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麦论文-李静雯,张正英,王立光,陈军,朱天地

转基因大麦论文-李静雯,张正英,王立光,陈军,朱天地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大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基因大麦,潮霉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叶片涂抹

转基因大麦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雯,张正英,王立光,陈军,朱天地[1](2019)在《大群体转基因大麦后代快速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携带有潮霉素标记基因的RNAi转基因大麦和常规大麦为材料,采用叶片涂抹法进行了潮霉素筛选浓度确定及转基因大麦T2代和回交后代的筛选和PCR检测。结果表明,3 000mg/L潮霉素连续涂抹3次,5 d后转基因大麦涂抹区域无受害症状,生长受害率显着低于无涂抹处理。潮霉素涂抹检测结果与其PCR检验结果的符合度为96.2%,目的基因筛选准确率可达61.8%。表明所建立的活体幼苗潮霉素叶片涂抹法筛选转基因大麦快速,直观、准确,具有一定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梁迅[2](2019)在《瑞士批准转基因大麦田间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士联邦环境办公室(FOEN)于6月12日批准了苏黎世大学在瑞士境内进行一项转基因大麦田间实验。FOEN发布的公告显示,苏黎世大学需要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对转基因大麦真菌病抵抗力的研究。作为实验申请方,苏黎世大学必须采取包括控制种植区距离、实验(本文来源于《粮油市场报》期刊2019-07-18)

胡有良[3](2017)在《盐生草HgNHX1对大麦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大麦抗逆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Hordeum vulgare L.)属禾本科植物,主要用于制造啤酒及饲用。其具有抗旱、耐盐碱等特性。随着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土壤盐碱化和干旱仍然是限制大麦生长的两个主要环境因素。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抗旱耐盐性大麦新品种已成为大麦栽培的迫切要求。而受体材料是遗传转化的基础,寻求一种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受基因型和季节限制小、高频再生的体系对于有效地开展大麦转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麦茎尖再生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Na+/H+逆向转运蛋白(NHX)HgNHX1基因导入大麦,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并对转基因大麦T1代植株进行抗逆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栽培中常用品种甘啤3号、甘啤4号和甘啤6号为材料,研究了大麦茎尖高频再生体系影响因素,其中种子浸泡在30%的硫酸中,30℃、180 r/min摇动1 h为去除颖壳最佳方法;75%的乙醇处理1.5 min+2%的NaClO处理15 min为较好的灭菌方法;3 d苗龄、茎基部2 mm处切段效果最好;3 mg/L 2,4-D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参试品种中甘啤4号再生能力较强。2.利用盐生草HgNHX1对大麦进行遗传转化,采用农杆菌介导法,真空渗透处理5 min,超声波处理30 s,100 r/min摇动侵染30 min的瞬时转化率较高,获得了抗性再生植株23株,PCR检测阳性植株数7株,并获得了T1代种子。3.对T1代转基因大麦植株抗逆性分析发现,在干旱、盐胁迫下,HgNHX1基因在大麦中表达丰度增高,转HgNHX1基因大麦植株的耐盐性不明显,而抗旱性增强。(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博[4](2014)在《澳试种转基因小麦和大麦》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基因技术管理局(OGTR)已决定批准阿德莱德大学提交的进行转基因小麦和大麦植物田间试验申请。该转基因小麦和大麦不会应用于人类食品或动物饲料。 此次田间试验的目的是评估田间条件下引入基因对小麦和大麦产量潜力的影响。这些基因有望赋予作物非生(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4-08-15)

赵娜[5](2013)在《野大麦抗逆基因RNAi载体构建与转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饲草作物生产往往受到环境中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的制约,限制了牧草推广和生产。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逆性强的饲草品种是适应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是禾本科大麦属的多年生优良牧草,是大麦属耐盐性最强的植物之一,也是挖掘抗逆相关基因的优良种质资源。但目前对野大麦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较少,而且转化率低。为此,本论文构建了六个与野大麦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以野大麦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野大麦愈伤组织获得转化植株,结果如下:(1)构建了6个RNA干扰表达载体,其目标基因分别是与逆境胁迫相关的HbCIPK25'UTR、HbCIPK23'UTR、HbSOS1、HbWRKY38、HbHAK2和HbAKTl基因。(2)建立了以野大麦幼穗为外植体农杆菌介导的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并确定转化后胚性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最佳筛选浓度为潮霉素(hyg)20mg/L,抗性愈伤率为30%,头孢(cef)250mg/L,特美汀(Timentin)200mg/L。(3)农杆菌介导启动子Ubiquitin驱动HbCIPK2RNA干扰表达载体转化野大麦愈伤组织,共得到78株抗性植株。PCR检测bar和HbCIPK2基因鉴定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8株,基因转化率为10.25%,RT-PCR检测,3株转基因植株在RNA水平存在转录,在转录水平上抗性苗的基因转化率为2.56%。(4)农杆菌介导的含HbCIPK25'UTR、HbCIPK23'UTR、HbSOS1、HbWRKY38、HbAKT1和HbHAK2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转化野大麦愈伤组织,获得抗性植株294株,其中GUS化学组织染色法检测为阳性的植株有6株,抗性苗的转化率为2.04%。(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那成龙[6](2013)在《农杆菌介导的大麦转基因体系的优化与β-葡聚糖酶基因过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是世界上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大麦转基因体系是开展大麦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麦转基因研究表明合适的外植体和转基因方法是影响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分别选择大麦未成熟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运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对分化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与激素浓度进行优化。此外,对过表达β-葡聚糖酶基因的转基因大麦进行分子鉴定和一些品质的测定。获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农杆菌介导的大麦转基因体系的优化1.1大麦未成熟胚分化培养基的改良。通过BAP(6-Benzylaminopurine)浓度梯度的再生效率比较试验,确定了再生培养基BCT(Barley Callus Transition)中BAP的最适浓度:1mg/*L。利用新的B13M培养基,它的主要成分是基础培养基B1和1mg/L的BAP,用于诱导植株的再生,使诱导效率比原先使用的MS培养基提高了11倍。还比较两种不同的生根培养基BGC(Barley Glasstube Culture)和BRM(Barley Rooting Medium)的生根效率,发现BRM的生根效率更高。1.2农杆菌侵染材料的改进。未成熟胚在农杆菌侵染过程中容易发生农杆菌的过量生长,造成幼胚的过早死亡。我们改用农杆菌菌液直接侵染未成熟胚诱导的愈伤,将侵染后的愈伤组织经筛选后进行再生。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幼胚的死亡,还提高了工作效率。1.3大麦成熟胚作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研究我们初步建立了大麦成熟胚作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15株再生植株。成熟胚作为外植体具有不会受到取材季节限制的优点,但是愈伤的诱导效率显着低于未成熟胚,有待于转化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共进行了6个外源基因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共得到48株阳性转基因大麦苗,并移植于大田,有待于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2.过表达β-葡聚糖酶基因转基因大麦的分子鉴定和品质分析。大麦(1,3-1,4)-p-葡聚糖酶(EC3.2.1.73)酶有两种不同基因编码的同工酶,分别称为p-葡聚糖酶EI和p-葡聚糖酶EII,由Glb2编码的EII仅在萌发籽粒的糊粉层中表达。实验室前期工作构建35S:Glb2载体,并在大麦Golden Promise中开展了过表达p-葡聚糖酶(EII)的转基因工作。我们对转基因大麦进行了分子鉴定。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EII成功插入大麦基因组,其中一个株系DE3为单拷贝,其它为多拷贝。Semi-qRT-PCR结果显示,转基因大麦中Glb2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野生型大麦。对35S:Glb2转基因大麦的麦芽中p-葡聚糖酶的酶活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麦芽中β-葡聚糖酶的活性提高了72-105U/kg,显着高于野生型麦芽。进而又检测转基因大麦籽粒中p-葡聚糖的含量,与和野生型大麦籽粒相比,这些籽粒中p-葡聚糖含量非常低,T2代籽粒中p-葡聚糖含量比野生型低了23-107倍,T3代籽粒中p-葡聚糖含量比野生型低了16-34倍。同时又检测了大麦萌发过程中p-葡聚糖含量的变化,野生型大麦在萌发后第叁天p-葡聚糖含量下降,而转基因大麦p-葡聚糖含量一直都处于很低的状态。此外,我们检测了千粒重,发现转基因大麦千粒重比野生型高。而转基因大麦籽粒中淀粉的含量,和野生型相比并没有显着的差别。我们推测转基因大麦千粒重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葡聚糖减少后,为了维持细胞壁的稳定,纤维素合成增加,葡聚糖被分解成单糖和寡糖储存起来造成的。总之,p-葡聚糖酶基因在大麦中的过量表达,能显着降低籽粒中p-葡聚糖含量,在大麦低β-葡聚糖含量的遗传改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1-01)

孙彩霞,吴晓菲,王杰,陈振华[7](2012)在《转基因大麦茎秆木质素含量及相关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转基因大麦(T1,T2)及非转基因对照(WT,NT1)为供试对象,采用比色法及组织化学定位的显微分析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了其茎秆木质素含量、代谢关键酶活性、茎秆解剖结构及FT-IR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麦茎秆木质素含量、薄壁组织及维管束的数目、细胞壁中愈创木基木质素(G)、紫丁香基木质素(S)及A(S)/A(G)(吸收峰面积比)均未见显着改变.与野生型大麦比较,转基因大麦T1的木质素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显着下调(降幅达66%)、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显着上调(增幅达76%)、茎秆厚壁组织明显变薄及对-羟基苯基木质素(H)比例的显着减小(减幅为59%)可能主要是由遗传转化过程中组织培养所引发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7期)

孙彩霞,袁飞,张玉兰,陈振华,陈利军[8](2012)在《基于单叶反射光谱的转基因大麦光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射光谱分析可为植物叶片生理学过程、叶片表面及内部生化组分、结构特征等提供丰富信息。本文以转基因大麦及其原始栽培种为材料,基于单叶反射光谱检测研究了转基因大麦的反射光谱特征及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将不同大麦叶片反射率配对求得反射率比值曲线易于探查出不同大麦品系间反射光谱差异,且转基因大麦与传统对照差异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650~700nm的红谷及红边位置附近,该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可能对外源基因的插入扰动反应敏感;而在550nm附近的绿峰及750nm以上近红外区的反射率基本无明显变化。反射光谱指数λRE,mND,SIPI,RRed/RGreen,PRI及NIRR800的差异性变化呈现出时间特性且取决于品系。如上述指数显着变化将意味着植物光合生理过程、功能及状态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2年01期)

袁飞[9](2011)在《转基因大麦光合生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光合生理生化特性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密切相关。对转基因植物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可以解释遗传修饰植物的非预期光合作用变化。本文通过盆栽试验,分别以非转基因及原始大麦品种为对照,借助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分析仪,Unispec-Sc光谱仪以及SDS-PAGE电泳,研究了T1代及T2代转基因大麦的光合作用日尺度特征、反射光谱特性和光合相关蛋白图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合作用日尺度特征方面,T1代不同转基因大麦品系在分蘖期和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等水汽交换参数与其各自对照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并且上述光合参数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也未达显着水平;此外,转基因大麦的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以及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与其对照差异不显着。在反射光谱特性方面,转基因大麦与非转基因大麦光谱反射值差异主要集中在650-700nm的红谷和红边位置附近以及400-500nm的绿峰区域;转基因大麦与非转基因大麦间反射光谱指数NDVI、Chl NDI、λRE、 PRI、RRED/RGREEN和NIRR800的差异变化在两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特性且与大麦品系有关。在光合相关蛋白方面,T1代不同转基因大麦品系可溶性蛋白及类囊体膜蛋白的含量在分蘖期和抽穗期与其各自非转基因对照间均无显着性差异。不同大麦基因型间的可溶性蛋白及类囊体膜蛋白含量间的显着性改变取决于生育时期及大麦基因型。在分蘖期不同大麦的可溶性蛋白及类囊体膜蛋白图谱均无明显变化。在抽穗期,转基因大麦品系的可溶性蛋白及类囊体膜蛋白图谱有明显改变,亚基种类的变化与大麦品系有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1-06-01)

汪莹[10](2011)在《转基因大麦及棉花的非预期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转基因作物非预期效应研究已成为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以不同转基因及其对照大麦、转基因棉花及其对照棉籽为试材,分别基于靶标分析对蛋白质、脂肪酸、矿质元素等主要营养成分以及基于非靶标分析对蛋白质二级结构、1H NMR代谢物轮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T1代转基因大麦中外源基因HPT和LUC的分离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T1不同株系转基因大麦及其对照之间以及不同大麦基因型之间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多未达显着水平。T1不同株系转基因大麦籽粒与其对照之间、不同基因型大麦籽粒之间的蛋白质含量及亚基组成、矿质元素含量、脂肪酸含量及组成上的差异多未达显着水平。所有供试转基因及其对照棉籽间蛋白质的表达、矿质元素的积累以及脂肪酸的合成等均产生了显着的改变,体现在水溶蛋白、盐溶蛋白和醇溶蛋白亚基缺失、以亚油酸为代表的1种或多种脂肪酸相对含量显着不同。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的非靶标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大麦籽粒和棉籽中化学组成及代谢物种类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棉籽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在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对照间的差异明显,转基因大麦籽粒4T1和转基因棉籽SGK321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与其对照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推测可能发生了蛋白质聚集。部分转基因大麦籽粒和所有转基因棉籽的代谢物轮廓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物质。转基因棉籽比转基因大麦籽粒的非预期效应表现更为突出,并且转基因棉籽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超出了不同棉花品种间的自然变异范围。不同基因型大麦籽粒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显着性差异主要存在于非转基因大麦与原始对照之间,推测转基因过程中组织培养引起的无性系变异是本研究检测到的转基因大麦非预期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1-06-01)

转基因大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瑞士联邦环境办公室(FOEN)于6月12日批准了苏黎世大学在瑞士境内进行一项转基因大麦田间实验。FOEN发布的公告显示,苏黎世大学需要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对转基因大麦真菌病抵抗力的研究。作为实验申请方,苏黎世大学必须采取包括控制种植区距离、实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大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静雯,张正英,王立光,陈军,朱天地.大群体转基因大麦后代快速筛选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19

[2].梁迅.瑞士批准转基因大麦田间实验[N].粮油市场报.2019

[3].胡有良.盐生草HgNHX1对大麦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大麦抗逆性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7

[4].李博.澳试种转基因小麦和大麦[N].农资导报.2014

[5].赵娜.野大麦抗逆基因RNAi载体构建与转基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6].那成龙.农杆菌介导的大麦转基因体系的优化与β-葡聚糖酶基因过表达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7].孙彩霞,吴晓菲,王杰,陈振华.转基因大麦茎秆木质素含量及相关特性[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孙彩霞,袁飞,张玉兰,陈振华,陈利军.基于单叶反射光谱的转基因大麦光合特性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

[9].袁飞.转基因大麦光合生理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1

[10].汪莹.转基因大麦及棉花的非预期效应研究[D].东北大学.2011

标签:;  ;  ;  ;  

转基因大麦论文-李静雯,张正英,王立光,陈军,朱天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