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车铣论文-孙涛,秦录芳,傅玉灿,侯军明

正交车铣论文-孙涛,秦录芳,傅玉灿,侯军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交车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仿真

正交车铣论文文献综述

孙涛,秦录芳,傅玉灿,侯军明[1](2019)在《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的仿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仿真方法复杂及解析法无法明确其几何形状变化规律的问题,根据正交车铣的运动规律,结合NX 8.5软件提出了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的仿真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正交车铣切削力和加工振动的分析提供基础,并为正交车铣切削参数的优化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于东林,李智博,王凡[2](2019)在《回转体内表面正交车铣加工仿真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9组正交试验L_9(3~4),以表面粗糙度为研究重点,对材料为7075铝合金的大型回转体内表面进行正交车铣加工,研究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时切削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通过MATLAB软件对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的表面形貌进行仿真,将得到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金成哲,郭畅[3](2018)在《正交车铣细长轴的切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车削细长轴类工件时易出现振动、变形、加工质量不易控制等难题,应用正交车铣加工技术,由于其独特的切削运动,使其成为了细长轴等弱刚度工件切削加工的良好解决方案。建立了考虑刀具-刀柄-主轴结合面的电主轴以及不同装夹下的工件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频率响应分析。运用半功率点法对动力学参数拾取并进行计算,对不同装夹方式以及切削参数下的极限切削深度进行了分析。以车铣切削振动系统传递函数为基础,建立了正交车铣细长轴的切削深度计算模型。研究表明,正交车铣细长轴的极限切削深度随进给量的增大而减小,随铣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为实现细长轴类工件的车铣加工应用打下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8年10期)

石莉,陈尔涛,姜增辉[4](2018)在《硬质合金刀具正交车铣TC4钛合金磨损形貌及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Mazak Integrex 200Y上,切削速度为v=150、200 m/min及干式切削条件下,采用硬质合金刀具H13A对钛合金TC4进行正交车铣(顺铣)磨损试验。研究表明高速正交车铣钛合金时,正常磨损阶段前刀面出现不同程度切屑黏结及积屑瘤,后刀面主要以黏结磨损为主,磨损相对均匀;急剧磨损阶段,前刀面切屑黏结加剧,形成连续切屑,缠绕刀具;后刀面由于黏结作用刀具材料被切屑黏结物带走,形成黏结凹坑。刀具磨损的主要原因为黏结磨损、氧化磨损,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XPS)证明刀具磨损表面有TiO_2、WO_3和Co_3O_4等氧化物生成,分析其对刀具磨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05期)

金成哲,郭畅[5](2018)在《正交车铣瞬时切削面积的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正交车铣运动学的分析建立了偏心正交车铣过程中的圆周刃切削深度、圆周刃切削厚度、端面刃切削深度和端面刃切削厚度的最大值表达式。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切屑形成模型的研究建立了正交车铣瞬时切削面积的数学模型。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正交车铣切削参数(切削深度、铣刀齿数、铣刀转速、偏心量和轴向进给量)对瞬时切削面积的影响规律:铣刀齿数影响最大,依次为切削深度、轴向进给量、铣刀转速和偏心量和运用极差分析探讨了以上五个切削参数对最大瞬时切削面积的影响趋势,最大瞬时切削面积随铣刀转速、偏心量和刀具齿数的增加而减小,随切削深度、轴向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李智博[6](2017)在《内表面正交车铣加工表面质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交车铣是车铣技术的一种,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好的优点,是高速切削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其作为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技术,有关它的一些理论研究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关于大型回转体内表面正交车铣加工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研究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其切削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对于正交车铣技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通过对材料为7075铝合金的工件进行正交车铣加工,以表面粗糙度为研究重点,对正交车铣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到采用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时其表面粗糙度与切削参数的关系,丰富了正交车铣的加工理论,也为实际的生产加工起到了指导作用。本课题运用正交试验法设计正交试验方案(L_9(3~4),研究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时,切削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考虑到具体的试验条件,本次试验以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的一小段圆弧来代替正交车铣加工整个大型回转体内表面。但由于车铣机床的普及不是特别广,因此本试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德玛吉五轴数控加工中心以正交车铣的加工方式模拟加工大型回转体的内表面。并将所建数学模型进行数控编程,运用VERICUT软件对此次试验的加工进行仿真。通过MATLAB软件对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的表面形貌进行仿真,并将得到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极差分析正交试验数据得出:轴向进给量对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切削速度,每齿进给量和切削深度。运用多元回归正交试验法,建立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计算公式,确定了正交车铣回转体内表面时切削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通过对所建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得出建立的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计算公式是高度显着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文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又设计了9组对比试验,研究在相同切削参数下,分别只改变铣刀直径,工件直径,工件转速,研究叁者对正交车铣加工回转体内表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7)

孙涛[7](2017)在《损伤容限型钛合金正交车铣加工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C21损伤容限型钛合金是目前我国高强韧钛合金综合力学性能匹配优异的钛合金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韧性高、损伤容限性能高(较低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值和较高的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疲劳性能优良(优于普通TC4、TA15等中强度钛合金)、热处理工艺简单、锻造性好和焊接性能优异等综合性能,使得钛合金TC21适合制造大型整体锻造零件和大型焊接整体构件。目前,TC21钛合金已广泛应用于新一代战机的中后机身、机翼和起落架等对强度及耐久性要求高的重要或关键承力部件。TC21损伤容限型钛合金具有材料热导率低、切屑与前刀面接触面积小、钛的化学活性高和变形系数小等物理和化学性质,这就使其在切削时存在切削温度高、刀尖应力大、刀具磨损快和加工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尤其对于采用此类材料的细长杆、起落架等一些具有典型结构特性的回转类零件,材料本身较差的切削加工性加上其结构的弱刚性,造成此类零件的加工一直存在加工易变形、加工精度难以保证和加工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其在航空航天行业中的推广和应用。针对TC21钛合金加工过程中存在刀具耐用度和加工效率不高以及加工表面质量难以保证等突出问题,本文采用正交车铣方式对其切削加工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正交车铣加工表面形貌、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仿真与建模、正交车铣切削力及加工稳定性等关键性问题的研究,深入开展了TC21钛合金正交车铣的切削加工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正交车铣加工表面形貌的研究。确定了偏心量、铣刀轴向进给量、转速比和齿数的选定规则。通过正交车铣加工表面的横截面图形构造函数,建立了正交车铣加工表面宏观形貌的曲线轮廓解析模型,确定了宏观形貌的仿真算法,分析了切削参数对宏观形貌的影响规律。在建立刀具坐标系下刀刃的解析模型以及工件坐标系下工件、刀刃的解析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微观形貌的仿真算法,进行了试验验证和仿真分析,预测了正交车铣微观形貌和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该研究内容在保证合理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前提下,为正交车铣切削参数的优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2)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仿真与建模的研究。根据正交车铣的运动规律,结合NX 8.5软件提出了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的仿真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和仿真分析。根据刀具底刃的位置,提出了正交车铣不同切削层几何形状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正交车铣不同类型切削层几何形状的形成过程,建立了相应切削层几何形状的解析模型。该研究内容为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的变化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为正交车铣切削力的仿真提供了理论基础。(3)正交车铣切削力及加工稳定性仿真与分析。基于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的解析模型,建立了正交车铣切削力解析模型,对正交车铣切削力进行了仿真和验证,分析了切削参数对正交车铣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基于再生颤振理论,建立了正交车铣动态切削力解析建模,采用完全离散法进行了正交车铣颤振稳定性建模与仿真,绘制了正交车铣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叶瓣图,分析了轴向进给量对正交车铣加工稳定性的影响。该研究内容从降低切削力和切削力波动、提高刀具耐用度的角度出发,优选了正交车铣切削参数。(4)TC21损伤容限型钛合金正交车铣的切削加工性研究。通过刀具磨损试验,确定了TC21钛合金正交车铣的优化参数。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的手段,分析了正交车铣刀具的磨损机理。从刀具耐用度、加工效率和加工表面完整性叁方面,对TC21车削和正交车铣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探讨TC21正交车铣的切削加工性。该研究内容分析和验证了正交车铣在以TC21为代表的高强韧性难加工材料上的加工优势。(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10-01)

石莉,巩亚东,姜增辉[8](2017)在《S30T正交车铣TC4钛合金磨损形貌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azak Integrex 200Y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速度范围v=100~250 m/min,在干式条件下,采用涂层硬质合金S30T刀具对钛合金TC4(Ti-6AL-4V)进行正交车铣(顺铣)试验.结果表明:前刀面产生积屑瘤和月牙洼磨损,涂层出现不同程度磨损及破损,严重时产生层片状剥落,后刀面由于黏结作用产生凹坑、沟槽及崩刃.刀具磨损的主要原因为黏结磨损、氧化磨损及涂层剥落.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XPS)证明氧化磨损中有TiO_2,Al_2O_3,CoO等氧化物生成.(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8期)

李智博,王凡,韩栋梁[9](2017)在《正交车铣内回转表面的加工刀具长度补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车铣复合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复杂异形回转类零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程应用中,为了满足这类工件的加工要求,正交车铣加工方法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分析了大直径套筒类工件的内壁结构后,通过应用VERICUT软件进行加工仿真,提出了用正交车铣的加工方法来实现加工,通过铣刀高速切削和工件旋转的合成运动来实现对该类零件的切削加工;在对大直径套筒类工件内壁的加工方法的研究中,总结出刀具附加长度补偿量与工件在加工过程中过切的关系,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正交车铣内表面刀具长度附加补偿量,确定了对于该类零件加工过程中加工刀具基准点的偏差规律,即刀具长度补偿算法规律,成功地解决了正交车铣大型复杂异形回转类零件的过切问题,通过添加宏程序段提高了编程效率,缩短了加工周期,保证了加工质量。(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7年03期)

郭俊文,黄树涛,许立福,焦可茹[10](2016)在《正交车铣SiCp/Al复合材料薄壁回转体振动信号的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MAZAK INTEGREX200Y机床上正交车铣SiCp/Al复合材料薄壁回转体试件,通过PCI-1712高速数据采集卡采集刀杆主轴的加速度振动信号,分析了不同刀具转速和工件转速对刀杆主轴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削力激振频率"i远小于薄壁件固有频率,且使用该参数不会引起颤振;刀具转速对切削振动有很大影响,正交车铣加工时应通过调整转速比,避开颤振敏感的刀具速度。分析结果对正交车铣加工薄壁件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6年01期)

正交车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9组正交试验L_9(3~4),以表面粗糙度为研究重点,对材料为7075铝合金的大型回转体内表面进行正交车铣加工,研究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时切削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通过MATLAB软件对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的表面形貌进行仿真,将得到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正交车铣加工大型回转体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计算公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交车铣论文参考文献

[1].孙涛,秦录芳,傅玉灿,侯军明.正交车铣切削层几何形状的仿真与分析[J].工具技术.2019

[2].于东林,李智博,王凡.回转体内表面正交车铣加工仿真和分析[J].工具技术.2019

[3].金成哲,郭畅.正交车铣细长轴的切削稳定性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8

[4].石莉,陈尔涛,姜增辉.硬质合金刀具正交车铣TC4钛合金磨损形貌及机制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8

[5].金成哲,郭畅.正交车铣瞬时切削面积的建模与分析[J].工具技术.2018

[6].李智博.内表面正交车铣加工表面质量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7

[7].孙涛.损伤容限型钛合金正交车铣加工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8].石莉,巩亚东,姜增辉.S30T正交车铣TC4钛合金磨损形貌及机理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李智博,王凡,韩栋梁.正交车铣内回转表面的加工刀具长度补偿算法[J].新技术新工艺.2017

[10].郭俊文,黄树涛,许立福,焦可茹.正交车铣SiCp/Al复合材料薄壁回转体振动信号的实验分析[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6

标签:;  ;  ;  ;  

正交车铣论文-孙涛,秦录芳,傅玉灿,侯军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