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杂葸二酮衍生物论文-王英磊,刘学国,杜朝军,张莉

氧杂葸二酮衍生物论文-王英磊,刘学国,杜朝军,张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杂葸二酮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磺酸功能化壳聚糖,氧杂蒽二酮,无溶剂,重复使用

氧杂葸二酮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磊,刘学国,杜朝军,张莉[1](2018)在《磺酸功能化壳聚糖催化合成氧杂蒽二酮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生物质资源,具有价廉、无毒、可生物降解等优点。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羟基等活性位点,易于通过简单的化学修饰来制备环境友好型催化剂。采用壳聚糖与氯磺酸的磺化反应,制备了磺酸功能化壳聚糖的固体酸性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催化芳香醛和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或1,3-环己二酮)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氧杂蒽二酮衍生物,产率达84%~96%。该方法对环境友好、操作简单,且催化剂易于分离和回收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8年03期)

钱凯[2](2017)在《苯并噻唑[2,3-b]喹唑啉二酮衍生物及二苯并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组分反应避免了中间产物的分离,可以快速高效地合成一系列化合物,并且操作简便、原子经济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因此在有机合成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杂环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天然产物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杂环化合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医药活性,如抗癌、杀菌、抗艾滋、杀虫、除草等。一些小分子杂环化合物已经被开发成为各类药品,还有一些成为重要的医药中间体。本文利用一锅法进行多组分反应,从易得的原料出发,对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底物进行了拓展,合成了两个系列的杂环化合物。该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以芳醛、指甲花醌、2-氨基苯并噻唑(或取代2-氨基苯并噻唑、2-氨基苯并咪唑)为底物,用安全无毒的乙醇作为溶剂,在20 mol%氨基磺酸的催化下,使用厚壁耐压管作为反应管,在90 oC下合成了一系列喹唑啉二酮衍生物,该反应对底物适应性广,收率高。第二部分:我们以芳醛、指甲花醌和β-萘醌为底物,同样用乙醇作为溶剂,在10 mol%MgCl2的催化下,快速的合成了一系列氧杂蒽衍生物,该反应也具有良好的底物适应性。该论文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经过红外、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的表征,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两个反应的可能性机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5-12)

许招会,周鹏,刘德永[3](2016)在《3,3-二甲基-二苯基-2,4-氧杂-8,10-氮杂螺[5.5]十一烷-1,5-二酮-9-硫酮衍生物的有效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子碘作用下,以芳香醛、硫脲和2,2-二甲基-1,3-二恶烷-4,6-二酮为原料,通过无溶剂叁组分缩合反应合成了6种3,3-二甲基-二苯基-2,4-氧杂-8,10-氮杂螺[5.5]十一烷-1,5-二酮-9-硫酮衍生物.当催化剂的用量为10 mol%时,80℃反应3.0~6.0 h,收率为73%~91%.此外,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且收率高的优点.(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6年05期)

王璇,张珍明,王润南,张丹丹,李树安[4](2015)在《新型含2-喹诺酮基的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醋酸为催化剂,DMF为溶剂,取代-2-氯喹啉-3-甲醛和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于80℃~100℃反应2.5 h~4.0 h,合成了5个新型的含2-喹诺酮基的氧杂蒽二酮衍生物,收率78%~90%,其结构经1H NMR,IR,H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3,3,6,6-四甲基-9-{3-[7-甲基喹啉基-2(1H)酮]}-2,4,5,7,9,10-六氢化氧杂蒽-1,8(2H,5H)二酮(3b)经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3b(CCDC:971 833)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12/C1,晶胞参数a=1.411 90(16)nm,b=2.231 4(2)nm,c=1.618 28(18)nm,β=106.904°,V=4.878 1(9)nm3,Dc=1.175 g·cm-3,Z=1,R1=0.044 4,wR2=0.074 6。(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5年12期)

巩凯,王华兰,王舒馨,王颖,陈敬华[5](2015)在《水相体系中β-环糊精-丁磺酸催化合成氧杂蒽二酮衍生物(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组分反应是指叁个或叁个以上反应物在同一反应容器里形成一个新的、包括所有反应物主要部分的产物.多组分反应因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和原子经济性好等优点而引起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成为有机合成发展趋势之一.9-芳基-2,3,4,5,6,7-六氢-2H-氧杂蒽-1,8-二酮衍生物是由芳香醛和1,3-环己二酮化合物的多组分缩合反应制备.通常在Lewis酸或Brnsted酸催化下进行反应,常用的催化剂有对十二烷基苯磺酸、Amberlyst-1、I2、MCM-41-SO3H、HCl O4-Si O2、离子液体(如[Et3NH][HSO4])、纳米TiO2和纤维素-磺酸等,微波和超声波等技术也用于该反应.这些方法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反应时间较长和产率较低等缺点.因此,开发与研究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方法显得非常必要.β-环糊精是由7个葡萄糖经1,4-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7个伯醇羟基位于空洞小的一端,14个仲醇排列在空洞大的一端,形成空洞外部和入口处富有亲水性而空洞内部呈疏水性的特性.由于这一独特性能,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被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环加成反应及偶联反应.对β-环糊精进行功能化修饰是拓展β-环糊精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应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采用丁磺酸基功能化修饰β-环糊精,得到β-环糊精-丁磺酸(β-CD-BSA),探讨了其作为酸性催化剂在芳香醛和1,3-环己二酮(或二甲酮)制备氧杂蒽二酮衍生物反应中的应用.首先,β-环糊精与丁磺酸内酯反应,生产磺丁基醚-β-环糊精,再经过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得到β-CD-BSA,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1H NMR表征催化剂.结果表明,磺酸丁基成功嫁接到β-环糊精上,经1H NMR图谱分析,β-CD-BSA的磺酸丁基平均取代度为7.以苯甲醛和二甲酮反应为模型反应,探讨了反应溶剂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优反应工艺条件为:以H2O为溶剂,反应温度100o C,催化剂用量1 mol%.探讨了反应底物适用性,采用不同取代基的芳香醛与1,3-环己二酮(或二甲酮)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结果表明,无论芳香醛苯环上连接吸电子基团还是供电子基团,都能顺利发生反应并得到相应目标化合物,反应时间为15–60 min,产率为88%–97%.同时,与芳香醛上连有供电子基团相比,当芳香醛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其反应速度更快,反应时间更短,产率相对较高.与文献报道方法相比,本文构建的催化反应体系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较高的反应产率.基于上述反应现象,结合相关文献,探讨了该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还以对硝基苯甲醛和二甲酮反应为模型反应,探讨了β-CD-BSA循环回收使用性能.当反应结束后,加入少量水,过滤得到固体产物,滤液经干燥回收催化剂,不经进一步处理即可用于下一次反应,当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时,反应产率由95%降至90%.可见,该催化剂回收方法简单,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β-CD-BSA/H2O催化反应体系,制备了一系列氧杂蒽二酮衍生物,该催化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和通用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产率高,是一个制备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方法.(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邓方文[6](2013)在《LiClO_4催化的氧杂蒽二酮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LiClO4催化下,芳香醛与β-环己二酮的缩合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催化量的LiClO4存在下,反应在78℃下进行2~3h即可高产率的得到氧杂蒽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反应速度快、收率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3年02期)

曹瑞伟,陈朝辉,吴春雷,周玉波,高晓忠[7](2012)在《CAN/PEG-400体系催化合成氧杂蒽二酮类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铈铵(CAN)为催化剂,PEG-400为溶剂,芳香醛与β-环己二酮于85℃反应2.0 h~3.0 h合成了一系列氧杂蒽类衍生物,收率83%~96%,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确证。CAN/PEG-400可回收套用4次。(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2年04期)

王伟立,韩芳,刘晓霞,张纪明,周建华[8](2011)在《SbCl_3催化的无溶剂研磨法合成氧杂蒽二酮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氯化锑(SbCl3)的催化作用下,采用无溶剂研磨的方法,芳香醛与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发生缩合反应。优化的反应条件是叁氯化锑的用量为10 mol,室温下研磨15 min,产率可达87%~93%。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方便、反应时间短、收率高、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杨旭哲,李超,马晶军,王春,张灵芝[9](2010)在《PEG-400介质中固载硫酸氢钠催化氧杂蒽二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A series of xanthenedione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 via the reaction of aromatic aldehydes with 1,3-cyclohexanedione derivatives catalyzed by the supported sodium bisulfate in PEG-400.The reaction time was 1~1.5 h,and the yields ranged from 81.1% to 93.0%.The proposed method was fast,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The catalyst employed and the reaction medium was low cost and reusable.(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0年02期)

孙大伟[10](2009)在《无溶剂条件下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溶剂研磨条件下,以硼酸为催化剂由芳香醛与1,3-环己二酮衍生物制备了9-芳基-1,8-二氧代八氢化氧杂蒽衍生物.此方法具有对环境友好、收率高、操作方便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氧杂葸二酮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组分反应避免了中间产物的分离,可以快速高效地合成一系列化合物,并且操作简便、原子经济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因此在有机合成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杂环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天然产物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杂环化合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医药活性,如抗癌、杀菌、抗艾滋、杀虫、除草等。一些小分子杂环化合物已经被开发成为各类药品,还有一些成为重要的医药中间体。本文利用一锅法进行多组分反应,从易得的原料出发,对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底物进行了拓展,合成了两个系列的杂环化合物。该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以芳醛、指甲花醌、2-氨基苯并噻唑(或取代2-氨基苯并噻唑、2-氨基苯并咪唑)为底物,用安全无毒的乙醇作为溶剂,在20 mol%氨基磺酸的催化下,使用厚壁耐压管作为反应管,在90 oC下合成了一系列喹唑啉二酮衍生物,该反应对底物适应性广,收率高。第二部分:我们以芳醛、指甲花醌和β-萘醌为底物,同样用乙醇作为溶剂,在10 mol%MgCl2的催化下,快速的合成了一系列氧杂蒽衍生物,该反应也具有良好的底物适应性。该论文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经过红外、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的表征,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两个反应的可能性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杂葸二酮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英磊,刘学国,杜朝军,张莉.磺酸功能化壳聚糖催化合成氧杂蒽二酮衍生物[J].化学试剂.2018

[2].钱凯.苯并噻唑[2,3-b]喹唑啉二酮衍生物及二苯并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3].许招会,周鹏,刘德永.3,3-二甲基-二苯基-2,4-氧杂-8,10-氮杂螺[5.5]十一烷-1,5-二酮-9-硫酮衍生物的有效合成[J].有机化学.2016

[4].王璇,张珍明,王润南,张丹丹,李树安.新型含2-喹诺酮基的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5

[5].巩凯,王华兰,王舒馨,王颖,陈敬华.水相体系中β-环糊精-丁磺酸催化合成氧杂蒽二酮衍生物(英文)[J].催化学报.2015

[6].邓方文.LiClO_4催化的氧杂蒽二酮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J].山东化工.2013

[7].曹瑞伟,陈朝辉,吴春雷,周玉波,高晓忠.CAN/PEG-400体系催化合成氧杂蒽二酮类衍生物[J].合成化学.2012

[8].王伟立,韩芳,刘晓霞,张纪明,周建华.SbCl_3催化的无溶剂研磨法合成氧杂蒽二酮衍生物[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杨旭哲,李超,马晶军,王春,张灵芝.PEG-400介质中固载硫酸氢钠催化氧杂蒽二酮类衍生物的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

[10].孙大伟.无溶剂条件下氧杂蒽二酮衍生物的合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标签:;  ;  ;  ;  

氧杂葸二酮衍生物论文-王英磊,刘学国,杜朝军,张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