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内含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U_(12)型内含子,剪接,转录调控
型内含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旖旎,罗晓琦,黄茉莉[1](2019)在《U_(12)型内含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_(12)型内含子是一类罕见的内含子,主要存在于植物、脊索动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在内的多种高等真核生物。U_(12)型内含子的剪接依赖于一种次要剪接体—U_(12)型剪接体。由于U_(12)型剪接体的剪接效率明显低于主要剪接体U_2型剪接体,从而对靶基因形成限速机制,影响靶基因的时空表达。近期的研究不断揭示U_(12)型内含子在机体发育、分化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最新的研究进展,对U_(12)型内含子的特性、剪接机制、数据库资源及其对相关疾病的影响展开叙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廉添添,杨涛,孙军德,董彩虹[2](2014)在《蛹虫草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为虫草属(Cordyceps)模式种,是少数可以规模化生产的虫草属真菌之一。目前市场上子实体商品性状差别较大,其种内多样性有待研究。真菌中Ⅰ型内含子已被广泛用于菌种鉴定和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利用PCR和:RT-PCR对蛹虫草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的种类、分布频率及变异性进行分析,从而对蛹虫草的种内多样性进行研究,为其栽培及优质菌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选取具有不同栽培性状的蛹虫草菌株,对其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蛹虫草SSU rDNA中有两个Ⅰ型内含子的插入位点,根据插入位点将其分别命名为Cmi.S943和Cmi.S1199,内含子二级结构特征显示Cmi.S943属于IC1而Cmi-S1199内含子属于IE3。不同蛹虫草菌株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变异性分析显示P、Q、R、S四个保守的核酸序列元件没有发生核酸变异,而且维持Ⅰ型内含子二级结构的配对区大部分没有发生核酸变异。两个插入位点的内含子之间没有显着性的相似度。对实验室保存的菌株和GenBank获取的蛹虫草SSU rDNA序列进行分析,可以将蛹虫草基因型分为3类,其中Ⅰ型菌株不含有内含子、Ⅱ型菌株只含有Cmi.S943内含子、Ⅲ型蛹虫草同时包含Cmi.S943和Cmi.1199两个内含子。栽培试验显示Ⅱ型菌株栽培种可以产子囊壳,Ⅲ型菌株不能产生子囊壳。Ⅱ型菌株与Ⅲ型菌株杂交过程中出现Cmi.S1199内含子的丢失。(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期刊2014-07-14)
张雅婧[3](2014)在《构建Ⅰ型内含子核酶介导癌胚抗原双报告基因显像体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癌胚抗原分子(CEA)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表达,作为肿瘤标志物被广泛用于评价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的预后。报告基因显像技术的发展为评估肿瘤治疗疗效以及肿瘤癌基因的表达提供了优越的可行性。如何在活体水平对癌基因的表达进行有效、实时且无创性的监测是目前评估肿瘤治疗效果而亟需解决的难点。本实验目的拟构建含有靶向CEA序列的反式剪接型I型内含子核酶(Rib53)为载体核心介导的荧光素酶-核素(Fluc-HSVl-tk)双报告基因显像系统,实现在活体水平直接、靶向、实时监测靶基因表达,进而达到评价肿瘤疗效与预后的目的。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靶向癌胚抗原(CEA)的反式剪接型I型内含子核酶及核酶-荧光素酶-胸苷激酶(Rib53-Fluc-tk)报告质粒;转染Rib53-Fluc-tk于MCF-7乳腺肿瘤细胞系及共转pCDNA3.1-CEA及Rib53-Fluc-tk质粒于293T细胞中,分别用双报告荧光素酶、逆转录PCR、Real-time PCR、免疫细胞荧光、细胞生物发光等技术检测核酶对靶基因的剪接产物以及报告基因的表达;Iodogen固相氧化法标记氟-阿糖呋喃基尿嘧啶(FAU)后进行细胞摄取动力学实验。共转染Rib53-Fluc-tk及CEA质粒于293T细胞中,24小时后将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行活体小动物生物发光显像,验证该双报告基因显像体系的可行性及最佳显像条件。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以核酶为核心的双报告载体Rib53-Fluc-tk质粒的构建四膜虫基因组PCR获得Rib DNA,大小为516bp,产物大小与预期一致;将Rib及Fluc序列克隆至pcDNA3.1质粒形成Rib3-Fluc报告质粒,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酶切条带大小正确,条带大小约为2200bp,送检测序结果正确。PCR获得Rib53-Fluc-tk条带,大小为3267bp,送检测序结果正确。2.核酶剪接产物的相关检测体外培养MCF-7、SK-OV-3以及Hela叁种细胞系,在MCF-7细胞中检测到CEA的表达,而在SK-OV-3及Hela细胞中均未检测到CEA的表达。Rib53-Fluc-tk质粒转染MCF-7细胞、SK-OV-3以及Hela细胞中,在MCF-7细胞系中检测到荧光素酶的表达,比值可达0.639±0.099,随着Rib53-Fluc-tk质量的增加而比值增加(P=0.006)。而另外两组细胞系中荧光素酶的表达较低,荧光素酶值分别为0.023±0.002(P=0.003),0.033±0.003(P=0.004)。共转染CEA及Rib53-Fluc-tk1μg于293T细胞中,当CEA质量分别为0μg、0.2μg、 lug时,荧光素酶比值分别为0.0794-0.010;0.145±0.033(P=0.192);0.653+0.130(P=0.048):3.237±0.09-(P=0.001)。将MCF-7及SK-OV-3细胞转染Rib53-Fluc-tk后提取RNA,逆转录PCR提取剪切产物,MCF-7泳道可见一条带,大小一致,SK-OV-3泳道未见条带。Real-time PCR检测到MCF-7细胞转染Rib53-Fluc-tk后CEA的相对含量表达减低,而仅转染空载pCDNA3.1的MCF-7细胞的CEA含量却无明显减少(P=0.019,P=0.003)。将Rib53-Fluc-Tk转染MCF-7细胞48小时后行细胞免疫荧光,可见细胞浆内荧光较均匀分布。3.131I-FIAU的合成采用Iodogen固相氧化法进行FAU的131I标记,标记产物经C-18小柱纯化。131I-FIAU的标记率为64.02±4.79%(n=3),放化纯为95.96±1.07%(n=3),标记产物在人血清24小时的稳定性为95.74±0.86%(n=3)。4.131I-FIAU的细胞摄取在293T细胞中单独转染Rib53-Fluc-tk质粒,至4.5h时细胞摄取率仅达到0.310±0.01%(n=4);在293T细胞中共转染pCDNA3.1-CEA、Rib53-Fluc-tk质粒,随着时间的增加,293T细胞对131I-FIAU的摄取逐渐增加,至4.5h时摄取率达到1.40±0.06%(n=4),P<0.01;在MCF-7细胞中转染Rib53-Fluc-tk质粒,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胞摄取率增加不明显,在2.5h达到最高,最高仅达0.64±0.04%(n=4)。5.细胞生物发光检测将如下质粒分别转染293T细胞:阳性参照组pDC316-Fluc-Egfp-Tk1μg;实验组CEA1μg+Rib53-Fluc-Tk1μg;阴性参照组:Rib53-Fluc-Tk1μg,转染48小时后加入荧光素酶底物荧光素-D行生物发光检测,阳性参照组可探测到较强生物发光信号,实验组可探测生物发光信号,阴性参照组未探测明显生物发光信号。6.裸鼠生物发光显像准备3-4周龄裸鼠9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只。将如下质粒分别转染293T细胞:阳性参照组pDC316-Fluc-Egfp-Tk5μg;实验组CEA5μg+Rib53-Fluc-Tk5μg;阴性参照组:Rib53-Fluc-Tk5μg。转染24小时后收集细胞,将这叁组细胞分别皮下接种于以上3组裸鼠的右下肢,每组注射3只。行生物发光现象,阳性参照组裸鼠中细胞注射部位未探测明显生物发光信号;实验组未探及生物发光信号;阴性参照组未探及生物发光信号,与预期一致。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以I型内含子核酶为核心介导的靶向CEA的双报告基因体系。核酶载体能选择性剪接CEA,形成了肿瘤靶向分子与报告基因的融合蛋白表达,从而在细胞水平上成功地对CEA mRNA进行了生物发光以及核素双报告基因的显像。我们的研究为核酶介导报告基因显像提供了体外实验的前期基础。正是因为核酶特异性的剪接作用,报告基因才能特异性地反映靶向分子的表达的部位及含量。通过形成CEA及报告基因的融合产物,解决了报告基因系统与靶基因结合率低、显像特异性不理想的缺点。如若能提高核酶的剪切效率实现小动物活体显像的灵敏度,便可以用于监测siRNA、放化疗的疗效,具有较广阔的临床价值。目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估、肿瘤复发及组织坏死的鉴别诊断。[11C]甲硫氨酸PET显像是目前最常用的氨基酸PET显像方法。药物动力学主要是利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出情形,其研究方法是利用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药物动力学模型(pharmacokinetic model),计算出药物动力学参数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变化。新近发表的[11C]甲硫氨酸PET显像文献展示了[11C]甲硫氨酸在正常人体及胶质瘤患者的生物学分布,然而目前对于甲硫氨酸在胶质瘤与黑色素瘤相关模型动力学分析的研究比较有限。因此本次实验研究是拟在裸大鼠胶质瘤以及裸小鼠黑色素脑肿瘤活体对[11C]甲硫氨酸PET进行模型动力学分析,研究相关动力学参数以及寻找最佳的数学模型来定量分析[11C]甲硫氨酸在肿瘤的生物分布以及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以便将来耶鲁PET中心在受试人体应用[11C]甲硫氨酸PET显像进行模型动力学分析。方法分别在裸大鼠(nude rats,n=4)及裸小鼠(nude mice,n=2)脑部立体定位注射脑胶质瘤细胞U87MG以及人黑色素瘤细胞YUMAC,分别构建裸大鼠胶质瘤肿瘤模型以及裸小鼠黑色素瘤脑肿瘤模型。[11C]标记甲硫氨酸,并行高效液相层析仪(HPLC)检测[11C]甲硫氨酸放化纯。立体定位注射叁周后每只裸大鼠分别注射18.5~37MBq [11C]甲硫氨酸,裸小鼠分别注射1.85~3.7MBq[11C]|甲硫氨酸行动态PET显像。在PET图像上勾画左心室及脑肿瘤等感兴趣区获得输入功能曲线、时间活度曲线。通过软件计算获得脑肿瘤总分布体积(VD),分别用二腔室模型(one-tissue compartment model、叁腔室模型(two-tissue compartment model)、Patlak模型以及多线性(MA1model)模型来计算并获得相应的参数K1,k2,k3, k4和Ki,VD。结果裸大鼠脑肿瘤模型中二室模型更好地拟合[11C]甲硫氨酸在脑胶质瘤的生物分布,在裸大鼠脑肿瘤模型中VT为3.894±0.149ml/cc/min(n=4),K1为0.157±0.014ml/cc/min(n=4),k2为0.041±0.004/min(n=4);在裸小鼠黑色素脑肿瘤模型叁室模型较二室模型能更好地拟合,VT为1.536±0.030ml/cc/min(n=2),K1为0.175±0.046ml/cc/min (n=2),k2为0.115±0.032/min(n=2),k3为0.407±0.095/min(n=2),k4为0.567±0.139/min(n=2)。Patlak模型在裸大鼠及裸小鼠均能较好地拟合,ki值分别为0.043±0.002ml/cc(n=4),0.019±0.0001ml/cc(n=2)。结论裸大鼠中二室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显像剂在脑组织的生物分布,VT及K1能较好地反映显像剂在脑组织的分布提及以及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并且K1能够反映[11C].甲硫氨酸随脑血流进入血脑屏障的速率,k2则反映了[11C]甲硫氨酸随之被动扩散排出大脑的速率。裸小鼠中叁室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显像剂在脑黑色素瘤的分布。ki反映脑组织对显像剂由血浆至肿瘤组织不可逆的摄取。药物动力学参数较标准化摄取(SUV)等能更灵敏、准确地反映[11C]甲硫氨酸在体内的生物分布,同时在将来肿瘤放化疗疗效评估时,可通过计算以上药物动力学参数来反应肿瘤组织[11C]甲硫氨酸分布的变化,从而更敏感地评价药物疗效。(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潘阳阳,郎志宏,朱莉,黄大昉[4](2012)在《Ⅱ型内含子介导的基因打靶技术及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Ⅱ型内含子除具有核酶的特性之外,还可作为一种可移动的元件特异性地转移到基因组序列中,其转移过程需要内含子RNA和内含子编码蛋白质(IEP)来识别靶标位点,内含子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打靶工具应用于原核生物的基因插入失活和特定的基因敲除,并在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基因治疗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亭,陈立红[5](2012)在《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18S rDNA中的Ⅰ型内含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Cg)]18S rDNA中Ⅰ型内含子的核苷酸序列和二级结构特征,探讨影响土生空团菌遗传多样性的因素。【方法】对23个Cg菌株18S rDNA的3'端进行PCR扩增,对其中14个菌株的扩增片段测序。利用MAGE version 4.0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发育树,利用Mfold预测内含子的二级结构。【结果】序列分析表明,19个中国菌株中14个在18S rDNA中有Ⅰ型内含子。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数据,可知Cg菌株18S rDNA中内含子的序列长度为488-590 nt,显示出92.3%-100%的同源性。在其5'端序列比较保守,在3'端序列差异较大。二级结构分析表明Cg菌株18S rDNA中的内含子都有10个配对区(P1-P10),在P5区域由P5,P5a,P5b,P5c,P5d组成,在P9的3'端有2个配对区(P9.1、P9.2)。【结论】来源于不同寄主及地域的Cg菌株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没发现地理因素和寄主来源对Cg的遗传分化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康颖倩,王梅竹,赵亮,金方,陈玉如[6](2012)在《贵阳地区临床白假丝酵母菌25S rDNAⅠ型内含子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上不同来源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 :对贵阳地区临床分离的155株白假丝酵母菌作25S rDNAⅠ型内含子基因分型,分析不同来源的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型分布。结果:155株白假丝酵母菌经25S rDNAⅠ型内含必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基因A型105株(67.74%)、B型29株(18.71%)以及C型21株(13.55%),未发现D型与E型菌株。其中VVC来源的菌株中:基因A型77株(86.52%)、B型7株(7.87%)以及C型5株(5.62%)。而感染深部组织的菌株中:基因A型28株(42.42%)、B型22株(33.33%)以及C型16株(24.24%)。结论 :对比感染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感染深部组织的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的结果显示:深部组织来源菌株的基因型呈较平均分配,而女性阴道炎菌株中A型呈明显的优势分布。基因型与菌株的定植部位有关,定植部位的微环境对定植其中的菌株有选择性。在定植菌与定植部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定植菌菌株在黏附能力,抗宿主免疫力或其他我们还未了解的方面逐渐适应定植部位微环境,很可能形成嗜阴道、嗜口腔或者嗜消化道的菌株。生殖道上皮粘膜细胞的免疫系统独立于口腔和肠道粘膜而发挥作用,其优势抗体是IgG而不是口腔和肠道粘膜的IgA,另外阴道内酸性、低氧的环境可能对菌株有更强的选择性。因此,阴道内定植菌株优势基因型的特异分布可能是阴道内特殊环境选择的结果。(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期刊2012-08-10)
邓加聪[7](2012)在《Ⅱ型内含子序列统计规律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条线粒体和10条叶绿体intron RNA domain(内含子RNA区域)为I1的Ⅱ型内含子一级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统计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和叶绿体Ⅱ型内含子一级序列的长度总体来说基本一致,两者嘌呤的含量明显高于嘧啶的含量。统计两者的Ⅱ型内含子一级序列的保守序列片段的规律,并预测出Ⅱ型内含子的二级结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曹叔楠,刘萌,周启明,郭守玉[8](2011)在《地衣型真菌的Ⅰ型内含子及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蜈蚣衣属、黑蜈蚣衣属地衣样品为材料,结合GenBank中相关数据,对地衣型真菌核糖体小亚基DNA上的Ⅰ型内含子分布模式进行归纳,并探讨了其在地衣型真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地衣型真菌核糖体小亚基DNA上存在多个Ⅰ型内含子插入位点,通过二级结构分析给出了天然状态下Ⅰ型内含子发生转座的证据。分析显示,Ⅰ型内含子作为分子标记,只适合用于种下单位的系统发育研究中。(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曹叔楠,刘萌,周启明,郭守玉[9](2011)在《地衣型真菌的Ⅰ型内含子及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衣样品为材料,结合GenBank中相关数据,对地衣型真菌ITS rDNA,核糖体小亚基rDNA及核糖体小亚基DNA上的内含子的序列变异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地衣型真菌核糖体小亚基DNA上的Ⅰ型内含子分布模式进行归纳,并探讨了其在地衣型真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地衣型真菌核糖体小亚基DNA上存在多个Ⅰ型内含子插入位点,通过二级结构分析给出了天然状态下Ⅰ型内含子发生转座的证据。分析显示,Ⅰ型内含子作为分子标记,只适合用于种下单位的系统发育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8-15)
殷伟[10](2010)在《基于Kan~R筛选建立研究Group Ⅰ intron 结构与功能的系统与T erythraeum Ⅱ型内含子归巢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Ⅰ型基因内含子和Ⅱ型基因内含子同属于自我剪接型核酶,它们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能够催化自身从前体RNA中自我剪接并连接其侧翼的外显子从而形成成熟的RNA分子。Ⅰ型基因内含子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10个配对区,其自我剪接需要一外源的鸟苷协助,催化是由两个连续的磷酸酯键转移反应完成的。典型的Ⅱ型基因内含子的二级结构由六个茎环结构域以车轮状放射分布组成(结构域Ⅰ-Ⅵ),其中结构域Ⅳ环区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多功能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一般具有反转录酶、成熟酶和核酸内切酶叁种活性,这些活性对于Ⅱ型基因内含子剪接及其移动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Ⅱ型基因内含子的自我剪接与工型基因内含子的差别在于其自我剪接无需外源的鸟苷协助,而是由其靠近3’端外显子的突起腺苷A所引发。本论文中的第一部分是在大肠杆菌中建立基于卡那霉素抗性筛选研究Ⅰ型基因内含子结构与功能的系统。Ⅰ型内含子一直是研究RNA结构与功能的理想模型,围绕这类分子实施的碱基突变试验一直是此项研究的主要手段。海洋蓝细菌Nostoc punctiforme的核糖核酸还原酶基因上存在一个Ⅰ型基因内含子,该内含子含有383个碱基,并包含一段新的插入序列,此前研究表明这个内含子在大肠杆菌中能够发生自我剪接反应。本实验室首先将Npu RIR内含子的全部序列插入到pDrive质粒载体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中,构建了pKR12质粒。由于该内含子处于异源基因之中并且它的插入并不携带其天然的外显子,所以丧失了固有的剪接活性,含有该质粒的大肠杆菌不能在卡那霉素抗性LB平板上生长。随后我们采用易错PCR对Npu RIR内含子进行定向进化,成功的获得了大量突变内含子,然后构建重组质粒突变库,转化后在含有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LB平板上筛选获得了大量的克隆。经过菌液PCR、酶切等一系列的鉴定排除假阳性以后,初步筛选得到了34个突变的质粒,这些质粒转化进入大肠杆菌以后能够表现出稳定的卡那霉素抗性。实验选取其中的一个突变子pKR12m-3进行RT-PCR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该突变的内含子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中具有剪接活性。由此,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用于实施碱基突变实验来研究1型基因内含子RNA结构与功能的新系统。基于这个系统,具有剪接活性的基因内含子可以很容易的通过KanR筛选而获得,由于intron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进而可以获得与其结构相关的信息。课题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成功构建此系统以后,接着研究Npu RIR内含子的高级结构。实验对Npu RIR内含子的P5环状2581~2585nt处的五个核苷酸GAGAT和P8环状2815-2818nt处的四个核苷酸UUUU分别做了随机突变。随后的抗性平板对照试验表明突变这两个位点的intron失去其剪接活性,因此证明了这两个位点对于Npu RIR内含子的结构是必须的。下一步的实验旨在通过易错PCR方法重新得到具有剪接活性的Npu RIR内含子,据此获得可能与这两个位点发生长距离相互作用的区域信息。但是目前的筛选并没有得到阳性结果,因此未能达到最终目的,因此也无法获得进一步高级结构信息。课题第叁部分初步探索了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基因组中Ⅱ型内含子的归巢机制。实验室已经构建了含有Ter dnaN-1内含子序列的供体质粒pDNl-C与含有TerⅡ12(DIDD)内含子序列的供体质粒pDIDD-C。在这两个质粒的的内含子序列中引入KanR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而后又构建了含有Ter dnaN-1和TerⅡ12 (DIDD)内含子的天然插入位点和来自Ⅱ型内含子TerⅡ8(RIR-3)编码的成熟酶的受体质粒pAMl-H2、pAMl-H3,这两个载体携带氯霉素抗性基因。通过电转化构建了含有供体质粒和受体质粒的双质粒菌株,经过诱导表达,Ⅱ型内含子的编码序列有可能从供体质粒上归巢至受体质粒上的天然插入位点上,产生一个新的归巢质粒。此归巢质粒携带受体质粒上的CamR基因和来源于归巢的Ⅱ型内含子上携带的KanR基因,因此转化后有可能通过在含有卡那霉素和氯霉素两种抗生素的LB平板上筛选得出。挑取平板上生长的单菌落,然后在归巢位点的上下游设计引物进行菌液PCR,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尚未检测到目的条带。这可能是由于归巢的发生频率较低,不太容易检测到。不过两株含有双质粒的大肠杆菌的成功获得,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洋蓝细菌归巢甚至移动性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据细胞器内共生起源学说,蓝细菌是叶绿体的祖先,在进化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可能为叶绿体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一些证据。(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12-01)
型内含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为虫草属(Cordyceps)模式种,是少数可以规模化生产的虫草属真菌之一。目前市场上子实体商品性状差别较大,其种内多样性有待研究。真菌中Ⅰ型内含子已被广泛用于菌种鉴定和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利用PCR和:RT-PCR对蛹虫草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的种类、分布频率及变异性进行分析,从而对蛹虫草的种内多样性进行研究,为其栽培及优质菌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选取具有不同栽培性状的蛹虫草菌株,对其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蛹虫草SSU rDNA中有两个Ⅰ型内含子的插入位点,根据插入位点将其分别命名为Cmi.S943和Cmi.S1199,内含子二级结构特征显示Cmi.S943属于IC1而Cmi-S1199内含子属于IE3。不同蛹虫草菌株SSU rDNA中Ⅰ型内含子变异性分析显示P、Q、R、S四个保守的核酸序列元件没有发生核酸变异,而且维持Ⅰ型内含子二级结构的配对区大部分没有发生核酸变异。两个插入位点的内含子之间没有显着性的相似度。对实验室保存的菌株和GenBank获取的蛹虫草SSU rDNA序列进行分析,可以将蛹虫草基因型分为3类,其中Ⅰ型菌株不含有内含子、Ⅱ型菌株只含有Cmi.S943内含子、Ⅲ型蛹虫草同时包含Cmi.S943和Cmi.1199两个内含子。栽培试验显示Ⅱ型菌株栽培种可以产子囊壳,Ⅲ型菌株不能产生子囊壳。Ⅱ型菌株与Ⅲ型菌株杂交过程中出现Cmi.S1199内含子的丢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内含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旖旎,罗晓琦,黄茉莉.U_(12)型内含子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
[2].廉添添,杨涛,孙军德,董彩虹.蛹虫草SSUrDNA中Ⅰ型内含子分析[C].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2014
[3].张雅婧.构建Ⅰ型内含子核酶介导癌胚抗原双报告基因显像体系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4].潘阳阳,郎志宏,朱莉,黄大昉.Ⅱ型内含子介导的基因打靶技术及应用前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
[5].王亭,陈立红.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geophilumFr.)18SrDNA中的Ⅰ型内含子[J].微生物学报.2012
[6].康颖倩,王梅竹,赵亮,金方,陈玉如.贵阳地区临床白假丝酵母菌25SrDNAⅠ型内含子基因分析[C].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2012
[7].邓加聪.Ⅱ型内含子序列统计规律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
[8].曹叔楠,刘萌,周启明,郭守玉.地衣型真菌的Ⅰ型内含子及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J].菌物学报.2011
[9].曹叔楠,刘萌,周启明,郭守玉.地衣型真菌的Ⅰ型内含子及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C].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
[10].殷伟.基于Kan~R筛选建立研究GroupⅠintron结构与功能的系统与TerythraeumⅡ型内含子归巢机制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
标签:U_(12)型内含子; 剪接; 转录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