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钙离子通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组装,人工跨膜通道,跨膜输送,多肽
新型钙离子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谭思[1](2017)在《新型多肽基人工离子通道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是构成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膜是由磷脂分子自组装形成的脂双层膜,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和生理信号传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具有跨膜输送功能的膜蛋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天然的膜蛋白在跨膜转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输送效率和选择性,但由于其结构复杂且一旦离开生物膜便容易失去活性,因此,目前对膜蛋白的结构解析及物质跨膜输送的机制研究还不深入。为了对跨膜输送的机制进行研究,近些年来,化学工作者以天然小分子通道为模型设计合成了种类繁多的人工通道体系。虽然目前对人工通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构筑结构相对刚性、具有高选择性和输送效率的人工跨膜通道体系仍是研究热点。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类以柱[5]芳烃链肽为骨架的螺旋管状分子。通过对质子的跨膜输送荧光实验,我们证明了这类分子具有较好的嵌膜能力。并且随着通道长度的加长,该类人工跨膜通道表现出越来越好的嵌膜能力。通过单通道电流实验可知,该类通道分子主要以“通道”机制来实现离子的跨膜转运。通过进一步实验,我们证明了该类通道对离子的输送活性与其通道长度密切相关。此外,通过生物活性实验发现,该类通道分子可有效抑制细菌生长,尤其是化合物2-4和2-5表现出与天然离子通道短杆菌肽A相当的抑菌活性。第二部分的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类以环肽为结构单元的单分子人工跨膜通道并完成了部分合成工作。目标分子以环肽为主要构成单元,多个环肽之间通过共价键的形式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管状通道结构。该化合物我们目前进行到合成阶段,通过对环肽侧链衍生化构筑带有不同功能的基团,通过click反应进行选择性连接得到最终的单分子结构。后续的合成以及通道性能测试工作将有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完成。(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兵[2](2017)在《(一)左旋千金藤啶碱抗抑郁的药理机制研究 (二)新型离子通道的功能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绝望、动机缺乏、快感缺失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主导认知、决策和情绪调控等多种功能的高级中枢,已有研究证实,mPFC多巴胺能突触传递功能减弱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左旋千金藤啶碱(l-stepholidine,l-SPD)是一种兼有多巴胺D1型受体(D1R)部分激动和多巴胺D2型受体(D2R)拮抗双重作用的天然产物,已有证据显示,l-SPD可通过在mPFC的D1R激动作用,增强mPFC功能,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缺陷。但是,目前尚没有l-SPD抗抑郁作用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将重点研究l-SPD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在mPFC的药理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l-SPD在正常C57BL/6小鼠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性应激(CUMS)Sprague-Dawley大鼠抑郁症模型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表明,l-SPD可在mPFC激活mTOR信号通路和增强突触相关蛋白(PSD95、Synapsin I)的表达,并且修复CUMS抑郁模型中蛋白激酶A(PKA)功能低下导致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降低。在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上的实验证实,l-SPD是通过D1R激动作用(而不是D2R拮抗作用),继而激活PKA/mTOR信号通路和增加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电生理结果显示,l-SPD可诱发mPFC产生长时程增强(LTP),而这种增强作用可被D1R拮抗剂、PKA抑制剂和mTOR抑制剂阻断,表明l-SPD的抗抑郁作用与其在mPFC选择性激活D1R继而增强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有关。总之,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l-SPD在mPFC的D1R激动作用,会进一步激活D1R/PKA/mTOR信号通路,继而促进mPFC的突触可塑性,这可能是l-SPD的抗抑郁样药效的药理学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理解中脑皮质多巴胺能系统及mTOR信号通路功能紊乱与抑郁症发病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见解,也可为针对多巴胺系统的抗抑郁的药物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7-04-01)
郭明,樊君,陈渊,陈茂青,徐凯[3](2016)在《新型黄芩苷金属离子配合物对Kv1.4和Cav3.2离子通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黄芩苷(BC)金属离子钴、铜和镍(Co~(2+),Cu~(2+)和Ni~(2+))配合物(BMC)对Kv1.4和Cav3.2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稳定转染法获得分别装载各种离子通道(h ERG,Kv1.2,Kv1.3,Kv1.4,Kv1.5,Kv1.6,Kv1.7,Kv1.8,Kir1.1,Kir2.1,KCNQ和Cav3.2)的HEK293细胞或者CHO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BC及BMC(BC-Co,BC-Cu和BC-Ni)对各离子通道的影响。全细胞膜片钳法检测不同浓度BC-Co和BC-Cu对稳态表达Kv1.4和Cav3.2离子通道的细胞上离子通道电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各离子通道的CHO细胞或HEK293细胞模型。BMC对各离子通道均有一定影响,尤其对Kv1.4和Cav3.2的影响最为明显。BC-Co,BC-Cu和BC-Ni(10μmol·L~(-1))对Kv1.4的抑制率分别为91%,76%和-10%,对Cav3.2的抑制率分别为43%,57%和-14%,表现为金属离子的类效关系。BC-Co对Kv1.4和Cav3.2的IC50分别为1.69和0.81μmol·L~(-1);BC-Cu对Kv1.4和Cav3.2的IC50分别为1.66和0.58μmol·L~(-1)。结论 BC-Cu和BC-Co对Kv1.4和Cav3.2离子通道有浓度依赖性地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余硕[4](2016)在《新型-N型钙离子通道抑制剂的发现、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芋螺属软体动物(芋螺,Conus),广泛分布于热带海域,全世界约有750种。在我国南海及台湾海峡,已发现70余种。根据食性,可将芋螺分为食鱼类(Piscivorous)、食虫类(Vermivorous)及食软体动物类(Molluscivorous)。芋螺毒素(Conotoxins,或芋螺多肽(Conopeptides))由芋螺毒腺及毒腺管分泌,组成复杂,每种芋螺的毒液可存在超过100种不同的芋螺多肽。目前已发现芋螺多肽对多种重要的分子靶标具有高结合活性及选择性,包括钠、钾、钙等离子通道,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谷氨酸能受体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等。由于上述特性,芋螺多肽可以作为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工具,也可直接发展成药物。钙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可兴奋细胞中,调节Ca2+电流,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如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激素的分泌与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伤害性疼痛传导等。N-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Neural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N-VGCC,CaV2.2)属于高压激活钙离子通道,主要分布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突触前神经末梢,在神经递质(如:谷氨酸、P物质、CGRP等)的释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是治疗病理性慢性疼痛、炎症疼痛的重要靶点。目前已发现一系列ω-芋螺多肽可抑制CaV2.2活性。ω-MVIIA(Ziconotide)已于2004年由美国FDA批准上市,适用于顽固性非癌症疼、癌症疼及艾滋病相关疼,该药治疗窗狭窄,仅能鞘内给药,且存在较严重的副作用。之后发现的ω-CVID(Leconotide)比ω-MVIIA的副作用小,静脉给药ω-CVID可缓解痛觉增敏,但未见后续临床试验报导。ω-CVIE和ω-CVIF是最近发现的CaV2.2抑制剂,能可逆地抑制初级传入神经到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本实验室发现的ω-芋螺多肽SO-3对CaV2.2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镇痛作用与ω-MVIIA相当,但毒副作用较低,目前已完成临床前试验。?-芋螺多肽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一类芋螺多肽,通常仅含有12-1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两对二硫键,二硫键的连接方式通常是Cys1-Cys3,Cys2-Cys4。大部分?-芋螺多肽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最近发现一类?-芋螺多肽,如AuIB、RgIA、Vc1.1、Pe IA,也具有CaV2.2抑制活性。此类芋螺多肽可在胞外与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结合,使GABABR的胞内部分释放G蛋白G?γ亚基。G?γ亚基可与CaV2.2的α1亚基相互作用,减弱CaV2.2的激活电流及去活化电流。此类芋螺多肽中,Vc1.1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镇痛作用,但在临床II期试验中发现对人的亲和力较差,由于药效不佳而中止临床试验。环化的Vc1.1可以口服给药,且仍有镇痛效果。该类多肽因序列短、易合成、毒性低、给药方式简便,具有很高的药用前景。本课题组前期除发现特异作用于cav2.2的ω-芋螺多肽so-3外,还开展了?-芋螺多肽的发现、合成、靶点鉴定及药物发展研究。应用基因克隆方法,获得了一系列新?-芋螺多肽序列。在中国南海芋螺黑星芋螺(conusebraeus)、小牛芋螺(conusvitulinus)中发现的eb1.6及vt1.27,分别含16及17个氨基酸,均含两对二硫键。前期澳大利亚合作实验室的靶点研究表明,该两种芋螺多肽对cav2.2的ica均有一定抑制效果,这是首次发现?-芋螺多肽可直接作用于cav2.2。本论文在前期初步工作基础上,开展该两个芋螺多肽cav2.2的结构-活性关系研究,并将ω-芋螺多肽so-3、mviia的关键作用区域引入eb1.6及vt1.27,设计合成嵌合肽,以探索获得新的cav2.2抑制剂,为研发序列短、活性高、毒性低的新型cav2.2抑制剂奠定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建立了全细胞膜片钳测定cav2.2的技术平台。扩增了cav2.2及其辅助亚基的质粒,成功的在hek293细胞中功能表达cav2.2通道,完成了全细胞膜片钳设备的调试及cav2.2通道抑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2)芋螺多肽eb1.6及突变体对cav2.2抑制活性较低。10μm浓度的eb1.6对cav2.2的抑制活性为28.96±8.84%。参照vt1.27对pro13、asn14进行改造后,10μm浓度的突变体抑制活性下降。pro13被asn或gln取代后,eb1.6[p13n]及eb.16[p13q]的抑制活性分别为10.87±2.37%及13.32±3.16%。asn14突变为带负电荷的asp或glu,eb1.6[n14d]及eb1.6[n14e]的抑制活性分别为3.37±2.61%及5.80±1.89%。asn14被疏水性氨基酸phe或leu替代后活性亦下降,eb1.6[n14f]及eb1.6[n14l]的抑制活性分别为14.09±2.96%及15.93±4.49%。该工作表明pro13和asn14是eb1.6与cav2.2作用的关键氨基酸。(3)芋螺多肽vt1.27对cav2.2的抑制活性略高于eb1.6,10μm抑制率为34.52±9.45%。his6被ala或pro取代、ile10被asn取代后,活性变化不明显,如vt1.27[h6a]、vt1.27[h6p,p9a]及vt1.27[i10n]的抑制活性分别为32.01±8.29%、30.33±6.03%及29.01±4.68%。其余突变体的抑制活性降低,如vt1.27[d11a]、vt1.27[y12a]、vt1.27[r14a]、vt1.27[f15a]、vt1.27[i10d,d11i]等,对cav2.2的抑制活性在11.20±2.76%~24.19±8.29%之间。上述结果表明asp11,tyr12及arg14是vt1.27与cav2.2作用的关键氨基酸。(4)基于分子计算,以so-3或mviialoop2区取代eb1.6、vt1.27的loop2区,并结合so-3的n-端及c-端碱性序列,共设计合成了11个eb1.6、vt1.27与so-3或mviia的嵌合肽。其中,2个eb1.6嵌合肽(10μm)的抑制活性分别为14.46±5.46%、7.45±4.69%,活性低于eb1.6。9个vt1.27嵌合肽(10μm)的抑制活性为18.74±4.24%~36.86±6.72%。将vt1.27的met4替换为lys,his6替换为arg,并以mviialoop2区取代vt1.27原有loop2,且在loop2尾部增加一个Gly后的嵌合肽具有最好的活性,抑制活性为36.86±6.72%。但单独用MVIIA或SO-3的loop2替换Vt1.27的loop2后活性下降,说明两者不能完全互换,然而该loop2稍增长可改善对CaV2.2的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6-06-05)
孔亚[5](2016)在《新型人工合成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体内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在全球男性中是发病率第二的肿瘤,2012年有1,100,000例新发病例,占男性全部癌症患者的15%。发达国家男性人口占全球男性的17%,但其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占全部前列腺癌患者的2/3。虽然亚洲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发展到晚期常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排尿困难(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增多)、血尿、勃起功能障碍等;前列腺癌进一步进展易发生骨转移,癌症转移到骨后会引起臀部、背部、胸部或其他地方的疼痛;当肿瘤压迫脊髓还可能引起腿或足部虚弱麻木、膀胱或者肠失控等。由于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地理、家族史和基因改变等多不可改变,且具有复杂的分子通路,化疗被认为是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因此,找到高效低毒的放化疗药物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显得至关重要。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有关,VGSCs在癌症进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肿瘤细胞黏附、增殖、迁移、侵袭和转移等相关。研究显示,VGSCs的激动剂能促进癌症细胞的转移,VGSCs的阻断剂能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VGSCs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标。因此,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室以VGSCs通道蛋白为靶标,运用3D定量构效关系结构模拟软件建立药物结合模型,设计并人工合成了一系列具有VGSCs通道蛋白结合活性的小分子配体-新型钠离子通道胺类配体(Sodium channels amine ligands,SCALs)共15种,分别命名为S0103,S0132,S0135,S0142,S0143,S0152,S0154,S0156,S0158,S0160,S0161,S0163,S0165,S0205,S0307。这一系列小分子配体试图通过与VGSCs的结合,封阻该通道,从而发挥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的作用抑制前列腺癌转移。本研究以15种SCALs作为筛选化合物,以前列腺癌作为研究对象,评估人工合成的SCALs对前列腺癌生长的影响。VGSCs的通道蛋白Nav1.6和Nav1.7在前列腺癌PC3和LNCa P细胞中大量表达,其m RNA表达水平比正常或增生的前列腺组织高6-27倍(p<0.05),它们可能是潜在的前列腺癌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本研究运用S0154和S0161对PC3细胞进行干预,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中Nav1.6和Nav1.7蛋白的表达,从而观察SCALs对钠离子通道蛋白的影响。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减少细胞黏附、增加细胞能动性和侵袭能力、蛋白酶解、以及抵抗凋亡等。VGSCs阻断剂多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发挥抗肿瘤效应。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与癌症转移密切相关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肿瘤细胞分泌MMPs,通过降解细胞基底膜进而迁移和侵袭到其他组织,实现癌症的转移。在一大类MMPs中关于MMP-2和MMP-9的研究较为深入,MMP-2或MMP-9过表达时转移的发生率增加,抑制MMP-2或者MMP-9的表达转移发生率减少。本研究运用S0154和S0161对PC3细胞进行干预,通过检测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从分子水平上观察SCALs对PC3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运用BALB/c,nu/nu裸鼠建立了PC3细胞移植瘤模型,用S0154或S0161(以DMSO为对照)干预裸鼠移植瘤小鼠,通过监测其体重变化以及移植瘤大小,进而评估S0154和S0161在体内对PC3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实验方法:1.运用MTT实验初筛15种SCALs对3株前列腺癌细胞(PC3、LNCa P、DU145)生长能力的影响;2.运用钠离子探针实验检测经S0154和S0161处理的PC3细胞内Na+的表达情况,进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干预后PC3细胞中Nav1.6和Nav1.7蛋白的表达;3.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化合物干预后PC3细胞周期,运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4.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S0154和S0161干预后PC3细胞凋亡情况;5.进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S0154和S0161对PC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6.采用划痕实验检测S0154和S0161对PC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7.建立PC3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研究S0154和S0161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影响。实验结果:1.15种人工合成的SCALs中,S0154和S0161抑制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和LNCa P生长的作用最为显着,IC50值分别在10.51-26.60μM(S0154)、5.07-11.92μM(S0161)之间;2.S0154和S0161增加了PC3细胞内Na+的浓度,抑制PC3细胞中钠离子通道蛋白Nav1.6和/或Nav1.7的表达;3.S0154和S0161通过下调G2/M期的关键蛋白CDK1和Cyclin D1的表达,从而诱导PC3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4.20μM的S0154能促进PC3细胞发生凋亡,但S0161对PC3细胞凋亡作用不明显;5.S0154和S0161下调PC3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类中MMP-2和/或MMP-9蛋白的表达;同时显着抑制PC3细胞的侵袭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与对照组相比,2.5μM时即存在显着性差异,10μM的S0154能抑制95%的细胞侵袭,10μM的S0161能完全抑制PC3细胞的侵袭能力;6.划痕实验结果显示,S0154和S0161能抑制PC3细胞的迁移能力,但作用效果不如抑制侵袭明显;7.S0154和S0161能显着抑制PC3移植瘤裸鼠中肿瘤的生长,其中S0161干预2周,实验结束时移植瘤的生长被抑制了50.4%,但其安全性不如S0154。实验结论:在15种SCALs中,S0154和S0161主要通过抑制CDK1和Cyclin D1蛋白表达诱导G2/M期周期阻滞,从而发挥抑制前列腺癌在体内外生长的作用;通过下调MMP-2和/或MMP-9表达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进而抑制其转移活性。S0154和S0161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侵袭,可抑制前列腺癌移植瘤的生长,是潜在的前列腺癌化疗药。(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张传庚[6](2016)在《蝎离子通道对毒素的抗性及新型毒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蝎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4亿多年。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他们发育出了独特的毒液系统用于捕食和防御。大量研究表明了毒液中含有作用于昆虫、哺乳动物甚至人的离子通道的蝎毒素多肽,从而回答了蝎毒液毒性的科学问题。然而,蝎对自身毒液具有抗性或不敏感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难以克隆蝎离子通道基因和实现其在细胞水平上的功能表达。2013年,世界第一个蝎种,即我国东亚钳的基因组得到了解析,为蝎离子通道的发现及在此基础上蝎对自身毒素抗性研究带来了新契机。基于东亚钳蝎基因组数据,本论文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了一系列不同类型蝎离子通道序列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分子克隆相继获得了不同蝎离子通道的全长序列,如电压门控钾通道MmKv3、钙激活钾离子通道MmSK1、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MmNav2、瞬间受体电位通道M亚家族基因MmTRPM-1和MmTRPM-2、瞬间受体电位通道C亚家族基因MmTRPC-1和MmTRPC-2、瞬间受体电位通道A亚家族基因MmTRPA-1、瞬间受体电位通道V亚家族基因TRPV-1。这些蝎离子通道基因为蝎对自身毒素抗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蝎离子通道发现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在细胞水平上功能表达的蝎离子通道开展了它们对毒素的抗性研究。首先,本论文开展了蝎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MmKv1与蝎毒素相互作用研究。通道动力学研究表明了MmKv1通道是一个经典的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它具有电压依赖的快速激活和缓慢失活特征。电生理实验表明了1:2000稀释的东亚钳蝎毒液能够抑制71.5±1.0%的蝎毒素敏感的人源hKvl.3通道电流,但仅能够抑制16.1±0.8%的蝎MmKv1通道电流。另外,1 nM蝎毒素能够抑制71.5±1.1%的hKvl.3通道电流,但100 nM蝎毒素BmKTX-D33H仅能够抑制16.1±0.8%的MmKv1通道电流。这些电流抑制效果的显着差异表明了蝎MmKv1通道对于蝎毒液以及蝎毒素均表现出明显的不敏感特征。蝎MmKv1通道嵌合体MmKv1-TF (MmKv1通道细胞外孔区置被换成hKvl.3孔区相应结构域)的实验表明相同浓度蝎毒液对MmKv1-TF嵌合体通道和人源hKvl.3具有相近的抑制作用,从而证明了MmKv1通道细胞外孔区(包括Turret和过滤器区域1是其对蝎毒素不敏感的关键区域。当把MmKv1通道Turret上的2个碱性氨基酸残基(Arg399和Lys403)和孔区过滤器附近Arg425同时替换为hKv1.3通道上相应的氨基酸之后, 发现突变体通道MmKv1-R399T/K403S/R425H与hKv1.3通道对蝎毒液和蝎毒素也具有相近的敏感性。这些实验进一步表明这3个碱性氨基酸(Arg399、Lys403和Arg425)是MmKv1通道对毒素不敏感的原因。更为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这3个碱性氨基酸几乎都存在于无脊椎毒液动物Shaker-like钾通道中,表明这3个碱性氨基酸可能是它们为了抵抗自身毒液趋同进化产生的结果。在蝎MmKv1通道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来自东亚钳蝎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MmSK1开展了研究。蝎MmSK1通道与蝎毒素敏感的人源hSK3通道在序列和空间结构上具有显着的相似性,这完全不同于蝎MmKv1通道独特的结构特征,然而蝎MmSK1同MmKv1通道一样显示了对蝎毒素的不敏感性。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1 mg/ml东亚钳蝎毒液冻干粉的稀释液能够分别抑制80.8±0.6%的hSK3通道电流以及31.1±2.3%的MmSK1通道电流;100 nM蝎毒素ScyTx能够分别抑制77.2±5.2%的hSK3通道电流以及23.8±3.1%的MmSK1通道电流。空间结构分析初步表明了蝎MmSK1相比人SK3通道具有更紧凑的结构,这可能导致了MmSK1通道对毒素的抗性。在这些工作首次在不同钾离子通道水平上解释了蝎对自身毒液不敏感性及部分原因,加深了人类对蝎以及其它毒液动物毒素对自身毒素不敏感性的认识。鉴于作用钾离子通道蝎毒素的结构共性特征,本论文还开展了新型蝎毒素与钾离子通道的相互作用研究。Ascaris-type多肽是一类经典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与作用钾离子通道蝎毒素具有相似的性质。本论文发现SjAPI-2是含有5对二硫键的62个氨基酸构成,它分子内含有2个酸性氨基酸残基和10个广泛分布的碱性氨基酸残基。研究发现了SjAPI-2是一个选择性作用于KCNQ1通道的钾毒素,对于其它钾通道(如Kv1.1, Kv1.2, Kvl.3, SK2, SK3以及IK)电流几乎没有抑制作用。浓度依赖实验表明SjAPI-2抑制KCNQ1钾通道的IC50为771.5±169.9 nM。据我们所知SjAPI-2是第一个具有Ascaris-type模体的神经毒素,表明毒液动物神经毒素的趋异进化特点,从而促进了新型蝎毒素的认识与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04-01)
仲小敏,何敬东,陈小飞,喻晓娟[7](2015)在《新型钙离子通道蛋白TRP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新型钙离子通道蛋白TRP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各65份,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TRPV6蛋白的表达;以不同浓度的TRPV6拮抗剂2-氨基乙酯二苯基硼酸(2-amino ethyl two phenyl boronic acid,2-APB)处理胃癌MGC-803细胞,分别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法检测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细胞凋亡和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TRPV6、AKT/p-AKT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TRP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95.4%(62/65)vs 36.9%(24/65),P<0.01],且其表达水平与瘤块大小、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2-APB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显着抑制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使胃癌细胞迁移力减弱(P<0.05)。2-APB明显下调胃癌细胞MGC-803中TRPV6、p-AKT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TRPV6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以2-APB拮抗TRPV6蛋白则显着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刘康永,顾召华,孙寅轶,史楠,张燕[8](2014)在《姜黄素通过新型蛋白激酶亚型抑制大鼠海马神经元中钙离子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姜黄素[(1 E,6E)-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6-庚二烯-3,5-二酮],是一种从多年生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出的天然存在的多酚类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中的酚羟基,使得姜黄素拥有广泛生物活性。姜黄素不仅能抑制AD中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同时加速分解淀粉样斑块。最近有研究报道,在动物模型中,姜黄素可能有利于AD、(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4-09-19)
吴黎明[9](2014)在《斯钙素1在初生奶牛胃肠道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和新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斯钙素1(Stanniocalcin1, STC-1)是一种最初在硬骨鱼类发现的低钙性激素,在鱼类它是由紧邻肾脏而且在整个肾脏中均有分布的特殊器官—斯坦尼氏小体所分泌,该激素主要通过调节腮、小肠和肾脏Ca2+和无机磷酸盐(Inorganic phosphate, Pi)的转运来发挥其抗高钙效应。哺乳动物体内,STC-1在多种器官中均有表达,包括Ca2+吸收上皮如小肠、回肠、肾脏、胎盘以及其它血管化组织。哺乳动物STC-1是一多功能效应蛋白,如它能调节肾脏和肠道Ca2+/Pi吸收,小鼠中其超表达可致高血Pi、侏儒症、代谢率增加等效应,近来发现它和癌症也有一定的联系。STC-1的表达受1,25(OH)2D3等理化因素调节。然而,STC-1在哺乳动物中的多种生理作用还未完全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原核表达牛源STC-1重组蛋白本试验以奶牛肾脏组织提取的总RNA合成cDNA,然后使用PCR技术扩增出除信号肽序列外的奶牛STC-1全长结构基因。利用T-A克隆原理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经过夜培养后挑取单菌落进行扩大培养,然后将菌液进行测序。结果表明该扩增产物和GenBank登录号BC105435.1奶牛斯STC-1基因序列完全符合。然后将测序正确的扩增产物进行双酶切并亚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转化到感受态细胞Rosetta(DE3)中,经0.6mM IPTG诱导3h后,成功表达出奶牛STC-1融合蛋白。2.STC-1蛋白在奶牛胃肠道差异性表达情况本实验分别采用半定量实时荧光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来分析STC-1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STC-1基因表达情况以表达率形式予以展示:胃和肠道的相对表达值除以肾脏的相对表达值的百分数。结果显示,在胃中STC-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最高是在皱胃;而在肠道中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基因表达量最高,蛋白表达量最高却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肾脏中ST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胃肠道中的表达量。另外,本实验发现肠道斯钙素1在30bp处出现免疫条带,说明该STC-1可能分子量约为50kD (STC50),而非更大分子量(bigSTC)。从结果可以看出STC-1表达最丰富的部位正好是胃肠道消化和吸收最活跃的部位,表明STC-1可能参与了奶牛消化与吸收过程。3.新生牛小肠上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本实验建立了一种从新生犊牛小肠组织获取小肠上皮细胞的方法。0.25%胰蛋白酶、0.1%胶原酶Ⅰ以及胶原酶Ⅺ/中性蛋白Ⅰ混合物等方法用于从小肠组织分离小肠绒毛和隐窝。然后利用小肠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贴壁能力和对胰蛋白酶消化耐受性之间的差异来纯化小肠上皮细胞。使用上皮细胞特异性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来区别培养物中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用于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方法均能分离一定量隐窝和/或肠绒毛,但胶原酶Ⅰ分离效率更高、所得消化物结构更完整,但需要消化很长时间。原代培养物能在孵育3-7d内贴壁,其间夹杂着一定量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样细胞。经多种方法纯化后,能得到较高纯度的上皮样细胞,该培养物能存活1.5月并传代5-7次。从培养细胞中能克隆到蔗糖酶、钙结合蛋白和上皮钙离子通道,说明该培养物保留了部分小肠上皮细胞生物活性。根据以上特点说明该培养物能用于小肠上皮细胞功能的研究。4.STC-1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奶牛肠道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该研究利用H_2O_2处理原代小肠上皮细胞以模拟慢性肠炎造成的细胞损伤。上皮细胞经重组质粒超表达STC-1后,再由200μM H2O2处理不同时间,以研究STC-1对氧化损伤的作用。AO/EB双染色和台盼蓝排除法用于鉴定细胞的损伤情况,STC-1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由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结果表明STC-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随H2O2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加,H_2O_2诱导的细胞损伤也具有时间依赖而加剧的趋势,该趋势能为STC-1过表达而逆转。此外,细胞过表达STC-1也能上调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同时轻微下调caspase-3的表达。本实验表明STC-1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之一是它具有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因此,STC-1是奶牛慢性肠炎的一个潜在诊断或治疗指标。5.STC-1对Caco2细胞钙离子转运蛋白调节作用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初步探索STC-1影响Ca2+吸收的可能分子机制,多种新型Ca2+通道和维生素D受体是本研究的对象。该实验采用外源导入真核表达载体的方式增强Caco2细胞STC-1的表达,导入特异性siRNA的方式抑制该激素的表达,两方面分别观察TRPV5、TRPV6、PMCA1b、NCX1和VDR等钙离子转运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增强STC-1表达后TRPV5、TRPV6和VD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而抑制了该激素的表达后TRPV5和TRPV6的表达有所上升,尤以TRPV6表达明显,当添加外源重组STC-1后,其表达又下调了。但增强和抑制该激素的表达都对PMCA1b和NCX1表达没有显着影响。因此,斯钙素1影响上皮细胞Ca2+摄取可能是通过抑制了Ca2+进入细胞的通道而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刘微,刘模荣,张慧[10](2014)在《新型钙离子通道TRPV5和TRPV6与胃肠肿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瞬时受体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5(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subfamily V,member 5,TRPV5)和TRPV6为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的亚家族成员,是新发现的高选择性的Ca2+跨膜转运通道,其主要负责Ca2+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主动跨膜运输,在机体内参与多项生理活动的调节,本文作者从TRPV5和TRPV6的结构、电生理特性和调控相关因素及其与胃肠肿瘤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TRPV5和TRPV6在胃肠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4年14期)
新型钙离子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绝望、动机缺乏、快感缺失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主导认知、决策和情绪调控等多种功能的高级中枢,已有研究证实,mPFC多巴胺能突触传递功能减弱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左旋千金藤啶碱(l-stepholidine,l-SPD)是一种兼有多巴胺D1型受体(D1R)部分激动和多巴胺D2型受体(D2R)拮抗双重作用的天然产物,已有证据显示,l-SPD可通过在mPFC的D1R激动作用,增强mPFC功能,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缺陷。但是,目前尚没有l-SPD抗抑郁作用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将重点研究l-SPD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在mPFC的药理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l-SPD在正常C57BL/6小鼠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性应激(CUMS)Sprague-Dawley大鼠抑郁症模型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表明,l-SPD可在mPFC激活mTOR信号通路和增强突触相关蛋白(PSD95、Synapsin I)的表达,并且修复CUMS抑郁模型中蛋白激酶A(PKA)功能低下导致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降低。在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上的实验证实,l-SPD是通过D1R激动作用(而不是D2R拮抗作用),继而激活PKA/mTOR信号通路和增加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电生理结果显示,l-SPD可诱发mPFC产生长时程增强(LTP),而这种增强作用可被D1R拮抗剂、PKA抑制剂和mTOR抑制剂阻断,表明l-SPD的抗抑郁作用与其在mPFC选择性激活D1R继而增强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有关。总之,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l-SPD在mPFC的D1R激动作用,会进一步激活D1R/PKA/mTOR信号通路,继而促进mPFC的突触可塑性,这可能是l-SPD的抗抑郁样药效的药理学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理解中脑皮质多巴胺能系统及mTOR信号通路功能紊乱与抑郁症发病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见解,也可为针对多巴胺系统的抗抑郁的药物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钙离子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1].谭思.新型多肽基人工离子通道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2].张兵.(一)左旋千金藤啶碱抗抑郁的药理机制研究(二)新型离子通道的功能机制探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
[3].郭明,樊君,陈渊,陈茂青,徐凯.新型黄芩苷金属离子配合物对Kv1.4和Cav3.2离子通道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6
[4].余硕.新型-N型钙离子通道抑制剂的发现、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
[5].孔亚.新型人工合成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体内体外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6
[6].张传庚.蝎离子通道对毒素的抗性及新型毒素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6
[7].仲小敏,何敬东,陈小飞,喻晓娟.新型钙离子通道蛋白TRP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
[8].刘康永,顾召华,孙寅轶,史楠,张燕.姜黄素通过新型蛋白激酶亚型抑制大鼠海马神经元中钙离子通道[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4
[9].吴黎明.斯钙素1在初生奶牛胃肠道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和新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10].刘微,刘模荣,张慧.新型钙离子通道TRPV5和TRPV6与胃肠肿瘤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