃点之后的特征温度变化则不明显;随着煤的预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燃点之前的逸出气体量先增加后减少,燃点之后则基本不变;预氧化煤样的活化能比原煤样有所下降,且随着预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的活化能先降低后增高,其中预氧化至160℃时煤样活化能达到最低。因此,预氧化煤样的氧化性要强于原煤样,更容易发生自燃。(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8年05期)

陈振,何勇,黄镇宇[6](2018)在《神华烟煤氧化自燃过程及失水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煤氧化自燃的反应过程及反应机理,利用热重分析方式模拟煤自燃发生的整个过程得到煤氧化自燃过程的TG-DTG曲线。研究分析了煤氧化自燃过程的TG-DTG曲线,并应用Malek方法分析了煤氧化自燃过程中失水失重阶段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氧化自燃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失水失重阶段、吸氧增重阶段、受热裂解阶段和快速燃烧阶段。利用Malek法得到了失水失重阶段的最概然机理函数,并用作图法验证了所求最概然机理函数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能源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卢苗苗[7](2018)在《侏罗纪煤低温氧化自燃特性及其指标气体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自燃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巨大危害。我国侏罗纪煤储量大,煤自燃倾向性强,对侏罗纪煤低温氧化自燃特性、指标气体临界值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侏罗纪煤自燃预测预报和煤火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通过四种不同升温速率的热重实验研究了煤样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氧化反应动力学,结果发现:各煤样氧化自燃总反应历程相似;煤样特征温度随着变质程度增加而滞后,相同条件下越不易氧化自燃;低温氧化过程中煤样氧化及热解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煤样主要受叁级化学反应方程控制。其次,通过FTIR实验研究了煤样低温氧化过程中主要官能团在临界温度、干裂温度点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从常温升至干裂温度,脂肪烃和含氧官能团是氧化反应主要参与者,芳香烃则基本上不参与氧化反应;煤样变质程度越高,反映芳香核稳定情况的取代苯相对较多,连接在芳香核周围的烷基侧链越短,表明煤分子结构相对越稳定,同时容易氧化的活泼-OH越少,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变质程度越高的煤样越不易氧化自燃。最后,通过不同条件下的程序升温实验研究了煤样低温氧化过程中的生成气体浓度、耗氧速率以及CO临界值等宏观特性,结果发现:近似指数增长的CO、C2H4可以作为煤自然发火指标气体,赋存于煤中的CO2、CH4、C2H6则不可以;粒径、供风量、氧浓度等能够影响煤的氧化自燃,粒径越小煤样氧化自燃性越强,供风量适宜可以促进煤样氧化,氧浓度越低则煤氧复合作用越发困难;建立CO临界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对CO临界值进行判断,从而为煤自燃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黄传亮[8](2018)在《基于热分析的煤基活性炭氧化自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基活性炭作为优良吸附剂,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食品、环境保护和国防等行业,但是活性炭会氧化吸热积累热量,当积蓄的热量超过散失的热量,煤基活性炭就会发生自燃。因此,研究其热动力学特性和放热过程规律,揭示煤基活性炭氧化反应特性,为煤基活性炭自燃研究提供支持。本文选取4个不同生产阶段的煤基活性炭,测定其元素组成、孔隙结构特性和主要官能团变化,利用热重TG-DSC实验研究其氧化过程温度变化和热效应,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煤基活性炭氧化自燃进行研究。(1)通过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得到不同生产阶段的煤基活性炭碳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氢、氧和氮元素含量逐渐降低,挥发分呈减小趋势,水分和灰分先降低再升高。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获得了煤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总孔容,结果表明活化料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最大,平均孔径最小。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获得煤基活性炭的红外光谱图,得到炭化和活化过程均降低了含氧官能团的数量。电镜扫描实验发现活化料颗粒表面凹凸不平,存在大量孔隙,孔隙结构发达。(2)采用同步热分析实验,测试在5℃/min、10℃/min、20℃/min叁个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煤基活性炭热分析曲线,分析及计算得到其特征温度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对划分的6个特征温度分别进行分析,发现由压块料到炭化料,特征温度均有所升高,炭化料和炭化粉料特征温度相似,除了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有所降低,活化料因为没有吸氧增重阶段,没有划分出活性温度和增速温度,并且活化料的临界温度最小,燃点温度最大,特征温度变化规律说明炭化和活化过程对煤基活性炭影响比较大。(3)通过改进的KAS非等温动力学分析方法对其氧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变化情况,探讨不同生产阶段的煤基活性炭氧化自燃的规律;发现四个煤基活性炭中,结合表观活化能和热效应规律,炭化料在受热分解阶段活化能较小,吸热量和放热量均较大,因此,炭化料最易发生自燃。最后,以煤基活性炭的基础物理化学结构特性为基础,结合氧化动力学参数,对水分和孔隙结构特性与煤基活性炭吸热量、挥发分与放热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程小蛟[9](2018)在《煤氧化自燃过程氡析出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源精准探测一直是煤矿防灭火工程的世界性难题。同位素测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火源精准探测,但其实际探测深度小于500m。近年来,随着我国矿井采深不断增加(>700m),地质构造愈来愈复杂、采动影响剧烈,地表测氡技术已无法满足,特别是深部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会遗留连续松散煤堆,自然发火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为了精准探测采空区火源位置,有必要对松散煤体发火过程氡析出及运移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井下氡析出影响因素,结合煤矿井下环境条件,获得煤矿井下影响氡析出的主要因素。借助程序升温装置与自然发火实验台,通过现场探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的方法,以松散煤堆为对象,研究氡析出与发火程度的关系、氡运移与高温点位置的关系。通过采空区环境条件分析,确定影响氡析出的主要因素,为研究确定实验条件。通过均匀破碎介质氡析出理论及传播动力分析,获得松散煤堆内氡传播的一般方程;基于氧化升温实验,设计局部气体循环系统,研究氡、指标气体与煤温的关系。对比分析氡、指标气体浓度与煤温的关系,进而获得氡析出与发火程度的关系;通过氡积累理论分析,推导氡积累随时间变化关系式。基于程序升温装置,设计密闭循环系统,研究氡积累与时间的关系,获得氡浓度平衡时间;根据实际条件简化氡运移一般方程,结合自然发火实验台,设计局部气体循环系统,获得实验台内轴线方向氡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为松散煤堆发火位置预判提供依据。通过氡析出及运移规律、局部煤样微观分析,研究自然发火过程氡析出规律,为高温点位置判断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氧化升温过程中,氡析出随煤温升高先增加后趋于稳定,且有明显的温度突变点,可作为自然发火早期预测预报指标;松散煤堆自然发火过程中,沿轴线方向氡运移主要为渗流和扩散,随着煤温的升高,渗流和扩散作用范围发生变化,氡运移规律发生变化,基于此规律可为采空区发火位置及高温点位置判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海蓉,梁栋,詹光庭,许嘉豪[10](2018)在《泥炭类可燃物的低温氧化自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泥炭类可燃物,通过基本实验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GC/MS)研究水含量、灰分、腐殖酸、黑棕腐酸等基本性质指标以及化学组成和炭化程度。泥炭的有机质主要为环状化合物,炭化程度很低。利用HY40A型自热物质升温发热试验装置,在125、150、200℃加热温度条件下,对泥炭低温氧化自热的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泥炭自热分为初期的缓慢升温阶段和后期的快速升温阶段。自热向自燃转化时的临界点温度约为50℃。泥炭从35℃左右的室温上升到临界温度所需时间约为从临界温度上升到250℃着火点温度的9倍。(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氧化自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有效预防孤岛工作面遗煤氧化自燃,采用公斤级的程序升温装置对孤岛面的原煤和浸水煤初次和二次氧化升温、降温过程的自燃特性及"滞后"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煤和浸水煤升温、降温过程气体产物曲线呈现"非对称性",升温过程相对降温过程产生"滞后"效应;初次氧化之后,二次氧化过程耗氧速率增大,自燃危险性增大;原煤浸水之后,自燃危险性显着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自燃论文参考文献

[1].盖超,曲吟源.热重分析法研究煤的氧化自燃过程[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

[2].孙超,李瑞,姜维,闫旭斌,刘文永.孤岛面遗煤氧化自燃特性以及“滞后”效应研究[J].陕西煤炭.2018

[3].梁浦浦,徐永亮,左宁.含水量对长焰煤氧化自燃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8

[4].张嬿妮,张帆,邓军,王凯.不同煤层煤氧化自燃性实验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

[5].张辛亥,卢苗苗,白亚娥,秦政.基于热重红外联用的煤二次氧化自燃特性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8

[6].陈振,何勇,黄镇宇.神华烟煤氧化自燃过程及失水机理研究[J].能源工程.2018

[7].卢苗苗.侏罗纪煤低温氧化自燃特性及其指标气体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

[8].黄传亮.基于热分析的煤基活性炭氧化自燃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

[9].程小蛟.煤氧化自燃过程氡析出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

[10].王海蓉,梁栋,詹光庭,许嘉豪.泥炭类可燃物的低温氧化自燃特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

标签:;  ;  ;  

氧化自燃论文-盖超,曲吟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