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玉米论文-王迪,吉佩,姜晓东,郭雪梅,郝晓娟

类玉米论文-王迪,吉佩,姜晓东,郭雪梅,郝晓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玉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叶斑病,分离,鉴定,嘴突凸脐蠕孢菌

类玉米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吉佩,姜晓东,郭雪梅,郝晓娟[1](2019)在《山西省蠕孢类玉米叶斑病菌种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是我国玉米主产省份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居全省之首。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耕作方式及气候条件的改变,玉米病害已成为玉米生产的制约因子之一,由蠕孢类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类病害发生也日趋严重。为明确山西省玉米叶斑病的发生情况,本研究于2017~2018年自山西省36个县市采集玉米叶斑病罹病叶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试验验证,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共鉴定出6种蠕孢类玉米叶斑病菌,分别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a)、玉米生平脐蠕孢(Bipolaris zeicola)、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玉米平脐蠕孢(Bipolaris zeae)、新月弯孢(Carvularia lunata)和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其中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玉米叶斑病在我国并未见有报道。该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初期在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色斑点,呈水浸状,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颜色加深,呈黄褐色,并逐渐扩大,常连成片状,严重时整株叶片下垂、枯死。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山西省玉米叶斑病的发生流行及其综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谢振明,李夏,孔祥梅,丁一,冯军[2](2016)在《5类玉米种质资源在两个不同生态区域诱导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用农大高诱1号、农大高诱5号、吉诱6278-2号为诱导系,对5类母本种质资源在长春和海南叁亚两个不同生态区域内进行诱导,分析诱导率。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生态区域,5类母本种质资源单倍体平均诱导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兰卡斯特、瑞德、旅大红骨、塘四平头、温热I。5类母本种质资源单倍体平均诱导率在海南叁亚最高,达6.42%,极显着(P<0.01)高于长春(4.78%),旅大红骨与温热I在海南叁亚的平均诱导率接近长春的两倍。(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吴美珍[3](2014)在《两类玉米收获机结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现有的玉米果穗收获机和玉米籽粒收获机的应用范围、特点、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分析了国内外机收总体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新疆农机化》期刊2014年04期)

曾艳华,覃兰秋,谢莉,周锦国,谭贤杰[4](2013)在《玉米和类玉米杂交后代异染色质纽重复序列的遗传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异染色质纽在玉米、类玉米及其杂种后代染色体上分布的特点及遗传稳定性。【方法】利用组成玉米异染色质纽的180-bp重复序列和TR-1元件对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Zea diploperennis,DP)、玉米自交系330及其远缘杂交后代异源种质纯系540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观察杂交信号在3个材料染色体上的位置、强弱及分布数量。【结果】玉米自交系330的第2、3、5、6、7号染色体长臂的近末端区显示较强杂交信号。DP的第2、3、5、6、7、8、9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检测出异染色质纽,其中2号染色体在短臂的末端也检测到异染色质纽杂交信号。杂交后代540的第2、5、7染色体长臂近末端区检测到较强的杂交信号;3个材料的第6染色体短臂末端的随体上均显示强杂交信号。【结论】玉米大部分异染色质纽成分不能稳定遗传,其表现出来的多态性可以作为鉴定玉米和类玉米杂种后代的细胞学标记。(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韩同文[5](2013)在《玉米加倍及不同倍性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远缘杂交对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玉米、同源四倍体玉米及其分别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9475正反交得到的异源叁倍体和异源四倍体为材料,运用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和MSAP (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对加倍和远缘杂交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研究,揭示玉米在应对多倍化和远缘杂交时所采取的DNA甲基化策略,在此基础上,推测表型变异和DNA甲基化之间的潜在关系,为进一步筛选表观遗传标记、阐释植物加倍和远缘杂交的表观遗传机制以及为玉米多倍体育种和远缘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材料生物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与二倍体玉米(wf9)相比,同源四倍体玉米(Twfg)在株高、主茎周长、叶长和雄穗分枝数等性状上表现出倍性优势效应,但生育期晚于wf9,花粉育性降低;异源叁倍体(wf9与9475正反交杂种DW9和9DW)与异源四倍体(Twf9与9475正反交杂种AW9和9AW)相比,异源叁倍体具有多年生特性,营养生长较强,分蘖早且分蘖旺盛,但生殖生长期较晚,花粉育性较低;而异源四倍体为一年生,分蘖能力较弱,但生殖生长较强,雄穗分枝数、雄穗主穗长和花粉育性等显着高于异源叁倍体,雌穗的穗行数和穗粒数明显增多,种子成熟较早;正反交杂种间的形态学性状无明显差异。2.利用AFLP进行DNA序列的多态性验证结果表明,wf9与Twf9之间无差异条带(单株DNA样品),二者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34(混合DNA样品),说明wf9加倍后DNA一级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异源叁倍体与异源四倍体间、正反交杂种间也没有差异条带(单株DNA样品),DW9与AW9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36(混合DNA样品),9DW与9AW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18(混合DNA样品),正反交杂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均高于0.950(混合DNA样品),说明异源叁倍体与异源四倍体间、正反交杂种间在DNA一级结构上无明显差异。3.运用MSAP技术对供试材料枯萎期叶片和根部DNA甲基化的检测结果分析表明,甲基化多态性片段在9475、玉米和异源多倍体叶片(根部)中的比例分别为12.84%~14.08%(11.68%~11.78%)、11.26%~12.42%(12.76%~12.86%)和12.62%(12.26%);叶片和根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类型均以内侧胞嘧啶甲基化为主;但与叶片相比,根中内侧胞嘧啶甲基化的比例显着升高,而外侧胞嘧啶甲基化的比例显着降低。4.玉米加倍及不同倍性玉米与9475远缘杂交后叶片和根部甲基化水平分析表明,加倍造成玉米甲基化水平略微降低;远缘杂交却造成异源多倍体杂种甲基化水平显着增高;异源叁倍体与异源四倍体间、正反交杂种间的甲基化水平无明显差异;叶片的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根部;多态性片段的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一致性片段。5.对玉米加倍及不同倍性玉米与9475远缘杂交过程中叶片和根中一致性片段甲基化遗传变异模式的研究表明,根部DNA甲基化的遗传率高于叶片,在叶片中以CCGG位点双链内侧胞嘧啶甲基化的遗传率最高,而在根中却以单链外侧胞嘧啶甲基化的遗传率最高;远缘杂交主要造成亲本特有片段和甲基化类型不同的共同片段上的CCGG位点发生甲基化变异,并且变异类型以未甲基化位点发生甲基化为主,而加倍不仅造成未甲基化位点发生甲基化,也造成许多去甲基化变异;作为父本时的甲基化变异率略高于作为母本时的甲基化变异率。6.玉米加倍及不同倍性玉米与9475远缘杂交过程中的甲基化变异具有定向性和随机性,对甲基化定向变异片段的测序结果分析表明,发生甲基化变异的CCGG位点位于基因间区或基因内,并且基因内的变异位点多数位于外显子区域;玉米中甲基化变异位点分布于整套基因组,以5号染色体上的变异位点居多;wf9加倍引起与生长素和光合作用等相关基因内部或其上下游CCGG位点发生去甲基化,这些CCGG位点的去甲基化可能与Twf9所表现出的倍性效应有关;在异源叁倍体与异源四倍体中,乙烯应答基因、脂肪酸合成基因上游CCGG位点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内的CCGG位点甲基化状态不同,这些甲基化差异位点可能与异源叁倍体和异源四倍体的生育期、种子成熟和多年生特性等差异性状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李毅[6](2013)在《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同源、异源四倍体的遗传特性及其倍性杂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多倍体化和远缘杂交是植株进化和育种研究的重要策略。本研究以玉米、同源四倍体玉米以及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合成的异源四倍体为材料,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细胞遗传学等方面对同源、异源四倍体的遗传特性进行了比较,对它们不同倍性间的可杂交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自交系wf9及其同源四倍体Twf9的生物学性状比较结果表明,Twf9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雄花序长、雄穗分枝数、穗位高和百粒重均极显着高于wf9;但在花粉育性、结实率和出苗率方面,Twf9又低于wf9。说明四倍体玉米比二倍体玉米在许多性状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育种中利用需要解决育性、结实率和种子活力低等问题。2.四倍体玉米(Twf9)群体的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1棵植株中,染色体数目变幅为37-42条;其中,42棵植株保持了整倍体的染色体数目(40条),占调查总数的82.4%,表明四倍体群体中多数能保持其整倍性;17.6%的植株染色体数目偏离40,表明人工合成的四倍体玉米减数分裂部分不正常,会产生一定比例的非整倍体配子,这可能是导致其育性低、结实率低和后代出现非整倍体的原因。3.分别以四倍体玉米TB73、398和Twf9为母本,与9475进行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3.6%、70.7%和63.3%。选取TB73×9475得到的异源四倍体AB9发苗,得到11棵植株,染色体数目为38条的有3株,39条和40条的各4株,表明玉米异源四倍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非整倍体。AB9自交结实率为56.3%-86.1%,籽粒饱满,随机选取25粒种子催芽,全部出苗,成活23株(命名为AB9S)。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3株染色体数目为38,9株染色体数目为39,6株染色体数目为40,5株染色体数为41,表明人工合成的早代异源四倍体群体不稳定。4.3-6是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杂交并经过多代选择得到的异源四倍体,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12棵供试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幅为39-41条,其中9株染色体数目为40条,2株为39条,1株为41条。说明3-6群体在染色体数目变幅上较早代人工异源四倍体后代稳定,稳定性的增加可能是多年驯化的结果。5.以二倍体玉米B73、wf9、Mo17和48-2为母本,分别与同源四倍体Twf9和398、异源四倍体AB9、9475和3-6进行杂交,结果表明,二倍体玉米与AB9、9475和3-6杂交结实率均较高,籽粒发育较好,瘪粒少;玉米与398和Twf9杂交结实率低,籽粒发育不良,大部分为瘪粒;表明玉米同源倍性杂交具有明显杂交障碍,而异源倍性间杂交可以克服杂交障碍。6.B73与同源四倍体Twf9和398、异源四倍体AB9、9475和3-6杂交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B73×AB9、B73×9475和B73x3-6出苗率分别为74.4%、70.0%和28.2%(B73自交种子出苗率为99.0%),苗势强;B73×Twf9和B73x398的出苗率分别为6.0%和7.0%,苗势弱;表明不同倍性杂交,异源倍性杂交不仅结实率高,其形成的杂交种子活力也强。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玉米与异源四倍体杂交后代均是染色体数目为30的异源叁倍体。(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张永科,郗洛延,樊瑞彬,王建平,谭宜国[7](2013)在《4个非-Reid类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杂交设计)组配了44个杂交组合,对4个非-Reid(非瑞德)群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加产量配合力高的组合有‘LX9801×9858’、‘LX9801×8112’、‘LX9801×9058’、‘LX9801×9537’、‘昌7-2×沈137’、‘昌7-2×5276’、‘昌7-2×9537’、‘7117×5003’、‘7117×9858’、‘7117×郑58’、‘7117×9558’、‘K12×沈137’、‘K12×478’、‘K12×8112’、‘K12×K22’;增加百粒质量配合力高的组合有‘LX9801×K22’、‘LX9801×9537’、‘昌7-2×K22’、‘昌7-2×5276’、‘7117×郑58’、‘7117×9558’、‘K12×沈137’、‘K12×478’、‘K12×9058’、‘K12×8112’、‘K12×5003’;降低株高配合力高的组合有‘7117×5276’、‘昌7-2×9558’、‘7117×9537’、‘7117×K22’、‘7117×478’、‘昌7-2×郑58’;降低穗位高配合力高的组合有‘昌7-2×郑58’、‘7117×K22’、‘7117×9537’、‘昌7-2×5003’、‘7117×8112’、‘昌7-2×9058’;在4个非-Reid父本系中,产量配合力由高到低依次为‘LX9801’>‘昌7-2’>‘K12’=‘7117’;‘7117’一般配合力低于‘昌7-2’,可使F1代行粒数增加,并有降低株高和穗位的致矮遗传效应;对受加性基因控制的穗长、结实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百粒质量等性状,宜进行早代选择;穗位、叶面积系数和小区产量等性状受非加性基因作用相对较大,宜进行晚代选择;应扩大供体遗传范围对‘昌7-2’受体进行遗传改良.(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易玉林,张翔,郭中义[8](2012)在《驻马店主要土类玉米小麦一体化施用钾肥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驻马店主要土类玉米小麦钾肥合理用量。[方法]根据植物营养学原理,设计5个处理,研究驻马店砂姜黑土区和潮土区玉米小麦周年轮作制下施钾效应及土壤钾素的变化。[结果]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中等的砂姜黑土和潮土上玉米、小麦施用钾肥增产效果显着;潮土点钾肥用量增加,玉米小麦产量和产值也逐渐增加;砂姜黑土点玉米季施钾效应和潮土点相同,小麦季NPK150处理(P2O575 kg/hm2,K2O 150.0 kg/hm2)产量和产值最高。潮土点、砂姜黑土点钾肥用量的增加钾素的盈余也呈增加趋势。潮土区玉米小麦轮作年钾肥推荐量(K2O)为300 kg/hm2,玉米小麦两季钾肥推荐分配比为1∶1;砂姜黑土区年推荐施钾量(K2O)为262.5 kg/hm2,玉米小麦两季钾肥推荐分配比为1∶0.75。[结论]研究结果为驻马店市农业生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2年07期)

陈丽萍[9](2012)在《不同倍性的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杂种可杂交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不同倍性的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杂种为实验材料,进行不同倍性材料间的可杂交性研究,旨在揭示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内或种间多倍体间的可杂交性,并探明不同倍性材料在种内和种间进行杂交时发生杂交障碍的原因。实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同源四倍体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杂交的异源叁倍体(MP30)、异源四倍体(413)、异源五倍体(MPM50)、异源六倍体(MP60)的花粉育性分别为98.88%、88.64%、92.25%、19.95%、91.53%、41.63%、75.61%。2.以玉米为母本,用同源四倍体或异源四倍体去杂交时,不存在花粉管行为障碍,而杂种不能形成胚以及胚乳的退化是造成败育的主要原因;用异源五倍体去杂交时,只有极少量的花粉管进入子房,杂种不能形成胚,胚乳的退化是造成败育的主要原因;用异源六倍体去杂交时,花粉管不能进入子房直接导致了结实率为0.0%。3.以同源四倍体玉米为母本,用玉米去杂交时,不存在花粉管行为障碍,而杂种在发育后期胚乳完全退化是造成败育的主要原因;用异源五倍体去杂交时,只有少量的花粉管进入子房,而一旦完成双受精后杂种胚与胚乳发育正常;用异源六倍体去杂交时,花粉管不能进入子房直接导致了结实率为0.0%。4.以异源五倍体为母本,用玉米去杂交时,不存在花粉管行为障碍,而杂种不能形成胚以及胚乳退化是造成败育的主要原因;用同源四倍体去杂交时,不存在花粉管行为障碍,胚与胚乳发育正常。5.以异源六倍体为母本,用玉米去杂交时,只有极少量的花粉管进入子房,导致结实率仅为3.33%;用同源四倍体玉米去杂交时,不存在花粉管行为障碍,胚与胚乳发育正常。6.玉米自交、玉米为母本与同源四倍体玉米杂交、玉米为母本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杂交、玉米为母本与异源四倍体杂交、玉米为母本与异源五倍体杂交、玉米为母本与异源六倍体杂交、同源四倍体玉米为母本与玉米杂交、同源四倍体玉米为母本与异源五倍体杂交、同源四倍体玉米为母本与异源六倍体杂交、异源五倍体为母本与玉米杂交、异源五倍体为母本与同源四倍体玉米杂交、异源与六倍体为母本与玉米杂交、异源六倍体为母本与同源四倍体玉米杂交,结实率分别为:75.89%、19.12%、20.14%、22.9%、21.99%、0.94%、24.44%、19.6%、0.00%、2.00%、45.90%%、3.33%、43.33%。7.用“胚乳平衡数目假说”对不同倍性的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杂种的倍性杂交结果进行预测,结果为:玉米自交、玉米为母本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杂交、同源四倍体玉米为母本与异源五倍体杂交、同源四倍体玉米为母本与异源六倍体杂交、异源五倍体为母本与同源四倍体玉米杂交、异源六倍体为母本与同源四倍体玉米杂交,胚乳中父母本EBN之比均为2:1,胚乳发育正常;其它组合胚乳中父母本EBN之比都不符合2:1的比例,胚乳败育。本研究设计的12个多倍体间杂交组合的杂交结果与“胚乳平衡数目假说”的预测结果完全相符,表明“胚乳平衡数目假说”可被用于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多倍体间杂交结果的预测。8.综合分析表明,以低倍性材料作母本进行倍性杂交时,随着父本倍性的升高,花粉管行为障碍越严重,而相应的反交能明显的降低花粉管行为障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廖华俊,江芹,董玲,李卫文,冯宗友[10](2011)在《江淮地区马铃薯—稻(瓜类、玉米)—菜周年叁熟制高效栽培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江淮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特别适宜作物生长,素有我国"中部粮仓"之称。该地区传统种植模式为小麦—稻、油菜—稻、小麦—玉米。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紧张,以及油菜和小麦比较效益较低,江淮地区的土地利用率逐步降低,如六安、安庆等地(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1年13期)

类玉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用农大高诱1号、农大高诱5号、吉诱6278-2号为诱导系,对5类母本种质资源在长春和海南叁亚两个不同生态区域内进行诱导,分析诱导率。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生态区域,5类母本种质资源单倍体平均诱导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兰卡斯特、瑞德、旅大红骨、塘四平头、温热I。5类母本种质资源单倍体平均诱导率在海南叁亚最高,达6.42%,极显着(P<0.01)高于长春(4.78%),旅大红骨与温热I在海南叁亚的平均诱导率接近长春的两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玉米论文参考文献

[1].王迪,吉佩,姜晓东,郭雪梅,郝晓娟.山西省蠕孢类玉米叶斑病菌种类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谢振明,李夏,孔祥梅,丁一,冯军.5类玉米种质资源在两个不同生态区域诱导率分析[J].玉米科学.2016

[3].吴美珍.两类玉米收获机结构对比分析[J].新疆农机化.2014

[4].曾艳华,覃兰秋,谢莉,周锦国,谭贤杰.玉米和类玉米杂交后代异染色质纽重复序列的遗传稳定性[J].南方农业学报.2013

[5].韩同文.玉米加倍及不同倍性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远缘杂交对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3

[6].李毅.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同源、异源四倍体的遗传特性及其倍性杂交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7].张永科,郗洛延,樊瑞彬,王建平,谭宜国.4个非-Reid类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

[8].易玉林,张翔,郭中义.驻马店主要土类玉米小麦一体化施用钾肥效应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2

[9].陈丽萍.不同倍性的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杂种可杂交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10].廖华俊,江芹,董玲,李卫文,冯宗友.江淮地区马铃薯—稻(瓜类、玉米)—菜周年叁熟制高效栽培模式[J].中国蔬菜.2011

标签:;  ;  ;  ;  

类玉米论文-王迪,吉佩,姜晓东,郭雪梅,郝晓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