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社会党论文-蒋志伟,龚建伟

中国民主社会党论文-蒋志伟,龚建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民主社会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共产党,关系

中国民主社会党论文文献综述

蒋志伟,龚建伟[1](2018)在《中国民主社会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主社会党是一个有着较深历史渊源的改良派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其前身中国国家社会党在政治手段与政治诉求上就体现出了与中国共产党明显的差异。民主社会党虽然主张"第叁道路",但是软弱性致使其对中国共产党持实质性的反对态度。民主社会党内部的进步力量另组建了民主社会党革新派而与原民主社会党决裂,虽然革新派内部也对如何处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有所争议并且导致了再一次的分裂,但是其中的进步人士最终赢得了主导权,投靠了中国共产党。(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8年01期)

曹妮妮[2](2014)在《中国民主社会党研究:1945-1949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比较活跃的势力——中国民主社会党(以下简称民社党),是由同属“康·梁”一脉的原中国国家社会党(以下简称国社党)和海外的中国民主宪政党(以下简称民宪党)于1946年8月改组而成。民社党在1945-1949年间,虽曾积极主张通过民主宪政的方式调处国共冲突,力促国内实现和平民主的政治环境,但终因客观环境和自身问题的局限而以失败告终。即使如此,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也应看到在国共两党之间、实现国内民主和平方面,民社党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总结其“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等重要思想及理论,或许仍能对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体制构建提供借鉴。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将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民社党的主要人物,重点对民社党的历史沿革、组织成立、思想理论、主要活动和历史命运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并对民社党提出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等观点和主张作较为全面的论述,力求还原一个客观、完整、真实的中国民主社会党。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对现有民社党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对相关研究论域的准确把握,分析并发现当前学术界关于民社党研究的薄弱环节,指出本文的创作意义及价值。同时对本文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作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章,追溯民社党的历史渊源及其组织运行特点,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渊源、思想渊源、民社党成立背景和组织运行概况;第叁章,重点介绍民社党的思想理论主张,主要包括民社党的“立国理念”、“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及文化主张”、“外交策略”及拟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路径。第四章,通过对民社党在1945-1949年间主要政治活动的介绍和分析,清晰呈现出民社党的政治立场及主张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五章,指出民社党在一步步走向国民党的过程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致最终沦为国民党的“政治花瓶”,同时,其主要领导人张君劢、张东荪也随着民社党的败北而逐渐退出中国政坛。第六章,辩证的分析总结出民社党在对中国政治贡献之余,也留给了中国政治深刻的历史教训,其中既有民社党自身阶级属性和组织结构缺陷方面的原因,也有其理论困境的因素,因此,中国的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唐秋远[3](2013)在《中国民主社会党的宪政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除了要解决国共纠纷,宪政也是各方的焦点。结束训政实现宪政是孙中山对国民党的要求,更是国人的普遍期盼与诉求。但是,当时中国的权力格局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国共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内部也对还政于民存在很大分歧。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民盟,作为第叁方面,积极介入调解国共政争和宪政的实施。而以张君劢为首的中国民主社会党,作为民盟的重要一员,从政协会议到1949年大陆政权易手,在诡谲的政治漩涡中,有着自己独立的立场与见解。1946到1949年,国民党主导了宪政的实践,这对于十分憧憬宪政的中国民主社会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次宪政没能走上正轨,但也绝非彻底的失败。因为民社党坚持与国民党合作,因此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备受争议和责难。民社党最关键的行动是加入由国民党当方面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张君劢为《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由于国民党的作法违背了政治协商的精神,因此民社党遭到了当时的舆论界、民盟其他领导即共产党方面的强烈批评。但笔者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民社党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政党。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政党组织,希望通过介入现实政治,与执政党国民党合作,来改良现实政治。它的核心主张是民主社会主义,即追求政治的民主化(多党制联合政府、宪政以及人权自由等)和经济的平等(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及分配公平等)。它对苏联的评价,就是反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但认同其经济的公有制。因此,民社党的榜样模范是当时正处于执政党地位的英国工党。张君劢对英国的民主制度和经济模式都十分推崇。然而,政治的现实状况让民社党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国共政争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走向全面内战是当时第叁方面力量所无法阻挡的。民社党处在夹缝之中,又想有所作为,其思想倾向又并不认同中国共产党。因此,民社党最终只好参加国民党主导的宪政,发挥自身理论和思想的优势,对国民党的宪政活动进行批评和建言献策。《再生》杂志是民社党当时的机关政论刊物,对于研究1946-1949年的民社党的活动,是最重要的窗口。笔者主要研究对象是《再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宣扬和介入宪政过程中的思想和言论。笔者认为,透过《再生》杂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民主宪政的一片赤诚,他们的政治道德是不容否定。而他们对民主政治的学理探讨和对国民党宪政的建言与批评,是值得肯定的,为现代思想史留下了丰富的素材资料。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是对民社党组织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阶段的简单梳理,介绍了《再生》杂志发行的情况。通过广泛史料收集,笔者对部分民社党和《再生》学人群体的个人资料进行了还原。第二章是分析民社党及《再生》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是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的调和,并对民社党介入政治的策略和目标有很大影响。第叁章就是详述民社党及《再生》在由国民党主导的1946~1949年的宪政实践中,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倾向。笔者认为,历史对民社党的各种是非争议,都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和具体的历史史实中来探讨。当然,民社党的宪政理想在当时是破灭了,但迁往台湾的国民政府,并没有丢弃《中华民国宪法》和国民大会制度。台湾今日的民主建设成果,与抗战胜利后几年的宪政实践,是有很大关联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迟晓静[4](2012)在《中国民主社会党宪政诉求的博弈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主社会党政治上主张以"民主政治为根本原则"的修正"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经济上主张国家社会主义,反对生产工具国有和废除财产私有。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主张渐进的社会主义。对宪政过于"执着"的追求,对现实政治认识的模糊,对形势判断的失误,使民社党深陷于共产党、民盟及国民党叁大势力的挤压之下,难以伸张自己的宪政理念,最终沦为国民党政治上的"花瓶"。(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尹涛[5](2009)在《中国民主社会党的成立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国家社会党与中国民主宪政党,同源于康有为、梁启超在世时的创党活动。经过较长时期的商谈,1946年8月两党在上海合并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自身有重要特点,影响到其自身民主宪政主张的实现,影响到中国当时的民主宪政道路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09年02期)

金建新[6](2009)在《个人自由与政党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中国的政党政治又重新步入了民主化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在这次组党高潮时期,中国民主社会党占据重要地位,不仅由于其历史渊源悠久,更在于其标榜的社会民主主义路线代表着广大中间势力所认同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走向。然而,一个如此重要地位、因时之需的政党并没有按照历史的逻辑走下去。在民社党内,主要领导成员围绕着加入“制宪国大”与“政府改组”两大政党政治现象问题,出现了极大的分歧,并最终导致该党四分五裂。这里有政治原因与思想原因,更有着组织领导原则上的原因。本文立足于史料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思想原因、政治原因及组织原因等叁个角度对民社党分裂的原因展开分析;进而指出组织建设的弊端是使其分裂的根本所在,而其弊端凸显了自由派知识分子组党活动中的“个人自由”与组织制约之间的矛盾。我们通过对中国民社党分裂这一政党政治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党乃至政治的缺陷与不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迟晓静[7](2006)在《叁大势力挤压下的中国民主社会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主社会党在中国近代史上承梁启超的"研究系",其前身是成立于1932年的中国国家社会党。1938年,国社党取得中国国民党的承认,开始公开政党活动,参加国民参政会。1941年,国社党成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重要成员之一。1946年8月15日,国社党与和康有为有渊源的侨美之民主宪政党合并,正式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张君劢任主席,伍宪子为副主席。抗战结束后,为了实现所追求的宪政理想及受自身一些因素的影响,国社党参加了由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大",(本文来源于《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中国民主社会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比较活跃的势力——中国民主社会党(以下简称民社党),是由同属“康·梁”一脉的原中国国家社会党(以下简称国社党)和海外的中国民主宪政党(以下简称民宪党)于1946年8月改组而成。民社党在1945-1949年间,虽曾积极主张通过民主宪政的方式调处国共冲突,力促国内实现和平民主的政治环境,但终因客观环境和自身问题的局限而以失败告终。即使如此,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也应看到在国共两党之间、实现国内民主和平方面,民社党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总结其“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等重要思想及理论,或许仍能对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体制构建提供借鉴。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将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民社党的主要人物,重点对民社党的历史沿革、组织成立、思想理论、主要活动和历史命运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并对民社党提出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等观点和主张作较为全面的论述,力求还原一个客观、完整、真实的中国民主社会党。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对现有民社党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对相关研究论域的准确把握,分析并发现当前学术界关于民社党研究的薄弱环节,指出本文的创作意义及价值。同时对本文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作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章,追溯民社党的历史渊源及其组织运行特点,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渊源、思想渊源、民社党成立背景和组织运行概况;第叁章,重点介绍民社党的思想理论主张,主要包括民社党的“立国理念”、“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及文化主张”、“外交策略”及拟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路径。第四章,通过对民社党在1945-1949年间主要政治活动的介绍和分析,清晰呈现出民社党的政治立场及主张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五章,指出民社党在一步步走向国民党的过程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致最终沦为国民党的“政治花瓶”,同时,其主要领导人张君劢、张东荪也随着民社党的败北而逐渐退出中国政坛。第六章,辩证的分析总结出民社党在对中国政治贡献之余,也留给了中国政治深刻的历史教训,其中既有民社党自身阶级属性和组织结构缺陷方面的原因,也有其理论困境的因素,因此,中国的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民主社会党论文参考文献

[1].蒋志伟,龚建伟.中国民主社会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初探[J].世纪桥.2018

[2].曹妮妮.中国民主社会党研究:1945-1949年[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唐秋远.中国民主社会党的宪政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迟晓静.中国民主社会党宪政诉求的博弈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

[5].尹涛.中国民主社会党的成立及特点[J].民国档案.2009

[6].金建新.个人自由与政党组织[D].华中师范大学.2009

[7].迟晓静.叁大势力挤压下的中国民主社会党[C].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标签:;  ;  ;  

中国民主社会党论文-蒋志伟,龚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