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论文-甘时源

汉英语篇论文-甘时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英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英语篇指示语,翻译,教学思考

汉英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甘时源[1](2019)在《认知语用关照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翻译及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示具有语篇性。语篇指示语的语用认知本质要求我们在解读和翻译语篇指示语时要基于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形成的语境映射,完成指称意义的顺利传达。以人称指示语为例,分析得到汉英互译时的五种翻译方法,即具化翻译、省译、人称转译、直接翻译和他类翻译。同时,对语篇指示语的翻译教学提出两点思考。(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48期)

甘时源[2](2019)在《汉英语篇指示语互译及翻译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示是人类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示的语篇性促成语篇连贯。人类的认知参与让指示在语篇理解中具有主观性特征。因此,语篇指示语的翻译不是简单地直接"远、近指"和"前指、下指",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基于对汉英语篇指示语异同的分析,笔者得到五种翻译路径,且对翻译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胡妍然[3](2019)在《认知语用视角下汉英语篇连接副词的主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篇连接副词是建立逻辑语义关系的重要手段,对语篇的生成与理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往对具有连接功能的副词的研究大多是对同一语言中单个或某一语义范畴副词的语义描述或连接功能的定性分析,而少有探究该类副词的主观性特征以及跨语言对比。本文旨在从认知语用视角,通过语料库手段,对汉英语篇连接副词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首先,从语用层面分析汉英语篇连接副词在语篇中的主观性特征,比较同一子范畴的语篇连接副词在主观性表达上的强弱以及同一语篇连接副词在不同语境下主观性表达的不同。其次,从认知层面为汉英语篇连接副词在主观性特征上的共性和异性提供理据,并通过现代实验语音学手段分析高低主观性语篇连接副词的语音表现,以对其主观性特征进行核查,进一步论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研究发现汉英语篇连接副词在主观性特征上既存在共性亦存在异性。共性表现为:1)汉英语篇连接副词在语篇中均倾向于句首的位置,表明对语篇逻辑关系的判断和对话题的主客观评价,包括言据类、情态类和评注类连接副词;2)同一子范畴的语篇连接副词,根据其评价的主观性程度,可分为高主观性连接副词、中等主观性连接副词和客观性连接副词。同一语篇连接副词的主观性表达受限于上下语境,新旧信息的一致与否对主观性有增强或抑制作用;3)汉英主观性和客观性连接副词在语音表现上具有一致性。在同一句子中,前者的语音强度高于后者的语音强度。异性在于:1)英语语篇连接副词语用化程度高,在句法位置相较于汉语语篇连接副词更为灵活;2)在增强言者的主观情感时,二者在疑问句中的句法位置不同,汉语语篇连接副词可位于句首用于引导疑问句,而英语语篇连接副词多位于疑问句的句中或句末;3)在与主观性标记共现时,汉语语篇连接副词常与语气助词连用,而英语语篇连接副词常与情态动词连用。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主观性程度的判别为近义词的分工提供了合理解释,而语用前提为主观趋向的多义词的分工划清了界限,有助于促进对语篇连接副词的全面认识。实践上,本文对语篇连接副词的教学、汉英互译以及机器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侯莹莹[4](2018)在《从上下文语境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汉英语篇词汇重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上下文语境理论为基础,结合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对比分析章回体小说《红楼梦》汉英语篇中的词汇重复关系,探讨并归纳其异同点以及差异的原因,以期对翻译实践有所启示,从而为小说的汉英语篇对比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8年07期)

陈冲[5](2018)在《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兰亭集序》汉英语篇翻译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英语篇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汉英表达方式的不同。本文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角度讨论《兰亭集序》的英译,分别从悟性与理性、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意在探索出相对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以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8年5月(总第十九期)》期刊2018-05-01)

贾燕梅[6](2018)在《从认知语言学看逆向汉英语篇翻译模式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认知语言学中逆向汉英翻译者须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表现上的异同,建构具有连贯性的译文语篇,使读者建构译者期待的译文语篇认知世界。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为旅游语篇翻译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将根据逆向汉英语篇翻译模式和对翻译相关因素的分析及对翻译过程中微观认知世界的分析,以山东省一些景区的翻译材料为对象,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语篇翻译中的逆向汉英模式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理论版)》期刊2018年01期)

徐慧[7](2017)在《汉英语篇中省略现象的对比研究——以《红楼梦》及其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省略是汉英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语篇分析中可以细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通过对《红楼梦》及其两个译本对比分析发现,汉英语篇省略的使用倾向不尽相同:汉语语篇多省略名词和连接词;而英语语篇则多省略谓词性成分。这是由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所决定的。(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11期)

司徒子康[8](2017)在《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深度翻译理论在汉英语篇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的管理学大师曾仕强在当今中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截至今日,他总共出版专着30余部,在其中《赢在中国式管理》是首部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科学的管理学着作,被认为是其管理学系列着作中的精品和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该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各界的广泛推崇和传阅,成为了不少学者研究的对象。虽然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赢在中国式管理》进行了分析,但是迄今为止,还未有人对其英译策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以文化语境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赢在中国式管理》的英译版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译者是如何结合阿皮亚的深度翻译理论,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文化语境对等。本文对《赢在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言部分,主要介绍该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整体的结构安排。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深度翻译理论和文化语境理论的研究。第叁章是理论框架,主要介绍了阿皮亚和赫尔曼的深度翻译理论,以及马利诺夫斯基的文化语境理论。第四章是对《赢在中国式管理》的具体分析部分,主要从如何利用深度翻译理论在《赢在中国式管理》的英译中取得文化语境对等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赢在中国式管理》的译者所采用的深度翻译方法可概括为:增加序言、脚注、尾注、附录对于文章字词段落的结构调整以及文内注释的添加等等;(2)译者通过采用深度翻译策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语境,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译文以及译文所展示的中国文化,实现了原文和译文的文化语境对等。(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15)

甘时源[9](2017)在《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的指示现象存在于人际交际和话语者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指示语的使用让话语更加连贯和更具衔接性。语篇指示现象,是作者和读者在交际语篇中以话语主体为参照点用词或短语对存在于语篇内或语篇外另一个话语对象进行指向,或者用词或短语来表明其所在句子和在同一个语篇之内的其它言语成分之间的语义或语用关系。语篇指示的研究涉及语言的分析和描述、语篇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等领域,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语篇指示语在指称过程中涉及话语主体的焦点确定及话语者对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语篇指示语的形成路径为:现实世界>现实表征>心理表征>语篇表征,这是一个连续体。因此,在语篇中,话语接收者是否能够正确辨析指称对象、将“现实表征”投射到“语篇表征”成为语篇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的研究以语篇指示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布勒的“指示场-指示”理论和功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语篇指示语的分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完整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系统,以期对汉、英语篇各类型指示语语义特征、心理距离指示功能、语篇指向功能以及语法化过程的异同进行基于语料库的系统性统计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语篇指示为何可能;指代认知加工怎样实现;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认知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序言,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缘起、意义和创新之处;界定了研究对象并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也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研究现状,就以往对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查找以往研究的不足,旨在通过评析和前瞻确认本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所在。第叁章建立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或依据。从人类认知特征出发,基于布勒“指示场-指示”的指示原点分布图,探讨了指示语的构成和指示成分,旨在对布勒的指示分布坐标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包括“价值/意义”要素在内的语篇表征经语法化后形成的完整语篇指示语分布坐标,并帮助我们初步归纳得到“情景指示>语篇指示>虚化链接指示”的语篇指示语连续统。对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的论述,也构成本文汉、英语篇指示语分类设置、指示和指向功能阐释、语法化相关问题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统计的基础。第四章在第叁章建立的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的基础之上,首先,讨论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五种分类设置,即人称性语篇指示语、指示性语篇指示语、空间时向性语篇指示语、情态附加性语篇指示语及连接性语篇指示语,并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对汉、英语篇指示语分类模式进行了跨语言对比统计分析,得出汉、英语篇指示语类型在使用规律上的对比结果,汉语在语篇中表现为倾向于使用隐性语篇标记,英语则更多使用显性的语篇标记,这也印证了汉语为意合语言,英语为形合语言的特质;其次,我们以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为例,从五个层面详细探讨典型汉、英语篇指示语在指示系统中的分布,通过例示分析指出:在实际的语篇中,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存在叁种指示形态,即“情景指示”、“语篇指示”和“虚化链接指示”,且从情景指示到语篇指示再到虚化连接指示是一个连续统,也是指示语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本文的重点研究是语篇指示语,但不能否认情景指示(空间性特征)和虚化链接指示(性质特征)是指示语研究的来源和语法化后的最终去向,为了指示系统表述的完整性,在这一章中,我们也对情景指示做了简单描述,至于虚化链接指示,会在探讨语篇指示语语法化问题的第六章中做以详述。第五章是对语篇指示语进行深入探讨的部分,我们选择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从语篇心理距离指示和前指、下指的语篇指向两个功能参数出发,结合自建语料库和大型语料库,分析汉、英语篇指示语的普遍特征和差异(其间,渗透了对人称性、指示性、空间时向性和情态附加性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用法分析)。首先,详细探讨了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的语篇心理距离指示功能。我们认为,以话语发出的主体为参照,通过主体和所指对象之间的“距离”来对远、近指示语进行选择。这种“距离”无论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其本质都是话主对所指对象的一种心理距离上的认知加工和判断,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简言之,情感态度的心理投射就是心理距离指示。语篇心理距离的拉近或推远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伴随性心理距离指示,另一种是凸显性心理距离指示。研究结果显示:语篇指示词的伴随性心理距离指示不可避免,它和凸显性心理距离指示的唯一差别就是程度高低不同;语篇心理距离指示语的使用反映出话语参与者们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心理状态,受四种因素影响,即注意焦点、社交距离、熟悉程度和情感元素;通过汉英语料对比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汉语语言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近指词语(如“这/这些/这边/这里”)来缩小人际距离,然而,英语语言使用者更乐于使用远指指示语(如“that/those/there”)以保护个人私密空间,具有文化内涵。其后,详细探讨了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前指和下指的语篇指向功能。基于前指项和先行项之间是否是共指关系,我们可以把前指分成显性前指和隐性前指两种。根据指示现象中前指项所替代的先行词的认知和句法功能,我们将显性前指分成叁种类型,即名词性显性前指、谓词性显性前指和小句性显性前指;依据前指项和先行项之间的关系,隐性前指分为叁类,即蕴含性隐性前指、联想性隐性前指和概括性隐性前指;与前指功能相较,“这/那”和“this/that”的语篇下指用法虽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们仍然具有语篇指向功能并兼具语篇衔接功能。在语篇(特别是文学语篇)的创作中,使用下指,比直接性的描写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其使用目的是为读者在心理上营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对比统计分析表明,在语篇前指和下指用法上,汉、英语言间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六章探讨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问题。也就是对语篇指示语经过语法化后形成虚化链接指示用法的讨论(涵盖了对连接性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用法分析)。提出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或虚化标准;详细探讨代名语篇指示词和饰名语篇指示词的语法化。结果表明:“代名语篇指示词”语法化为汉语和英语语篇中的链接词、英语语篇中的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标记;“饰名语篇指示词”能够语法化为汉、英语篇中不定指标记。同时,它还能够实现其他指示语的虚化用法,比如英语中的先行词,汉语中的定冠词、定语从句标记、所属关系词、泛指词和同位共指词;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机制有:意向图式、隐喻和转喻。为语篇指示语语法化研究提供了认知理据。第七章总结了我们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研究发现,对研究问题做出了解读,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我们从认知视角出发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研究是基于真实语料数据对布勒“指示场-指示”理论的扩展和完善、对指示分类的补充和分析,以及对指示系统的完整阐释,本研究能够有效发掘汉、英语言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认知基础和理据,有助于更好理解汉、英语篇特征,具有跨文化的借鉴意义,对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研究都具有跨学科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彩虹[10](2017)在《汉英语篇翻译的语篇意识研究——评《汉英语篇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篇翻译即为将语篇作为基本的翻译单位,以追求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最大程度上的对等的翻译行为。其中,最大程度的对等即为实现译语与源语在文化背景、历史事件、概念含义、语篇意义上的对等。同时,兼顾汉语、英语语篇形式上的对等。可以说,语篇翻译的过程就是语篇重生的过程。《汉英语篇翻译》则是一本对语篇翻译进行深入研究的书籍,其参照互文性理论,探索了汉英对照(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7年03期)

汉英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示是人类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示的语篇性促成语篇连贯。人类的认知参与让指示在语篇理解中具有主观性特征。因此,语篇指示语的翻译不是简单地直接"远、近指"和"前指、下指",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基于对汉英语篇指示语异同的分析,笔者得到五种翻译路径,且对翻译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英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甘时源.认知语用关照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翻译及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甘时源.汉英语篇指示语互译及翻译教学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

[3].胡妍然.认知语用视角下汉英语篇连接副词的主观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4].侯莹莹.从上下文语境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汉英语篇词汇重复[J].文学教育(下).2018

[5].陈冲.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兰亭集序》汉英语篇翻译中的体现[C].荆楚学术2018年5月(总第十九期).2018

[6].贾燕梅.从认知语言学看逆向汉英语篇翻译模式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

[7].徐慧.汉英语篇中省略现象的对比研究——以《红楼梦》及其英译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8].司徒子康.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深度翻译理论在汉英语篇中的运用[D].暨南大学.2017

[9].甘时源.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D].吉林大学.2017

[10].张彩虹.汉英语篇翻译的语篇意识研究——评《汉英语篇翻译》[J].新闻与写作.2017

标签:;  ;  ;  

汉英语篇论文-甘时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