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低频辐射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频双波束,电离层加热,甚低频,极低频
极低频辐射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巨涛,李清亮,王建国,郝书吉,潘威炎[1](2017)在《双频双波束加热电离层激发甚低频/极低频辐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高电离层质动力非线性加热理论,引入差频双波束概念,建立双频双波束加热电离层激发甚低频/极低频(VLF/ELF)辐射理论仿真模型,通过对已有实验参数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据此模型,全面分析了不同纬度、有效辐射功率、加热频率、极化模式、频率差、实验时段等对激发VLF/ELF辐射强度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中低纬度地区双频双波束和幅度调制两种方法激发VLF/ELF信号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VLF/ELF辐射效果随着地磁倾角的增加而增强,随着系统有效辐射功率的增大而增强;X波模式优于O波模式;实验时段冬季最好,夜晚优于白天;加热频率和频率差存在最优值选取问题.对于背景自然电流较弱的中低纬度地区,相对现有幅度调制方法,利用双频双波束方法激发VLF/ELF辐射更加有效,两者相差10 d B以上.(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冯雪英,傅芃,衣明纪[2](2013)在《极低频辐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极低频辐射的概念极低频辐射,又称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是电磁辐射的一种类型。电磁辐射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的物理现象。广义的电磁辐射概念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量子能量大到可以使分子链断裂或使原子电离的电磁震荡,如光辐射、X射线等,反之辐射的能量不足以引起分子原子发生物理形态变化,则属非电离辐射,如微波是一种频率范围在300MHz-300GHz之间的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中频率低于10000(本文来源于《2013山东省儿童保健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期刊2013-09-05)
夏明耀,陈志雨[3](1995)在《电离层人工调制的极低频辐射和在潜艇通信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被调制的高频波加热电离层所产生的极低频辐射过程和极低频在地球-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模式,以及应用于潜艇通信中的可能性。数值结果表明,如果高频有效发射功率为100MW量级,频率为5MHz,调制频率为100Hz,则准TEM模式在地球-电离层波导中传播的衰减率一般小于1dB/Mm,距加热地点1000km处海面(地面)上磁场强度的量级为10~(-8)A/m。对于潜艇通信,在辐射源强度确定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潜艇深度和通信距离,存在一个最佳选择频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学学刊》期刊1995年02期)
极低频辐射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极低频辐射的概念极低频辐射,又称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是电磁辐射的一种类型。电磁辐射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的物理现象。广义的电磁辐射概念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量子能量大到可以使分子链断裂或使原子电离的电磁震荡,如光辐射、X射线等,反之辐射的能量不足以引起分子原子发生物理形态变化,则属非电离辐射,如微波是一种频率范围在300MHz-300GHz之间的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中频率低于100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低频辐射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巨涛,李清亮,王建国,郝书吉,潘威炎.双频双波束加热电离层激发甚低频/极低频辐射理论分析[J].物理学报.2017
[2].冯雪英,傅芃,衣明纪.极低频辐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C].2013山东省儿童保健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2013
[3].夏明耀,陈志雨.电离层人工调制的极低频辐射和在潜艇通信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科学学刊.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