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水富水规律探讨

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水富水规律探讨

一、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潜水富水规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凌新颖,马金珠,陈沛源,于海超[1](2021)在《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14C年龄》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区第四系地下水与马莲河沿岸地下水、地表水水化学离子分布、氢氧同位素特征与14C年龄,了解董志塬区第四系地下水的水文地球演化规律与地下水补给来源.结果表明,董志塬第四系地下水总体矿化度较低,水质较好,主要由HCO3-Ca型过渡到HCO3-Ca-Na型水.水岩作用不强烈,受到阳离子交换反应和同离子效应影响,受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不大.董志塬地下水的δ2H和δ18O值在大气降水线下方且相对较贫,与现代大气降水多年加权平均特征值差异较大,说明地下水中存在有湿冷时期的古水补给成分,且来自现代大气降水补给的成分微乎其微.马莲河中下游地表水接受董志塬地下水泄流补给,马莲河源头处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14C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董志塬深层地下水年龄在上千至上万年,结合氢氧同位素特征,认为董志塬区地下水中存在有晚更新世末期与全新世湿润时期的古降水成分.

高燕燕[2](2020)在《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提出关中平原地处内陆深部,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敏感单元。近年来,随着战略地位的提高,关中平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传统的农业灌区,关中平原灌溉面积约156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7.6%,强烈的农业活动对脆弱的地下水环境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压力。由于关中平原面积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环境问题众多,例如地方病、苦咸水等,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要根治这些问题,需要对区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深刻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等手段,对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特征、环境背景值、水质污染状况、灌区地下水系统对灌溉的响应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基于2000年、2012年、2015年共892组地下水水质资料,以舒卡列夫分类法为依据,统计分析了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情况;考虑水化学分布的空间连续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克服了常规绘图中不能反映离子含量大小排序、表达水化学类型有限等问题,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关中平原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取得的关键性发现有: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场发生明显变化,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化,由2000年的48种上升至2012年的76种,且出现NO3-参与命名的水样。渭河南部水质整体优于渭河北部,渭河南部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HCO3-Ca·Mg型;渭河北部水化学类型自西向东逐渐由单一变得复杂,漆水河以西地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HCO3-Ca·Mg型;漆水河以东泾河以西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Na、HCO3-Na·Ca、HCO3-Na·Mg型,2012年以来Mg型水增多;泾河以东阴离子复杂,水化学类型多为混合型,2012年以来Cl型和SO4型水增多。渭河南部地区地下水主要受水岩作用影响,渭河北部泾河以西受农业活动和水岩作用影响强烈,渭河北部泾河以东地区受蒸发和人类活动作用强烈。(2)给出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概念,将地下水流动所造成的时空差异性融入定义,指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未受污染或者基本未受污染的情况下,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含量。首次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关中平原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进行计算。采用多种方法,对关中平原10个水环境单元各离子的背景值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环境背景值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呈现一定的演化规律,SO42-、Cl-环境背景值整体逐渐升高;受长期灌溉活动的影响,渭河北部泾河以东的泾惠渠-交口灌区各离子环境背景值极高。时间特征上,受水岩作用及人类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影响,多数离子环境背景值呈升高趋势,渭河北部地区尤为显着。采用F值法对背景水质进行评价,发现渭河南部背景水质整体良好,渭河北部背景水质大多较差或极差。(3)综合应用水盐均衡原理、同位素技术、端元混合模型、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对比研究了关中平原两个典型灌区地下水化学对灌溉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泾惠渠灌区水量负均衡但处于积盐状态,宝羊灌区水量均衡但处于排盐状态。径流条件差、补给水源和土壤盐分含量高是导致泾惠渠灌区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地势平缓、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排泄区,灌溉水对地下水盐分的贡献度高,易发生盐分累积;径流通畅的地区则发生地下水淡化。提出盲目降低地下水位或加大井渠灌溉比并非改善土壤盐渍化的高效举措,应在综合考虑地下水质与量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地下水径流条件,合理选取井灌区域,从而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采用As、F-、Cr6+和NO3-作为评价指标对关中平原儿童与成人健康风险进行全面评价,并结合GIS技术,获得区域人体健康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开展因地制宜的地下水健康风险防控、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基于蒙特卡洛法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进行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确定Cr6+与F-分别对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的贡献率最高,是关中平原浅层地下水中需优先重点治理的有害物质。

罗浩洋[3](2019)在《黄土塬区围岩渗流特性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隧道是黄土地区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的关键性工程之一,对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而言,隧道围岩的渗透特性和含水量变化不仅影响掌子面土体强度与变形特性,而且影响围岩稳定性和地表沉陷,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的开挖方法,以及设置合理的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和二衬支护。因此,隧道围岩渗透特性研究和含水率监测对确定隧道初期支护时机、选择支护措施、确保围岩稳定性和施工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银西高速铁路”黄土塬区隧道工程,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软塑黄土、湿陷性黄土、红黏土和古土壤层等4种典型地层条件下隧道围岩的渗流特性及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开展系统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总结得出黄土塬区隧道围岩的地层结构与地下水分布规律、不同地层的工程特性;分析黄土塬区4种典型地层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隧道测试断面的选定。(2)围岩地层的含水率呈现明显的“增长期”和“平稳期”两阶段变化趋势,增长期一般2周左右,之后进入平稳期。隧道拱顶和拱腰位置的围岩含水率总体上小于拱脚和仰拱底部位置的含水率;稳定期内仰拱位置的围岩含水率在整个断面上数值最大,增长期内拱脚和仰拱位置的围岩含水率增幅高于拱腰位置的围岩含水率增幅;对于黄土塬区大断面隧道应及时施作仰拱,以及“勤测含水率、重视防排水、加强初支”的施工管理理念。(3)施工期内钢拱架应力呈先非线性增大、后出现波动和最后趋于平稳的三阶段变化规律;初期支护到二衬施作之前,钢拱架在发挥承受围岩压力、保证围岩稳定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据软塑黄土围岩含水率变化及其对施工影响的监测结果,钢拱架受力及发挥承载能力的增长期一般长达34周,比围岩含水率的增长期略长12周。(4)围岩压力增长速率表现为先急剧增长、后缓慢增长和最终趋于稳定,初期支护闭合后围岩压力的增长放缓。隧道边墙位置的围岩压力较大,其次为拱顶,拱底的围岩压力最小。隧道拱顶沉降呈现先急剧增长、后缓慢增长趋势,与围岩含水率的增长规律类似。黄土塬区4种典型地层中湿陷性黄土隧道拱顶沉降量最大,其次为红黏土与湿陷性黄土,古土壤隧道拱顶沉降最小。(5)受降雨渗流影响,黄土隧道轮廓线内的地表沉降总体上增大约30%;隧道中线处的地表沉降受降雨影响最大,中线两侧的地表沉降所受影响较小,最大影响范围为距开挖边线约10m;降雨时地表变形稳定周期,比未降雨时增大2天。(6)总结介绍渗流、渗流-应力耦合计算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程,为黄土塬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数值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渗流作用下隧道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渗流-应力耦合条件下拱顶沉降量增大24%,拱底隆起量增大21%,水平收敛值增大17%;渗流对上台阶掌子面挤出位移有明显影响,掌子面挤出位移增大34.7mm,涨幅为16.2%。渗流-应力耦合条件下初期支护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出现在隧道拱脚处,比非耦合时增大0.42Mpa;渗流作用对锚杆受力状态和受力大小影响不明显。富水黄土大断面隧道设置泄水洞,既可减小围岩水压力、改善开挖期间围岩的渗流场,也对隧道基底隆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王启庆[4](2017)在《西北沟壑下垫层N2红土釆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浅表层水(河流湖泊水、沟壑径流水、第四系砂层潜水等),是维系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生态层)的珍贵水源,是煤层开采水资源保护的主体。根据区域浅表层水含隔水层地质结构,西北煤田煤层覆岩之上广泛分布新近系N2红土,为浅表层水底部的直接隔水层或沟壑径流的下垫层,对浅表层水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键隔水层。因此,研究N2红土采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等,对西北保水采煤、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陕北神南矿区芦草沟流域为研究背景,沟壑下垫层N2红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N2红土区域分布特征、基本物理-水理-力学性基础上,采用室内试验测试、现场原位测试、数值模拟、物理相似模拟、理论分析及野外地质调查等,对N2红土不同程度采动破坏特征及其隔水性能时效性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揭示了沟壑下垫层N2红土采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取得如下成果:(1)测试分析了N2红土地质组成及工程地质性质。N2红土是一种区域性土,由粉质粘土、粘土组成,夹有多条褐红色团块状粘土,富含不规则的钙质结核,呈层状或星散状分布,结构面上覆有铁锰质薄膜。N2红土天然可塑、硬塑至坚硬,粘土矿物中亲水性矿物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含量高,亲水性强,具有较强的膨胀性,天然情况下N2红土渗透性等级属弱透水微透水,隔水性能良好。(2)提出了沟壑下垫层N2红土三种釆动破坏类型:垮塌型、裂缝型和沉降型,阐释了三种破坏类型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研究区N2红土釆动破坏特征,研究区煤层开采导水裂缝带普遍发育到N2红土层,其破坏主要包括裂缝型和沉降型两种类型。(3)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研究区采动水害划分为四个区,即突水溃砂区、突水区、渗漏区及安全区,研究区内突水区分布面积较大,约占整个面积的50%。通过对研究区斜坡稳定性的评价,结合釆动水害评价结果分析,认为研究区东北的突水溃砂区斜坡失稳现象相对较少,提供沙源量较少,因此工作面开采虽会发生突水溃砂灾害,但灾害会以突水为主,溃砂量有限;而东南部突水溃砂区的斜坡失稳较为严重,能为突水溃砂提供足够沙源量。(4)通过三轴卸载渗透试验及钻孔压水试验结果分析,釆动沉降N2红土虽无宏观贯通性裂缝,但受釆动影响(存在微观采动裂隙)隔水性有不同程度下降,渗透系数增加约1个数量级,渗透性等级由天然微透水弱透水变为弱透水中等透水。通过三轴蠕变试验,研究了釆动沉降N2红土在应力恢复过程中发生蠕变变形、渗透性变化的过程,得到釆动沉降N2红土随采后应力恢复蠕变特性呈非线性幂函数型;釆动沉降N2红土渗透性随采后应力恢复逐渐变小,与应力水平(埋深)呈幂指函数关系。(5)研制了水土相互作用突水过程模拟试验装置,进行了釆动裂缝N2红土水土相互作用突水过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釆动裂缝N2红土,在突水过程中,因水土相互作用较剧烈、且膨胀性强,贯通性裂缝伴随突水过程逐渐闭合,渗透性等级由强透水逐渐变为中等透水,其完全受损的隔水性能也呈现逐渐恢复的趋势。(6)通过分析采动破坏N2红土渗透性演化特征,将研究区水害划分为:突水溃砂区、突水高危险区、突水低危险区、高渗漏区、低渗漏区及安全区。其中,受釆动破坏N2红土渗透性演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为突水低危险区和低渗漏区,表现为突水低危险区前期突水量大但衰减快,低渗漏区前期渗漏明显,后期水位降幅减小甚至有所恢复。

穆家伟[5](2017)在《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群落土壤蒸发动态研究》文中指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植物成活及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土壤蒸发作为水分的无效损失,应予以重视。本研究通过2012-2014年生长季使用微型蒸渗仪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沙柳(Salix psammophila)群落和流动沙地的的土壤蒸发进行观测,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对比了水面蒸发和蒸散发与土壤蒸发的关系,旨在探究土壤蒸发规律及主要限制因子,分析植被下土壤蒸发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蒸发在不同时间尺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日尺度上,土壤蒸发量波动幅度较大,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日土壤蒸发量波动要高于流动沙地。研究期间,油蒿群落、沙柳群落和流动沙地生长季(5-10月)日平均土壤蒸发量分别为0.40 mm、0.42 mm、0.31 mm。在季节尺度上,5月和10月土壤蒸发较低,7-9月土壤蒸发达到最大值。年际尺度上,土壤蒸发存在年际变异,2013年土壤蒸发显着高于2012年和2014年。此外,完全展叶期土壤蒸发量最大,但土壤蒸发占蒸散发比重较低。2012-2014年整个生长季土壤蒸发占蒸散发比重分别为12.85%、21.29%和19.49%,8月土壤蒸发所占比例达到最低(12.58%),10月土壤蒸发所占比例最高(29.42%)。(2)各气象及土壤因子对土壤蒸发影响效果不同。气象因子中,风速和空气温湿度对土壤蒸发无显着影响,太阳辐射与土壤蒸发有一定的相关性,降雨对土壤蒸发影响最大。对于>5 mm的降雨事件,降雨4天后,土壤蒸发基本恢复到降雨前的水平;对于1-5 mm的降雨事件,降雨2天后,土壤蒸发基本恢复到降雨前水平。不同的降雨格局对土壤蒸发具有显着的影响,高频次、小雨量的降雨事件更有利于土壤水分的蒸发。研究期间,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占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24.19%、26.59%和18.26%。土壤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10 cm和30cm的土壤温度对土壤蒸发无显着影响。此外,非干旱期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有显着的相关性,且流动沙地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拟合效果最好。土壤水分是限制研究区土壤蒸发的最主要因素。(3)研究期间,植被群落内土壤蒸发显着高于流动沙地土壤蒸发,且在非干早期差异最为显着。非干旱期植被群落内土壤蒸发最大可高出流动沙地土壤蒸发210%。群落内土壤蒸发增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植被恢复后土壤机械组成发生变化导致的。植被群落内粘粒和粉粒含量显着高于流动沙地,土壤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潘永芳[6](2015)在《庆阳市黄土丘陵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地表水资源很短缺,为了满足生活、生产用水,强行超量或盲目开采地下水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地区地下水被超量开采而无法恢复原有平衡,而这种现象在煤炭开采地区更为突出。庆阳市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炭资源与生产基地,而庆阳又是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因此加强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对庆阳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庆阳市煤炭基地5个矿区的井田为主要研究区,在大量收集以往煤田地质勘探与相关矿井地质资料和编图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水文地质条件及首采煤层的赋存特征,从地下水环境的水质、水量、水文地质环境方面分析了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环境的影响。根据庆阳市域由南到北的地质构造特点,煤层的开采采空高度在12m左右,造成的地表沉陷在9-20m;通过主要研究区域各井田煤层开采“两带”(导水裂隙带和冒落带)高度《规程》和《规范》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两带”发育高度及首采煤层至主要含水层的间距,认为所研究井田的大部分地区煤层开采对第四系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影响不大,而下白垩统砂岩、砂砾岩裂隙承压含水层会被导水裂隙带贯通,其富水性好,水位较高,会导致矿井充水,煤炭开采对该含水层的影响最大。结合煤层开采对地下水径流、补给、排泄条件的影响分析,进行主要研究区煤层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程度的预测分析,提出减缓煤炭开采活动对庆阳地下水资源影响的建议与对策。

陈建生,刘震,刘晓艳[7](2013)在《深循环地下水维系黄土高原风尘颗粒连续沉积》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试验表明,降水在入渗过程中受到了蒸发作用,并未入渗到潜水,土壤水中的氘氧同位素与地下水相近,这表明土壤水主要来自于地下水。外源水是黄土高原发源的河流、湖泊的主要补给源,当地的降水仅在汛期补给河流与湖泊。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地区地下水的分水岭与基底断裂带的分布基本上重合,这暗示着地下水可能来自于基底断裂带,通过基底断裂带上涌的深循环地下水将风尘颗粒粘滞成颗粒团,形成了连续的风尘堆积,深循环的地下水成为维系风尘颗粒在黄土高原连续沉积的必要条件。分析黄土中CaCO3的物质不平衡和钙结核内部无生长层理以及碳氧同位素表现出高度均一性特征,得出黄土中的次生碳酸盐矿物也是由上涌地下水携带来的,并非大气降水入渗造成。调查发现,黄土塬规模的大小与塬轴对称中心钻孔的涌水量成正比关系,表明黄土塬风尘颗粒以对称形式沿着断裂连续地堆积,涌水量越大,所粘聚的风尘颗粒越多,塬的面积也越大,涌水量较小的断裂只能形成墚或峁结构。

李涛[8](2012)在《陕北煤炭大规模开采含隔水层结构变异及水资源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北部煤炭资源总体埋藏浅、厚度大、储量丰富,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整体匮乏、生态环境脆弱,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战略西移加快,煤炭资源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显。本文以毛乌素沙漠东缘与黄土高原接壤地带的陕北神南矿区为例,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勘探和原位测试、室内实验、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岩土力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分析计算等手段,研究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受采动影响的变化,浅埋大规模煤炭开采含隔水层结构变异、类型划分、空间分布及其对水循环的动态影响,提出利用采空区储水供水的“保水采煤”等技术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大量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测试,查明了神南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赋存现状,认为神南矿区有较丰富的砂层潜水常年稳定补给地表水,为矿区生态用水的主要水源,形成了干旱矿区珍惜的“砂层潜水补给——沟网”生态环境,是“保水采煤”的主要保护对象。(2)通过室内变水头渗透、X衍射、膨胀性、三轴渗透、原位双环注水、钻孔压(注)水等试验结合土体微观结构,阐释了煤层回采前后砂层潜水下伏离石组黄土和保德组红土渗透性及采动变异特征。揭示了煤层回采前,离石黄土和保德红土是砂层潜水的相对隔水层,为“保水采煤”的关键。基于离石黄土和保德红土受不同采动影响程度下(裂隙贯通区、边缘拉张区、中部压实区、整体移动区)隔水性及破坏后可逐渐恢复特性,提出矿区内受采动影响,整体隔水土层残余厚度40m为保持对砂层潜水隔水性的阈值。(3)从导水裂隙、地表拉伸裂隙及开采沉陷三个方面量化分析了含隔水层结构采动变异受控因素。将含隔水层结构采动变异划分为三类,即渗漏变异、越流变异及沉降变异,并进一步将越流变异分为超限越流变异和有限越流变异,将沉降变异分为超限沉降变异和有限沉降变异,分析了不同采动含隔水层结构变异类型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意义,认为渗漏变异和超限越流变异主要造成砂层潜水的漏失,有限越流变异和有限沉降变异主要造成潜水位波动,超限沉降变异主要造成砂层潜水侧向补给受阻而逐渐干涸。(4)采用固液耦合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和地下水动力学,分析了含隔水层结构采动有限沉降变异对砂层潜水位动态影响机制,提出有限沉降变异和有限越流变异条件下砂层潜水下降及动态恢复过程的历时计算方法,认为区内有限沉降变异条件下1a时间砂层潜水位可基本恢复,得到开采实践的初步验证,并给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响应特征及防治措施。(5)在分析含隔水层结构采动渗漏变异和超限越流变异条件下各类水资源循环过程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空区储水水资源形成条件、储水特性和采空区储水量的极限及动态历时过程,提出利用采空区储水供水的“保水采煤”新模式,并通过实践检验其在技术、经济及生态上的可行性。(6)基于不同采动含隔水层结构变异类型的水文地质特征,评价了神南矿区首采煤层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预测了“十二五”末矿区水资源分布,提出了适宜的“保水采煤”技术措施,初步实现了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协调开采。

贾冰[9](2010)在《陇东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水环境演化特征及石油开发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宝贵资源,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庆阳石油工业产区,伴随经济和工业高速发展,水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被污染恶化的现象严重。因此科学的研究石油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特征、机理以及演化规律,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水资源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析陇东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气候特征、石油开发与污染物排放特征,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定性定量揭示马莲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特征与演化过程,探讨以石油开发为核心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对水资源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地表水水质总体上从北向西南矿化度逐渐降低,TDS为390-7965mg/L,在山城乡至庆城出境范围内各离子变化均较为剧烈,模糊数学评价结果表明西峰王湾和韩家湾大桥水质最差,2000年以前,石油类及金属类污染物较为明显,2000年以后,石油类及金属类污染物明显下降,COD及高锰酸钾指数明显增高。地下水TDS从北部环县自来水公司的3544mg/L,过渡到西南部显胜附近的最低值230mg/L,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环县SO42-.HCO3--Na+-Ca2+型过渡到庆城Cl--HCO3--Na+-Ca2+型,最后到董志塬HCO3--Ca2+-Na+型。在董志塬上,各离子规律不明显,离子含量均较低,在庆城和环县范围内,除HCO3-外,其余离子均随着Cl-增大而增大,白云石和石膏、文石大量溶解进入溶液,硬石膏沉淀离开溶液,表明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增强。而在董志塬地区除了硬石膏和岩盐外,文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其他物质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沉淀,并且释放出大量CO2气体:通过对马岭、华池、樊家川、西峰、庆阳地区北部三县污染历史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区内缺乏污水处理措施,污染历史较早,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多项监测指标超标,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当地生产生活。自1969年在庆阳县发现了工业性油流以来,大量的石油开采导致用水量大,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及浪费。董志塬为主要农业产区,大量使用化肥也对地下水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应当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石油开发管理和水资源动态监测,建立高效管理体制与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形成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体系。

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康锦辉,李亮[10](2009)在《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文中指出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在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发育。对黄土洞穴的基本类型进行了介绍;调查发现区域上黄土洞穴发育密度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指出黄土洞穴在不同深度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黄土洞穴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土洞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它也是黄土高原地下潜水藏一种重要的补给与排泄途径。

二、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潜水富水规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潜水富水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14C年龄(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与特征
    3.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离子分布
    3.3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3.4 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3.514C测年结果分析
4 结论

(2)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1.2.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2.3 灌区地下水环境
        1.2.4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1.2.5 关中平原地下水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2.4.1 地层系统
        2.4.2 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结构
第三章 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及成因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质量检验
    3.2 水样点分布情况
    3.3 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
        3.3.1 地下水化学类型统计
        3.3.2 基于GIS模型的水化学类型时空分布
    3.4 关中平原水化学组分来源及形成机理
        3.4.1 物质来源
        3.4.2 离子来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背景值的地下水化学演化
    4.1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概念
    4.2 水环境单元的划分
    4.3 研究方法
        4.3.1 非参数方法
        4.3.2 参数方法
    4.4 环境背景值
        4.4.1 数据统计特征
        4.4.2 环境背景值计算结果
        4.4.3 阈值的确定
    4.5 基于环境背景值的水化学演化规律
        4.5.1 空间特征
        4.5.2 时间特征
        4.5.3 背景水质评价
        4.5.4 污染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关中平原典型灌区地下水化学研究
    5.1 典型灌区的概况
        5.1.1 泾惠渠灌区
        5.1.2 宝羊灌区
    5.2 研究方法
        5.2.1 均衡区的确定
        5.2.2 地下水水均衡与盐分均衡原理
    5.3 典型灌区的水盐均衡
        5.3.1 泾惠渠灌区水盐均衡计算
        5.3.2 宝羊灌区水盐均衡计算
        5.3.3 泾惠渠灌区与宝羊灌区盐分均衡比较
    5.4 盐分差异影响因素
        5.4.1 地形地貌
        5.4.2 地质与水文地质因素
        5.4.3 均衡项盐分
        5.4.4 灌溉历史
    5.5 灌溉对地下水化学的影响
        5.5.1 灌区地下水的盐分迁移
        5.5.2 灌区氢氧同位素特征
    5.6 灌区水化学成分形成机制
        5.6.1 研究方法
        5.6.2 泾惠渠灌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6.3 宝羊灌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7 灌区地下水管理举措
    5.8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平原地下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6.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6.2 关中平原浅层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模型参数
        6.2.2 水质特征分析
        6.2.3 致癌风险评估
        6.2.4 非致癌风险评估
        6.2.5 基于Monte Carlo的不确定性分析
        6.2.6 敏感性分析
    6.3 基于健康风险的地下水质安全保障管理措施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黄土塬区围岩渗流特性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围岩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1.2.2 围岩渗流-应力场耦合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董志塬区隧道工程概况
    2.1 塬区隧道围岩地层分布特征
        2.1.1 塬区地层结构
        2.1.2 塬区地下水分布规律
    2.2 塬区隧道围岩工程特性
        2.2.1 软塑黄土隧道工程特性
        2.2.2 湿陷性黄土隧道工程特性
        2.2.3 红黏土隧道工程特性
        2.2.4 古土壤隧道工程特性
    2.3 测试断面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围岩含水率变化规律
    3.1 隧道围岩含水率现场测试技术
        3.1.1 围岩水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3.1.2 水分传感器的埋设安装
    3.2 不同隧道围岩含水率变化规律
        3.2.1 湿陷性黄土隧道围岩含水率变化规律
        3.2.2 软塑黄土隧道围岩含水率变化规律
        3.2.3 红黏土隧道围岩含水率变化规律
        3.2.4 古土壤隧道围岩含水率变化规律
    3.3 渗流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3.3.1 渗流对黄土隧道稳定性影响
        3.3.2 渗流对红黏土隧道稳定性影响
        3.3.3 渗流对古土壤隧道稳定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
    4.1 钢拱架受力特征分析
        4.1.1 钢拱架表面应变计安装
        4.1.2 钢拱架应力分析
    4.2 围岩与初支土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4.2.1 围岩土压力盒埋设
        4.2.2 湿陷性黄土围岩压力规律分析
        4.2.3 软塑黄土围岩压力规律分析
        4.2.4 红黏土围岩压力规律分析
        4.2.5 古土壤围岩压力规律分析
    4.3 隧道拱顶沉降变形分析
    4.4 降雨影响浅埋隧道地表沉降变形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隧道围岩力学及渗流基本理论
    5.1 隧道围岩力学基本理论
        5.1.1 隧道结构计算的有限元法
        5.1.2 岩土体本构模型
        5.1.3 隧道开挖效应及围岩压力
    5.2 黄土隧道围岩渗流基本理论
        5.2.1 孔隙介质渗流及达西定律
        5.2.2 渗流场的连续性方程
        5.2.3 渗流场的边界条件
    5.3 围岩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理论
        5.3.1 围岩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机制
        5.3.2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影响
        5.3.3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渗流-应力耦合数值模拟分析
    6.1 隧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1.1 隧道模型简介
        6.1.2 模型参数的选取
        6.1.3 模拟施工步序
    6.2 隧道稳定性对比分析
        6.2.1 围岩开挖后渗流场分析
        6.2.2 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分析
        6.2.3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6.3 不同岩性隧道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6.3.1 孔隙水压分布分析
        6.3.2 拱顶沉降位移分析
    6.4 设置泄水洞的隧道优化施工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西北沟壑下垫层N2红土釆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N_2红土地质组成及工程地质性质
    3.1 N_2红土分布特征
    3.2 沉积特征、物质组成
    3.3 工程地质性质
    3.4 本章小结
4 沟壑下垫层N_2红土釆动破坏特征及覆岩移动规律
    4.1 煤层釆动上覆岩土层“三带”基本概念
    4.2 沟壑下垫层N_2红土釆动破坏类型
    4.3 沟壑区釆动覆岩及N_2红土破坏相似模拟试验
    4.4 沟壑区(近)浅埋煤层开采N_2红土破坏数值模拟
    4.5 沟壑下垫层N_2红土釆动破坏现场探测
    4.6 本章小结
5 沟壑区釆动灾害评价
    5.1 沟壑径流下釆动水害评价
    5.2 沟壑区斜坡稳定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釆动破坏N_2红土渗透性演化及时效性灾害分区
    6.1 釆动沉降N_2红土隔水性变化试验研究
    6.2 釆动裂缝N_2红土水土相互作用突水过程模拟试验研究
    6.3 沟壑径流下采后时效性演化灾害分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性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群落土壤蒸发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蒸发测定方法
        1.2.2 土壤蒸发的物理机理及过程
        1.2.3 土壤蒸发影响因子分析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与土壤
    2.3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蒸发测定方法
        3.2.2 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及流动沙地土壤蒸发样地布设
        3.2.3 植被冠层对土壤蒸发的影响观测
        3.2.4 环境因子测定
        3.2.5 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
4 不同时间尺度土壤蒸发变化规律
    4.1 2012-2015年气象因子动态
    4.2 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日变化
    4.3 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季节及年际变异
    4.4 干旱期和非干旱期土壤蒸发对比
    4.5 不同物候期土壤蒸发对比
    4.6 2012-2014年土壤蒸发占蒸散发比重
    4.7 小结
5 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影响因素分析
    5.1 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2 气象因子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3 降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4 水面蒸发与土壤蒸发的关系
    5.5 小结
6 植被群落内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对比分析
    6.1 植被群落内及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对比
    6.2 植被冠层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6.3 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庆阳市黄土丘陵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点
    2.1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2.2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2.3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水文地质的影响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气象与水文
        3.2.1 气象
        3.2.2 地表水系与径流特征
    3.3 地层与构造
        3.3.1 地层及岩性
        3.3.2 构造
    3.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4.1 含水岩组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
        3.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 研究区各井田的煤层赋存特征分析
    4.1 矿区划分
    4.2 各矿区煤田概况
        4.2.1 甜水堡煤矿二号井
        4.2.2 刘园子煤矿
        4.2.3 新庄煤矿
        4.2.4 核桃峪煤矿
    4.3 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4.3.1 甜水堡煤矿二号井
        4.3.2 刘园子煤矿
        4.3.3 新庄煤矿
        4.3.4 核桃峪煤矿
5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1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
        5.1.1 地下水环境相关污染及开发利用现状
        5.1.2 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
        5.1.3 地下水水质现状
        5.1.4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5.2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影响分析
        5.2.1 地表沉陷对地下水的影响
        5.2.2 井下疏排水对地下水的影响
        5.2.3 采煤过程中固废排放对地下水的影响
    5.3 煤炭开采对含水层的影响
        5.3.1 导水裂隙带的高度预测
        5.3.2 煤炭开采对各含水层的影响分析
    5.4 采煤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
        5.4.1 地下水均衡计算
        5.4.2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5.5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5.1 矿井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5.2 煤矸石淋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6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致谢

(7)深循环地下水维系黄土高原风尘颗粒连续沉积(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研究概况
2 维系黄土高原连续堆积的水源研究
    2.1 黄土高原的降水入渗研究
    2.2 黄土高原泉水、井水、河水与降水之间的关系
    2.3 黄土高原地下水分水岭与断裂带有关
3 讨论
    3.1 黄土高原CaCO3不平衡
    3.2 黄土钙结核中的13C和18O关系
    3.3 黄土塬面积与涌水量之间的关系
    3.4 黄土高原塬、墚、峁的形成机制
4 结论

(8)陕北煤炭大规模开采含隔水层结构变异及水资源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赋存现状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4 研究区水资源分布现状
    2.5 “砂层潜水补给——沟网”生态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关键隔水土层采动变异特征分析
    3.1 隔水土层基本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
    3.2 粘土矿物成分及膨胀性分析
    3.3 粘性土采动前后现场压水试验
    3.4 粘性土三轴加卸载渗透试验
    3.5 粘性土层采动变异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采动覆岩(土)破坏及含隔水层结构变异分类
    4.1 (近)浅埋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规律
    4.2 (近)浅埋煤层地表拉伸裂隙发育深度规律
    4.3 (近)浅埋煤层开采沉陷规律
    4.4 含隔水层结构采动变异分类
    4.5 本章小结
5 水资源波动区潜水位动态演化分析
    5.1 水资源波动区潜水位动态演化物理模拟分析
    5.2 水资源波动区潜水位恢复泰斯模型分析
    5.3 水资源波动区潜水位现场实测分析
    5.4 潜水资源波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5.5 本章小结
6 水资源漏失区采空区储水动态演化分析
    6.1 采空区储水的提出
    6.2 采空区储水水源地形成机理及储水特征分析
    6.3 采空区储水水资源动态演化分析
    6.4 采空区储水利用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神南矿区煤炭开采水资源影响分区及保水技术措施
    7.1 神南矿区水资源影响分区
    7.2 神南矿区“保水采煤”技术措施
    7.3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性工作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陇东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水环境演化特征及石油开发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经济状况
    2.5 地质条件
    2.6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地表水环境与污染规律
    3.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3.2 地表水污染现状与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3.3 地表水污染与环境演化过程
第四章 地下水环境与污染规律
    4.1 地下水水化学
    4.2 地下水水化学形成的机制分析
    4.3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模拟
    4.4 地下水污染
第五章 石油开发与污染物排放特征
    5.1 陇东石油开发概况
    5.2 油田资源评价
    5.3 污染物排放状况
    5.4 非正常排放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5.5 地方企业工业污染
    5.6 生活污染源
    5.7 农业污染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参与项目与发表论文
致谢

(10)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黄土洞穴基本类型及分布特征
    1.1 黄土洞穴基本类型
    1.2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洞穴分布特征
2 黄土洞穴的水文地质意义
    2.1 黄土洞穴的汇水作用
    2.2 地下水藏的补排途径
3 黄土洞穴的危害
4 结 论

四、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潜水富水规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14C年龄[J]. 凌新颖,马金珠,陈沛源,于海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2]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D]. 高燕燕. 长安大学, 2020
  • [3]黄土塬区围岩渗流特性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 罗浩洋.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4]西北沟壑下垫层N2红土釆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研究[D]. 王启庆.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5]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群落土壤蒸发动态研究[D]. 穆家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6]庆阳市黄土丘陵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D]. 潘永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7]深循环地下水维系黄土高原风尘颗粒连续沉积[J]. 陈建生,刘震,刘晓艳. 地质学报, 2013(02)
  • [8]陕北煤炭大规模开采含隔水层结构变异及水资源动态研究[D]. 李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9]陇东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水环境演化特征及石油开发影响研究[D]. 贾冰. 兰州大学, 2010(11)
  • [10]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J]. 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康锦辉,李亮.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水富水规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