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氙灯论文-邵若燕,刘建军,吴睿骅,梁海荣,李海兵

脉冲氙灯论文-邵若燕,刘建军,吴睿骅,梁海荣,李海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脉冲氙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摄影,脉冲氙灯,PFN电路

脉冲氙灯论文文献综述

邵若燕,刘建军,吴睿骅,梁海荣,李海兵[1](2019)在《脉冲氙灯电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摄影的同步照明光源是利用脉冲氙灯作为输出负载的一种高亮度闪光光源。它的驱动电路采用脉冲形成网络PFN电路,利用Orcad Pspice软件对PFN放电电流仿真,其仿真结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电源具有手动触发和同步触发功能,同时输出脉冲的前沿和后沿具有良好的时间响应,氙灯充电电压0~3.5kV可调,触发信号与光波形延时时间125μs;实验结果验证了电源设计原理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02期)

高志坤,杨建参,郝万立,付宝刚[2](2019)在《大功率脉冲氙灯用稀土钨电极工作表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电极表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烧蚀机理,为提升电极工作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经过上万发次点灯测试的大功率脉冲氙灯稀土钨电极的表面形貌、元素深度分布及价态。结果表明:工作后的电极表面出现大量裂纹以及烧蚀坑;表面各元素主要由W,La,O叁种元素组成,分布均匀;电极表面La以La3+形式存在,W存在原子态和+6价两种价态,占比分别为18.29%和81.71%;随刻蚀深度增加后,La的价态仍为+3价,W6+迅速减少直至W价态全部变为W0。(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01期)

王菁,周毅力,甄长飞[3](2018)在《基于单片机的脉冲氙灯和光纤光谱仪的同步控制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脉冲氙灯和光纤光谱仪的同步工作进行了研究。通过PC机的控制软件与单片机硬件控制模块,实现了脉冲氙灯光源和光纤光谱仪的同步工作,获取有用的光谱信息。(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曹贵川,祁康成,王小菊[4](2018)在《脉冲氙灯阴极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脉冲氙灯的工作性能,降低脉冲氙灯的着火电压。文章围绕提高脉冲氙灯阴极的电子发射性能,采用等静压制、高温烧结、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掺氧化钪铝酸盐、高温浸渍发射物质等工艺,制备出含钪钡钨阴极。对该阴极的热电子发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阴极温度分别为950℃、1 050℃和1 100℃时,阴极脉冲发射零场电流密度分别为23.6 A/cm~2、35.7 A/cm~2和49 A/cm~2。在铝酸盐中掺入一定量的氧化钪,其作用在于和铝酸盐中的氧化钡结合为2BaO+0.5Sc_2O_3,它成为氧化钡或钡原子的载体,起控制和补充发射源的作用。因此,在铝酸盐中掺一定量的氧化钪能显着提高阴极的电子发射能力,该阴极具有均匀性良好的热电子发射能力和较好的抗离子轰击能力。(本文来源于《光源与照明》期刊2018年02期)

张恺[5](2018)在《基于脉冲氙灯的便携式机动车排放NO_x在线检测数据处理算法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目前我国购买机动车的个人及家庭越来越多,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机动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NO和NO2统称为NOx,是机动车尾气的重要组成物。监测机动车排出的NOx浓度对于评估机动车尾气排放水平,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其他气体分析技术相比,光谱分析技术因其具有连续在线检测的特点,已经成为过程气体检测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本文针对机动车尾气NOx在线检测的需求,研究了基于脉冲氙灯的便携式机动车尾气NOx在线检测数据处理算法,并进行了实验测量与对比分析。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脉冲氙灯以及物质吸收光谱的基础理论。搭建了 NOx检测实验平台,采集了以滨松L9456脉冲氙灯作为光源的NOx吸收光谱数据,对光源波动、光谱采集积分时间、平均次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确定了实验平台的工作参数,结果表明所搭建的检测平台能达到NO检测限为2.45ppm,量程可达2500ppm;而NO2的检测限为2.6ppm,量程可达500ppm。(2)针对光谱噪声影响NOx浓度反演精度的问题,分析了常规数据预处理方法对基于脉冲氙灯NOx吸收光谱降噪效果的不足,研究了自适应指标寻优的EEMD机动车尾气NOx光谱预处理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使用NIO-EEMD降噪的效果,要优于同等情况下,使用EMD低通滤波,以及db3小波分解算法的效果,SNR指标由初始的17.8865提高到28.1347。(3)针对吸收光谱法检测机动车尾气NOx组分浓度时不可避免的迭加吸收干扰问题,利用加权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WPLS-Weighted Partial Least Squares),结合机动车尾气多组分NO、NO2(包含干扰成分SO2、NH3)迭加吸收的光谱特征,建立了具有抗干扰能力的NOx浓度的回归模型。同时研究了 NOx浓度预测模型的WPLS-VIP-ACO波长选择算法,对脉冲氙灯的光谱数据进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波长选择后的NOx浓度反演值与样本实际浓度的逼近度得到了提高。(4)基于便携式机动车尾气NOx设计指标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设计了基于脉冲氙灯的机动车尾气排放NOx浓度检测系统。开发了 NOx吸收光谱自适应NIO-EEMD预处理、WPLS-NOx浓度反演及W-V-A波长选择算法软件。(5)进行了 NOx吸收光谱浓度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包括仪器的标定、与美国Sensors公司NOx检测系统进行对比实验以及机动车NOx排放外场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检测样机对NO、NO2的检测精度达到±2%,量程 NO为 0~2500ppm,NO2 为 0~500ppm。(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董凯[6](2018)在《基于Wi-Fi的脉冲氙灯放电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需要进行打靶实验,即各级主放大器内通过脉冲氙灯放电获取到多路高能量的激光束,用来辐射氘氚靶球,此过程脉冲氙灯放电极易出现异常,科学实验都伴随风险存在,激光主放大器价格昂贵,一次实验成本耗资巨大。为了提高打靶的质量和成功率,监测脉冲氙灯放电过程,研制出高性能的脉冲氙灯放电监测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传统监测仪监测通道数量少、布线繁琐且不易于扩展、移动便携性差等不足,提出了一套基于Wi-Fi的脉冲氙灯放电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结合同步数据采集和信号完整性的基本理论,采用十片16bit、具有串行输出接口的ADC,设计了具有独立采样率为1MHz的十通道同步数据监测仪,整机采用以“FPGA+ARM+Wi-Fi”为核心的整体设计方案,研究并开发出一套以PC机为监测中心,多台监测仪组成的监测系统,实现了几百路脉冲氙灯放电通道的同步数据采集与监测。通过多台监测仪共同组网、同步触发的方式,解决打靶实验现场放电通道数量多的问题;针对传统有线传输方式布线繁琐不易于维护的缺点,移植Lw IP协议和Wi-Fi协议栈,采用Wi-Fi无线传输方式,既能方便组网也不影响传输速率,且移动便携;通过单片FPGA设计并实现每台监测仪十个通道的采样控制、存储和传输功能,完成十路串并数据流的转换,以分时复用的方式,把数据暂时存储在外部SRAM中;针对强磁强电的现场环境和高采样精度的需求,采用磁耦合隔离电路,增加监测仪的抗干扰性;采用ARM处理器控制Wi-Fi接口并适时通过FPGA读取数据,并将数据上传至上位机。采用Lab VIEW软件对上位机监测功能进行设计,实现了控制并监听Wi-Fi连接,接收、存储并显示放电波形数据的功能。经实验室和现场验证,该监测系统可同步对几百路脉冲氙灯放电信号进行有效地监测,实现了无线通信网络与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的结合、弱电系统对强电系统的监测,且具有很好的移动便携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廖云辉[7](2017)在《脉冲氙灯空气杀菌效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各种流行性疾病的经常性发生,人们对室内微生物的控制越来越重视。脉冲氙灯杀菌作为一种新型的冷杀菌技术,已被证实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现阶段由于技术壁垒与价格因素,脉冲氙灯装置在空气净化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并未开始,并且较为成熟的产品技术均为国外厂商所掌握。因此本文对脉冲氙灯装置电源的特性参数及其应用的环境参数进行实验研究,为脉冲氙灯装置的国产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课题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脉冲氙灯装置的输入电压、电容容量、闪照频率和风道风速等单因素对脉冲氙灯杀菌效果的影响。以选取的四个因素设计正交实验,并对各工况中脉冲氙灯装置的能耗进行测试,以优化电源参数。在此基础上,在风道中和实验舱中进行了脉冲氙灯与紫外灯的杀菌效果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脉冲氙灯装置电源的输入电压与其杀菌效果呈二次函数的关系,电压越高杀菌能力越强;随电容容量的升高其杀菌效果呈线性升高的趋势;对于闪照频率,杀菌效果与之呈二次函数关系,频率越高杀菌效果的提升率越小;此外,随着风道中风速的升高,杀菌效果呈线性下降的趋势。(2)实验中选取的四个因素对脉冲氙灯杀菌效果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输入电压、电容容量、闪照频率、风速;并提出了脉冲氙灯杀菌效果的评价方法,结合其杀菌效果与能耗,表明在电源参数的选择中,选择中等水平电压,较小的电容和约2Hz的闪照频率能效更高。(3)在同等能耗下,脉冲氙灯在风道中的杀菌效率比紫外灯高约18%,在试验舱中达到完全灭菌时,脉冲强光比紫外光可提前约9min。(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李波,李博婷,黄斌,张信,李玺钦[8](2017)在《高可靠性脉冲氙灯电源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40mm×Φ18mm、极间距250mm、充气压力26kPa的脉冲氙灯进行分析计算,研制了一台具有手动和外触发功能、氙灯充电电压2.5~4.5kV、输出脉冲电流幅度3~6kA、脉冲宽度约230μs的脉冲氙灯电源,给出了单次触发情况下的实验结果。设计基于晶闸管移相调压方式,经由隔离模块、PLC控制构成的闭环反馈回路,控制调压模块对储能电容器线性充电;通过IGBT半导体开关器件产生脉冲信号,经脉冲变压器升压后触发氙灯,使氙灯导通发光。采用简单、可靠的绕丝触发方式和控制信号隔离、电容器一端接地等方法,有效抑制了地电位抬高,提高了氙灯电源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通过百次的实验,脉冲氙灯电源能100%点亮负载氙灯,满足实际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7年06期)

赵友全,张意贺,刘潇,郭德霞,梁秀丽[9](2017)在《短弧脉冲氙灯瞬间发射光脉冲能量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短弧脉冲氙灯体积小,能在μs时间内发出高能量的闪烁光脉冲,具有优良的紫外发射光谱,是一种理想的分析仪器光源。由于脉冲发光是介于两个相近的阴极和阳极之间,其发光时间小于10μs,发光点小,接近理想点光源,因此跟踪测定瞬间发出的光脉冲光谱,特别是测定单个脉冲的发光能量,不仅可以用于分析光源本身的光电转化效率,还可以用于分析闪烁发光的稳定性。本文分析了短弧脉冲氙灯闪光的工作原理及其发光能量与输入能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热释电能量检测探头,建立了光脉冲能量测定系统,实验测定了闪烁脉冲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当输入电压为900V时,单个光脉冲的能量为162μJ,不稳定性为小于2%。(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7年02期)

李玺钦,栾崇彪,王晓,莫腾富[10](2016)在《基于伪火花开关控制的脉冲氙灯电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爆轰试验高速摄影测试技术中脉冲氙灯照明系统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充电电压0~15 kV、储能电容100μF、可分别驱动规格为φ20 mm×500 mm×620 mm和φ50 mm×720 mm×1 080 mm两种脉冲氤灯的电源。采用在光触发信号作用下,一是将高压触发源输出15 kV的脉冲信号,通过绕丝方式对脉冲氙灯进行启辉使其瞬间导通;二是利用伪火花开关(PSS)导通机理将存储在电容上的能量,经电感后迅速转移到脉冲氤灯上对其放电即点亮氙灯。最终在两种脉冲氙灯上分别得到电压约5 kV,15 kV,电流3 kA,8 kA、发光持续时间分别为200μs和100μs的脉冲信号。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所采用的设计原理及方法的可行性,并给出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6年12期)

脉冲氙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电极表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烧蚀机理,为提升电极工作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经过上万发次点灯测试的大功率脉冲氙灯稀土钨电极的表面形貌、元素深度分布及价态。结果表明:工作后的电极表面出现大量裂纹以及烧蚀坑;表面各元素主要由W,La,O叁种元素组成,分布均匀;电极表面La以La3+形式存在,W存在原子态和+6价两种价态,占比分别为18.29%和81.71%;随刻蚀深度增加后,La的价态仍为+3价,W6+迅速减少直至W价态全部变为W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冲氙灯论文参考文献

[1].邵若燕,刘建军,吴睿骅,梁海荣,李海兵.脉冲氙灯电源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2].高志坤,杨建参,郝万立,付宝刚.大功率脉冲氙灯用稀土钨电极工作表面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3].王菁,周毅力,甄长飞.基于单片机的脉冲氙灯和光纤光谱仪的同步控制的应用研究[J].电工技术.2018

[4].曹贵川,祁康成,王小菊.脉冲氙灯阴极制备及性能研究[J].光源与照明.2018

[5].张恺.基于脉冲氙灯的便携式机动车排放NO_x在线检测数据处理算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董凯.基于Wi-Fi的脉冲氙灯放电监测系统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7].廖云辉.脉冲氙灯空气杀菌效果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7

[8].李波,李博婷,黄斌,张信,李玺钦.高可靠性脉冲氙灯电源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7

[9].赵友全,张意贺,刘潇,郭德霞,梁秀丽.短弧脉冲氙灯瞬间发射光脉冲能量测量[J].光电子·激光.2017

[10].李玺钦,栾崇彪,王晓,莫腾富.基于伪火花开关控制的脉冲氙灯电源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6

标签:;  ;  ;  

脉冲氙灯论文-邵若燕,刘建军,吴睿骅,梁海荣,李海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