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彬彬[1](2021)在《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6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500亿美元产品施加关税,与美国形成竞争的制造业行业征税覆盖率超过70%,其中劳动密集型及高技术行业为重点制裁对象。现有文献分析,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主要集中于遏制中国新兴产业发展,解决美国的国内就业问题等。鲜有文章以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变化为切入点来分析中美经贸摩擦的形成乃至激化,最终引致贸易战。由于中美制造业贸易结构由产业结构决定,因此,本文以贸易背后的产业为视角,考察中美制造业产业之间的互动规律,探讨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变化与经贸摩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二者的逻辑关联,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议。对中美制造业经贸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从中美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与结构来看,2000-2018年,中美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发展迅速,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顺差呈现增长趋势。2000-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集中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领域,美国竞争优势集中于高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2010年后,中国制造业商品结构发生“质”变,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在保持对美国的出口占比的同时,呈现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扩展的趋势,世界对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依存度增加。从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规模与结构来看,1980-2000年,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尚未形成规模。2000-2008年,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单向性趋势,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流量增速波动较小。2010-2018年,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拓展,但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比重较低,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由单向性向双向性趋势转变。对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分析。首先,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的基础来看,通过构建制造业产业同构性指数,发现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性明显,互补性较强,直接替代或竞争的领域有限,这种差异性源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部构成差异及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次,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的条件来看,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通过传统制造业产业转移效应、新兴制造业产业促进效应来影响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变迁,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时,通过技术外溢效应、资本积累效应、贸易互补效应、推动中美贸易逆差的产生。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以垂直型产业分工为主,美国贸易条件整体优于中国。其次,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TCI)、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对中美贸易中的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2000-2008年,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强,其中,互补性强的行业集中于纺织品、鞋靴制品、家具制品、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飞机、航空器、电子精密仪器设备及其零部件等劳动密集型及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此阶段,贸易增量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2009-2018年,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减弱,互补性趋势下降的行业集中于纺织、服装及皮革业、木材加工(家具除外)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以及家具制品和其他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此阶段,贸易增量的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类型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最后,基于全球化互补效应背景下,由于中美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的不同,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产业跨国转移的及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而推进,并促进中美经济快速发展。对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分析。首先,从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的基础来看,构建产业结构同构性指数,发现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性趋势出现,且与德美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性趋势接近。这种趋同趋势体现在中美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变化上,2010年后,中美制造业在高技术领域重合度上升,与美国多行业构成竞争与潜在竞争关系。其次,从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的条件来看,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通过竞争效应、市场集中效应来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同时,促进东道国与投资国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制造业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再次,通过显示性相对比较优势指数(VRCA)、Michaely波动指数(MI)、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对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进行实证分析。2000-2009年,中美制造业贸易整体以互补性为主,高技术行业贸易竞争性趋势微弱。2010-2018年,中美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木材加工(家具除外)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中低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金属制品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等具备竞争性,同时,在原本不具备竞争性的高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如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高速列车和轨道车辆制造)、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少数化工产品制造业(核反应堆)、少数机械设备制造业(机械器具)也与美国形成竞争与潜在竞争关系,中美制造业在高技术行业中竞争性趋势出现。最后,中美贸易中的制造业产业竞争性是在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规模逐年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贸易发展迅速、制造业全球进出口地位提高,全球原材料市场竞争激烈,国际产业结构日益趋同化,中美进入技术竞争新阶段中实现的。对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形成机理与成因分析。首先,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贸易摩擦的形成机理来看,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引发经贸摩擦根源在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要素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资源,对于规模经济不变且受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产业,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反而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同时资源与环境要素成本也随之增加,此时,生产成本大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中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性不断增强,冲击到了美国国内相关企业市场份额,造成利益分配不平衡。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引发经贸摩擦升级根源在于,当发展中国家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保留产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会造成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制造业经济体量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停滞导致生产率出现瓶颈,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带来的收益小于份额缩小的损失,此时两国进入“冲突”区,保留产业处于竞争状态,互补互利趋势发生变化。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成因来看,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TFP增长率高于美国,中美技术竞争进入新阶段。同时,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质”变,由组装加工产品向高技术产品转移,高技术出口产品复杂度提高,出口地区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扩展,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业中高与高技术制造业产品贸易依存度增加,冲击了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垄断局面,互补互利趋势发生变化,经贸摩擦不断升级。虽然,美国一直处于制造业贸易逆差,但中美贸易不平衡不仅来源于美国贸易逆差同时还有跨国公司利润的贡献。同时,中美商务部在统计出口贸易价格的方式与转口贸易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对货物贸易的统计高估了中国的贸易顺差。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表现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产业成为实施“双反”调查主要对象,中美经贸摩擦由劳动力密集转向科技密集领域,贸易保护措施向高端制造升级。同时,美国加大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投资限制,中兴、华为等高技术制造企业成为贸易制裁的重点对象。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基于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从政府和企业层面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应对策略。
黄海蓉[2](2021)在《新形势下紫罗兰家纺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衰退,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新形势下,家纺企业面临物流不通畅、企业员工不到位、库存积压资金难回笼等恢复行业发展的困难及疫情过后企业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南通紫罗兰家纺为例,分析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形势下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的转变,通过紫罗兰家纺的产品特色,精准实施市场定位,寻求一条适合企业快速发展的营销之路。本文以国内外营销策略的概念为理论支撑,研究家纺公司在非常态下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策略,通过PEST、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对紫罗兰家纺的内、外部营销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方法权衡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找准紫罗兰家纺科技型的定位,基于4P营销理论在紫罗兰家纺现有营销策略上发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的问题,鉴于新形势下市场的变化,对4P营销组合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希望紫罗兰家纺在疫情之下找到拐点,迅速攀升。也希望本文的某些观点能给其他疫情下的公司带来帮助。
安蕾[3](2020)在《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是各级政府和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的动力: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大规模投资、大量新增劳动力及效率的提高都对过去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05年前后,这些支撑高速经济增长的因素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贯穿宏观调控全过程的主线。国际上定量研究经济结构问题的主流方法是矩阵代数衍生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两种。但目前研制出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主要是用于研究不同时期“生产性固定资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极少。本文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出发,提出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框架结构,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19872017年投入产出基本表及延长表,研制出涵盖31个年份、30个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在表的编制方法上有所创新,并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完善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理论,丰富了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并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本文所做的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推算出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采用标准RAS法,借助R语言软件自动化编表过程,得到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缺失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与13张统一表式结构的“收集表”,共同构成覆盖国民经济30个产品部门的31张连续年份“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完善研究的基础数据。第二,研制连续年份“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采用目前常用的方法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部分年度、部分部门的增加值指标易出现负值。为此,本文在现有可比表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首先,基于国家现有统计数据,整理出“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及“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构建“19872017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2002年=100)”,并按照常用方法编制得到“初始可比表”;然后,借鉴RAS法的思想,提出采用“迭代法”调整“初始可比表”的具体步骤;最终,研制出较为符合经济实际且误差较小的连续年份、30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为后续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奠定基础,并为本文应用部分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数据支撑。第三,完善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框架,并研制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目前鲜有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从年度表“前一年度的产品生产不能消耗后来年度生产产品”的基本性质出发,引入投资分配系数,内生化外生变量,并通过模型的运行,采取一定的方法将不同年度的静态投入产出模型“链接”起来,使过去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考察一个时间序列上资本投入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为后续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是本文研究的核心:(1)明确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链接变量,给出各象限具体分配基数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等理论,选取静态投入产出表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作为链接年度间联系的经济变量;其次,研究链接变量与以后年份的具体联系,需根据其构成项目作为资本积累属性上的差异,确定链接变量在年度表中各象限的具体分配基数。本文剥离出“存货增加”中的生产性部分,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之和作为“生产性投资”(第I象限分配基数),不再用于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只在第I象限中间使用之后年份中长期内的年度间、部门层面逐步进行分解,而存货增加指标余下的部分则作为“非生产性投资”(第II象限分配基数),在年度表最终使用后面年度短期内进行分解,分配未完额作为各期结余,放入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中设置的“生产性投资余额”、“存货增加余额”栏。(2)提出“新流量分解三步法”解决年度表第I象限上三角形分块矩阵的流量分解问题:第一步,采用“累计比较法”估计各年度分行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投资时滞,并结合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及实际生产情况,综合确定分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年度表中的分配年限;第二步,从资本的效能变化角度提出“二项分布折旧理论”,计算各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各年度的投资分配系数、年分摊额,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步,采用结构法从实际使用角度将各年度生产性投资额在年度表的部门层面进行分解。(3)研制出“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时间跨度较长,部门分类较多,目前尚无该方面的编制实例,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后续应用研究奠定数据基础。第四,利用前文研制的连续时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由浅入深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对过去30余年,我国国民经济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和价值运动过程中总量与结构演变情况、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假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性、对产出的影响是相对长期的,试图把传统对经济增长的认识转变到本文的思路下,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面板生产函数模型,对各部门前期“累计投入”如何影响当期产出、变化趋势如何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开展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相关成果为我国结构改革问题提供了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近几年我国总量指标表现不佳,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部门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可期。总体上,19872017年期间,总量指标呈现先增后减态势,19871990年、19962000年及近期三个时间段,各总量指标低于全期平均水平;产业上,研究期间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生产活动,各项指标与总体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战场;产品部门上,近几年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的粗放型产品部门向信息化带动的集约型产品部门演变。(2)基于投入产出表纵向反映生产的投入来源、需求消耗情况,行向反映产出的分配去向、供给使用情况的特点,对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需求角度,随着我国行业分工的逐步细化,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的资本有机构成及服务化程度逐年上升,但各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情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期间30个部门中有14个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比上升,而大多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部门则出现单位产品的物耗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部门对自身的消耗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增加了对第三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但对第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在不断减少;下游终端类行业所需中间投入比重大、品种多,需求波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如果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刺激其生产能力可以加速经济增长,可给予重点扶持。供给角度,一方面,研究期间我国总产出内中间使用合计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只有少部分直接作为最终产品分配使用,绝大多数又进入其下游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参与更高水平的生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特征日益明显。最终消费总量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从传统实物消费为主,发展为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且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由传统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产品转型。另外,中上游能源、原材料部门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部门单位最初投入对国民经济整体的供给推动能力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类部门通常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短板,极易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提高此类部门的生产供应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点;而对社会的供给推动作用不断减弱的几个部门,社会对其投入需求实际是在减少的,需要预防产能过剩等问题。(3)利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面板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资本投入”指标的刻画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区分资本存量的“财富属性”与“生产属性”,考虑各部门投资时滞,从年度表中整理各年使用的之前年份资本积累及当期提供的“生产性投资”数据,得到“生产性资本累计”作为“资本投入”的代理指标,构建我国19872017年产品部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投入在各部门中的配置也在不断优化,投资的重心由农业、低端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另外,我国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效率系数既受产品部门层面个体影响,又随年份变化存在显着差异,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及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则受产品部门结构变化的影响显着。
周金凯[4](2019)在《产业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结构性冲击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经贸关系更是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中美贸易总额不断增长的同时,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中美贸易发展和失衡问题并存,但贸易失衡问题更为敏感突出。特朗普执政后,尤其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并试图通过单边主义政策加以解决。中美对于贸易失衡问题的共识与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方关系的未来走向。因此,深入研究中美贸易失衡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贸易逆差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总量概念,但贸易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层面,恰恰正是产业竞争对一国产业发展和就业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在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上,当前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的关注点多集中在贸易逆差这个总量概念上,以两国间产业竞争为视角的研究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产业层面上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究竟如何、这种竞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以及美国单纯以贸易逆差的表象作为其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忽略产业竞争因素,是否是实现其政治意图的一种有意为之等等,这些事关两国切身利益的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从产业视角研究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影响,不仅扩展了贸易失衡的理论研究,为中美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贸易格局战略提供政策制定、评估和改进依据。本文从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现状和原因入手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参考美国产业就业率、选举政治、中美贸易逆差程度和美国贸易救济措施等因素选定代表性产业,包括纺织业、塑料和橡胶业、金属制造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器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接下来,文章对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美国对华代表性产业的贸易逆差不断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其与中国全球代表性产业的贸易差额同步变化,二者的比重整体保持平稳,中美贸易逆差变化是相对的。究其原因,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主要是美方贸易统计数据高估、美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与贸易创造效应、中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深入分析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关系,本文分别利用贸易与就业、贸易与产出、贸易与工资的回归模型,通过贸易与利润关系的经验分析,研判中美贸易失衡是否对美国代表性产业构成结构性冲击。结果表明:中美贸易对美国代表性产业及其分类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产出、工资和利润的影响具有产业差异性,以正向影响为主,并未对美国代表性产业构成结构性冲击。因此,一直以来,美国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对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并非基于“产业严重受损”的事实。为了佐证实证分析结果,本文结合“232调查”的主要产品——钢铁和高新技术产品——苹果手机两个典型产业案例,详细剖析了中美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失衡的本质和中美钢铁贸易是否对美国钢铁产业构成竞争与冲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通过中美与日美对比分析,以历史事实阐释美国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是客观事实,还是有意为之。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时,美国以日美贸易失衡冲击其产业为由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要求减少双方贸易差额。当前中国与日本面临的情形看似一样,但二者却有本质不同,包括:贸易摩擦全面升级时中美与日美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日美产业结构以竞争为主,中美产业结构以互补为主;中国对美国出口企业涉及美国在华投资公司,日本对美出口企业主要是日本本土企业;日美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有意加强对华出口管制。结果表明:日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主导产业构成实质性冲击,这与中美贸易失衡有着本质不同。因此,美国大肆宣扬中美贸易失衡对其构成“产业冲击”即存在夸大其词,又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不论美国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是夸大其词,还是有意为之,其目的都是为制定和实施对华贸易政策服务。在中美贸易失衡、产业冲击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方面,美国产业界不仅鼓吹中美贸易失衡威胁国家产业安全,而且直接游说政府和国会,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因此,本文以美国产业界(企业和产业利益集团)的态度为联结,基于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影响,分析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本文通过对美国产业界的态度分析得出:一方面,在美国企业界中,传统“夕阳产业”企业,如钢铁业和纺织业,受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较重,是“中国产业冲击”言论的主要制造者。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美国跨国公司则很少关注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在产业利益集团中,主要关注中美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的是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如美国劳联-产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美国全国纺织产业委员会等。受益于贸易自由化的利益集团,如美国商会、美国商业圆桌会议等则很少提及中美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基于美国产业界的态度,本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经历了以“交往”为主向以“遏制”为主的转变。其中,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主要奉行以“交往”为主的对华贸易政策,中美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倾向奉行以“遏制”为主的对华贸易政策,中美经贸关系面临新的考验。这一转变与美国产业利益集团的态度变化密切相关,即长期以来,美国很难通过“贸易交往政策”全面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发展置于“美国规则”约束下。美国需要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改变现有局面,以求在中美战略竞争中进一步遏制中国发展,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话题正好成为美国实现其对华战略目标的托辞。综合本文分析,在中美贸易失衡的背景下,美国以“产业冲击”为由,对华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贸易政策,并非真的构筑在产业严重受损的事实基础上。美国有意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一方面为迎合利益集团的诉求,以服务于国内选举政治;另一方面旨在借机大肆炒作该问题,将中美贸易问题政治化,最大限度遏制中国发展,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最后,本文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加快中国产业升级、多措并举应对中美贸易失衡和防止中美金融战等建议。
董馨韵[5](2019)在《面料再造技法的探索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料再造”这一概念在纺织品设计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是纺织品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设计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面料再造已不单单只存在于纺织品设计中了,开始广泛的出现在服装、家具、首饰等设计产品中。了解现代面料再造的技术手段与艺术形象,是纺织品设计专业必备的一项基础技能。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分析并研究目前面料再造的常用手法与材料,基于此做面料再造的创新设计,分析现代设计产品市场中运用面料再造的行业与产品,进一步探究面料再造手段在设计市场中的运用。并且从美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产品的手段、材料、颜色、肌理效果等,整理出面料再造设计在设计产品中运用的理论依据。通过考察、分析、设计实践探索,为面料再造的创新提出建议。
刘凯琳,马磊,赵永霞[6](2019)在《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欧洲篇》文中研究指明纺织工业作为世界各国工业化先导产业,在解决就业、发展经济、促进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动能深刻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国家间的资源禀赋优势在发生明显变化,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美国、日本以及以意大利、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发达经济体在世界纺织供应链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品牌、零售、前沿技术等领域占据主导优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看清当下,方知未来。鉴于此,有必要对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格局进行梳理,审时度势,帮助行业发展理清思路、把握机遇。因本刊本期的"新年特稿"栏目已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权威深入的解读,故本系列专题主要以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包括欧洲发达经济体、美国、日本及发展中经济体,通过对其产业布局、市场环境、机制建设、发展趋势等进行盘点,期望能为中国纺织工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张荫楠,赵永霞[7](2018)在《航空航天用纺织品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科技创新模式探讨》文中认为引言Preface纺织工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支柱产业的地位,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纺织行业一直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突出,纺织行业逐渐被贴上了"夕阳行业"的标签,人们对纺织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等传统纺织业的特征之上。事实上,
王沛[8](2014)在《纺织品出口应紧跟全球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据海关统计,2014年一季度,我国共出口纺织原料及制品57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7%。其中,天然纤维类产品出口4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5%;化纤及工业用纺织品类产品出口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服装及饰品类产品出口42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另外,第一季度我国纺织机械产品出口额为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欧美日仍是三大主要出口市场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天然纤维类产品主要
何柳[9](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提出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祝丽娟,许益,鲍韡韡,谢晓英[10](2009)在《2008年度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市场消费需求受到显着影响,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纺织行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外部需求显着减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短期内显着提高的用工成本和起伏动荡的原材料价格使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加
二、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与内涵 |
2.1.1 制造业产业 |
2.1.2 制造业产业互补性 |
2.1.3 制造业产业竞争性 |
2.1.4 经贸摩擦 |
2.2 产业互补性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 |
2.3 产业竞争性理论基础 |
2.3.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3.2 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
2.4 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与经贸摩擦关联理论基础 |
2.4.1 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关联理论 |
2.4.2 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形成理论 |
2.5 小结 |
第3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经贸规模与结构分析 |
3.1 制造业产业分类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1 制造业产业分类方法 |
3.1.2 数据来源 |
3.2 中美制造业产业对外贸易规模与结构 |
3.2.1 中美制造业产业对外贸易规模 |
3.2.2 中美制造业产业对外贸易结构 |
3.3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规模与结构分析 |
3.3.1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的规模 |
3.3.2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的结构 |
3.4 小结 |
第4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分析 |
4.1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的基础 |
4.1.1 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性的界定 |
4.1.2 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
4.2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的条件 |
4.2.1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关联效应 |
4.2.2 中美制造业产业贸易关联效应 |
4.3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的实证分析 |
4.3.1 中美制造业贸易互补性验证 |
4.3.2 中美制造业重点互补性行业案例分析 |
4.4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成因及作用 |
4.4.1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原因 |
4.4.2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的作用 |
4.5 小结 |
第5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分析 |
5.1 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的基础 |
5.1.1 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性界定 |
5.1.2 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性趋势的具体表现 |
5.2 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的条件 |
5.2.1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关联效应 |
5.2.2 中美制造业产业贸易关联效应 |
5.3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的实证分析 |
5.3.1 中美制造业贸易竞争性实证验证 |
5.3.2 中美制造业重点竞争与潜在竞争性行业案例分析 |
5.4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成因及发展趋势预测 |
5.4.1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原因 |
5.4.2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的发展趋势预测 |
5.5 小结 |
第6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机理与成因分析 |
6.1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的成因 |
6.1.1 中国因素 |
6.1.2 美国因素 |
6.2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机理 |
6.2.1 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看中美贸易不平衡 |
6.2.2 从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趋势看中美经贸摩擦 |
6.3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成因 |
6.3.1 中国制造业TFP增长率变化与中美技术竞争新阶段 |
6.3.2 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业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
6.3.3 中国对美制造业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质”变 |
6.3.4 中美贸易逆差争议 |
6.4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表现 |
6.4.1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核心产业成为“双反”调查主要对象 |
6.4.2 中美经贸摩擦由劳动力密集转向科技密集领域 |
6.4.3 美国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实施进口与投资限制 |
6.5 中美制造业经贸摩擦案例分析 |
6.5.1 中美纺织品经贸摩擦 |
6.5.2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
6.5.3 中美半导体贸易争端 |
6.5.4 中兴通讯两次贸易制裁 |
6.5.5 华为5G贸易制裁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金融危机前,中美制造业产业以互补性趋势为主 |
7.1.2 “再工业化”战略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减弱,竞争性趋势增强 |
7.1.3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是引发经贸摩擦升级的经济根源 |
7.2 基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应对建议 |
7.2.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7.2.2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新形势下紫罗兰家纺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2.1.1 家纺相关概念 |
2.1.2 市场营销概念 |
2.2 营销理论综述 |
2.2.1 STP理论 |
2.2.2 4p营销理论 |
2.3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3 新形势下紫罗兰家纺营销环境分析 |
3.1 紫罗兰家纺简介 |
3.2 新形势下家纺业的概况 |
3.3 紫罗兰家纺宏观环境分析 |
3.3.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与自然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4 紫罗兰家纺微观环境分析 |
3.4.1 竞争者分析 |
3.4.2 供应商分析 |
3.4.3 顾客分析 |
3.5 紫罗兰家纺SWOT分析 |
3.5.1 优势分析 |
3.5.2 劣势分析 |
3.5.3 机会分析 |
3.5.4 威胁分析 |
4 新形势下紫罗兰家纺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4.1 紫罗兰家纺目标市场战略分析 |
4.1.1 紫罗兰家纺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分析 |
4.1.2 目标市场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基于4p的营销组合策略的分析 |
4.2.1 产品策略分析 |
4.2.2 价格策略分析 |
4.2.3 渠道策略分析 |
4.2.4 促销策略分析 |
5 新形势下紫罗兰家纺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
5.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的建议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紫罗兰家纺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建议 |
5.2.1 产品策略优化建议 |
5.2.2 定价策略优化建议 |
5.2.3 渠道策略优化建议 |
5.2.4 促销策略优化建议 |
6 紫罗兰家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制度保障 |
6.2 完善激励机制 |
6.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4 打造企业强大凝聚力 |
6.5 加强企业人才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静态投入产出分析 |
二、动态投入产出分析 |
三、总量与结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文章结构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
第一节 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
一、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二、平衡关系 |
三、投入产出模型 |
第二节 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理论 |
一、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
二、投入产出补充表的编制方法 |
三、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
第三节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方法 |
一、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 |
二、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
三、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
第三章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第一节 中国1987~2017 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 |
一、编制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二、编制投入产出补充表 |
三、构建1987~2017 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 |
四、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第二节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模型的构建 |
一、第I、II象限分配基数的计算 |
二、第I象限流量的分解 |
三、第II、III象限的编制 |
四、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及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应用 |
第一节 1987~2017 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
一、总产出构成及变化分析 |
二、增加值构成及变化分析 |
三、部门关联特征变化分析 |
四、最终使用构成及变化分析 |
第二节 1987~2017 年中国产品部门生产函数估计 |
一、理论基础 |
二、数据情况 |
三、模型选择及估计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一、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
二、部门间关联变化情况 |
三、各部门投入产出关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中国1987~2017年30 部门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附录 B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研究项目 |
三、申请的专利或获奖情况 |
(4)产业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结构性冲击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美贸易失衡成因的研究 |
1.3.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 |
1.3.3 贸易失衡、产业冲击与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研究 |
1.3.4 现有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的取得及论文可行性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的取得及论文可行性 |
1.6 拟创新点 |
第2章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2.1 中美代表性产业的选取 |
2.1.1 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来自制造业 |
2.1.2 中美代表性产业的选取依据 |
2.2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现状 |
2.2.1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差额整体呈上升态势 |
2.2.2 中美产业贸易差额占中国全球同类贸易差额的比重保持平稳 |
2.3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
2.3.1 美方统计口径对中美贸易失衡程度存在严重高估 |
2.3.2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加剧了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 |
2.3.3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美国逐步下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结构性冲击的分析 |
3.1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产出的影响 |
3.1.1 美国代表性产业产出的现状 |
3.1.2 贸易与产出模型 |
3.1.3 实证分析 |
3.2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利润的影响 |
3.2.1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变化分析 |
3.2.2 美国代表性产业利润的变化分析 |
3.2.3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与产出利润的关系 |
3.3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就业的影响 |
3.3.1 美国代表性产业就业的现状 |
3.3.2 贸易与就业模型 |
3.3.3 实证分析 |
3.4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工资的影响 |
3.4.1 美国代表性产业工资的现状 |
3.4.2 贸易与工资模型 |
3.4.3 实证分析 |
3.5 中美贸易中的典型产业案例分析 |
3.5.1 中美钢铁贸易与产业竞争 |
3.5.2 iPhone手机全球价值链与中美贸易失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业冲击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与日美贸易失衡的对比分析 |
4.1 日美贸易摩擦的简要回顾 |
4.2 日美汽车产业贸易失衡与产业竞争 |
4.2.1 日美汽车贸易差额是双方贸易失衡的主要来源 |
4.2.2 日美汽车产业贸易以直接竞争为主 |
4.2.3 日美汽车产业竞争与“自愿出口限制” |
4.3 日美半导体产业贸易失衡与产业竞争 |
4.3.1 日美半导体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
4.3.2 日美半导体协定与美国竞争力的恢复 |
4.4 中美贸易失衡的本质异于日美贸易失衡 |
4.4.1 贸易摩擦全面升级时中日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 |
4.4.2 中日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不同 |
4.4.3 贸易失衡对美国产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不同 |
4.4.4 美国对于中日产品的需求程度不同 |
4.4.5 美国对中日的出口管制程度不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影响下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 |
5.1 美国产业界对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态度 |
5.1.1 美国企业界对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态度 |
5.1.2 产业利益集团对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态度 |
5.2 美国产业界态度影响下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 |
5.2.1 美国产业界影响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路径 |
5.2.2 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
5.2.3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
5.2.4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中美贸易失衡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
6.1.2 美国宣扬的“产业冲击”并非基于产业严重受损的事实 |
6.1.3 日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本质异于中美 |
6.1.4 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是美国对华贸易政治的托辞 |
6.2 政策建议 |
6.2.1 做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
6.2.2 积极应对美国以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为由制造的摩擦 |
6.2.3 做好应对美国金融战的准备 |
6.3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面料再造技法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面料再造在现代设计中的现状 |
第一节 简述面料再造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节 面料再造技法在现代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
一、面料再造广泛应用的原因 |
二、目前面料再造涉及的主要领域 |
第二章 面料再造技法的创作过程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面料再造产品的创作过程 |
一、确定设计主题 |
二、确定设计概念 |
三、主题概念的初步实现——单一技法的逐一尝试 |
四、设计成品的雏形——多种技法的组合创新 |
五、确定最终设计成品的呈现 |
第二节 面料再造技法的发展趋势 |
一、平面到立体、规律到无规律的表现形式 |
二、具体到抽象的内容 |
三、单一到多元的创造材料 |
四、手工到机器化的生产方式 |
五、单一到综合的创作技法 |
六、不断进步的创作理念 |
第三章 面料再造的多样性 |
第一节 面料再造多样性的意义 |
第二节 面料再造技法的多样性 |
一、传统的面料再造技法 |
二、新型的面料再造技法 |
第三节 面料再造材料的多样性 |
一、传统的面料再造材料 |
二、新型的面料再造材料 |
第四章 面料再造的设计实践 |
第一节 设计的灵感来源 |
第二节 设计的创作过程 |
一、确定设计主题 |
二、确定设计概念 |
三、主题概念的初步实现 |
四、设计成品的雏形 |
五、确定最终设计成品的呈现 |
第三节 设计目的与设计说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欧洲篇(论文提纲范文)
欧洲仍是全球纺织品生产与消费的中心之一 |
一、总体概况 |
二、一些国家的情况 |
1.法国 |
2.意大利 |
3.英国 |
4.西班牙 |
远见战略下的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 |
一、Textile ETP确定的创新方向 |
1.智能化、高性能材料 |
2.数字化加工 |
3.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二、欧洲主要国家的创新战略 |
1.德国 |
2.英国 |
3.法国 |
巩固传统优势, 培育竞争新优势 |
一、先进的装备制造业 |
二、积淀深厚、续领风尚的时尚品牌 |
三、产业用纺织品呈现先发优势 |
中小企业和人才培养为欧洲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
一、中小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二、成熟务实的教育体系帮助产业保持竞争优势 |
1.行业就业背景 |
2.人才培养模式 |
3.时尚与科技教育领域的优质资源 |
良好产业基础之上的国际性专业展会 |
对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
(7)航空航天用纺织品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科技创新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Preface |
纺织材料及纺织品在加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产业中的重要应用Th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of Textiles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Aerospace Industry |
1全球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航空航天用纺织材料及纺织品应用现状 |
3航空航天用纺织材料及纺织品新进展 |
3.1纳米材料助力航空航天器轻量化 |
3.1.1纳米纤维材料 |
3.1.2柔性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 |
3.2更耐环境的纺织材料助力太空探索 |
3.2.1碳/碳复合材料 |
3.2.2 3D碳纤维织物 |
3.3柔性纺织材料为航空航天器提供更多灵活性 |
3.3.1航天器结构中的柔性可展开纺织材料 |
3.3.2柔性充气式太空栖息地 |
3.4功能性、智能化纺织材料使太空生活更舒适 |
3.4.1更加轻便、灵活的舱外宇航服 |
3.4.2功能性、智能化的舱内宇航服 |
3.5光纤传感器提高航空航天器的性能和效率 |
技术转化促使为航空航天研发的高科技纺织品惠及民生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Promotes High-tech Textiles for Aerospace to Benefit People'sLivelihood |
1航空航天先进材料在户外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
1.1气凝胶用于极端环境及户外纺织品 |
1.2相变调温材料用于早产婴儿保健纺织品 |
2高性能织物及柔性复合材料在安全防护和建筑领域的应用 |
2.1高性能柔性复合材料在防弹防刺领域的应用 |
2.2高性能纤维织物及柔性复合材料在热防护领域的应用 |
2.3高性能纤维织物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3宇航服功能设计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 |
3.1宇航服液冷设计用于运动医疗和保健 |
3.2宇航服反压力设计用于血量减少性休克治疗 |
4纳米纤维水净化装置用于家庭实时水净化 |
国际先进航空航天产业的科技创新模式及趋势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 of Global Aerospace Industry |
1国际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格局 |
2发达航空航天业背后的机制保障和创新体系建设 |
2.1军民融合互动创新机制 |
2.1.1美国的中小企业创新激励计划 |
2.1.2欧盟的公私合作模式 (PPP) |
2.1.3英国的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
2.2航天技术转移使其价值最大化 |
2.2.1 NASA的技术转移机制 |
2.2.2 ESA的双向技术转移体系 |
2.3政府的有力组织和实施 |
2.4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 |
3新航天时代的商业主导 |
(8)纺织品出口应紧跟全球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欧美日仍是三大主要出口市场 |
全球纺织品发展趋势 |
纺织品再利用及循环利用的优势将持续 |
(9)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
小结 |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
小结 |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
小结 |
综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D]. 刘彬彬. 吉林大学, 2021
- [2]新形势下紫罗兰家纺营销策略的研究[D]. 黄海蓉.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3]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D]. 安蕾.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产业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结构性冲击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D]. 周金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面料再造技法的探索与研究[D]. 董馨韵. 苏州大学, 2019(04)
- [6]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欧洲篇[J]. 刘凯琳,马磊,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9(01)
- [7]航空航天用纺织品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科技创新模式探讨[J]. 张荫楠,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8(S1)
- [8]纺织品出口应紧跟全球发展趋势[J]. 王沛. 进出口经理人, 2014(06)
- [9]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 [10]2008年度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分析[A]. 祝丽娟,许益,鲍韡韡,谢晓英. 2009S/S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