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仪式论文-凯丽,乌兰其其格

庙会仪式论文-凯丽,乌兰其其格

导读:本文包含了庙会仪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会寺,仪式音声,“沙必因·,努图格”,“数玛尼”

庙会仪式论文文献综述

凯丽,乌兰其其格[1](2019)在《论“沙必因·努图格”——希拉穆仁镇普会寺玛尼庙会仪式音声中的“诵”与“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信仰体系,包括作为信仰行为的仪式及体现信仰思想的音声。本文关注历史中曾作为寺庙属民的"沙必因·努图格",即现在的希拉穆仁镇"原住民"当下的身份认同,通过参与观察希拉穆仁镇普会寺玛尼庙会仪式音声及俗民"数玛尼",描述分析音声中的僧"诵"与俗"数",并将其置于特定文化环境背景中对仪式及音声进行阐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玉华,赖敏春,肖锋[2](2019)在《国家在场的民俗体育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瑞金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在场既深刻地影响着民俗体育自身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民俗体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民俗体育是由民众所创造出来的,被民众传承和享用的,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愉悦心情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处社会文化现象;仪式则被界定为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瑞金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就是国家在场几经兴衰,今天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人们道德规范,缓解矛盾,营造安定、祥和氛围,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功能价值。可以通过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宣讲交流,升华乡规民约,重塑庙会仪式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破解乡村社会治理困境,打造民俗体育文化精品,服务乡村美好生活,达到乡村社会治理目标。(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玉华,赖敏春,肖锋[3](2019)在《国家在场的民俗体育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瑞金冯候庙会仪式民俗体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在场既深刻地影响着民俗体育自身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民俗体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瑞金冯候庙会仪式民俗体育就是国家在场几经兴衰,今天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人们道德规范,缓解矛盾,营造安定、祥和氛围,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功能价值.通过冯候庙会仪式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宣讲交流,升华乡规民约,重塑庙会仪式的文化价值,破解乡村社会治理困境,打造民俗体育文化精品,服务乡村美好生活,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目标.(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玉华,黄河,肖随龙[4](2017)在《庙会仪式性灯彩民俗体育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以寒信峡“水菩萨”庙会灯彩民俗体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寒信峡"水菩萨"庙会灯彩民俗体育活动是有着优秀民间文化内涵的民间仪式性体育展演,这类民间仪式性体育展演,是乡村社会强化、约束民众行为的重要手段;是乡村社会权威的主要载体,是"草根力量"的自我价值体现;是乡村社交活动的重要媒介;是乡村人文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补充.对构建和谐乡村,促进乡村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乐[5](2017)在《乡村庙会仪式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甘肃省秦安县邢泉村叁圣母庙会的个案研究,庙会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与村落中的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庙会的实质在于民间信仰,其核心在于神灵的供奉。笔者选取秦安县内众多庙会中的一个作为秦安庙会的代表和缩影,通过庙会仪式和功能的这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神灵供奉—传说、信仰—庙宇—庙会”这一发展脉络作为文章的主线。首先介绍了秦安县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然后又从村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叁个方面,交代了叁圣母庙会所在的村落背景。其次梳理了叁圣母庙的历史演变、建筑布局,深刻的反映出叁圣母信仰的形成及信仰范围的确立;传说作为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文中通过对叁圣母传说的搜集整理来更好的理解叁圣母信仰得以延续的原因;然后又通过描述叁圣母庙会仪式和村落中的民众参与庙会活动的过程,体现了地方文化和民众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通过分析解读庙会仪式中人、事、物等符号,表明了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地方文化韵味和意义。文章最后阐述了叁圣母庙会在村落生活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社会整合、吉庆娱乐、经济等功能。(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5-01)

孙诗琪[6](2017)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庙会仪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可以说它是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民俗事项之一。以往有关庙会的研究多是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涉及的课题,且主要集中在对庙会文化变迁及变迁原因进行阐述和解释,地域选择多数以华北、江南地区为主。笔者选取位于东北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的D市N庙会作为个案,从人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对N庙的起源、仪式活动及其过程进行考察和探索,试图还原东北庙会仪式研究的现状,并从功能主义和国家权力与地方文化关系的分析视角,解释以N庙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得以存在并蓬勃发展的原因,希望能够引发学术界及政府组织更多的思考和关注。本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庙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当前学界有关庙会研究的学术成果。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研究,笔者发现有关庙会的研究多集中于华北、江南地区,而对于东北地区的庙会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有关东北庙会仪式的解读有所欠缺。此外,以往研究多是从历史学、民俗学的角度,对庙会文化进行分析,笔者试图从人类学——仪式的视角入手,展开详细研究。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干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第一章,介绍了D市N庙会的基本概况,包括N庙会的起源、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组织概况等基本信息。第二章,详细描述了N庙会的仪式活动,包括信众日常仪式活动和重大节日宗教仪式活动两个部分。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及参与N庙会宗教仪式,使得东北庙会的仪式过程得以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第叁章,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N庙仪式进行了分析。笔者分别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精神方面,仪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调节器和安全阀的作用;文化方面,仪式作为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经济方面,庙会仪式活动结合地方信仰文化的特色,进行仪式的资本化运作,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政治方面,庙会仪式的政治功能体现在对政治合法性的建构。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庙会仪式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权力及政府与地方对于这种文化权力的运用,并展望了当代庙会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型,即保留自身民俗特色的同时,积极实现多元化发展。第叁部分是结论。这一部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D市N庙会的基本概况及仪式活动过程进行描述,从功能主义和国家权力与地方文化关系的分析视角,解释以N庙的庙会文化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得以存在并蓬勃发展的原因。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庙会应该保留住自身所特有的民间风俗特色,致力于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保存好民间信仰活动,同时,顺应当下时期社会发展目标,吸纳新思想、多元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苏欢[7](2015)在《内丘七月七庙会仪式剪纸研究——关于天棚地棚剪纸活态流变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在河北省内丘县广泛流传,但在七月七这天,内丘县东关庙妇女齐聚寺院跪拜“天棚地棚”却并不为颂扬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是为共同的民间信仰习俗。同一时间框架内,牛郎织女故事与当地民间信仰习俗互相渗透,两种传统习俗在偶遇中发生文化边界的模糊、交融。天棚地棚剪纸图示在传人的独特天赋与自我理解中填加、丰富;而天棚地棚成为“非遗”后,传承人的荣誉带来的传人之争与相关研究者对地方文化的解释,改变了剪纸的图像解释、传承方式和活态流变。本文记录了天棚地棚剪纸叁代传人间的传承与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美术》期刊2015年03期)

孙群群,李鹏飞,华明舟[8](2015)在《信仰的延续:湘西瑶族庙会仪式中民俗体育艺术的展现——以瑶族叁月叁雷公庙“打霸王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湘西瑶族庙会仪式中的"打霸王鞭"民俗体育艺术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湘西瑶族"打霸王鞭"民俗体育活动是一项集体育、艺术、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它具有族群文化认同、健身娱乐等功能。(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5年15期)

刘红旭[9](2009)在《链合:庙会组织中的村庄精英角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约有320万个自然村、60万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4亿左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几乎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农村社会秩序的建构意义重大。在传统中国社会,国家对农村的渗透和乡村秩序的维护都依托于“绅治”和传统道德体系,自古遵循着“皇权不下县”的原则。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推行保甲制度,打破了传统以乡族为村政单位的格局。建国后,公社化造就的一套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与行政控制网络,使得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渗入和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为了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配套,由国家外缘式引入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体系。但是,自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村民自治化进程推进中,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却是举步维艰,建国后公社化造就的一套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与行政控制网络对乡村社会的渗入和控制力度空前衰弱,乡村社会失序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由此获致的社会治理成本巨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探索重建农村社会秩序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庙会仪式是中国广大农村社会最为隆重的集体性文化活动,其中反射出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中可透视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区域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处于断裂的状态,农民严重“原子化”,几千年来维护乡土秩序的元素遭遇现代化的情景中“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同时,一大批村庄能人占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组织、经济或社会资源,并热衷于社区公共事务的人们本文指称的村庄精英,通过积极筹划庙会仪式,全身心投入庙会组织活动始末,运用自身全部社会网络和资源,甚至不惜重金带头募捐仪式费用,从而动员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其中,以回归的村落文化生活填补了人们逐渐荒芜的精神生活,村庄内生秩序的活力跃然显现。与此同时,村庄精英在链接社区居民以对村神的共同信仰而型塑的“准道德共同体”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个“集体讨论、专人负责、全民参与”的草根自组织,提供了一个村民发掘内生资源自造组织的现实标本。本研究立足于发生在西北某农村的庙会仪式这一个案,以局内人和局外人双重角色对包括婚嫁丧葬仪式中的“领导者”角色和近年来由“头人”群体精心组织策划的庙会集体活动的关照,收集了一手资料,完成了参与式观察,并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学理思考。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回顾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了主要概念,选择了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研究的思路,描述个案的概况。第二章《复兴:如火如荼的庙会仪式》根据访谈资料,叙述了Z村传统和现代庙会仪式的整个程序和来龙去脉。第叁章《断裂:嬗变中的西北农村社区》回溯了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着重描绘了村庄精英在维续村庄秩序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分析了当下村庄处于断裂状态的图像。第四章《链接:公共事务中的精英动员》以村庄中最为隆重的婚嫁丧葬仪式为切入点,并扩展到庙会仪式,回答了婚丧仪式中村庄精英“领导者”角色的扮演在庙会组织过程的延伸是何以可能的这一问题,参照韦伯的合法性领导模式,对村庄精英做了类型学的划分,详述了角色扮演的机制和功能。第五章《聚合:再造内生的社区有机团结》从村庄精英角色整合和功能耦合的视角,进一步发掘村庄精英动员社区群众参与以村神祭祀为主要内容,兼具文化、商贸、人际交往于一体的庙会仪式之于社区文化建设、内聚社区成员的意义。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沿着总的研究路径,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理论生长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任双霞[10](2006)在《庙、庙会、仪式与神圣感——以泰山王母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庙宇信仰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从信仰形态、组织结构入手1,或者以信仰作为分析地方社会的切入点2进行发挥,多有卓识。本文不揣浅陋,尝试直接面对庙宇中的神灵信仰本身,试图分析在王母池道观内,神圣如何自我呈现,信仰如何被唤醒;人的活动在神圣感的生发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一泰山王母池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确定为宗教活动场所,由泰山管委宗教处统辖,主祀王母娘娘。常住坤道五人,另有挂单道徒若干。泰山庙会是一个庙会群,会期集中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庙会仪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在场既深刻地影响着民俗体育自身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民俗体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民俗体育是由民众所创造出来的,被民众传承和享用的,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愉悦心情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处社会文化现象;仪式则被界定为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瑞金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就是国家在场几经兴衰,今天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人们道德规范,缓解矛盾,营造安定、祥和氛围,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功能价值。可以通过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宣讲交流,升华乡规民约,重塑庙会仪式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破解乡村社会治理困境,打造民俗体育文化精品,服务乡村美好生活,达到乡村社会治理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庙会仪式论文参考文献

[1].凯丽,乌兰其其格.论“沙必因·努图格”——希拉穆仁镇普会寺玛尼庙会仪式音声中的“诵”与“数”[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

[2].吴玉华,赖敏春,肖锋.国家在场的民俗体育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瑞金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

[3].吴玉华,赖敏春,肖锋.国家在场的民俗体育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瑞金冯候庙会仪式民俗体育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

[4].吴玉华,黄河,肖随龙.庙会仪式性灯彩民俗体育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以寒信峡“水菩萨”庙会灯彩民俗体育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

[5].王乐.乡村庙会仪式与功能研究[D].宁夏大学.2017

[6].孙诗琪.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庙会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苏欢.内丘七月七庙会仪式剪纸研究——关于天棚地棚剪纸活态流变的田野调查[J].中国民族美术.2015

[8].孙群群,李鹏飞,华明舟.信仰的延续:湘西瑶族庙会仪式中民俗体育艺术的展现——以瑶族叁月叁雷公庙“打霸王鞭”为例[J].青春岁月.2015

[9].刘红旭.链合:庙会组织中的村庄精英角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10].任双霞.庙、庙会、仪式与神圣感——以泰山王母池为例[J].民俗研究.2006

标签:;  ;  ;  ;  ;  

庙会仪式论文-凯丽,乌兰其其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