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米粒延伸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QTL,米粒延伸
米粒延伸性论文文献综述
姜树坤,黄成,徐正进,陈温福[1](2008)在《粳稻米粒延伸性的QTL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粳稻品种‘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为亲本的F_(2:3)群体及双亲的米粒延伸率相关性状,并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与稻米延伸性有关的QTL,包括1个米粒型QTL、1个饭粒型QTL、2个延伸率QTL、3个膨胀率QTL和1个延伸指数QTL,分别位于第1、2、6和11染色体,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在15.4%~37.5%之间。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表明,主效QTL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中的重演性较好,这些QTL受水稻籼粳分化这一演化过程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8年06期)
康海岐,陆贤军,高方远,刘光春,任明鑫[2](2006)在《成恢448与Basmati 370回交后代的米粒延伸性遗传和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成恢448(CH448)与Basmati 370的BC2F5株系及其与5个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1,CH448和5个保持系的12个米质性状进行了多元偏相关、通径分析、对应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CH448和保持系等亲本12个米质性状之间的偏相关性不显着。BC2F5株系中,仅饭粒长(CRL)和米粒长(HRL)对米粒延伸性(CRE)有极显着的偏相关,其余9个性状均与CRE没有显着偏相关。F1中,直链淀粉含量(AC)、碱消值(ASV)对CRE表现为直接偏相关作用,粒型性状谷粒长(GL)、谷粒宽(GW)、长宽比(L/W)与CRE呈间接偏相关作用;垩白率(ChR)通过垩白度(ChS)与CRE产生间接偏相关作用,ChS通过AC对CRE产生影响;理化指标(AC、ASV)对CRE的偏相关影响最大,垩白性状其次,粒型性状更次之。(2)通径分析表明,CRE与11个米质性状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关系;CRL和HRL与CRE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着,对CRE有极显着的直接作用和较大的决定程度;ASV与CRE的仅达到显着,对CRE具有显着的直接作用;其他8个性状对CRE的通径系数不显着;除HRL和CRL外的9个性状分别通过这两个性状对CRE产生间接作用。(3)对应分析结果表明,CH448、BC2F5株系、杂种F1的CRE、CRL、HRL等性状明显不同于保持系;BC2F5株系中的AC、整精米率(HRR)、ChS、ChR产生了较大的性状分离,但绝大多数株系在CRE、CRL、HRL、GW、GL、L/W、ASV、糙米率(BRR)等性状上的差异较小;杂种F1的HRR、ChR存在较大差异,ChS比在BC2F5株系中的差异性更小些,而CRE与其他性状的关系均比较远。(4)CRE、HRL、AC、ChS、GW、L/W等性状的遗传方差以加性效应为主,CRL、ASV、ChR、BRR的遗传方差则以非加性和非显性效应为主。CRE、CRL、HRL等11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在67%~87%之间,CRE、CRL、HRL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46.9%、64.85%和74.55%。CRL、HRL与CRE之间主要表现为显性遗传相关,HRL、GL与CRE的显性遗传负相关性相近,显性相关系数均大于CRL;AC、ChR与CRE的显性遗传负相关效应依次降低,GW、L/W则更低。改良CRE将对HRL、GL、AC、ChR、GW等性状产生一定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闫晓燕[3](2006)在《水稻米粒延伸性QTL定位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米粒延伸性是评价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利用粳稻品种Asominori和籼稻品种IR24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和在Asominori遗传背景中构建的IR24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CSSL),以及相应置换系与Asominori杂交构建的次级F_2群体对米饭延伸性进行QTL定位分析,旨在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利用CSSL和RIL群体定位水稻米粒延伸性相关性状QTL利用粳稻品种Asominori和籼稻品种IR24构建的RIL和CSSL两种群体,对水稻的米粒长(MRL)、米粒宽(MRW)、米粒型(MRS)、饭粒长(CRL)、饭粒宽(CRW)、饭粒型(CRS)、延伸率(ER)、膨胀率(WE)和延伸指数(EI)等9个米粒延伸性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及遗传参数分析。9个考察性状在两种群体中的表现型都为连续分布,均存在超亲遗传类型。在两种群体中,各考察性状之间普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并且2种群体的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水平表现基本一致。利用RIL群体共定位了26个QTL。利用CSSL群体在南京、东海、海南和金湖4个环境中共定位了42个QTL,其中有11个QTL在4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还有3个QTL在3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其余QTL只在2个或1个环境中出现。在RIL群体中检测到的重要位点在CSSL群体中也能被重复检测到,如第2染色体的C601标记区域、第3染色体上的C1677标记区域、第5染色体上的R569标记区域等,在2种群体中均定位了相同或相关性状的QTL,表明这些QTL具有极高程度的真实性。相关性状的QTL具有成簇分布特性,特别是在第2染色体C601标记区域:CSSL群体在这个区域同时检测到4个QTL,qMRL-2、qCRS-2、qER-2和qEI-2,分别控制米粒长、饭粒型、米粒延伸率和延伸指数,它们分别在4、2、4和3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0.31%、18.73%、18.04%和14.98%;RIL群体在这个区域同时检测到控制饭粒长、饭粒型、米粒延伸率和延伸指数性状的QTL,贡献率分别为25.37%、20.64%、36.09%和17.63%。因此,C601标记区域控制米粒延伸性的QTL在不同环境、不同群体中的重演性较高,表现稳定,对于改良有关育种材料的米粒延伸性有着重要意义。2利用次级F2群体检测米粒延伸指数QTL利用对应的置换系CSSL13与Asominori回交和自交,构建次级F_2群体,分析控制米粒延伸指数的数量性状基因座。在RM263-RM526区间和RM526-RM1385区间内各检测到一个QTL,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2.83、2.73和12.46%、12.49%。这两个QTL紧密相邻,是否是同一位点,需进一步扩大群体加密图谱来验证。同时发现本研究定位的2个米粒延伸指数QTL与米饭吸水性QTL位于相邻区间,这进一步证实了米粒延伸指数与米饭吸水性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6-08-05)
沈圣泉,庄杰云,王淑珍,舒庆尧,包劲松[4](2005)在《水稻米粒延伸性QTLs定位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以延伸率作为米粒延伸性考察指标,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两地间的平均表现和群体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但两地间表型值相关系数却较小。试验检测到1个控制该性状的QTL基因qCRE6,其增效基因来自于父本,提高3.99%的米粒延伸率,可解释5.30%的表型变异,它不存在与环境间显着互作。另外,还检测到2对上位性互作基因,即qCRE2与qCRE5-1、qCRE5-2与qCRE7,前者与环境间存在有显着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在杭州有增加米粒延伸性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5年04期)
张光恒,曾大力,郭龙彪,钱前,张国平[5](2004)在《水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籼稻ZYQ8与粳稻JX17为亲本的DH群体作为研究材料 ,考察DH群体及双亲的米粒延伸率相关性状 ,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 14个与稻米延伸性有关的QTL ,包括 2个粒长QTL、7个饭粒长QTL和 5个米粒延伸率QTL ,分别位于第 1、2、3、5、6、7、10、11和 12染色体。所有QTL的LOD值介于2 2 6~ 9 2 5 ,分别解释性状变异的 5 31%~ 17 2 1%。在第 3染色体上的G2 4 9~G16 4、第 6染色体上的G30~RZ5 16和第 10染色体上的G10 82~GA2 2 3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饭粒长和米粒延伸率的QTL。米粒延伸性受多基因控制 ,Wx基因与位于第 6染色体上的 qCRE 6的G30~RZ5 16区间相近 ,对米饭的延伸性具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4年06期)
包劲松,谢建坤,夏英武[6](2001)在《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叁倍体遗传模型 ,分析了两环境下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 ,米粒延伸性及其相关性状 (米粒长和饭粒长 ) ,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 ,但也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在遗传主效应中又以种子基因加性效应为主 ,其次是母体植株的基因效应。米粒长和饭粒长的狭义遗传率都较高 ,分别为 65.9%和 61.7% ,但米粒延伸性的狭义遗传率偏低 ( 4 3.9% ) ,认为对米粒长和饭粒长等性状进行早代选择有一定效果 ,但对米粒延伸性进行早代选择则效果不佳。对亲本的遗传效应值预测表明 ,密阳 4 6对米粒延伸性的改良效果最好 ,虽然对米粒长有一定的减效作用 ,但它可显着地增加饭粒长和米粒延伸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武小金[7](1988)在《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及其与垩白的相关牲》一文中研究指出蒸煮食味品质是衡量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除了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以外,人们对米粒的延伸性也有所要求。一般来说,延伸性比较好的品种较受欢迎。关于米粒延伸性的遗传研究,只有国际水稻所和印度学者Sood,B.C等做过。他们都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但是,Sood认为是非加性效应为主。国内关于米粒延伸(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1988年04期)
米粒延伸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成恢448(CH448)与Basmati 370的BC2F5株系及其与5个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1,CH448和5个保持系的12个米质性状进行了多元偏相关、通径分析、对应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CH448和保持系等亲本12个米质性状之间的偏相关性不显着。BC2F5株系中,仅饭粒长(CRL)和米粒长(HRL)对米粒延伸性(CRE)有极显着的偏相关,其余9个性状均与CRE没有显着偏相关。F1中,直链淀粉含量(AC)、碱消值(ASV)对CRE表现为直接偏相关作用,粒型性状谷粒长(GL)、谷粒宽(GW)、长宽比(L/W)与CRE呈间接偏相关作用;垩白率(ChR)通过垩白度(ChS)与CRE产生间接偏相关作用,ChS通过AC对CRE产生影响;理化指标(AC、ASV)对CRE的偏相关影响最大,垩白性状其次,粒型性状更次之。(2)通径分析表明,CRE与11个米质性状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关系;CRL和HRL与CRE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着,对CRE有极显着的直接作用和较大的决定程度;ASV与CRE的仅达到显着,对CRE具有显着的直接作用;其他8个性状对CRE的通径系数不显着;除HRL和CRL外的9个性状分别通过这两个性状对CRE产生间接作用。(3)对应分析结果表明,CH448、BC2F5株系、杂种F1的CRE、CRL、HRL等性状明显不同于保持系;BC2F5株系中的AC、整精米率(HRR)、ChS、ChR产生了较大的性状分离,但绝大多数株系在CRE、CRL、HRL、GW、GL、L/W、ASV、糙米率(BRR)等性状上的差异较小;杂种F1的HRR、ChR存在较大差异,ChS比在BC2F5株系中的差异性更小些,而CRE与其他性状的关系均比较远。(4)CRE、HRL、AC、ChS、GW、L/W等性状的遗传方差以加性效应为主,CRL、ASV、ChR、BRR的遗传方差则以非加性和非显性效应为主。CRE、CRL、HRL等11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在67%~87%之间,CRE、CRL、HRL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46.9%、64.85%和74.55%。CRL、HRL与CRE之间主要表现为显性遗传相关,HRL、GL与CRE的显性遗传负相关性相近,显性相关系数均大于CRL;AC、ChR与CRE的显性遗传负相关效应依次降低,GW、L/W则更低。改良CRE将对HRL、GL、AC、ChR、GW等性状产生一定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米粒延伸性论文参考文献
[1].姜树坤,黄成,徐正进,陈温福.粳稻米粒延伸性的QTL剖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
[2].康海岐,陆贤军,高方远,刘光春,任明鑫.成恢448与Basmati370回交后代的米粒延伸性遗传和相关分析[J].作物学报.2006
[3].闫晓燕.水稻米粒延伸性QTL定位与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6
[4].沈圣泉,庄杰云,王淑珍,舒庆尧,包劲松.水稻米粒延伸性QTLs定位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5
[5].张光恒,曾大力,郭龙彪,钱前,张国平.水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剖析[J].遗传.2004
[6].包劲松,谢建坤,夏英武.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研究[J].作物学报.2001
[7].武小金.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及其与垩白的相关牲[J].作物研究.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