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农业论文-姚永鹏,罗冰凌

区域生态农业论文-姚永鹏,罗冰凌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生态农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农业生产总值,聚类分析,城镇化水平

区域生态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姚永鹏,罗冰凌[1](2019)在《甘肃省不同区域生态农业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甘肃省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建设是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甘肃省政府2018年出台《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无疑为全省生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就生态农业而言,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产业体系构建可能导致不同的生态产业发展绩效,也因此,对不同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效益进行评价,从而进行精准施策,促进区域绿色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现代思路寒旱农业发展论坛——2019年甘肃省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9-09-18)

顾菲,汪真,马陶钧,史俊杰[2](2019)在《生态农业养殖模式的区域特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城市化推进和环保要求,本地区的养殖业正在逐步萎缩。零星的散养模式满足不了居民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只能通过从外地引进才能平衡供需。笔者认为,区域特适度的生态农业养殖模式或许将成为改变现状的一剂良药。(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9年09期)

梁流涛,祝孔超[3](2019)在《区际农业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补偿标准核算——基于虚拟耕地流动视角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虚拟耕地流动的视角构建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开展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划分和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虚拟耕地净流量(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差额)指标划分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支付/受偿区域。对于净流量为负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占用了其他区域的耕地资源,应该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对于净流量为正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被其他区域占用了耕地资源,应得到生态补偿。区际农业生态补偿额度应包含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投资成本以及占用农业资源使其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等方面,并由管理平台统一收缴和分发。②2004年以后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基本上保持稳定,只有个别省市(甘肃和云南)由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在空间上表现为"北耕南流"的格局。③受偿区域(15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支付区域(16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④研究期内年均总受偿额度为1472.58亿元,处于高受偿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年均受偿额度都在150亿元以上。研究期内年均总支付额度为543.10亿元,其中,处于高支付区域的省份(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年均支付额度都在40亿元以上。(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胡琴[4](2019)在《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与区域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四川省18个地级市农业发展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四川省各地级市的农业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再运用SBM模型测算各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效率,分步对四川省及各区域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整体农业碳排放呈现出"上升—稳定"趋势,但各区域之间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较高,但各地级市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5](2019)在《天赋河套 塞上江南的品质担当》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8月6日至9日,践行“四力”走边疆·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辑)巴彦淖尔行活动举行,本报应邀参加,与全国近百家党报的140多位媒体人一起走进巴彦淖尔,近距离感受“天赋河套”品牌引领农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前,巴彦淖尔市坚持(本文来源于《德州日报》期刊2019-08-15)

毛世平,杨艳丽,王晓君,马红坤[6](2019)在《农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京津冀区域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首先分析了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经验,总结了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凝练出相应的借鉴与启示。研究表明,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密切相关;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深层次的协作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9年07期)

倪晶晶[7](2019)在《沁河源头区域河流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沁河流域是山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流,沁河源头流域是沁源县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水源。作为源头区域,河流水环境质量与水量直接联系并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农田施用的化肥、农药又会造成水体污染。同时对河流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将有助于促进河流健康管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对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生命支持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在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沁河源头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河流干流、支流水系特征设置20个监测断面,于2017年6月对各监测断面进行水环境质量采样,同时对监测断面水文特征及河岸带状况进行实地踏查,并收集沁河源头区域2011年-2017年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通过评价河流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探究影响沁河源头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因素。(1)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构建了涵盖河流水环境质量、水文特征、河岸带状态的指标体系。沁河源头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61,健康状态总体处于亚健康等级。20个采样点中,有10个处于亚健康等级,7个处于一般等级,2个样点处于较差等级,1个样点处于极差等级,没有出现健康等级的样点。(2)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为评判标准,研究“十二五”规划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变化。构建了包含系统资源禀赋、系统投入水平、系统产出能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2011年-2017年,2011年处于亚健康状态,2012-2015年处于健康状态,2016-2017年处于一般状态,没有出现较差和极差的年份,健康状况总体很良好。2011年-2017年呈现稳步上升略有下降的发展趋势。(3)制约河流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指标有:BOD5、总氮、水量、栖境类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农业用水量、粮食总产量、降水量。建议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保障沁源流域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秦伟男[8](2019)在《环洞庭湖区域农业产业集聚生态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有关文件,该批复的下发意味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伴随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一起进入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对于湖南省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本研究在剖析了环洞庭湖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分析区域内农业产业生态效率,并将区域内不同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运用区位熵法和ESDA分析方法对环洞庭湖区域内农业产业空间集聚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2-2016年期间,环洞庭湖区域农业生态静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总体处在较高的水平,不过农业生态静态综合效率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而规模效率相较于纯技术效率更加接近于效率前沿面。(2)从动态角度来看区域内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从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解来看,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于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支持均呈现减弱趋势。(3)大部分区位熵均值在2以上,区域内农业产业呈现出较高的集聚度,从Moran's I散点图也可以看出环洞庭湖区域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图可以看出,环洞庭湖区域农业产业中江陵县、石首市以及华容县呈现出高高聚集的状态,岳阳县、湘阴县和望城区呈现出低低集聚,沙市区呈现出低高集聚。(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曾福生,刘俊辉[9](2019)在《区域异质性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与空间差异实证——基于组合DEA与空间自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农业碳排放和农业污染排放综合指数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组合DEA模型评价了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两种前沿距离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出"U"型发展格局;基于两种不同前沿距离考察,中、西部农业生态效率被低估。(2)两种前沿距离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存在显着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集聚水平较低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有些年份表现出微弱的空间分散趋势。(3)两种前沿距离下农业生态效率通过显着性检验的"热点"及"冷点"的省份数量均在减少,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政策、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取向。(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丁绪辉,王柳元,贺菊花[10](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考虑生态环境效应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选取2009—2015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SE-SBM模型对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测度,并采用Tobit模型对其驱动因素估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东中西区域效率差异较为明显,纯技术效率是制约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不断提升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教育水平与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有显着的关系,而城镇化水平、金融环境与产业结构均对农业创新系统的影响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24期)

区域生态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城市化推进和环保要求,本地区的养殖业正在逐步萎缩。零星的散养模式满足不了居民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只能通过从外地引进才能平衡供需。笔者认为,区域特适度的生态农业养殖模式或许将成为改变现状的一剂良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生态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1].姚永鹏,罗冰凌.甘肃省不同区域生态农业效益评价[C].甘肃现代思路寒旱农业发展论坛——2019年甘肃省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论文集.2019

[2].顾菲,汪真,马陶钧,史俊杰.生态农业养殖模式的区域特适化[J].中国畜禽种业.2019

[3].梁流涛,祝孔超.区际农业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补偿标准核算——基于虚拟耕地流动视角的考察[J].地理研究.2019

[4].胡琴.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与区域差异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5]..天赋河套塞上江南的品质担当[N].德州日报.2019

[6].毛世平,杨艳丽,王晓君,马红坤.农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京津冀区域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9

[7].倪晶晶.沁河源头区域河流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山西大学.2019

[8].秦伟男.环洞庭湖区域农业产业集聚生态效率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9].曾福生,刘俊辉.区域异质性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与空间差异实证——基于组合DEA与空间自相关分析[J].生态经济.2019

[10].丁绪辉,王柳元,贺菊花.乡村振兴战略下考虑生态环境效应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

标签:;  ;  ;  ;  

区域生态农业论文-姚永鹏,罗冰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