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羟基苯丙酮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2,4-二羟基苯乙酸,分子氧的活化
对羟基苯丙酮酸论文文献综述
齐振婷[1](2018)在《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反应的生物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HPPD)是催化断裂对羟基苯丙酮酸(4-Hydroxyphenylpyuvic acid,HPPA)的C1-C2键生成2,5-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Homogentisate,HG)的2His-1COO活性中心的单核非血红素亚铁双加氧酶。HPPA也可作为3His活性中心的β-二酮双加氧酶(β-Diketone dioxygenase,Dke1)的底物,经C2-C3断裂生成对羟基苯甲醛。HPPD生物模拟研究中,主要产物为DKe1型产物,至今在降解产物中尚未确认HG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是HPPA主要以烯醇式存在。为在分子水平上模拟HPPD与氧气反应过程,并在降解产物中确认HG的存在,从而说明在HPPD的生物模拟研究与酶系统的一致性。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合成和表征了2个模型配体L~RH(2-(N-苄基-N-(2-吡啶甲基)氨甲基)-5-硝基/溴苯甲酸,R:5-NO_2,5-Br)(2-{[(Benzyl-pyridin-2-ylmethyl)amino]methyl}-5-R-benzoic acid;R:5-NO_2,5-Br),其中所含的2N-1COO配位位点是模拟天然HPPD的活性中心。(2)合成和表征了HPPA的酮式和烯醇式。(3)模型配体L~(Br)H分别与底物HPPA(酮式)和醋酸亚铁按1:1:1的比例合成叁元亚铁模型配合物[Fe~(II)L~(Br)(HPP)],作为HPPD的结构和功能模型,并使用质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4)用液质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其室温反应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尝试通过酯化反应降低产物HG及其衍生物的极性、柱层析分离等方法确认HG的存在。模型配合物的产物分析结果如下:(1)HPPA的烯醇互变异构对模型配合物[Fe~(II)L~(Br)(HPP)]与氧气反应方向存在影响。当HPPA以酮式配位,与O_2反应产物为HG及其衍生物(HPPD型产物);HPPA以烯醇式配位,与O_2反应产物为对羟基苯甲醛(DKe1型产物)。(2)在模型配合物的合成过程以及反应过程中以水为主要溶剂时,有利于HPPA(酮式)存在,有助于反应向HPPD方向进行,使得HPPD型产物增多。(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可[2](2015)在《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的生物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天然酶对底物的特异性识别和作用越来越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廉价、高效、低副作用新型靶向药物的一大法宝。因此,通过人工设计生物酶的结构和功能模型来探究天然酶的活性位点和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在分子水平上模拟不同活性中心和底物的取代基效应对于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简称HPPD)的影响,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设计、合成和表征了一个新的的模型配体2-(苯基甲基吡啶2-甲基)氨甲基苯甲酸L19H (2-(phenylmethyl)pyridin-2-ylmethyl)amino)methyl)benzoic acid),其所含的2N1COOH配位位点是天然HPPD的传统活性中心。(2)合成了5种对位取代(R:OH、Me、H、Br、NO2)的苯丙酮酸作为HPPD底物,其中除对羟基苯丙酮酸得到了烯醇和酮式两种异构体,其他取代基底物都只得到了烯醇式的异构体。(3)将实验室已经合成的含2N1COOH (2His1Glu),3N (3His),3N1COOH (3His1Glu)配位中心的模型配体分别与底物和醋酸亚铁按1:1:1的比例合成叁元亚铁模型配合物,作为]HPPD的结构和功能模型,使用质谱,红外,电子顺磁共振等仪器对其表征,用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的室温反应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产物分析结果如下:①5种对位取代(R:OH、Me、H、Br、NO2)的苯丙酮酸的烯醇式在含2His1Glu、3His、3HislGlu活性中心的模型配合物中与分子氧反应产物大部分是对位取代苯甲醛-DKe1型产物(DKe1:β-二酮双加氧酶)。②含3His1Glu和2His1Glu的活性中心的模型配合物中对羟基苯丙酮酸能与分子氧反应得到尿黑酸、对羟基苯乙酸(HPPD型产物)和对羟基苯甲醛(DKe1型产物);含3His活性中心的模型配合物中对羟基苯丙酮酸与分子氧反应得到对羟基苯甲醛(DKe1型产物),表明G1u羧基在HPPD反应中起关键作用。③除对羟基苯丙酮酸底物外,其他取代基(R:Me、H、Br、NO2)的苯丙酮酸底物与分子氧反应未得到HPPD型产物,表明底物对位的羟基在HPPD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④不同活性中心对于DKe1催化反应的产率顺序:3His1Glu> 2His1Glu> 3His。(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朱四东[3](2014)在《南极细菌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 LMG 21856 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基因在E. coli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色素(Melanin)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多酚类杂聚物,广泛存于细菌,真菌以及高等生物的生物体内。黑色素具有电子传递、抗紫外线辐射,抗氧化,抗逆环境、抗重金属毒害、预防免疫和提高病原菌毒力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农业生产、医药研发、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以及生物材料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是从南极大洋海水中分离的一株具有耐低温,高产黑色素的革兰氏阴性寡营养细菌,为了证明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HPPD)为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本实验扩增出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的HPPD基因并在E. coli BL21(DE3)中表达;对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尿黑酸和黑色素进行鉴定。结果如下:(1)酪氨酸代谢通路分析。将基因库中已有的完整的Alteromonas种属的基因组提交到RAST(Rapid Annotation using Subsystem Technology server)数据库进行基因组注释,并利用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酪氨酸代谢通路分析,只有HPPD在Alteromonas种属的基因组注释结果中存在,而酪氨酸酶、漆酶和聚酮合酶都不存在。(2)构建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表达菌株。利用PCR从A. stellipolaris LMG21856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一条1.5kb大小的DNA片段,该DNA可编码一条与Alteromonas种属的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相似度较高的由35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将AsHPPD ORF引入到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表达菌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 SDS-PAGE对诱导后的表达菌全细胞蛋白进行分析,检测到一条与预期分子量44kDa相符的蛋白,且诱导4h,表达量最高;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Ni-NTA对外源表达的AsHPPD分别进行鉴定和纯化。(3)肉眼观测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次级代谢产物黑色素。表达菌株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经过0.5mmol/L IPTG诱导7-8h,发酵液中开始产生红棕色水溶性色素,并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不断加深,最终呈现红褐色,这一现象与A. stellipolaris LMG21856的黑色素产生过程。此外,当培养基中添加酪氨酸,可以明显提高色素的产量。(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次级代谢产物尿黑酸。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的发酵液进行190nm-800nm范围的全波长扫描检测,吸收光谱显示1)尿黑酸标准品水溶液在290nm处有最大吸收峰,且自氧化变黑后,在350nm处出现另一吸收峰;2)表达菌经诱导1~2h的发酵液在290nm波长处开始出现吸收峰,并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加长,峰值不断增大,诱导培养7~8h后(开始有色素产生),在350nm处开始出现另一吸收峰,随着摇瓶培养,峰值不断增大,当色素产生达到一定程度后,290nm处吸收峰不断减小;3) 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在达到稳定期后,发酵液在290nm处开始有吸收值并不断增大,但最大峰值在300nm附近,可能是由于脂多糖类代谢产物的羟基造成的红移现象;4)当色素产生后,吸收光谱也会在350nm处开始出现另一吸收峰,当色素产生达到一定程度,290nm处吸收值开始减小。(5)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尿黑酸。经HPLC检测,诱导4h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菌发酵液上清和培养72h后的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发酵液上清液分别在7.066min、7.096min有洗脱峰,考虑培养基中一些盐离子和PH的干扰,可以判定该洗脱时间与尿黑酸标准品洗脱时间一致(6.996min), 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菌可以利用A. stellipolarisLMG21856菌的HPPD催化酪氨酸降解生成次级代谢产物尿黑酸。(6)薄层层析(TLC)分离与检测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次级代谢产物黑色素。通过薄层层析对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代谢所产黑色素进行层析,黑色素都只能层析出叁角型色素带,在紫外光检测线下,色素展开条带都具有吸光特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4-04-24)
任宏江,刘艳[4](2013)在《p-羟基苯丙酮酸互变异构反应机理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p-羟基苯丙酮酸质子转移引起的烯醇式-酮式互变异构反应机理进行了计算研究,获得了互变异构过程的反应焓、活化能、活化吉布斯自由能和质子转移反应的速率常数等参数。Onsager反应场溶剂模型用于水相和甲醇相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p-羟基苯丙酮酸无论在气相还是水相、甲醇相中,其酮式异构体都是最稳定的存在形式,烯醇式异构体也会以一定量共存。气相中孤立分子内质子转移几何构型改变较显着,异构化反应需要较大的活化能,不利于发生质子转移,Onsager模型计算方法对质子转移反应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3年05期)
谈荣慧,张金家,赵淑娟,胡之璧[5](2012)在《丹参4-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丹参4-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SmHPPR)在丹酚酸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构建SmHPPR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根据SmHPPR的序列,设计4对含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以丹参无菌苗叶片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两段目的基因的正反向片段(约402 bp和346 bp),经T-载体克隆并测序后,将正反义片段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ART27的相应位置(正向目的片段插人中间载体pKANNIBAL内含子左侧,反向目的片段插入该载体内含子右侧),构建了含有发夹结构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pART27-HPPR1sa、pART27-HPPR2sa和阴性对照载体pART27-Intron。利用叁亲杂交法,将这3个载体导入到发根农杆菌LBA9402中。酶切鉴定和PCR扩增结果表明RNAi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成功导入到发根农杆菌LBA9402中,为下一步研究SmHPPR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黄颖,张晓丽,占春荣,余萍[6](2010)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用于对羟基苯丙酮酸的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对羟基苯丙酮酸(pHPP)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考察了多种因素及不同电化学方法对测定的影响.和裸玻碳电极相比,pHP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明显增强.pHPP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10-12~1×10-10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36μmol/L.(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黄颖,张晓丽,陈国南[7](200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对羟基苯丙酮酸烯醇-酮式互变异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对羟基苯丙酮酸烯醇-酮式互变异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以甲醇与13 mmol/L NaH2PO4-Na2HPO4缓冲液(pH为5.91)(体积比为10∶90)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时,对羟基苯丙酮酸烯醇式和酮式在10 min内得以完全分离.根据酮式结构的含量测定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1.0×10-5~1.0×10-3mol/L,相关系数R2=0.998 8,峰高和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4%和0.6%.对羟基苯丙酮酸互变异构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测得其在20℃下的速率常数为k=0.005 min-1,半衰期为t1/2=138.6 min.(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张晓丽[8](2009)在《对羟基苯丙酮酸及某些药物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和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对羟基苯丙酮酸(pHPP)的动力学和电化学行为,以及叁种拟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间羟胺、异丙肾上腺素)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分析。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的研究进展、基本概念和原理: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应用与发展;拟肾上腺素药物的概况。并且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设想。首先在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分别采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CE-AD)和高效液相一紫外检测两种方法研究了pHPP的动力学。采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方法时,首先考察了各种因素对pHPP的电泳影响,选择出较好的实验条件。在选择电泳条件下,研究了pHPP在不同pH值、不同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磷酸盐介质中比在水中,异构转化的快;碱性条件下比酸性条件下转化快:高温有利于异构转化。第叁部分通过采用高效液相的方法研究了pHPP的动力学,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在第二部分发现有机添加剂β-环糊精对pHPP的电泳行为有影响,所以在第四部分采用紫外和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五部分探讨了pHPP在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活性。由于pHPP的烯醇式异构体会向酮式转化,所以主要研究了酮式异构体的电化学行为。并且求算出了电化学反应的相关参数。最后研究了叁种拟肾上腺素药物的毛细管电泳行为。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叁种物质可以在18分钟内达到基线分离。(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2)
李贺勤,杨华,张娟娟,宛晓春,方从兵[9](2009)在《预苯酸脱氢酶和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与野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葛悬浮细胞系为研究体系,测定PPDH酶和HPPR酶活性,并对细胞生长周期中2种酶活性与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野葛培养细胞中检测到PPDH酶的活性,并能催化预苯酸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由野葛培养细胞中提取的HPPR粗酶液能催化对羟基苯丙酮酸形成对羟基苯丙乳酸,从而在野葛细胞培养体系中证实了从预苯酸经对羟基苯丙酮酸到对羟基苯丙乳酸的反应。在野葛细胞培养周期中,随着PPDH酶和HPPR酶活性的提高,细胞培养体系中异黄酮的积累逐步增加,但异黄酮的积累滞后于酶活的提高;PP-DH酶和HPPR酶活性与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 2和0.804 6。试验结果为以预苯酸为前体化合物,经对羟基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丙乳酸到香豆酸的中间代谢过程的一条异黄酮生物合成新途径的证实提供了初步的酶学研究证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尚春庆,邓春晖,张平,胡耀铭[10](2002)在《新生儿血液中的多种氨基酸及尿液中的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乙酸的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新生儿血液中的氨基酸及尿液中的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乙酸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后 ,分别探讨两种衍生化技术在氨基酸代谢遗传病筛查中的应用 ,即新生儿血样中的氨基酸经甲醇提取后用正丁醇和叁氟乙酸酐将其衍生化 ,或者尿样加入乙腈离心除蛋白后用乙酸乙酯提取 ,双 (叁甲基硅烷 )乙酰胺硅烷化 ,衍生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选择离子模式检测 ,用外标法同时定量分析血样中 10种氨基酸的浓度 ,结果表明苯丙酮尿症患儿尿样中的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乙酸 ,以及血样中的苯丙氨酸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 .本方法可以推广至多种有机酸定量分析 ,以实现同步筛查多种氨基酸代谢缺陷症及其他遗传病 .(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对羟基苯丙酮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仿生天然酶对底物的特异性识别和作用越来越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廉价、高效、低副作用新型靶向药物的一大法宝。因此,通过人工设计生物酶的结构和功能模型来探究天然酶的活性位点和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在分子水平上模拟不同活性中心和底物的取代基效应对于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简称HPPD)的影响,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设计、合成和表征了一个新的的模型配体2-(苯基甲基吡啶2-甲基)氨甲基苯甲酸L19H (2-(phenylmethyl)pyridin-2-ylmethyl)amino)methyl)benzoic acid),其所含的2N1COOH配位位点是天然HPPD的传统活性中心。(2)合成了5种对位取代(R:OH、Me、H、Br、NO2)的苯丙酮酸作为HPPD底物,其中除对羟基苯丙酮酸得到了烯醇和酮式两种异构体,其他取代基底物都只得到了烯醇式的异构体。(3)将实验室已经合成的含2N1COOH (2His1Glu),3N (3His),3N1COOH (3His1Glu)配位中心的模型配体分别与底物和醋酸亚铁按1:1:1的比例合成叁元亚铁模型配合物,作为]HPPD的结构和功能模型,使用质谱,红外,电子顺磁共振等仪器对其表征,用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的室温反应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产物分析结果如下:①5种对位取代(R:OH、Me、H、Br、NO2)的苯丙酮酸的烯醇式在含2His1Glu、3His、3HislGlu活性中心的模型配合物中与分子氧反应产物大部分是对位取代苯甲醛-DKe1型产物(DKe1:β-二酮双加氧酶)。②含3His1Glu和2His1Glu的活性中心的模型配合物中对羟基苯丙酮酸能与分子氧反应得到尿黑酸、对羟基苯乙酸(HPPD型产物)和对羟基苯甲醛(DKe1型产物);含3His活性中心的模型配合物中对羟基苯丙酮酸与分子氧反应得到对羟基苯甲醛(DKe1型产物),表明G1u羧基在HPPD反应中起关键作用。③除对羟基苯丙酮酸底物外,其他取代基(R:Me、H、Br、NO2)的苯丙酮酸底物与分子氧反应未得到HPPD型产物,表明底物对位的羟基在HPPD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④不同活性中心对于DKe1催化反应的产率顺序:3His1Glu> 2His1Glu> 3Hi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羟基苯丙酮酸论文参考文献
[1].齐振婷.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模型配合物与分子氧反应的生物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张可.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的生物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3].朱四东.南极细菌AlteromonasstellipolarisLMG21856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基因在E.coli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D].湖北大学.2014
[4].任宏江,刘艳.p-羟基苯丙酮酸互变异构反应机理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J].化学通报.2013
[5].谈荣慧,张金家,赵淑娟,胡之璧.丹参4-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J].药物生物技术.2012
[6].黄颖,张晓丽,占春荣,余萍.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用于对羟基苯丙酮酸的电化学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黄颖,张晓丽,陈国南.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对羟基苯丙酮酸烯醇-酮式互变异构动力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张晓丽.对羟基苯丙酮酸及某些药物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和电化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9].李贺勤,杨华,张娟娟,宛晓春,方从兵.预苯酸脱氢酶和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与野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
[10].尚春庆,邓春晖,张平,胡耀铭.新生儿血液中的多种氨基酸及尿液中的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乙酸的GC/MS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标签: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 2; 4-二羟基苯乙酸; 分子氧的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