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育,跨媒介性,感同体验能力
媒介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宪[1](2019)在《知行张力、多媒介性与感同体验——当前大学美育的叁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学美育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许多挑战性的问题。其一是大学美育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这一张力体现在学术话语、学术共同体和课程体系叁个方面,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在于如何建构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各自在倾听、互动和合作中形成合力;其二是大学美育的艺术门类专业化所导致的单媒性教学局限,引入多媒介性的艺术教学可拓宽美育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克服单媒局限性;其叁是应把感同体验能力的涵育设定为大学美育的基本目标,美育可以通过审美想象来培养感同体验能力,进而提升青年学子富有人道精神的伦理情操,这在当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吴威[2](2019)在《观念性、媒介性、社会性的融合——中国当代具象写实油画思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为什么再谈这个话题中国油画从最初的外来身份到如今作为世界油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可谓今非昔比。百年以来的中国油画演变历程算不上一段十分漫长的历史,但中国油画却以积极的拿来主义态度完成了西方油画数百年发展的蜕变历程。如今的中国油画,特别是当代具象写实油画,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语言上还是在创作者基数上,都已超越西方当AI写作实油画。中国油画已演变出具象油画、意象油画、抽象油画叁个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当(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5期)
吴威[3](2019)在《观念性、媒介性、社会性的融合——当代具象写实油画之思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具象写实油画作为中国油画创作语言的主流形态之一,既有鲜明的语义界定、研究领域,也有独特的历史进程。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油画发展史和当代具象写实油画演变之历程进行剖析,结合作者自身的创作体验从观念性、媒介性、社会性叁个维度对当代具象写实油画的内涵与外延作进一步解读。可以说,当代具象写实油画通过观念性、媒介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更加凸显出其在整个中国油画史中的学术价值与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9年05期)
余音[4](2019)在《论当代中国电影的社交媒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代中国电影的社交媒介属性不断凸显,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剖析当代中国电影社交媒介性凸显的现象,解决当下中国电影社交媒介性凸显中出现的问题,应对未来中国电影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本文以电影媒介艺术批评方式为主要批评工具,采用了理论梳理、比较分析、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总结当代中国电影社交媒介性的具体表现与功能定位,分析当代中国电影社交媒介性凸显下存在的问题,并从电影本体、电影文化与电影批评叁方面寻求未来中国电影与社交媒介融合发展的合理建议。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综述了前人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及有待补充与完善的研究点,第一章梳理了电影媒介特性与媒介功能的演进过程及媒介发展趋势,第二章从社交媒介性促进电影艺术与电影批评融合共生、致使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界域结合、引领接受模式与参与模式交互转换叁方面阐述当代中国电影社交媒介性凸显的具体表现。第叁章从文化启蒙功能、解读反馈功能、模式创新功能对当代中国电影的社交媒介性进行了功能定位,第四章总结了当代中国电影社交媒介性凸显中存在的电影艺术本体消解、电影品质下降与电影批评失语失效问题,第五章针对第四章的问题提出宏观方法论,即电影本体在媒介融合下的完美蜕变、电影文化从迎合式向引领式的突破转型、多元开放的电影批评模式的多维构建。(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9-03-01)
杨拓[5](2018)在《论电子媒介文学文本的跨媒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媒介的重心也正在经历着从非电子媒介向电子媒介的转变,媒介自身主体理性慢慢开始觉醒。文学开始呈现出在不同媒介间转换的现象,文本由单一的媒介性走向了跨媒介性。在不同媒介下的文本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文学样式、新的文学审美,为文学未来的发展产生新的助力。因此,如何看待文学文本的跨媒介性转变,将会成为研究文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单小曦[6](2018)在《媒介性主体性——后人类主体话语反思及其新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后人类主体话语是在反思、批判现代性主体话语过程中和背景下形成的。可以把"赛博格"主体话语、信息主义主体话语和"普遍生命力"主体话语看成西方后人类主体话语的代表形态。在反思唯我论、自律论、占有性现代性主体问题上,后人类主体话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着固守实体性主体观念、默认主客对立关系、残留人类中心主义等局限。本论文提出"媒介性主体性"话语,尝试对后人类主体问题进行一种新阐释。媒介性主体性话语以媒介化赛博格的生命形态为物质基础,媒介化赛博格以"个体(肉体—意识)—媒介—身份"为基本结构。媒介性主体性具体呈现为主动联接、邀请、聚集、容纳、谋和世界、与之联结和交融的活动性质。媒介性主体性为主体与世界交融共生的主体存在方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伟[7](2018)在《评《当骑向路的尽头》 叙事中的主观性、媒介性及时空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当骑向路的尽头》是一部通过骑行"长征"活动来传达人生时刻"在路上"主题的纪录片。本文主要从导演的"在场"与"旁观"、跨媒介组合,以及多重时空的并置叁个角度对叙事进行细致分析,以期能对影片形成全面的认知。最后,文章认为创作者在该片中的建构无疑是一次纪录电影观念的解放,中国纪录片需要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创作理念。(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热拉尔·勒布朗,张艾弓,赵越[8](2018)在《跨媒介性:多重性的描绘》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及其应用方式的多样化,跨媒介性也因此应运而生。观众的观赏状况在此背景下日益丰富起来,但这种表面上的丰富是否真的有助于观众处境的多元化?或者说,它是否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作者通过对媒介状况的考察、对适用于所有媒介的叁种应用类型(亦即创作者/观赏者处境)的归纳,为永恒摇摆于逃离现实和改造现实之间的观众打开一个新的视界。(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何鹏,林琳[9](2017)在《游戏媒介性及其良性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于游戏的研究,主要分为叙事派、互动派、游戏意义派,后二者都将游戏看作媒介,研究媒介的传播学成为游戏研究的重要工具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其娱乐性功能增强的同时,作为媒介的作用日益凸显,辐射的人群广泛,产生的影响深远游戏开发者的逐利性,参与游戏人群的低龄化,监管部门及相关法律的缺失等,导致关联性问题的产生本文拟从游戏的媒介性生分析,探寻游戏开发者,游戏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从而有利于游戏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7年08期)
李惠民,颜亚雯[10](2017)在《媒介技术进化推动的媒介性人际认知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7年06期)
媒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为什么再谈这个话题中国油画从最初的外来身份到如今作为世界油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可谓今非昔比。百年以来的中国油画演变历程算不上一段十分漫长的历史,但中国油画却以积极的拿来主义态度完成了西方油画数百年发展的蜕变历程。如今的中国油画,特别是当代具象写实油画,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语言上还是在创作者基数上,都已超越西方当AI写作实油画。中国油画已演变出具象油画、意象油画、抽象油画叁个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宪.知行张力、多媒介性与感同体验——当前大学美育的叁个问题[J].美育学刊.2019
[2].吴威.观念性、媒介性、社会性的融合——中国当代具象写实油画思辨[J].美术大观.2019
[3].吴威.观念性、媒介性、社会性的融合——当代具象写实油画之思辨[J].美术.2019
[4].余音.论当代中国电影的社交媒介性[D].温州大学.2019
[5].杨拓.论电子媒介文学文本的跨媒介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8
[6].单小曦.媒介性主体性——后人类主体话语反思及其新释[J].文艺理论研究.2018
[7].张伟.评《当骑向路的尽头》叙事中的主观性、媒介性及时空观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
[8].热拉尔·勒布朗,张艾弓,赵越.跨媒介性:多重性的描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
[9].何鹏,林琳.游戏媒介性及其良性管理[J].新闻前哨.2017
[10].李惠民,颜亚雯.媒介技术进化推动的媒介性人际认知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