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州市地形图和地籍图数字化测绘基本控制网测设(论文文献综述)
邓江明[1](2020)在《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不动产登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3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但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二维登记模式。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土地利用日趋立体化发展,二维不动产登记模式难以实现三维空间信息的精细化、准确化和直观化的管理需求,使得不动产登记工作程序复杂、工作量大,甚至会引起权属上的纠纷。为了提升登记质量和效率,保障不动产权益,提高资源利用率,不动产登记从二维走向三维已是必然趋势。本文以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三维模型的生产方法和三维不动产数据库创建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实现不动产登记系统二三维管理为目的,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对国内外的三维不动产登记及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利用现状进行综述,对比分析了目前较为流行的基于3ds Max、City Engine、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倾斜摄影四种三维建模技术的特点和优缺点。由于三维不动产登记需要海量的现势三维模型,故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三维建模技术在不动产登记工作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2)以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为实验区,分别从数据获取、模型构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基于Smart3D软件的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的方法步骤,并对实验区进行三维场景构建,同时对三维模型场景成果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三维模型能够满足不动产登记工作需求。(3)结合实际需求,建立了三维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挂接现有的二维不动产登记系统,论证了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三维建模技术在不动产登记工作中进行应用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基于倾斜摄影的真三维模型重建技术的应用的研究,可以得出: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自动化真三维建模方式建模速度快、质量高、工程量较少,构建的三维场景细节丰富,可以真实反映现势,实现了不动产登记系统二三维一体化管理,在不动产登记的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全海[2](2014)在《面向规划的高精度三维城市一体化快速建模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三维数字城市是当前智慧城市的研究热点,正向高精度、大规模、一体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三维城市模型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广、精度要求高,且追求较高的三维效果,为三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内容。三维城市模型辅助城市规划时需要几何和纹理的精细化、地上下一体化的可视化表达。当前的三维城市建模在模型精度、效率和效果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影响其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深入应用。针对城市规划对精确的空间关系、逼真的三维可视化效果和地上下一体化的三维城市模型的需求,本文在深入分析三维城市各类对象的建模理论和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城市已有的空间地理数据,研究了面向规划的高精度三维城市一体化建模的相关理论,解决了快速、精确、逼真地进行地上下的一体化建模中的系列问题,提出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面向规划的高精度三维城市一体化建模体系。详细地分析了城市规划对三维数字城市的需求、一体化建模的特征以及已有的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之上,对三维数字城市的数据类型进行划分,对一体化数据组织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面向城市规划的三维对象的数据采集、数据利用、几何建模、纹理建模等的一体化生产体系。(2)针对目前大多数三维城市模型不能反映地形起伏变化、道路建模的几何精度低与纹理仿真效果差的问题,依赖纯外业采集纹理与高程信息的效率过低,采用车载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可较好解决这些问题,但一般商业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成本偏高,为此本文研发了一种简易实用的车载移动影像采集系统。该系统基于北斗增强的三星CORS、普通单反相机与360。全景相机等集成,提高了街景影像的分辨率及城市空间定位的可用性,实现了城市道路建模的高程及精细纹理的快速采集。(3)研究了面向规划的建筑物纹理快速建模方法。通过对典型纹理映射基本理论方法的介绍与总结,探讨了基于平面映射原理提高建筑物立面纹理映射效率的方法。另外,针对屋顶纹理建模,提出一种航空影像与纹理材质库的模式匹配算法,自动判别屋顶类型并适配映射参数,全面提升三维重建纹理分辩率。(4)研究了顾及地形特征的三维道路及附属设施建模的关键技术,提出并实现了基于DLG、DOM的道路标志标线等道路要素的三维精细建模方法。通过与车载移动影像采集系统获取的道路基准线进行高程与方向匹配,以及城市部件普查数据与三维道路附属设施模型库的自动关联,实现三维道路及附属设施快速高精度建模。(5)研究了地下管线和地下建构筑物一体化无缝建模方法。通过弯头接头、管点套合、不同直径井室模型平滑过渡等关键算法研究,解决了地下管线自动化生产方式中细节不足、与地上附属设施未挂接与结合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规划核实的地下建构筑物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开发了相应的采集及三维预处理系统,解决地下建构筑物三维建模技术难题。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了系列三维数据生产软件和管理软件。基于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的一体化数据生产体系在常州、沈阳、福州等城市推广应用。通过实际生产验证,实现了三维数字城市的数据一体化生产,满足了城市规划对三维数字城市高精度、高效率和逼真的三维效果的需求。
赵惠[3](2013)在《数字地籍测绘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就城镇地籍调查中使用数字地籍测绘的方案进行了一番论述,并就其实现的方式进行了大致阐述,以期为我国数字地籍测绘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邹安安[4](2013)在《城镇地籍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以江西省横峰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发展迅速,对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及时性获取的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土地权属变化频繁,因此地籍信息也日益更新,信息量逐年增长。面对地籍信息如此巨大又频繁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地籍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地籍信息,地籍管理手段已从原有的纸质管理方式升级到全计算机管理方式。各国土资源局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方式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使得国土资源信息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及自动化的管理,不仅能过及时掌握变更地籍数据更能实现信息共享。本文首先对地籍数据库建设研究的意义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为发展研究现状。通过深入分析城镇地籍数据中空间数据与地籍数据的特点,提出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根据横峰县地籍数据库选定建库平台。结合数据库内容及逻辑结构,详细设计了城镇地籍数据库建库路线。对数据库中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获取、赋值、数据检查、入库及建库成果的输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对地籍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入库手段上采用CASS图上属性录入,通过实践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结合横峰县地籍数据库建库实例,详细论述了建库基本情况、数据处理过程、从而建立数据库库提并给出了研究中的建库成果表格及图件。并在文末对该库的成果给出了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文中设计的建库路线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采用的SQL SERVER+MapGIS手段适合本次中小型数据库的建设,提出的在CASS图上进行属性录入的手段解决了以前录入手段存在的弊端,减少了手工录入工作量并实现了属性录入的同时进行图属一致性检查。
罗亮[5](2011)在《数字长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文中认为基础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社会大众生产生活需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量日益增大,数据格式来源各异,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建设覆盖全省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对这些多源数据进行高效存储和集成化管理,使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能够发布与共享,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主要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各主要环节进行介绍和研究,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论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长沙市进行需求分析和已有资料分析表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已具备了成熟的基础条件,对推动城市信息化、资源共享、建设“两型”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的流程和方法。在进一步精化测绘基准的基础上,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对长沙市范围内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更新和完善,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流程和方法获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3)数据库子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支撑环境设计。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对数据库各子库的数据存储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各功能、支撑环境的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实现对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安全防护。
邓文彬[6](2010)在《基于网络GPS和GIS的联合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当前新疆国土二调中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实际情况,根据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要求,把其作为试点工作,提出了基于网络GPS和GIS的联合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先进的网络RTK手段将远距离的土地变更情况数据以统一的国家坐标系统形式采集,然后结合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最新遥感影像图,应用GIS技术将数据进行更新汇总,重新建库,以达到土地变更调查的目的。该方法具有精度高,周期短,效率高等优点,改变以往技术不足的缺陷。所谓的网络GPS即虚拟参考站(VRS),是GPS的网络RTK技术,是指GPS参考站网络通过数据通讯链始终与控制及数据处理相连接,数据处理中心持续采集所有参考站上的接收机的信息,并建立一个局部地区修正量的数据库。从而提高RTK的定位性能,同时改变了传统测量中坐标系统不统一,需要进行转换的测量方式。本文首先对VRS系统组成及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VRS系统组成、原理、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优势;其次就影响VRS系统主要误差源进行探讨,总结了相应的消弱措施。地理信息系统(GIS)已得到广泛应用,它强大数据合成及建库的功能,给我们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将土地变更数据录入地理信息系统,并最终完成建库的过程。最后以乌鲁木齐的VRS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试验平台,结合国土二调中的变更区域进行分析,从而评定该技术的可行性。
彭利峰[7](2010)在《胜利油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需求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土地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工作需要。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GIS在土地管理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利用GIS技术开发建立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以辅助土地利用的规划与决策,对于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土地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采用C/S开发模式,利用ComGIS技术,基于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组件,在Visual C++开发平台中设计实现了胜利油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对胜利油田土地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的录入、输出、查询、报表统计以及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达到了GIS为土地管理和决策等有关业务提供标准化、流程化、网络化的全面服务的目标,为胜利油田各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论文从GIS开发与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胜利油田土地管理工作的需求,介绍了GIS技术在土地管理和决策中的开发、应用和关键技术,提供从用户需求、决策方法技术、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全面的解决方案。具体、系统地阐述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ComGIS等的相关概念及体系模型,研究了胜利油田土地管理体系,分析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当前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更为完善的设计思路与开发方法。研究表明,胜利油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满足现阶段土地管理工作的需求,实现了对油田土地数据可视化的统一管理,提高了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推进了土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了土地的节约利用。
朱传勇,王厚之,高光星,陈镇[8](2009)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现代地籍测量工程的实施与评价》文中指出采用以3S技术数字化现代测量设备为技术支持的武汉市中心城区现代地籍测量成果,为城区内日常地籍管理和"数字国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成果为地籍信息的社会共享,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无缝多用途地籍管理奠定数据基础。
苏士虎,徐伟忠,赵晓敏,杨卫国,张斌,彭良勇[9](2006)在《大比例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综合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项目根据国家法规、规程和规定,以江阴市”数字国土”工程为研究对象,依靠3S现代测绘高新技术手段,对江阴市城镇1∶500、农村1∶1000进行地籍、地形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研究,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维护更新等管理模式。
李宗华[10](2005)在《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和政治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辐射源和聚集地,因此城市的信息化成为全球信息化的核心。数字城市是人类认识物质城市的又一次飞跃,不仅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也为城市、社会、经济、人口等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数字城市概念一经提出,迅速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旗帜。1999年11月在我国北京举办首届数字地球研讨会和2000年5月在北京举办“21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后,各地掀起了数字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纷纷以数字城市建设为目标开展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种应用,建立各种专业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然而,数字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包括那些内容?作为数字城市基础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城市空间数据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和共享?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在城市各行各业如何应用?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统一的理论基础,其建设和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本研究结合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针对目前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对数字城市的起源、概念与内涵,以及数字城市的内容与框架进行了研究。数字城市总体上由基础层、管理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其核心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核心技术是3S和虚拟现实、宽带网络等,主题是数据、软件、硬件、模型和服务,本质是基于网络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本文研究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定义、主要任务及体系构成,研究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理论框架,研究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分类、关键技术、工作标准、管理运行机制以及共享服务模式。 (3) 分析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来源与特征、尺度与精度,以及不同尺度和精度条件下城市空间数据的协调。 (4) 研究了数字城市多源、多尺度数据的处理与集成问题,包括多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基于文件方式的空间数据组织与集成、基于数据库方式的空间数据组织与集成,比较了几种常用数据组织方法的优缺点。 (5) 研究了数据库环境下遥感影像数据建库问题,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存储、空间索引、数据的维护与管理,探索了遥感影像的压缩、分块和数据库设置等问题。 (6) 研究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的管理、维护与更新机制,重点研究了基于城市管理的数据维护与更新方法、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更新的技术实现以及数据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等。
二、常州市地形图和地籍图数字化测绘基本控制网测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州市地形图和地籍图数字化测绘基本控制网测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不动产登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三维不动产登记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倾斜摄影的三维不动产登记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面向不动产登记的三维建模技术对比 |
2.1 不动产统一登记权利体系的三维表达 |
2.1.1 不动产统一登记 |
2.1.2 二维地籍和三维地籍 |
2.1.3 不动产权利体系在三维地籍中的表达 |
2.2 面向不动产登记的三维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
2.2.1 不动产三维模型 |
2.2.2 基于3dsMax的建模技术简介 |
2.2.3 基于City Engine的规则建模技术简介 |
2.2.4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建模技术简介 |
2.2.5 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建模技术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mart3D的倾斜摄影真三维模型的建立 |
3.1 Smart3D简介 |
3.1.1 Smart3D的发展进程 |
3.1.2 Smart3D软件优势 |
3.1.3 Smart3D软件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
3.2 实验区模型构建 |
3.2.1 实验区概况 |
3.2.2 实验区影像数据获取 |
3.2.3 实验区像控点数据获取 |
3.2.4 三维模型创建 |
3.3 模型修改和对禁飞区域的补充 |
3.4 精度评价 |
3.4.1 空三精度评价 |
3.4.2 整体模型精度评价 |
3.4.3 模型细部结构的精度评价 |
3.4.4 精度评价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在不动产登记中的应用 |
4.1 三维不动产登记系统简介 |
4.2 三维不动产登记技术路线 |
4.3 三维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创建 |
4.3.1 二维底图制作 |
4.3.2 三维数据库创建 |
4.3.3 要素编辑 |
4.3.4 分层分户单体化处理 |
4.4 三维不动产登记系统功能应用与分析 |
4.4.1 三维可视化功能 |
4.4.2 查询功能 |
4.4.3 统计功能 |
4.4.4 三维不动产登记流程 |
4.4.5 辅助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2)面向规划的高精度三维城市一体化快速建模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三维建模对于城市规划必要性分析 |
1.2.2 三维城市一体化快速建模现状及分析 |
1.2.3 典型三维城市建模方法研究 |
1.3 总的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面向规划的高精度三维城市一体化建模体系研究 |
2.1 城市规划对三维数字城市的需求及特征 |
2.1.1 一体化特征 |
2.1.2 高精度、高准确性 |
2.1.3 高效率、低成本 |
2.2 面向规划的三维数字城市数据分类 |
2.2.1 三维模型数据 |
2.2.2 其它数据 |
2.3 高精度三维城市模型的一体化数据组织 |
2.3.1 一体化数据模型 |
2.3.2 三维模型数据库建立与更新 |
2.4 面向规划的高精度三维城市一体化建模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三维建模的车载移动影像采集系统 |
3.1 车载移动影像采集系统构成 |
3.2 基于北斗增强的三星CORS的移动定位 |
3.3 多传感器同步数据采集技术 |
3.3.1 测绘时空基准 |
3.3.2 多传感器同步控制 |
3.3.3 时空同步匹配 |
3.4 街景影像的数据组织与应用管理 |
3.4.1 构建海量全景影像金字塔 |
3.4.2 海量影像入库与应用集成 |
3.5 实验论证 |
3.6 本章小结 |
4 面向规划的建筑物纹理高精度快速建模 |
4.1 建筑物几何建模 |
4.2 基于高分辨率实景影像的建筑物立面纹理重建 |
4.2.1 建筑物立面纹理重建方法 |
4.2.2 关键技术及算法 |
4.3 面向规划的建筑物屋顶合成纹理快速建模 |
4.3.1 方法与原理 |
4.3.2 实验论证 |
4.4 本章小结 |
5 顾及地形特征的道路及附属设施建模 |
5.1 三维道路建模概况 |
5.2 基本原理 |
5.3 关键技术及算法 |
5.3.1 纵横坡度计算 |
5.3.2 基于DLG、DOM的标志标线获取 |
5.3.3 基于移动采集的道路中心线精确高程获取 |
5.3.4 道路标志标线、边线高程计算 |
5.3.5 城市三维道路快速建模 |
5.3.6 附属设施建模 |
5.3.7 地形与地物的匹配修正 |
5.4 实验论证 |
5.5 本章小结 |
6 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一体化无缝建模 |
6.1 地下空间三维建模分类与一体化特征 |
6.2 地下管线的参数化建模 |
6.2.1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 |
6.2.2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预处理 |
6.2.3 地下管线参数化建模基本原理 |
6.2.4 无缝化管线自动生成 |
6.3 基于规划核实的地下建构筑物三维建模方法 |
6.3.1 地下建构筑物的规划核实测绘 |
6.3.2 地下建构筑物三维一体化建模的关键技术 |
6.4 一体化实现 |
6.4.1 地下管线一体化实现 |
6.4.2 建构筑物一体化实现 |
6.4.3 地面模型透明化的一体化显示 |
6.5 实验论证 |
6.6 本章小结 |
7 实践与应用 |
7.1 一体化生产体系 |
7.1.1 建筑建三维建模工具以及成果 |
7.1.2 道路及附属设施三维建模成果 |
7.1.3 地下空间三维建模成果 |
7.2 三维数字城市数据一体化管理 |
7.2.1 三维数据库建设 |
7.2.2 建筑、道路、景观等模型更新 |
7.2.3 地下管线、地下空间数据管理与更新 |
7.3 三维规划应用实践 |
7.3.1 系统总体设计 |
7.3.2 辅助建筑规划审批应用验证 |
7.3.3 辅助地下空间审批应用验证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成果及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9 参考文献 |
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
11 致谢 |
(3)数字地籍测绘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镇地籍调查现状 |
1. 调查相关权利人 |
2. 调查宗地信息 |
二、项目概况 |
1. 任务概况 |
2. 已有资料 |
三、数字地籍测绘 |
1. 测绘控制点 |
2. 测绘界址点 |
3. 地籍成图和编辑 (1) 地籍图内容 |
四、数字地籍测绘优点 |
1. 攻势性强 |
2. 精度高 |
3. 自动化程度高 |
4. 适用性强 |
五、结语 |
(4)城镇地籍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以江西省横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
1.3.2 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城镇地籍数据库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2 地籍空间数据 |
2.2.1 矢量数据 |
2.2.2 栅格数据 |
2.2.3 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比较 |
2.3 城镇地籍数据 |
2.3.1 地籍数据 |
2.3.2 地籍数据管理 |
2.3.3 地籍数据编码 |
2.4 地籍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3 城镇地籍数据库分析 |
3.1 建库标准 |
3.1.1 目标及任务 |
3.1.2 建库技术依据 |
3.1.3 数学基础 |
3.2 城镇地籍数据库平台选取 |
3.2.1 常见建库平台分析 |
3.2.2 建库平台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城镇地籍数据库总体设计 |
4.1 数据库内容 |
4.2 数据库逻辑结构 |
4.3 数据库建库技术路线设计 |
4.4 图形数据库设计 |
4.5 属性数据库设计 |
4.6 数据库管理功能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实施方案 |
5.1 数据库基础准备资料 |
5.1.1 基础资料准备 |
5.1.2 数据及资料检查处理 |
5.2 数据采集与录入 |
5.2.1 数据采集 |
5.2.1.1 图形数据采集 |
5.2.1.2 属性数据采集 |
5.2.2 数据录入 |
5.2.2.1 属性数据录入常用方法 |
5.2.2.2 在 CASS 图上进行属性录入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 MAPGIS 在城镇地籍数据库中实现 |
6.1 项目背景 |
6.1.1 项目区概况 |
6.1.2 项目主要内容 |
6.1.3 已有城镇地籍调查资料 |
6.1.4 建库软硬件配置 |
6.2 系统库建设 |
6.2.1 建库平台搭建 |
6.2.2 数据处理 |
6.2.2.1 图形数据 |
6.2.2.2 属性数据 |
6.2.3 图属挂接 |
6.2.4 扫描文档挂接 |
6.2.5 数据质量保证及成果输出 |
6.3 质量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数字长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城市 |
1.1.1 数字城市产生的背景 |
1.1.2 数字城市的概念 |
1.2 国内外数字城市发展的现状 |
1.2.1 国外数字城市发展的现状 |
1.2.2 国内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 |
1.3 数字长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
第2章 数字长沙建设概述 |
2.1 数字长沙建设的需求分析 |
2.2 数字长沙已有基础资料分析 |
2.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 |
3.1 测绘基准建设 |
3.1.1 D级GPS网布测 |
3.1.2 三等水准网布测 |
3.1.3 城市大地水准面精化 |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与完善 |
3.2.1 基于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的1:5000 DOM制作 |
3.2.2 IMU/DGPS航空数码摄影 |
3.2.3 1 :2000 DEM、DOM和1:1000 DLG测制 |
3.2.4 1 :500城镇地籍数据库更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长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
4.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
4.2 空间数据模型 |
4.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子库建设 |
4.3.1 元数据库 |
4.3.2 DLG数据库 |
4.3.3 DEM数据库 |
4.3.4 DOM数据库 |
4.3.5 地址地名数据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
5.1 数据入库 |
5.2 数据管理 |
5.3 信息查询 |
5.4 空间分析 |
5.5 安全与维护 |
5.6 制图输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支撑环境建设 |
6.1 软件环境 |
6.2 硬件环境与网络平台 |
6.3 信息安全防护系统设计 |
6.3.1 物理安全 |
6.3.2 网络访问安全 |
6.3.3 安全制度建设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网络GPS和GIS的联合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地调查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5.1 土地利用调查的现状 |
1.6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定位技术 |
1.6.1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
1.6.2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内容和原则 |
1.6.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空间定位的技术要求 |
1.6.4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 |
第二章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
2.1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发展动态 |
2.2 研究虚拟参考站定位系统(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VRS)的背景与意义 |
2.2.1 常规RTK 技术 |
2.2.2 网络RTK 技术 |
2.2.3 VRS 系统研究及其精度评定的意义 |
2.3 国内外VRS 系统研究现状 |
2.3.1 概述 |
第三章 VRS 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3.1 概述 |
3.2 VRS 系统的组成 |
3.3 VRS 系统工作原理及流程 |
3.4 VRS 系统关键技术 |
3.4.1 整周未知数的求解 |
3.4.2 参考站数据完整性监测 |
3.4.3 系统通讯网络及其数据链路的畅通性和安全性 |
3.4.4 系统误差的消除 |
3.5 VRS 系统的优越性 |
第四章 VRS 系统误差源及精度分析 |
4.1 概述 |
4.1.1 VRS 系统误差分析 |
4.1.2 电离层延迟 |
4.1.3 多路径效应 |
4.1.4 轨道误差 |
4.1.5 时钟误差 |
4.2 VRS 系统精度分析 |
4.2.1 概述 |
4.2.2 Trimble? GPSNet/RTKNet 参考站软件介绍 |
4.2.3 VRS 系统的总体架构 |
4.3 VRS 系统数据处理模块 |
4.4 VRS 系统定位精度检测方法 |
4.4.1 概述 |
4.4.2 静态已知点检测方法 |
4.4.3 与后处理结果比较的检测方法 |
4.5 VRS 系统精度评定主要指标 |
4.6 实验分析 |
第五章 关于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应用情况 |
5.1 GIS 技术概述 |
5.2 GIS 技术应用 |
5.2.1 3S 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
5.2.2 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应用 |
5.2.3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 |
5.3 GIS 数据库建立 |
5.3.1 数据编辑综合处理 |
5.3.2 图形数据拼接 |
5.3.3 拓扑关系处理 |
5.3.4 数据质量检查 |
5.3.5 数据库的建立 |
5.3.6 数据建库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土地变化信息的提取和更正 |
6.1 土地变化信息的发现 |
6.2 土地变化信息数据的采集 |
6.2.1 示例1 研究区概况 |
6.2.2 数据采集方式 |
6.2.3 示例2 研究区概况 |
6.3 精度评定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7)胜利油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LMIS 存在的不足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理论 |
2.1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
2.1.1 基本特征 |
2.1.2 基本功能 |
2.2 ComGIS 技术 |
2.2.1 ComGIS 基本概念 |
2.2.2 ComGIS 特点 |
2.2.3 GIS 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 |
2.3 空间数据引擎ArcSDE |
2.3.1 ArcSDE 概念 |
2.3.2 ArcSDE 体系结构 |
2.4 空间数据库模型GeoDatabase |
2.4.1 GeoDatabase 概念 |
2.4.2 GeoDatabase 模型 |
2.5 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需求调查背景 |
3.2 功能需求 |
3.2.1 主要实现目标 |
3.2.2 业务流程 |
3.3 数据需求 |
3.3.1 土地数据现状 |
3.3.2 土地数据分类 |
3.4 胜利油田土地管理体系 |
3.5 小结 |
第四章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结构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4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4.1 系统操作安全性 |
4.4.2 网络安全性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5.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5.3 空间数据存储模型 |
4.5.4 实体关系图 |
4.6 小结 |
第五章系统实现 |
5.1 系统主界面 |
5.2 数据录入 |
5.2.1 属性数据录入 |
5.2.2 图形数据录入 |
5.3 查询分析 |
5.3.1 图形查属性 |
5.3.2 属性查图形 |
5.3.3 点图查询 |
5.3.4 缓冲区分析 |
5.3.5 综合查询 |
5.4 数据显示 |
5.5 成果输出 |
5.5.1 CAD 导出 |
5.5.2 Excel 导出 |
5.5.3 地图排版打印 |
5.5.4 统计报表 |
5.6 数据库管理 |
5.6.1 数据库备份 |
5.6.2 数据库恢复 |
5.6.3 数据提取 |
5.7 小结 |
结论 |
1 结论 |
2 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武汉市中心城区现代地籍测量工程的实施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中心城区地籍测量的现状和工作目的 |
3 工程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
4 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
5 工程评价 |
5.1 为地籍信息的社会共享创造条件 |
5.2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打下良好基础 |
5.3 为无缝多用途地籍管理奠定数据基础 |
6 结 语 |
(9)大比例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综合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研究内容 |
3 工作流程 |
3.1 航空摄影 |
3.2 基础控制测量 |
3.2.1 三、四等GPS网点 |
3.2.2 二、三、四等水准网 |
3.2.3 权属调查 |
3.2.4 地类调查 |
3.2.5 全数字采集数据 |
3.2.5.1 1∶500采集数据 |
3.2.5.2 1∶1000采集数据 |
3.3 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
3.4 衔接 |
4 系统性成果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城乡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 |
5 创新点 |
6 结 论 |
(10)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城市的起源、内涵与框架 |
1.1.1 数字城市的起源 |
1.1.2 数字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
1.1.3 数字城市的内容与框架 |
1.2 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研究和建设现状 |
1.2.1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发展情况 |
1.2.2 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研究和建设状况 |
1.2.3 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
1.3.4 本文的组织 |
第2章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框架 |
2.1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总体框架 |
2.1.1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定义 |
2.1.2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 |
2.1.3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体系构成 |
2.2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体系 |
2.2.1 现有研究的回顾及其局限性 |
2.2.2 实用的分类体系研究 |
2.2.3 数据字典与元数据 |
2.3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技术体系 |
2.3.1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
2.3.2 数据传输技术 |
2.3.3 数据管理技术 |
2.3.4 数据开发与利用技术 |
2.3.5 三维城市模型建设技术 |
2.4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体系 |
2.4.1 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
2.4.2 现有城市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标准 |
2.5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管理体系 |
2.5.1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信息的管理机制 |
2.5.2 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
2.5.3 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的安全管理 |
2.6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信息的共享与服务 |
2.6.1 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共享的技术方法 |
2.6.2 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的共享服务模式 |
2.6.3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建设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数据源研究 |
3.1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来源与特征 |
3.1.1 基于行业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来源 |
3.1.2 基于不同技术方法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来源 |
3.1.3 基于数据形式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来源 |
3.1.4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基本特征 |
3.2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尺度 |
3.2.1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尺度的表达 |
3.2.2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尺度的应用 |
3.3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精度 |
3.3.1 主要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测量精度及其指标 |
3.3.2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精度分级体系 |
3.4 不同尺度和精度条件下城市空间数据的协调 |
3.4.1 分辨率与比例尺的关系与协调 |
3.4.2 不同尺度下数据精度的协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城市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的处理与集成 |
4.1 多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1.1 基于语义映射的异构数据转换 |
4.1.2 遥感影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2 基于文件方式的空间数据组织与集成 |
4.2.1 基于文件方式进行数据组织的一般方法 |
4.2.2 基于文件方式的矢量数据的组织与集成 |
4.2.3 基于文件方式的影像数据的组织与集成 |
4.3 基于数据库方式的空间数据库的组织与集成 |
4.3.1 基于数据库方式的矢量数据的组织与集成 |
4.3.2 基于数据库方式的影像数据的组织与集成 |
4.4 多源多尺度数据的组织方法 |
4.4.1 大范围城市空间数据的组织方法 |
4.4.2 多源数据的组织方法 |
4.4.3 多尺度数据的组织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管理维护与更新 |
5.1 基于城市管理的空间基础数据更新 |
5.1.1 基于规划管理成果更新空间基础数据 |
5.1.2 基于土地管理成果更新空间基础数据 |
5.1.3 基于城市管理的更新系统的经济技术分析 |
5.2 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更新的技术实现 |
5.2.1 基于版本数据和基态修正数据的数据库更新 |
5.2.2 基于“版本修正”的数据库更新方法 |
5.3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 |
5.3.1 数据的安全维护 |
5.3.2 数据的备份 |
5.3.3 数据的恢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 |
6.1 武汉市地理概况 |
6.2 网络基础设施的选择与构建 |
6.2.1 武汉网络数据通信基础设施现状及分析 |
6.2.2 武汉有线宽带IP城域网以及与各有关单位的网络互联 |
6.3 区域划分以及空间基础数据建库主要内容 |
6.3.1 区域划分与编码 |
6.3.2 空间基础数据建库的主要内容 |
6.4 数据库设计 |
6.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6.4.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6.4.3 数据库物理设计 |
6.4.4 数据库的角色与权限 |
6.5 数据处理与建库 |
6.5.1 地形图数据的处理与建库 |
6.5.2 遥感影像的处理与建库 |
6.5.3 地名数据的处理与建库 |
6.5.4 DEM处理与建库 |
6.5.5 城市三维模型建设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规划国土综合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 |
7.1 平台总体框架 |
7.1.1 平台建设目标 |
7.1.2 平台建设框架 |
7.1.3 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 |
7.2 设计、调查与管理信息的建库与集成 |
7.2.1 规划设计信息 |
7.2.2 国土资源信息 |
7.2.3 管理审批信息 |
7.2.4 多媒体及其它信息 |
7.3 平台运行与更新的实现 |
7.3.1 维护更新与工作分工 |
7.3.2 平台应用的基本情况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武汉市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 |
8.1 系统总体框架 |
8.1.1 系统建设目标 |
8.1.2 系统功能设计 |
8.1.3 系统运行与更新维护模式 |
8.2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与更新 |
8.2.1 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 |
8.2.2 基期年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
8.2.3 土地利用变更与建库 |
8.3 DEM在土地耕地坡度调查中的应用 |
8.3.1 利用DEM计算坡度 |
8.3.2 坡度等级的计算与赋值 |
8.3.3 武汉市DEM的建立与坡度等级计算 |
8.4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 |
8.4.1 遥感影像纠正与精度分析 |
8.4.2 变化信息提取及精度分析 |
8.5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应用 |
8.5.1 在地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8.5.2 在国土资源其他业务中的应用 |
8.5.3 在相关行业中的应用 |
8.5.4 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武汉市规划国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应用 |
9.1 系统建设总体框架 |
9.1.1 系统建设目标 |
9.1.2 系统总体设计 |
9.2 数字武汉电子地图系统的开发 |
9.2.1 电子地图数据的主要内容 |
9.2.2 电子地图系统的主要功能 |
9.3 规划成果的公开与公示 |
9.3.1 “四线”规划控制信息查询 |
9.3.2 规划成果的展示 |
9.4 地价查询与土地交易信息平台 |
9.4.1 地价查询 |
9.4.2 土地交易信息平台 |
9.5 在建设项目及拆迁信息查询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
10.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2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四、常州市地形图和地籍图数字化测绘基本控制网测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不动产登记技术研究[D]. 邓江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面向规划的高精度三维城市一体化快速建模理论研究与应用[D]. 刘全海. 武汉大学, 2014(02)
- [3]数字地籍测绘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J]. 赵惠. 城市建筑, 2013(14)
- [4]城镇地籍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以江西省横峰县为例[D]. 邹安安. 东华理工大学, 2013(04)
- [5]数字长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D]. 罗亮. 中南大学, 2011(01)
- [6]基于网络GPS和GIS的联合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 邓文彬. 新疆大学, 2010(02)
- [7]胜利油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利峰.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8]武汉市中心城区现代地籍测量工程的实施与评价[J]. 朱传勇,王厚之,高光星,陈镇. 城市勘测, 2009(04)
- [9]大比例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综合技术的研究[J]. 苏士虎,徐伟忠,赵晓敏,杨卫国,张斌,彭良勇. 现代测绘, 2006(03)
- [10]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 李宗华. 武汉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