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像论文-包兆会

历史图像论文-包兆会

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图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圣母子,大教堂,守护神,《中国风圣母子图》

历史图像论文文献综述

包兆会[1](2019)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四:明代的《中国风圣母子图》》一文中研究指出1909年,德裔美国汉学家劳弗尔(Berthold Laufer)在陕西西安购得《中国风圣母子图》。1910年,劳弗尔将此画带到芝加哥,此画现藏于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画中圣母正面站立,赤足,头后有红色圆光,怀抱耶稣;耶稣身着红衣,目视圣母。此画落款"唐寅",但是"唐寅"二字的落款之处,底色泛白,劳弗尔认为这个落款是改写的,说明此画不是唐寅所画。有学者称此画为"唐寅"款白衣圣母像,而劳弗尔称此画为"中国风圣母子图"。(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12期)

张清明[2](2019)在《图像史料切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时机把握》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史料是历史事件的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见证价值,教师要适时运用这些史料内容,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学习支持。图像史料相比文字更为直观、清晰,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实景展示,给学生学习思维带来更多冲击,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丰富学习视野。在具体运用时,教师需要对图像史料切入时机进行筛选分析,以充分发挥其助学作用。一、课堂导入阶段切入图像史料课堂导入阶段,学生学习思维还没有完全启动,教师此时为学生投放一些图像史料内容,无疑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视觉冲击,如果是影视材料,还有动态特征,可以让学生形成重温历史的穿越感,其教学调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本文来源于《教育艺术》期刊2019年11期)

何小特[3](2019)在《图像历史及其艺术史问题——关于“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至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的策展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至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于2019年7月14日至8月16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以藏品为基础,涵盖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素描以及连环画等多个门类,辅以丰富的文献资料,梳理了这一时期有关东南沿海的美术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旨在构建围绕藏品而展开的更为立体和丰富的时空网络,探讨美术创作与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之间的深层关系。通过梳理馆藏作品,展览从"固守海疆""海洋建设""堵海围田""面朝大海"四个主题配合以文献图书,全面展示南部沿海地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大画卷"。并由此反观作为华(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11期)

李辉[4](2019)在《保俶塔其名因何而来?——有关保俶塔的历史文献与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诗人闻起祥曾云"湖上两浮屠,宝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这里的"美人"即指保俶塔。经过数百年的风雨,"雷峰"已倒,"美人"依旧。保俶塔历劫了近千年的沧桑,矗立在宝石山上,成为杭州最美的风景之一。保俶塔其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历代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其得名与吴越国王钱(弘)俶有关。那么,保俶塔真的是为佑护钱(弘)俶平安归来,而被命名为"保俶塔"的吗?本文将以历史文献与图像相(本文来源于《杭州》期刊2019年39期)

崔诗韵[5](2019)在《追寻创伤记忆中的历史之真实——以《奥斯特利茨》中文字与图像间的关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特利茨》作为一部面对创伤记忆的写作,始终寻求个体通向历史真实的方式。作品展现文字与图像单方面在创伤记忆面前追寻真实的不可能的同时,借助奥斯特利茨与叙述者间的交往模式呈现出一种新的追寻真实的可能——一种在文字与图像、直观与推论交织中不断趋向真实的追寻方式。本文将结合塞拉斯、克里普克及麦克道威尔等语义学家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中用作承载创伤记忆之工具的文字与图像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以下问题:在创伤记忆面前,为什么依旧要追寻真实,真实是否能够被追寻,又以何种方式被追寻。(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6期)

包兆会[6](2019)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叁:明代倪雅谷的宗教绘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倪雅谷(1579-1638),亦称倪一诚,其父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他生于日本,是耶稣会中国教区最早的修士之一,也是17世纪初中国传教区的画师。他一生往来于北京、南昌、澳门等地,其主要职责是绘制装饰天主教教堂的宗教美术作品。利玛窦称赞他"艺术造诣相当高",教会史专家方豪指出他的画"最精,非其他修士所能及"。(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11期)

杨强,田文林[7](2019)在《清代少林武术文献历史形成新探——以文献图像学为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中国武艺图籍考》开创武术目录学和文献学研究先河,到20世纪90年代末,马明达先生呼吁重视并建立武术古籍与武术文献学以来,有关清代少林武术文献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清代少林武术文献研究普遍忽视了图像的作用。如周伟良对明清少林武术文献的研究考镜源流,用功深厚,但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在方法上着重于文字资料的辨析,而没有考究其中图像赋有的自身学术意义。早在20世纪初,德国汉堡学者瓦尔堡将视觉图像收集起来创建"可视的历史记忆库",其解读图像的方法,后世称为"图像学"。"图像学转向"认为图像有其独特的文献证据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图像选择体现出图像作者的视点。同样,武术文献的研究,也可借鉴图像学理论方法,由此推进武术文献学的深入研究。武术文献图像学范式研究的意义。一是考镜源流,厘定版本形成。现有清代"少林拳棍刀枪谱"系列版本可以笼统地说是源自《纪效新书》,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地多。武术文献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招势名称发生改变,但有图像作为参照,根据技术动作特点,图文互参,才可以确定版本渊源。以棍法为例,18卷本《纪效新书》棍法"大顿势"在14卷本《纪效新书》及《武备志》中为"大剪势",在《叁才图会》中为"大当势",这些兵书,类书都在明末出版,时间相距并不远,但《纪效新书》中"拳棍刀枪"的内容或次序已然有差别。既往研究没有结合图像考察李盛铎本,来鹿堂本,简单认为二十八势(九)棍法有十四势源自《纪效新书》。只有结合图像分析,才发现二十八势棍法都源自《纪效新书》,所谓"创新"只是拆分原来的双人对练图为两幅图,并给其中一幅图起一个新的招势名字。来鹿堂本的棍法图附有解释,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其它版本。如约成书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少林寺拳经》,其拳法歌诀在明末兵书《新镌武经标题争议》及民间日用类书中都有出现,棍法部分明显与《叁才图会》高度吻合。由此可见,《纪效新书》并不是清代"少林拳棍刀枪谱"的唯一文献来源,明末的《叁才图会》,《武备志》以及《万宝全书》等日用类书都有可能是其文献渊源。二是相互比较,甄别文献价值。国图藏本《少林寺拳经》,其拳法歌诀,拳法图与明末原貌相比,不仅文字错讹,更有文图不搭配的严重问题,例如"滚地火龙","懒摺衣","大当势","小当势"等配图错误。棍法图等以《叁才图会》为蓝本,而《叁才图会》本身对《纪效新书》拳法,棍法等记载顺序颠倒,改动招势名称,因此对《少林寺拳经》武术文献价值需要审慎判断。这就对武术文献研究提出了一个启示:由于武术文献来源的不同,不能简单认为早先的武术文献一定比后来的文献更权威和可靠。叁是以图证史,可补文字不足。无论是明代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还是清代"少林拳棍刀枪谱"系列,名为少林,却罕见僧人装束。《少林棍法阐宗》中配图除了紧那罗王像,棍法套路配图均不是僧人装束。《少林棍法阐宗》练功图像是戴幞头,赤裸上身,下穿练功裤;如武术研究院藏《少林拳棒枪刀谱》图中有的是汉族男性日常服饰,有的是汉族士兵服饰,总归都是世俗图像,与佛教僧侣形象无涉。联想到俞大猷所述传棍法于少林,少林棍法起源的"紧那罗王"传说,少林棍法来源于寺外的隐喻,至少反映了在明末,人们对于少林武术的态度并未奉若神明。从明末《纪效新书》到清代中晚期的《少林寺拳经》,完成了"少林武术"文献体系的构建,但这些文献配图仍未见僧人装束,也没有随着清代"剃发令"更改配图的人物形象,究竟是参考明代文献配图的习惯使然,还是隐含反抗清朝统治的隐喻,留待更多的资料发现后讨论。(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常加[8](2019)在《电子图像视角下书法展览的历史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人们关于"书法展览"相关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关注力度也不断加大。可是,从"电子图像"的角度看待"书法展览"出现于历史中的特殊性,目前还不清晰。本文仍以"书法展览"为关注对象,试图从"电子图像"的视角对其历史特殊性作出思考,试图分析"电子图像"的出现与"书法展览"之间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0期)

李晓妮[9](2019)在《创建历史图像:美国历史课堂活动案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创建历史图像"是美国历史教育领域所倡导的在"历史实验室"中"做历史",带领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的教育理念的具体呈现方式之一。在该理念下,历史课堂是一个"实验室",在那里学生和教师通过发现问题、收集史料、整理和排列证据、假想推理、合作讨论等方式参与历史实践。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历史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使个体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必备品格得以训练和培养。在探索如何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这个大课题上,创建历史图像的教学案例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季卿[10](2019)在《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像资料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图像就是蕴含历史信息的图像资源。历史图像是历史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且往往是第一手参考资料,足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初中历史教材呈现范围广、跨度大、内容多等特点。由于历史在时间与空间上距离初中生遥远,因此,学生难免存在陌生感,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历史图像资料由于其直观性的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恰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一、历史图像的教学价值分析1.激发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以文字叙述为主,而初中学生对于文字性的课程内容并(本文来源于《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期刊2019年10期)

历史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图像史料是历史事件的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见证价值,教师要适时运用这些史料内容,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学习支持。图像史料相比文字更为直观、清晰,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实景展示,给学生学习思维带来更多冲击,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丰富学习视野。在具体运用时,教师需要对图像史料切入时机进行筛选分析,以充分发挥其助学作用。一、课堂导入阶段切入图像史料课堂导入阶段,学生学习思维还没有完全启动,教师此时为学生投放一些图像史料内容,无疑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视觉冲击,如果是影视材料,还有动态特征,可以让学生形成重温历史的穿越感,其教学调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图像论文参考文献

[1].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四:明代的《中国风圣母子图》[J].天风.2019

[2].张清明.图像史料切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时机把握[J].教育艺术.2019

[3].何小特.图像历史及其艺术史问题——关于“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至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的策展思路[J].美术观察.2019

[4].李辉.保俶塔其名因何而来?——有关保俶塔的历史文献与图像研究[J].杭州.2019

[5].崔诗韵.追寻创伤记忆中的历史之真实——以《奥斯特利茨》中文字与图像间的关系为例[J].天府新论.2019

[6].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叁:明代倪雅谷的宗教绘画[J].天风.2019

[7].杨强,田文林.清代少林武术文献历史形成新探——以文献图像学为路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常加.电子图像视角下书法展览的历史特殊性[J].艺术品鉴.2019

[9].李晓妮.创建历史图像:美国历史课堂活动案例解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

[10].季卿.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像资料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

标签:;  ;  ;  ;  

历史图像论文-包兆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