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取向论文-肖水方,戴方钦,郭悦,曾曦灿

表面取向论文-肖水方,戴方钦,郭悦,曾曦灿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温取向硅钢,渗氮,氧化层,GD-OES

表面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肖水方,戴方钦,郭悦,曾曦灿[1](2019)在《低温取向硅钢渗氮工艺对表面氧化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分析渗氮前后取向硅钢试样表层形貌,采用辉光放电光谱仪(GD-OES)分析表层元素分布。在GD-OES中用Ar~+离子溅射试样表面,通过控制溅射时间、溅射深度使试样达到表面不同深度位置。并利用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渗氮前后不同深度元素组成及价态,采用SEM观察渗氮后不同深度形貌特征,探究渗氮过程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渗氮前,试样表面形成约3μm厚的氧化层,外表面由FeO和Fe_2SiO_4组成,中间层为球状SiO_2,靠近基体一侧为带状SiO_2,氧化层中还残留有少量的单质硅。渗氮过程中,NH_3分解产生的H_2会将钢带表层部分FeO和Fe_2Si O_4还原成单质Fe和SiO_2。[N]进入钢带表面,并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在钢带中发生扩散,与钢带中合金元素Si等结合以Si_3N_4形式析出,Si_3N_4在整个氧化层中及靠近氧化层/基体界面的铁基中都有析出,即渗氮层厚度大于氧化层厚度。(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2期)

高冰[2](2019)在《半导体型单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及其取向排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型单壁碳纳米管(s-SWCNTs)因其独特的电学、光学、机械和热性能,在微纳米电子器件领域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分散过程简单、高效且高选择性,共轭聚合物选择性分散法成为目前分离高纯度s-SWCNTs的主要方法。高集成电路的实现要求碳管取向排列且具有高度均匀的密度和管间距,如何改善聚合物分散的电中性s-SWCNTs之间的缠绕聚集问题并实现SWCNTs取向薄膜的可控制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潜力。目前存在诸多用于表面活性剂分离的s-SWCNTs的取向排列的研究方法,但是现有的自组装方法很难实现电中性s-SWCNTs的大面积取向排列。本论文重点关注如何实现共轭聚合物PCz分离的高纯度s-SWCNTs的大面积连续取向排列,包括有机溶剂中PCz分离高纯度的s-SWCNTs,电中性s-SWCNTs表面电荷的修饰,“双液相”提拉法实现碳管的水平取向排列,基于碳纳米管取向薄膜的两端式电阻器和薄膜晶体管的制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电荷性稠环芳香分子实现PCz分离出的s-SWCNTs的表面电荷修饰。首先根据带电状态和分子构型对电荷修饰剂进行筛选,发现正电性的硫酸原黄素为最佳电荷修饰剂,氯仿为最佳分散溶剂。接下来分析了PFS和s-SWCNTs之间相互作用,结合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变化,发现荧光性的PFS可以吸附到s-SWCNTs表面形成正电性的PFS-s-SWCNTs复合物,所获得的清洗后的PFS-s-SWCNTs分散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单分散性。最后根据s-SWCNTs的结构特点,研究了PFS在碳管表面的吸附分布,发现PFS倾向于吸附在碳管侧壁上,且正电性的PFS引入的管间静电斥力在碳管成膜过程中抵消了分子间范德华力,有效缓解了碳纳米管之间的缠绕聚集。2.发展了一种实现正电性的PFS-s-SWCNTs在基底表面水平取向排列的“双液相”提拉法,实现了取向薄膜中的PFS-s-SWCNTs沿基底提拉方向进行定向排列。结合偏振拉曼光谱对取向结构的评估,发现PFS-s-SWCNTs取向阵列的G带强度随着偏振角度的增加而出现单调递减的取向效应,显示出较优的取向度,偏离度在±15.2°左右。结合实验结果对取向成膜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引入的水封层是实现PFS-s-SWCNTs取向排列的关键因素,而管间静电斥力是实现PFS-s-SWCNTs取向阵列均匀管间距和良好取向度的保障。3.通过对提拉过程和基底尺寸的调控可以实现密度可控、取向良好、大面积连续均匀的PFS-s-SWCNTs取向阵列的可控制备,且取向覆盖度高于95%,有效取向面积的尺寸可达晶圆级(≥3英寸)。基于优化后的取向薄膜制备两端式电阻器件和晶体管器件,电阻器件在平行于取向方向的电阻值为1.74±0.02 MΩ,而垂直于取向方向上的电阻值高达10~7 MΩ,显示出高度的取向性和各向异性;且晶体管器件沿平行于取向方向的开关比均在10~4-10~5。(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田振华[3](2019)在《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在左旋聚乳酸取向纤维膜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工程是研究开发用于修复人体组织或受损器官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中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与制备尤为重要。左旋聚乳酸(PLLA)以其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和传统薄膜结构的PLLA相比,取向性的叁维多孔结构的PLLA纤维膜,不仅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可以对细胞生长进行接触引导并促进细胞排列,因此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然而,PLLA取向纤维膜的疏水性导致其具有较差的细胞亲和力,不利于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中富含多种活性官能团,可对不同的生物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生物材料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此外,APPJ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灵活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使用APPJ改性时不受物理空间限制,适用于叁维材料改性,而且APPJ是在低温下产生的,可用来对热敏性聚合物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本文以PLLA取向纤维膜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的改性原理,研究了其对PLLA取向纤维膜的改性过程,在此基础上接枝固定明胶以进一步改善样品表面的生物相容性,并在明胶固定的样品表面进行了细胞培养,研究APPJ表面改性和明胶固定对细胞增殖和形貌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PLLA取向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纤维膜的形貌以及通过Image J对纤维直径进行统计分析,制备出平均纤维直径为675±11nm的取向纤维膜。2.研究自制APPJ装置的电学特性和发射光谱特性,并利用He/O2 APPJ对PLLA取向纤维膜进行表面改性,之后采用接枝-涂覆方法将明胶生物大分子固定在APPJ改性后的样品表面以进一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并研究不同APPJ处理时间、不同工作电压和不同He/O2混合比对改性结果的影响,完成了参数的优化。3.在APPJ改性前、改性后和明胶固定后的PLLA取向纤维膜表面接种小鼠成肌细胞C2C12,研究不同APPJ处理时间和不同细胞培养时间下的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样品表面的生长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未处理的取向纤维膜,C2C12细胞在APPJ改性后的和明胶固定后的取向纤维膜上具有更加铺展的形态和更大的生长密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赵创奇,张鹏超,史蕊蕊,许一超,张龙昊[4](2019)在《水凝胶表面沟槽内液流诱导制备具有取向碳纳米管的超韧高强纳米复合纤维(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复合纤维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但是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具有优异断裂韧性与高强度的纳米复合纤维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中,我们展示了一种简单的基于液流组装的策略用于制备具有超高断裂韧性与强度的纳米复合纤维.在准液态的水凝胶表面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含有碳纳米管的水溶液可以沿水凝胶沟槽极快速地流动,从而诱导碳纳米管取向排列.我们制备出的纳米复合纤维拉伸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高达643±27 MPa和77.3±3.4 MJ m-3,极限断裂伸长率14.8±1.5%.这种具有较强普适性和高效率的液流诱导取向策略为高性能纳米复合纤维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行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9期)

孔为,陈迎锋,苍大强[5](2019)在《中牌号无取向硅钢冷轧钢带表面黑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钢铁厂生产的冷轧中牌号无取向硅钢带表面出现黑斑缺陷。采用SEM和GDS分析了黑斑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分布。通过模拟钢带的冷轧及冷却过程,研究了黑斑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牌号无取向硅钢钢带上的黑斑为1~2μm厚的薄膜,主要成分为氧化物,并含有少量的有机物和乳化液。黑斑的形成原因为:冷轧过程中,乳化液、铁粉附着在钢带表面,其中的水分在高于100℃的轧制温度下汽化从而腐蚀钢带表面;在卷取后的冷却过程中,钢带表面金属原子离子化,产生电化学腐蚀,最终形成了黑斑。根据产生黑斑的原因,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更换乳化液,减少混入乳化液的杂质,改善钢带表面的吹扫效果,缩短钢带的储存时间。(本文来源于《上海金属》期刊2019年01期)

张献伟,陈文聪,余翔,喻越,刘昊[6](2018)在《低温Hi-B晶粒取向硅钢表面绝缘涂层起灰原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低温Hi-B晶粒取向硅钢表面绝缘涂层"起灰"现象着手,通过模拟电木板擦拭,对钢卷起灰的生产工艺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起灰"主要与CA线的氧化镁底层质量直接相关,造成起灰的机制是由于产品表面粗糙度太大,S、Ca、Mn成分含量较多,而延长烧结时间、提高涂布量有利于降低表面粗糙度,减轻起灰。(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4)

刘艳芳,杨华,张辉[7](2018)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烷烃混合物在石墨烯表面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烷烃混合物在石墨烯表面取向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温度能够改变链取向的方向,相对较低的温度对链垂直表面取向有利,相对较高的温度对链平行于表面取向有利;温度升高短链烷烃会发生脱离混合物的情况,且温度越高发生脱离行为的烷烃数目越多.烷烃链与石墨烯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慧子[8](2018)在《钢板表面特性对电沉积锌晶粒取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镀锌钢板经有机薄膜涂敷后,钢板的亮度、光泽度取决于Zn皮膜表面的微观粗度。Zn晶粒优先{0001}面取向时,增高了电镀锌钢板表面平滑、亮度及光泽度。Zn皮膜晶粒的取向度与电镀锌钢板的特性有密切关系。本文着重研究钢板表面质量对电沉积Zn晶粒取向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8-07-24)

周晓燕[9](2018)在《取向生长二氧化钛薄膜表面调控及其氢气敏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气(H2)是一种绿色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安全有效地利用氢能源将对未来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研制自然环境下工作,具有高灵敏度,能对H2即时响应的H2传感器对氢能源生产、存贮、运输和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特殊表面的半导体纳米结构往往具有高反应活性的位错,缺陷和悬挂键,因而在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气体传感器等诸多领域有潜在应用。近年来,基于二氧化钛(TiO2)的气敏传感器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具有低工作温度,高灵敏度,快响应/回复时间且性能稳定的传感器仍然有待研发,相关H2敏感机制仍需深入研究。本论文以取向生长Ti02纳米阵列薄膜为研究对象,对其活性表面进行调控并对其H2敏感性能和敏感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紫外光(UV)辐照对(002)取向生长金红石相TiO2纳米阵列H2敏感性能的提升机制:采用UV辐照(002)取向的金红石相TiO2纳米棒阵列薄膜,XPS分析辐照前后薄膜表面的化学状态,研究了 UV辐照对薄膜H2敏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辐照可以减少传感器表面污染,增加TiO2纳米棒阵列薄膜表面氧空位,显着提高传感器对H2的灵敏度。2.铂(Pt)纳米颗粒修饰对(002)取向生长金红石相TiO2纳米阵列薄膜H2敏感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Pt直流磁控溅射时间(10 s,20 s,30 s,40 s),研究Pt纳米颗粒在TiO2薄膜表面的量对传感器H2敏感性能的影响及H2敏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的灵敏度受Pt纳米颗粒溅射量和H2浓度的影响:当Pt溅射时间为10 s时,传感器对lppm H2的灵敏度为正值,随着表面修饰Pt纳米颗粒量的增加(溅射时间为15 s,20 s,30 s),传感器H2灵敏度由负值变为负值;在较低氢气浓度下(1-20 ppm),传感器灵敏度为负值,在较高的氢气浓度下(>40 ppm),传感器灵敏度为正值。灵敏度的正负转变是由于Pt纳米颗粒及TiO2纳米薄膜表面对H2的吸附和解离存在竞争机制。H2优先在Pt纳米颗粒表面进行吸附并解离为H原子,当Pt位点被占据满后,H原子由Pt纳米颗粒表面扩散到TiO2表面。3.取向生长金红石相TiO2纳米阵列(101)面,(002)面和(110)面在H2探测过程中的协同作用:通过控制水热反应前驱体中乙醇含量,实现对金红石相TiO2纳米阵列薄膜取向生长的调控并研究其H2敏感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乙醇会促进金红石相TiO2(002)面的生长并抑制金红石相TiO2(101)晶面生长。随着前驱体溶液中乙醇含量的增加,薄膜表面变得致密光滑,传感器对H2灵敏度降低,响应和回复时间变长。理论计算(DFT)结果表明,由于H2在(101)面和(002)面吸附和解离成H原子的能量势垒低于(002)面,且H原子倾向于向下扩散至(110)面重新形成H2并逃逸。因此疏松的纳米棒阵列结构薄膜暴露更多的(110)面,因此具有更高灵敏度和更快的响应。4.(004)取向的锐钛矿相TiO2纳米阵列的合成及H2敏感性能研究:以TBOT为钛源,通过在水热反应前驱体溶液中添加硫酸制备了(004)取向的锐钛矿相TiO2纳米阵列,并通过插入籽晶层与退火的方式促进薄膜生长并提高晶体质量。研究发现(004)取向的锐钛矿相Ti02纳米阵列在常温下具备优异的H2敏感性能,对1 ppm的H2灵敏度高达17%,对1-2000 ppm H2响应时间于30 s,回复时间为少于70 s。优于金红石相TiO2阵列薄膜及文献记载的H2敏感性能。DFT理论计算表明,锐钛矿相TiO2(004)晶面上Ti原子和O原子均参与H2响应,H2在(004)晶面上分解为H原子和重新产生成H2的表面能势垒较低,是H2传感器具备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08)

蒋华臻,王保安,李正阳,蔡宝春,杨兵[10](2018)在《车轮表面宏观形貌取向对高速轮轨水润滑黏着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胎和沥青都属于低弹性模量材料,即使运动速度较低,流体动压导致的水膜也足以产生润滑作用.对于列车轮轨这类高弹性模量材料,只有当运行速度达到200 km/h以上,水的润滑作用才体现出来,使轮轨黏着系数大幅降低,给高速列车运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增大表面粗糙度一般能够提高轮轨黏着系数,然而研究表明,在表面粗糙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表面形貌取向对混合润滑状态下的黏着系数有显着影响.文中用统一雷诺方程模型,计算了在水润滑状态下,具有纵纹、横纹、菱形等特定形貌取向的车轮在高速运动时(最高500 km/h)对黏着系数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平均流量模型计算的结果和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种形貌下,轮轨黏着系数都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菱形的黏着系数大于横纹的,而横纹的黏着系数又大于纵纹的,影响黏着系数的主要因素是固体接触压力与总压力之比.在轮轨点接触椭圆率k<1时,接触区的侧流效应不可忽略,用平均流量模型计算会导致谬误.(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表面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导体型单壁碳纳米管(s-SWCNTs)因其独特的电学、光学、机械和热性能,在微纳米电子器件领域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分散过程简单、高效且高选择性,共轭聚合物选择性分散法成为目前分离高纯度s-SWCNTs的主要方法。高集成电路的实现要求碳管取向排列且具有高度均匀的密度和管间距,如何改善聚合物分散的电中性s-SWCNTs之间的缠绕聚集问题并实现SWCNTs取向薄膜的可控制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潜力。目前存在诸多用于表面活性剂分离的s-SWCNTs的取向排列的研究方法,但是现有的自组装方法很难实现电中性s-SWCNTs的大面积取向排列。本论文重点关注如何实现共轭聚合物PCz分离的高纯度s-SWCNTs的大面积连续取向排列,包括有机溶剂中PCz分离高纯度的s-SWCNTs,电中性s-SWCNTs表面电荷的修饰,“双液相”提拉法实现碳管的水平取向排列,基于碳纳米管取向薄膜的两端式电阻器和薄膜晶体管的制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电荷性稠环芳香分子实现PCz分离出的s-SWCNTs的表面电荷修饰。首先根据带电状态和分子构型对电荷修饰剂进行筛选,发现正电性的硫酸原黄素为最佳电荷修饰剂,氯仿为最佳分散溶剂。接下来分析了PFS和s-SWCNTs之间相互作用,结合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变化,发现荧光性的PFS可以吸附到s-SWCNTs表面形成正电性的PFS-s-SWCNTs复合物,所获得的清洗后的PFS-s-SWCNTs分散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单分散性。最后根据s-SWCNTs的结构特点,研究了PFS在碳管表面的吸附分布,发现PFS倾向于吸附在碳管侧壁上,且正电性的PFS引入的管间静电斥力在碳管成膜过程中抵消了分子间范德华力,有效缓解了碳纳米管之间的缠绕聚集。2.发展了一种实现正电性的PFS-s-SWCNTs在基底表面水平取向排列的“双液相”提拉法,实现了取向薄膜中的PFS-s-SWCNTs沿基底提拉方向进行定向排列。结合偏振拉曼光谱对取向结构的评估,发现PFS-s-SWCNTs取向阵列的G带强度随着偏振角度的增加而出现单调递减的取向效应,显示出较优的取向度,偏离度在±15.2°左右。结合实验结果对取向成膜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引入的水封层是实现PFS-s-SWCNTs取向排列的关键因素,而管间静电斥力是实现PFS-s-SWCNTs取向阵列均匀管间距和良好取向度的保障。3.通过对提拉过程和基底尺寸的调控可以实现密度可控、取向良好、大面积连续均匀的PFS-s-SWCNTs取向阵列的可控制备,且取向覆盖度高于95%,有效取向面积的尺寸可达晶圆级(≥3英寸)。基于优化后的取向薄膜制备两端式电阻器件和晶体管器件,电阻器件在平行于取向方向的电阻值为1.74±0.02 MΩ,而垂直于取向方向上的电阻值高达10~7 MΩ,显示出高度的取向性和各向异性;且晶体管器件沿平行于取向方向的开关比均在10~4-1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肖水方,戴方钦,郭悦,曾曦灿.低温取向硅钢渗氮工艺对表面氧化层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9

[2].高冰.半导体型单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及其取向排列研究[D].江南大学.2019

[3].田振华.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在左旋聚乳酸取向纤维膜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赵创奇,张鹏超,史蕊蕊,许一超,张龙昊.水凝胶表面沟槽内液流诱导制备具有取向碳纳米管的超韧高强纳米复合纤维(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5].孔为,陈迎锋,苍大强.中牌号无取向硅钢冷轧钢带表面黑斑的研究[J].上海金属.2019

[6].张献伟,陈文聪,余翔,喻越,刘昊.低温Hi-B晶粒取向硅钢表面绝缘涂层起灰原因浅析[C].第九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7].刘艳芳,杨华,张辉.分子动力学模拟烷烃混合物在石墨烯表面取向[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8].慧子.钢板表面特性对电沉积锌晶粒取向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8

[9].周晓燕.取向生长二氧化钛薄膜表面调控及其氢气敏感性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8

[10].蒋华臻,王保安,李正阳,蔡宝春,杨兵.车轮表面宏观形貌取向对高速轮轨水润滑黏着系数的影响[J].力学学报.2018

标签:;  ;  ;  ;  

表面取向论文-肖水方,戴方钦,郭悦,曾曦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