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整合论文-丁岭杰

民族整合论文-丁岭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整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冲突,民族整合,政治发展,国家能力

民族整合论文文献综述

丁岭杰[1](2019)在《整合与能力:民族整合视域下国家能力构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比较政治学开始重新聚焦国家在政治运行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比研究苏联、拉美国家、土耳其、苏丹、西班牙和俄罗斯的民族政治问题,可以发现引起和激化这些国家民族政治冲突的主要因果机制是民族压制消减机制、民族权益受损机制、民族诉求多极化机制和民族运动暗涌流变机制。脆弱的国家能力无法公平保障多元权利或高效治理政治冲突,甚至异化为族际压制的政治工具,又是这四大机制的基础性共同要素。因此,国家能力的构建——国家体系和政治精英(集团)在既定主权共同体内,将传统的国家权力向国家能力叁大基础特性(自主性、功能性、建制性)改造转化,最终构建起多元权利保障、族际关系协调和主权体系维护等需要的新型"国家权力"——便成为实现和发展民主化中民族整合机制的基础过程。(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许珅[2](2019)在《屏障畿疆——清末边疆民族整合进程中的绥远》一文中研究指出绥远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连接东西蒙古、内外蒙古的扼要之处。由于清朝的封禁政策和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绥远一直被定义为边远之地,其传统地理价值可通过绥远城将军衙门匾额之上"屏藩朔漠"四字得以体现。晚清时期列强对我西北领土的觊觎、内地人地矛盾的增加等情况使得内陆边疆逐渐被重视,建省之议提上日程,军政使副使姚锡光在《筹蒙刍议》中的"屏障畿疆"四字反映了绥远的作用,此时的绥远作为农牧交接地、蒙汉杂糅区、西北门户、内地屏障,已俨然成为边疆整合的中心地带。(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传跃[3](2017)在《民族整合视野下的湘西改土归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深化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是许多学界同仁的共识,民族整合作为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察土司制度建立以及改土归流中的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作者从民族整合的视角,以湘西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探讨"修教齐政"与"因俗而治"的对立统一关系,引出土司制度确立对湘西民族整合的促进作用和存在的隐患;其次,具体分析改土归流对湘西苗区、土司区不同措施对民族整合的影响;最后说明在"后改土归流"时代,湘西民族整合表现出的新特征:一是整合对象的重点由土司区转向了苗区;二是整合的目标上开始由传统的民族关系向近代民族关系转变。(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段宜宏[4](2017)在《菲律宾民族国家构建及其民族整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国家是现代世界国家关系中的主要形式,民族国家自从诞生之日起不仅给民族国家带来巨大的力量,也对现存民族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民族国家构建成功与否,不仅影响现有国际关系及地区稳定,对于没有完成民族国家构建的任务的新兴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国家构建成为其必须完成的一项现代化任务,否则将会对其国家稳定及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菲律宾作为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通常来说,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在独立之后,都面临着非常繁重的民族国家构建任务。加之,菲律宾先后经历了西班牙、美国长期的殖民统治,殖民统治所造成菲律宾南北对立的两个族群,北部形成了封建的庇护政治形态,南部长期远离于菲律宾民族国家权力中心。而在经济上,菲律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受限,长期形成的殖民地经济模式,使其经济命脉受制于国际资本。文化上,西班牙殖民统治阻止了伊斯兰教在菲律宾中北部的传播,并在菲律宾中北部成功传播天主教,加之摩洛战争及美国殖民时期文明同化政策的影响,激起了菲律宾南部穆斯林族群意识。在这一基础上,独立后的菲律宾政府进行了一些民族国家整合的尝试,然而成效并不明显,马科斯军管时期的压制政策反而导致了摩洛反抗组织的出现,双方武装冲突不断。虽然后续的菲律宾政府与反抗组织达成妥协,但离菲律宾民族国家构建成功之日为时尚早。本文对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及整合进行研究,着重梳理独立后菲律宾政府在民族国家构建中所采取的政策,进而探讨这些政策对其不同族群的影响极其反应,通过这一动态过程,反映菲律宾民族国家建构的成果和特征。(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徐国贤[5](2017)在《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进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交界处的印度尼西亚,是现代世界多民族国家体系的成员之一。在其分散的领土上,现代印尼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印尼进入阶级社会后,古代印尼社会“分”与“合”的变化是紧紧围绕着中央集权专制政治这个轴线展开的,各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一起构成了印尼的政治文化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尼慢慢形成了以爪哇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虽然印尼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但是在漫漫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印尼民族共性的文化成分成为印尼民族内聚力滋长的母体,构成了现代印尼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整合的历史基础。印尼人民反抗荷兰的殖民统治并取得胜利后,印尼中央政府进行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民族整合的目标是:把多元的、分散的或一盘散沙的民族国家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整合为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印尼政府需要解决两对矛盾:一类是印尼传统性与现代性目标之间的矛盾,另一类是以印尼民族为载体的高度社会异质性和印尼建立现代民主国家要求民族同质化的矛盾。在印尼进行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整合的过程中,印尼政府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是从“西方式议会民主制”向“威权主义”的国家建构方式的调整,第二次是从“威权主义”的国家建构方式向民主化国家建构的调整。民族问题一直困扰着印尼的历届政府,民族矛盾从未消失过,印尼中央政府艰难地维护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东帝汶的分离说明了印尼此前的民族整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进入本世纪后,印尼中央威权体制瓦解,使印尼进入了民主化时期,这使得民族精英有机会对不合理的民族政治体系进行变革,扩大了印尼各个民族真正当家作主的机会,让激烈的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印尼的民族问题虽然很难被彻底解决,但是印尼团结与统一的前途很光明,符合印尼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本文在结构上首先对印尼独立以前的历史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回顾,其次就是探讨印尼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整合的目标,最后从政治、经济、文化叁个方面对苏加诺、苏哈托、后苏哈托这叁个时期的印尼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整合进程做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尚晴[6](2017)在《国家建设与民族整合——以1930年代湘川公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路剿共"、统一四川到抗日备战,湘川公路的修筑背景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内外时局变化做出的回应与抉择。围绕路线勘测、组织机构成立及筹款、征地与征工等展开的筑路过程,虽囿于战时行为中缺乏民族因素的考虑而备受局限,但仍然可以说是南京国民政府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的一次成功案例。特别是后期以民族主义为旗帜的宣传,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效果明显。湘川公路作为全面抗战前夕南京国民政府整合湘西地区的重要纽带与历史内容,带给湘西民族地区重大社会变动与现代化想象的事实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龚浩群[7](2016)在《泰国:民族分离主义带来民族整合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是以泰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信仰佛教的泰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穆斯林人口约为5%。此外,在北部还分散居住着数十个山地民族。泰国的民族问题主要来自北部山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南部马来穆斯林的分离倾向。对于北部山地民族,泰国政府采取社会发展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6-12-09)

王亚南[8](2016)在《基于中华文明认同的国内各民族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华夷一体"思想观念和中华国家的"天下一统"社会历史蔚为传统。对于这样一种"大一统"社会共同体的文明认同,先由上古夏、商、周叁代帝君成功达至"逐鹿中原"的诸夏诸华,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竞争兼并,产生出一种既定的"大一统"社会观念;继由"华夏一统"的扩张顺势达至"雪球滚大"的汉唐属民共同体,经汉唐统一国家治土、治民整合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大一统"社会现实;再由历代王朝的"一统天下"追求,最终达至"共为中华"的整个中华民族,经数千年以来的观念因袭和实践推进,已经固化为一种基于中华文明历史共识的国家整合传统和国民共同体认同。(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丁岭杰[9](2016)在《从多数主义民主到协和民主:民主转型中民族整合模式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波民主化浪潮开启后,相当数量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转型中,由于简单地推行多数主义民主而无法公正地保障和协调国内民族的多元权利,最后导致民族整合失败,并且经历长期的社会政治动荡和民主建设的停滞。不同于强调个人主义和多数决原则的多数主义民主,以协调民族集体权为基础价值和基本功能,协和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通过保障族际政治公平来协调权益冲突与强化国家认同,从而为新兴主权体的构建和民主化的推进提供稳固的民族整合制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曹佳[10](2016)在《墨西哥民族整合进程中印第安人的国族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墨西哥具有多语言、多民族的特点,除了西班牙语是国家通用语,还有62种土着语言。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初期推行的西班牙语化政策导致大量印第安语言消亡。20世纪70年代印第安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他们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来,促使墨西哥政府接受国内多语言、多文化的现实,并调整了印第安族群的双语教育政策。民族整合进程中,杂交型文化的形成、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天主教的传播均构成印第安族群国族认同形成的促进因素。墨西哥由于成功处理了统一性和多元化的关系,使印第安族群在民族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国族认同的维系与巩固。(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民族整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绥远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连接东西蒙古、内外蒙古的扼要之处。由于清朝的封禁政策和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绥远一直被定义为边远之地,其传统地理价值可通过绥远城将军衙门匾额之上"屏藩朔漠"四字得以体现。晚清时期列强对我西北领土的觊觎、内地人地矛盾的增加等情况使得内陆边疆逐渐被重视,建省之议提上日程,军政使副使姚锡光在《筹蒙刍议》中的"屏障畿疆"四字反映了绥远的作用,此时的绥远作为农牧交接地、蒙汉杂糅区、西北门户、内地屏障,已俨然成为边疆整合的中心地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整合论文参考文献

[1].丁岭杰.整合与能力:民族整合视域下国家能力构建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

[2].许珅.屏障畿疆——清末边疆民族整合进程中的绥远[J].唐山学院学报.2019

[3].张传跃.民族整合视野下的湘西改土归流[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

[4].段宜宏.菲律宾民族国家构建及其民族整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7

[5].徐国贤.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进程研究[D].云南大学.2017

[6].尚晴.国家建设与民族整合——以1930年代湘川公路为例[J].民族论坛.2017

[7].龚浩群.泰国:民族分离主义带来民族整合挑战[N].中国民族报.2016

[8].王亚南.基于中华文明认同的国内各民族整合[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9].丁岭杰.从多数主义民主到协和民主:民主转型中民族整合模式转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

[10].曹佳.墨西哥民族整合进程中印第安人的国族认同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标签:;  ;  ;  ;  

民族整合论文-丁岭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