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理论论文-孙喜贵

耗散理论论文-孙喜贵

导读:本文包含了耗散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全工程,煤与瓦斯突出,掘进速度,透气性系数

耗散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孙喜贵[1](2019)在《基于能量源-能量耗散理论的突出煤层最优掘进速度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山矿某工作面为例,对不同工作面掘进速度下的前方煤体内应力状态、煤体的透气性及瓦斯压力(或梯度)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各参数与距工作面距离的函数关系。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利用能量源-能量耗散理论对南山矿某工作面不同掘进速度下的突出危险性进行了判定,给出了安全合理的掘进方案,并取得了成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掘进速度的提高,前方煤体内的峰前区减小、应力集中系数增加、煤壁附近煤体透气性增强、高透气性区域减小、前方煤体内瓦斯压力梯度增加、低瓦斯压力(或低瓦斯含量)区域减小,煤层突出危险性增强。(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11期)

刘文博,张树光,李若木[2](2019)在《一种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岩石加速蠕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启动条件是分析蠕变全过程的难点问题,现有的西原体模型在描述岩石黏塑性阶段的加速蠕变特性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更好地描述岩石蠕变的全过程、划分蠕变的不同阶段和表征加速蠕变阶段的变形特性,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定义了加速蠕变启动的控制阈值,将Perzyna黏塑性模型引入西原体模型,由此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岩石加速蠕变本构模型,并且通过叁轴逐级加载蠕变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蠕变加载过程中的能耗和蠕变损伤主要来源于岩土类材料内部的内能变化,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和考虑蠕变速率变化构建的岩石加速蠕变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岩石黏弹塑性蠕变特性,不仅反映了岩石能量耗散与蠕变变化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突出了岩石的蠕变速率和蠕变应力状态对加速蠕变的影响;同时,该模型克服了传统的西原模型难以描述加速蠕变变形特征的缺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岩石的衰减和稳定蠕变阶段的蠕变特性;最后,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采用耗散率值来定义由稳定蠕变阶段转化为加速蠕变阶段的控制阈值是可行的,引入Perzyna黏塑性模型对改善西原体模型描述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变形特征是有效的,研究结果为分析蠕变变形全过程和划分蠕变变形阶段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为研究蠕变模型和蠕变力学特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鲍玲玲,赵旭,吕向阳,王景刚[3](2019)在《基于■耗散理论喷淋室内水气比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水气比对喷淋室气-水逆流传热传质效果的影响规律,寻求喷淋换热系统优化水气比的方法。本文根据气-水传热传质能量守恒方程,推导得出理论最优条件下水气比计算方程。基于■耗散理论,对此方程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此最优水气比计算方法,对比了叁种工况下(M1、MO、M2)水气比对空气出口温度、全热换热量、?效率及■煅耗散热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状态的饱和湿空气和水的传热传质过程,存在一个最优水气比,此时■耗散热阻最小且等于0,?效率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屈吉鸿,张艺锋,邹浔[4](2019)在《基于耗散理论的濮阳市地下水功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地下水系统功能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评价指标适用性差、功能评价结果相对性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地下水系统属性和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理论,采用序参量建立了一套新的、适用性更强的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级标准,构建了基于系统有序度和信息熵的地下水功能评价模型,并应用于濮阳市地下水功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范县地下水综合功能强,等级为Ⅰ级,濮阳县、南乐县和台前县地下水综合功能较强,等级为Ⅱ级,清丰县和华龙区地下水综合功能一般,等级为Ⅲ级;黄河流域地下水综合功能强,等级为Ⅰ级,海河流域地下水综合功能一般,等级为Ⅲ级;区域地下水综合功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降落漏斗。所建立的地下水功能序参量适用性强,解决了地下水功能评价结果相对性的问题,功能评价结果能够较好表征濮阳市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于志刚[5](2019)在《耗散理论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物理学中的耗散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岭南师范学院孔子课堂进行个案分析,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过程。文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过程中,需要注意系统的开放性、培养过程中远离平衡态、注意非线性作用以及涨落突变,结果表明运用耗散理论进行培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是可行的,并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策略。(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振华,柴新军,刘夕奇[6](2018)在《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黏性土坡破坏发育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重作用下黏性土坡开挖过程中滑坡失稳的渐进破坏过程,采用PFC2D颗粒流数值模拟,再现了黏性土坡从发生到发展、演化再到最终失稳破坏的整个过程。结合能量耗散结构指出自重服役下的滑坡破坏过程本质是由于能量释放驱动下的能量耗散所引起的一种状态失稳现象,能量释放和能量耗散的共同作用是引起滑坡渐进破坏的内在原因。把滑坡的整个过程划分成3个阶段,即蠕变损伤、强度丧失,裂隙发展、滑坡加速,滑体减速、滑面渐宽;并从颗粒细观尺度给出了基于能量释放的边坡强度失稳准则,进一步解释了滑坡整体破坏的本质原因。(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8年10期)

王英,陈明清[7](2018)在《熵与耗散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力学中的熵与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医学、管理等多种领域。究其根本,它就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唯有对根源的透彻学习才能在其他领域里运用的淋漓尽致。本文就从熵和耗散理论的物理根源出发,学习该物理概念的历史、形成,并将其扩展到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帮助学生打开思想,站在高度看世界。(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4期)

谭元莉,钱若军[8](2018)在《基于能量转换和耗散理论的固体和结构系统的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本文中讨论了固体和结构系统传统的分析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能量转换和耗散理论的系统全过程分析,给出了修正的基本假定、变形迭加、变形的耦合分析、广义应变和等效模量矩阵及位移函数的构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能量法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平板的弹塑性算例验证了存在的唯一性准则。(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五:其他结构及现代土木技术》期刊2018-07-20)

谢哲,杨泽平,梁海安,王瑜,万超[9](2018)在《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围压对黏土岩脆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脆性是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的重要指标。为研究不同围压对于黏土岩脆性的影响,通过能量耗散理论对不同围压状态的岩石进行脆性评价,分析黏土岩破坏过程中耗散能、可恢复应变能、总能量的关系,以可恢复应变能与总输入能量的比值表征岩石的脆性,结果表明:(1)在岩石常温叁轴压缩试验中,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试样的弹性模量、脆性不断变化;(2)在岩石常温叁轴压缩试验中,围压从0MPa提升至5MPa,试样的抗压强度、轴向应变、径向应变较围压从5MPa提升至10MPa时增长率变大;(3)在岩石常温叁轴压缩试验中,岩石吸收的总能量、转化为可恢复应变能、不可恢复耗散能,均与围压的增加呈正相关。随着围压增大,输入系统的总能量呈线性增长,转化为可恢复应变能增长率变小,而不可恢复耗散能增长率变大;(4)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脆性评价表明:黏土岩岩石试样0MPa、5MPa、10MPa围压时脆性指数分别为0.73、0.70、0.46,表明随着围压升高,黏土岩脆性变低,塑性变强。(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赵旭[10](2018)在《基于“火积”耗散理论的立式喷淋室性能热力学评价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井回风流温度、湿度常年基本恒定,温度一般在15~30℃,湿度在90%以上,是一种优质的余热资源。矿井回风喷淋热回收系统耦合水源热泵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对回风余热资源的利用,矿井回风喷淋热回收系统是核心研究对象。因此,本文针以气-水热湿交换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已有的水滴运动规律及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发展了气-水逆流热湿交换耦合二维水滴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对照良好。在考虑壁面对水滴运行轨迹的影响的条件下,推导得到了影响水滴碰撞壁面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影响水滴碰撞壁面的因素。其次,围绕提高喷淋室湿空气与喷淋水热湿交换效果问题,针对高湿空气与喷淋水的热湿传递机理,立足热力学参数及?在传热传质基础的研究,为得到系统优化方法,在分析现有热力学参数在评价高湿空气与喷淋水热湿交换过程的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热力学参数,发展了用于描述气-水热湿交换的耗散模型,详细分析了气-水热湿交换过程中耗散损失情况,以耗散损失最小、耗散热阻最小为原则,发现了存在理想热湿交换过程,并提出了用于评价系统热力学完善度的参数。得到了优化水气比方程的表达式,为提高热湿交换效率及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并通过模拟正交试验进一步对喷淋室结构、喷淋布置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优化参数组合。本文引入了工程实例,为了解决因环境改变而造成的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矿井回风热能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并通过和传统正交实验得到优化组合方法,从换热量和耗散热阻、?效率以及热力学完善度四个评价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为喷淋室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得到了一系列数学模型、判据以及计算程序,其后续研究有望深化理论并指导其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耗散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启动条件是分析蠕变全过程的难点问题,现有的西原体模型在描述岩石黏塑性阶段的加速蠕变特性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更好地描述岩石蠕变的全过程、划分蠕变的不同阶段和表征加速蠕变阶段的变形特性,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定义了加速蠕变启动的控制阈值,将Perzyna黏塑性模型引入西原体模型,由此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岩石加速蠕变本构模型,并且通过叁轴逐级加载蠕变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蠕变加载过程中的能耗和蠕变损伤主要来源于岩土类材料内部的内能变化,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和考虑蠕变速率变化构建的岩石加速蠕变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岩石黏弹塑性蠕变特性,不仅反映了岩石能量耗散与蠕变变化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突出了岩石的蠕变速率和蠕变应力状态对加速蠕变的影响;同时,该模型克服了传统的西原模型难以描述加速蠕变变形特征的缺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岩石的衰减和稳定蠕变阶段的蠕变特性;最后,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采用耗散率值来定义由稳定蠕变阶段转化为加速蠕变阶段的控制阈值是可行的,引入Perzyna黏塑性模型对改善西原体模型描述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变形特征是有效的,研究结果为分析蠕变变形全过程和划分蠕变变形阶段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为研究蠕变模型和蠕变力学特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耗散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孙喜贵.基于能量源-能量耗散理论的突出煤层最优掘进速度判定[J].煤矿安全.2019

[2].刘文博,张树光,李若木.一种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岩石加速蠕变模型[J].煤炭学报.2019

[3].鲍玲玲,赵旭,吕向阳,王景刚.基于■耗散理论喷淋室内水气比的优化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4].屈吉鸿,张艺锋,邹浔.基于耗散理论的濮阳市地下水功能评价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5].于志刚.耗散理论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6].王振华,柴新军,刘夕奇.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黏性土坡破坏发育机理研究[J].金属矿山.2018

[7].王英,陈明清.熵与耗散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

[8].谭元莉,钱若军.基于能量转换和耗散理论的固体和结构系统的全过程分析[C].第十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其他结构及现代土木技术.2018

[9].谢哲,杨泽平,梁海安,王瑜,万超.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围压对黏土岩脆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2018

[10].赵旭.基于“火积”耗散理论的立式喷淋室性能热力学评价与优化[D].河北工程大学.2018

标签:;  ;  ;  ;  

耗散理论论文-孙喜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