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等有棘神经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底神经节,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突触连接
中等有棘神经元论文文献综述
赵刚,刘晓莉,乔德才[1](2019)在《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侧抑制效应与基底神经节运动功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是纹状体的主要投射神经元,其细胞膜上表达的不同类型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分别参与基底神经节直接与间接两条运动神经通路功能的调节。近年来发现,纹状体相邻MSNs之间还存在突触连接,这种突触结构对直接或间接通路的电活动产生侧抑制效应(lateral inhibition),并通过其前馈作用进一步调节基底神经节信息输出核团的兴奋性。因此,纹状体MSNs的侧抑制效应对运动的精确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纹状体神经元构筑与侧抑制突触效应、纹状体MSNs侧抑制突触效应参与基底神经节调控的生理学机制、MSNs侧抑制效应异常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方面对纹状体MSNs侧抑制效应与基底神经节功能调控的机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姚涵,李瑞,刘海鹰,郭保霖,孙唐娜[2](2018)在《Kir 2.1在小鼠伏隔核中等多棘神经元的表达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内向整流钾通道2.1蛋白(Kir 2.1)在小鼠伏隔核区中等多棘神经元的表达分布模式。方法:成年Drd1-td Tomato/Drd2-e GFP双转基因小鼠,制备含伏隔核区冠状脑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Kir 2.1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及应用Imaris等软件对表达Drd1的多巴胺受体1型(D1)中等多棘神经元(D1-MSNs)和表达Drd2的多巴胺受体2型(D2)中等多棘神经元(D2-MSNs)胞体上Kir 2.1免疫荧光阳性信号的密度进行分析。结果:Kir 2.1阳性信号颗粒在伏隔核区域的分布密度大概为0.3个/μm2。D1-MSNs胞体上Kir 2.1荧光像素值与D2-MSNs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Kir 2.1在伏隔核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的直接通路及间接通路上的表达含量相似。(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汪净,刘深泉[3](2015)在《基于模型分析的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的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一个在NEURON中构造的具有真正的形态的电房室模型。基于这个有554个房室的计算模型,研究了外界电流刺激,不同离子通道(钠,钾和钙)的最大电导系数,以及移除部分树突对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江小芳,刘深泉,张煦晨[4](2014)在《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多房室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等多棘神经元是纹状体的主神经元,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紧密相关。基于生物系统的中等多棘神经元模型,首先通过对比中等多棘神经元对直流、交流和方波叁种电流刺激模式的响应,得到丰富的发放模式,特别研究了外界交流刺激的变化对中等多棘神经元放电节律的影响;其次通过改变不同离子(钠、钾和钙)通道的最大电导系数或通透性来分析其对中等多棘神经元活动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移除部分树突的方法模拟部分树突死亡与退化对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影响,在相同的外界刺激条件下,通过对比得出五种缺失情况与完整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差异。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到,所有的内源与外源因素对于中等多棘神经元的放电节律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4-12)
江小芳,刘深泉,张煦晨[5](2013)在《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多房室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等多棘神经元是纹状体的主神经元,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紧密相关。作者基于生物系统的中等多棘神经元模型,首先通过对比中等多棘神经元对直流、交流和方波叁种电流刺激模式的响应,得到丰富的发放模式,特别研究了外界交流刺激的变化对中等多棘神经元放电节律的影响;其次,通过改变不同离子(钠、钾和钙)通道的最大电导系数或通透性来分析其对中等多棘神经元活动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移除部分树突的方法模拟部分树突死亡与退化对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影响,在相同的外界刺激条件下,通过对比得出5种缺失情况与完整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差异。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到,所有的内源与外源因素对于中等多棘神经元的放电节律均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江小芳,刘深泉,张煦晨[6](2013)在《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多房室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等多棘神经元是纹状体的主神经元,本文利用其拓扑结构构造了该神经元的多房室模型.首先通过比较中等多棘神经元对直流、交流和方波叁种刺激模式的响应,得到丰富的发放模式,特别研究了交流刺激模式的变化对中等多棘神经元放电节律的影响;其次通过改变不同离子(钠、钾和钙)通道的电导系数来分析其对中等多棘神经元活动特性的影响;最后运用切割树突的方法模拟树突部分(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期刊2013-05-10)
中等有棘神经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内向整流钾通道2.1蛋白(Kir 2.1)在小鼠伏隔核区中等多棘神经元的表达分布模式。方法:成年Drd1-td Tomato/Drd2-e GFP双转基因小鼠,制备含伏隔核区冠状脑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Kir 2.1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及应用Imaris等软件对表达Drd1的多巴胺受体1型(D1)中等多棘神经元(D1-MSNs)和表达Drd2的多巴胺受体2型(D2)中等多棘神经元(D2-MSNs)胞体上Kir 2.1免疫荧光阳性信号的密度进行分析。结果:Kir 2.1阳性信号颗粒在伏隔核区域的分布密度大概为0.3个/μm2。D1-MSNs胞体上Kir 2.1荧光像素值与D2-MSNs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Kir 2.1在伏隔核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的直接通路及间接通路上的表达含量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等有棘神经元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刚,刘晓莉,乔德才.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侧抑制效应与基底神经节运动功能调控[J].生理科学进展.2019
[2].姚涵,李瑞,刘海鹰,郭保霖,孙唐娜.Kir2.1在小鼠伏隔核中等多棘神经元的表达模式[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8
[3].汪净,刘深泉.基于模型分析的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的生理特性[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4].江小芳,刘深泉,张煦晨.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多房室模型分析[C].第二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5].江小芳,刘深泉,张煦晨.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多房室模型分析[J].生物物理学报.2013
[6].江小芳,刘深泉,张煦晨.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多房室模型分析[C].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