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硒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硒纳米颗粒,蛋白质组学,带电氨基酸残基,细菌多相分类学鉴定
硒纳米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许定[1](2018)在《睾丸酮丛毛单胞菌S44中单质硒纳米颗粒的形成与稳定机理和房间芽胞杆菌属一新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质硒纳米颗粒(SeNPs)在医疗、环境修复以及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许多微生物可还原氧化态硒形成生物硒纳米颗粒(BioSeNPs)。与化学合成SeNPs相比,BioSeNPs更为廉价、环保、稳定和低毒。稳定性是限制纳米材料应用的重要因素,然而影响BioSeNPs形成和稳定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特别是胞内形成的BioSeNPs。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影响BioSeNPs形成和稳定的因素,以期指导人工合成稳定SeNPs并应用。细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 S44可还原亚硒酸盐并在胞内形成BioSeNPs。化学表征分析结果表明BioSeNPs在572 nm处有最大吸收峰,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100-300 nm范围内,zeta电位值为-31.4±3 mV。通过透射电镜(TEM)可观察到在BioSeNPs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有机质。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BioSeNPs表面有机层包含了蛋白质、糖类以及脂类等物质,定量检测结果显示,1 g BioSeNPs表面结合了1069 mg蛋白质、23 mg糖类以及少量的脂类物质,表明蛋白质在BioSeNPs的形成和稳定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SDS-PAGE和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超过800种蛋白质结合在BioSeNPs上,没有发现特定的装配蛋白对BioSeNPs进行组装。我们同时对BioSeNPs与胞内的高丰度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主要是富含带电氨基酸残基(Asp、Glu、Arg和Lys)的蛋白质结合在BioSeNPs的表面,维持BioSeNPs的表面电荷,从而影响胞内BioSeNPs的形成与稳定。这项研究有利于我们在特定条件下,绿色可控合成稳定的SeNPs,并对硒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起到指导作用,以应用于医药、环境修复以及材料科学。另外,本研究还分离得到房间芽胞杆菌属(Domibacillus)的一株新菌XD80~T。与菌株XD80~T 16S rRNA序列相似性最高的菌株依次为Domibacillus iocasae CCTCC AB 2015183~T(98.66%),D.robiginosus DSM 25058~T(97.83%),D.tundrae KCTC33549~T(97.70%)和D.enclensis CCTCC AB 2011121~T(97.21%),这些菌与菌株XD80~T的DNA-DNA杂交率依次为37.4%、53.8%、53.6%和52.7%,均低于70%。多相分类学结果表明菌株XD80~T为革兰氏阳性菌、严格好氧、有荚膜、具运动性的杆状菌株。其生长温度范围是4-42°C(最适生长温度28°C),生长pH范围是6.0-10.0(最适pH7.0),NaCl耐受范围为0-6.5%(最适浓度2.5%)。主要极性脂为双磷脂酰甘油(DPG)、磷脂酰甘油(PG)、氨磷脂(APL)和四种未知的磷脂;主要脂肪酸(>5%)为iso-C_(15:0),anteiso-C_(15:0),wllc-C_(16:1),C_(16:0),iso-C_(17:0),anteiso-C_(17:0);MK-6为其主要呼吸醌。肽聚糖构型为A1γ型(A1γ-meso-DAP),肽尾具有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全细胞糖主要为葡萄糖和核糖。DNA的G+C含量为46.4 mol%。多相分类学结果表明菌株XD80~T为房间芽胞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山洞房间芽胞杆菌(Domibacillus antri)XD80~T,菌株保藏编号为XD80~T(=CCTCC AB 2015053~T=KCTC 33636~T)。本研究丰富并完善了房间芽胞杆菌属的分类,为将来该菌株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玉川[2](2018)在《有机小分子调控合成无机含硒纳米颗粒及体外抗肿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表明无机硒离子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但因剂量不易控制,特别是高剂量时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因而限制其临床应用。本研究拟用有机小分子植酸(IH)作为形貌调控剂,制备一种新型的具有pH敏感性、低毒性并能可控释放硒离子的含硒无机纳米颗粒,从而为无机硒离子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本文采用仿生合成的方法,利用有机小分子作为形貌控制剂,在常温和水热条件下实现了对含硒纳米颗粒生长过程的有效调控,从而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表面形貌和结晶度的无机含硒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具体如下:(1)常温扩散法:将水溶性钙盐,IH、亚硒酸钠依次溶于水中,调整pH至2.5左右。锡箔封口,刺若干小孔,置于盛有氨水的烧杯中,室温静置12小时后,离心收集粉末样品,用蒸馏水洗至中性;(2)水热合成法:将水溶性钙盐,IH、亚硒酸钠及尿素依次溶于水中,调整p H至2.5左右,转入水热反应釜中。120oC下反应3h。收集粉末样品,蒸馏水洗至中性。为研究IH含量对纳米颗粒生长的影响,两种方法均加入不同量的IH,依次为0,0.33%(v/v),1%(v/v),1.67%(v/v)。接着,采用SEM观察样品的形貌;采用XRD对样品的晶相结构进行表征;采用FTIR表征样品的化学组成;采用XPS对样品的元素组成进行表征;采用TG-DTA表征样品的热稳定性;设置pH=7.4和p H=5.8的两组磷酸盐缓冲液,对样品在不同p H下离子释放情况进行检测。此外,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亚硒酸钠和水热条件下制备的含硒纳米颗粒,与Eca109细胞共培养,运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乳酸分泌等指标,来研究了不同纳米结构的无机含硒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生长行为的影响。结果:(1)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氨水扩散,溶液pH升高,成功得到了不同的粉末状样品。SEM电镜结果显示未添加IH时,产物为均匀薄片状。加入IH后,产物由薄片状逐渐转变为尺寸表面光滑的纳米微球;XRD结果结果显示产物均为Ca H_2O_4Se;FTIR结果显示产物中含有结晶水和SeO_3~2,且随着IH添加量的升高,还检测到PO_4~(3-);XPS分析显示产物含有Ca、Se、O、C、P元素,其中Se为+4价;TG-DTA分析显示,产物在高温下有分解。(2)水热条件下,通过尿素分解,溶液pH升高,成功得到了不同的粉末状样品。SEM电镜结果显示未加IH产物为薄片状,随着IH加入量的增加,产物由薄片状向光滑的纳米微球转变,进而转变为表面具有针状纳米结构的微球;XRD结果显示当IH添加量≤1%(v/v)时,产物均为CaH_2O_4Se,当IH添加量为1.67%(v/v),产物中出现羟基磷灰石(Ca_5(PO_4)_3(OH))。且随着IH添加量的增加,产物结晶程度降低,向无定形态转变;FTIR结果显示产物主要中含有结晶水和SeO_3~2,且随着IH添加量的升高,检测到PO_4~(3-);XPS结果显示产物中含有Ca、Se、O、C、P元素,其中Se为+4价;TG-DTA结果显示,产物在高温下发生分解失重。(3)将常温条件下和水热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颗粒,进行离子释放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硒离子释放明显快于中性条件下。在酸性条件下,未添加IH时,常温下制备的纳米薄片硒离子释放快于水热条件下制备的纳米薄片。添加IH后,能有效延缓硒离子的释放。(4)无机含硒纳米颗粒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结果:(1)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未添加IH的产物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未见细胞增殖,与添加亚硒酸钠培养基中细胞增殖结果相似;当IH添加量为0.33%(v/v)时,产物与细胞共培养后,细胞未见明显增殖;当IH添加量为≥1%(v/v)时,产物与细胞共培养后,细胞数量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瑞氏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膜皱缩,细胞浆结构混乱,胞核固缩,核膜不清晰;(3)细胞凋亡检测显示,高浓度组(S2)中死亡细胞占比21.28%,晚期凋亡占比19.22%,早期凋亡占比1.03%。低浓度组(S1)晚期凋亡细胞占比1.39%,control组晚期凋亡细胞占比0.06%。细胞周期检测结果,S1组、S2组、control组G2/G1分别是1.94,1.93,1.91,G1期、S期、G2期各部分所占比例几乎相同,实验组内比较,S1与S2结果大致相同。结论:1.常温和水热条件下,添加有机小分子IH均可调控无机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晶度,进而影响其降解速度以及离子释放速度;2.经IH调控生成的纳米颗粒具备pH敏感性,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速度明显快于中性条件下。且可通过调整IH的浓度来可控制硒离子的释放;3.体外培养的细胞在生长增殖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这些酸可加速无机含硒纳米颗粒的降解;4.含硒纳米颗粒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结果表明,通过调节IH的添加量,可调控产物在体外降解,控制无机硒离子的产生,从而对肿瘤细胞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同时降低无机硒离子的毒性;5.无机硒离子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但具体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期刊2018-05-01)
李晓[3](2016)在《硒纳米颗粒的生物制备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硒是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体内缺硒以及摄入过量的硒均会导致相应的病症。世界上有很多地区缺硒,我国也属于非常缺乏硒元素的地区之一,研究和发展补硒类型的保健食物刻不容缓。硒纳米颗粒(SeNPs)属于纳米级的单质硒,其不仅具有补硒效应,还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以及较低的生物毒性,食用安全性得到比较有效的改良,因此在食品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实验菌种,利用其对高价态硒(亚硒酸钠)的还原作用,将SeO32-还原成单质Se0,制备胶体状硒纳米颗粒。本文探究了胞外聚合物(EPS)在合成硒纳米颗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EPS是含有蛋白质成分的复杂有机层,它在硒纳米颗粒的还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硒纳米颗粒被EPS包裹有助于它的长期稳定。本论文探讨了反应时间、温度、pH、菌液初始浓度、摇床转速、装液量等对硒纳米颗粒转化率的影响,并寻找最佳反应条件。然而当前生物法制备硒纳米颗粒转化率较低、稳定性较差,因此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EPS中蛋白质及其他官能团的性质,进而提高硒纳米颗粒的转化率。本研究中分别使用胎牛血清(FBS)和壳聚糖(chitosan)作为添加剂,用来促进细胞生长,提高生物酶活性,进而达到加快反应速度,提高硒纳米颗粒转化率,提高颗粒分散稳定性,优化制备的硒纳米颗粒性状的目的。本论文还探究了添加剂胎牛血清或者壳聚糖对解淀粉芽孢杆菌EPS组分及结构的影响。FT-IR光谱和XPS光谱证明添加胎牛血清或者壳聚糖后,EPS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及其它官能团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部分官能团的结构也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将促进细胞活性,进而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以及硒纳米颗粒的转化效率。XRD和EDX分析表明,胎牛血清或者壳聚糖的添加,使硒纳米颗粒不仅在数量上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还具有更高的结晶度,以及更稳定的性质,这表明胎牛血清或者壳聚糖的添加可以优化硒纳米颗粒的性状。此外,ζ-电位分析表明,添加了胎牛血清或者壳聚糖之后,生成的硒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ζ-电位和等电点,使硒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分散稳定性,有利于硒纳米颗粒的长期储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3)
沈娥,刘紫嫣,周豪,李端行,张旭旺[4](2015)在《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 SHE好氧还原Se(Ⅳ)合成硒纳米颗粒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贪铜杆菌(Cupriavidu smetallidurans)SHE在好氧条件下还原Se(Ⅳ)生成硒纳米颗粒,考察不同条件对还原过程的影响,并对还原产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菌株SHE还原Se(Ⅳ)的最适条件为pH=8、温度30℃、底物浓度1.0 mmol·L-1,在此条件下Se(Ⅳ)的还原率最高,可达100%.通过紫外光谱扫描、微观形貌分析、粒度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合成的硒纳米颗粒为六方晶型,粒径为(130.2±27.0)nm.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HE可有效的还原Se(Ⅳ)生成硒纳米颗粒,为微生物合成纳米硒的潜在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王冬梅[5](2013)在《无机碳、硒纳米颗粒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已成为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其中鲁米诺发光体系因具有较高的发光量子产率和较好的水溶性,是目前研究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化学发光试剂。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鲁米诺化学发光已从传统的分子或离子范围拓展到纳米科学领域。然而,纳米颗粒参与的鲁米诺发光体系依然有限,同时许多有关鲁米诺化学发光的报道都只进行了机理的推测或依据少量的实验事实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但研究反应机理的实验手段实际上相对较少,并没有真正获取反应中间体或产物的详细信息。因此,研究新的纳米材料参与的化学发光体系及发光机理已成为化学发光领域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围绕碳纳米材料和铜硫族化物纳米颗粒催化鲁米诺的化学发光机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发现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做为催化剂可以提高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并且其催化过程是通过单线态氧(1O2)的中间产物完成的,这和文献上报道的其它纳米材料催化通过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中间产物截然不同。研究表明,在弱碱性介质中,GO能够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与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及碳纳米颗粒(Carbon nanoparticles, CNPs)相比,GO具有更强的催化能力,这主要归因于它的高比表面积(理论值为2630m2/g)。同时,GO的催化能力比还原型氧化石墨烯(Red uced graphene oxide, RGO)也强,这主要是因为GO表面的含氧官能基团在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GO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的化学发光体系为例,考察了溶液pH值、反应试剂浓度(鲁米诺、过氧化氢及GO溶液)等参数对体系发光的影响,并借助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光谱、各类自由基捕获实验等手段研究该化学发光增强的机理。结果表明,与以往传统催化剂催化鲁米诺发光机制不同的是,该发光过程为典型的1O2诱导的发光机理,其原因是具有大共轭结构的GO在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时首先生成OH·和O2·-,自由基间(如OH·和O2·-)的再聚合和重组反应导致在其表面生成大量的1O2;最后,1O2和鲁米诺反应生成激发态的3-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3-APA*,鲁米诺的氧化产物)并产生位于440nm的化学发光。因此,在上述发光体系中,1O2和鲁米诺间的反应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的实验结果大大地丰富了传统鲁米诺的发光机理,相信其在生化分析等领域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2.发现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包被的碳点(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arbon nanodots, CTAB-CDs)在强碱性介质中可显着地提高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更重要的是,该提高过程是通过1O2的中间产物实现的,这和大多数的文献报道是不同的。CDs因其良好的性能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它的优良催化活性主要是其表面特殊结构与反应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以CTAB为钝化剂,采用富勒烯(C60)水热法合成CTAB-CDs,研究发现其在强碱性介质中能够明显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的化学发光20倍,其催化活性明显优于GO。基于CTAB-CDs加入前后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动力学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EPR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图(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的变化,及不同的自由基捕获剂对该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提出了CTAB-CDs增敏鲁米诺发光的机理。与GO相同,CTAB-CDs催化鲁米诺发光的过程仍为典型的1O2诱导的发光机理,其原因可能为:水热法合成CDs的过程中,C60大的共轭结构并未被完全破坏,这样合成的CDs仍会保留C60的部分共轭结构。而共轭结构的存在不但会加速过氧化氢分解生成OH·和O2·-,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两者相互反应生成1O2。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碳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化学反应活性,而且丰富了强碱性介质条件下传统的鲁米诺发光机理,为化学发光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3.半导体铜硫属化物纳米颗粒-硒化铜(Cu2-xSe)可以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诱导发光增强的关键中间产物经证明是OH·和O2·-。实验发现,在强碱性介质中,Cu2-xSe对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发光信号具有极大的增强作用(至少增强500倍),推测这与它特殊的结构,尤其是其中的铜元素或铜缺陷紧密相关。通过自由基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图(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EPR光谱等手段,证实了OH.和02-在发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这两种自由基并没有在Cu2-xSe表面进一步反应生成’02。所以,在上述体系中,OH-和02-是诱导Cu2-xSe催化鲁米诺发光增强的关键自由基,这和常规的纳米催化过程是一致的。4.纳米颗粒的结构,尤其是大的共轭结构的存在对102诱导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发光机制有很大的影响。研究了强碱性介质条件下金胶(AuNPs)、银胶(AgNPs)及GO/Cu2-xSe复合物叁种纳米颗粒的催化过程。结果表明,AuNPs、 AgNPs的表面并没有1O2生成,而GO/Cu2-xSe的表面则生成了大量的1O2。在我们选择的6种纳米材料中,按照表面是否有大的共轭结构可分为两大类。有共轭结构的包括GO、CTAB-CDs和GO/Cu2-xSe,在催化鲁米诺发光的过程中,它们不但能加速电子转移和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自由基,而且还能使上述氧自由基发生进一步的重组反应,那么其催化过程就为典型的1O2诱导的发光机理;另一大类没有共轭结构的纳米材料包括AuNPs、AgNPs和Cu2-xSe,它们在催化鲁米诺发光的过程中,仅能加速电子转移和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OH.和O2-,大的共轭结构的缺失导致上述两种自由基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1O2。所以,纳米颗粒上大的共轭结构的存在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诱导体系发光的关键氧自由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将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应用于鲁米诺化学发光分析中,极大地拓展了化学发光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范畴。对于催化机理而言,具有大的共轭结构的纳米粒子具有加速自由基产生并使自由基重组的作用,即它们除了加速电子转移和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OH.和O2-,在其表面还可以发生自由基间(如OH.和O2-)的重组反应从而生成大量的102。上述结果对深入认识鲁米诺的化学发光机理、纳米颗粒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性质,以及进一步拓展其在分析化学等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10-15)
潘书万,陈松岩,周笔,黄巍,李成[6](2013)在《硅基硒纳米颗粒的发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尺寸缩小引起的量子效应,硒(Se)材料的低维纳米结构具有更高的光响应和低的阈值激射等特性,因此成为纳米电子与纳米光电子器件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非晶硒薄膜的快速热退火来制备硒纳米颗粒,退火温度在100—180 C之间时,结晶后的硒纳米颗粒均为叁角晶体结构,其颗粒尺寸随退火温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光致发光谱测试发现叁个发光峰,分别位于1.4 eV,1.7 eV和1.83 eV.研究发现位于1.4 eV处的发光峰来源于非晶硒缺陷发光,位于1.83 eV处的发光峰来源于晶体硒的带带跃迁发光;而位于1.7 eV处的发光峰强度随激发功率增强而指数增大,且向短波长移动,该发光峰应该来源于非晶硒与硒纳米颗粒界面处的施主-受主对复合发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7期)
汪文君,仲洪海,王彬彬,李俊巍,蒋阳[7](2012)在《油酰吗啉溶剂体系中银铟硒纳米颗粒的形貌可控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绿色环保的油酰吗啉作为硒粉的溶剂,油胺作为表面包覆剂,通过简单的液相法制备了银铟硒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测试显示AgInSe2纳米颗粒属于四方黄铜矿相结构,粒径约为16 nm的六角盘状纳米晶。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所制备的AgInSe2纳米颗粒禁带宽度约为1.22 eV。考察了反应时间对AgInSe2纳米颗粒尺寸的影响,发现颗粒的尺寸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大。对AgInSe2纳米颗粒的生长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油胺的选择性吸附及材料的晶体结构被认为是决定纳米颗粒形貌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檀艳萍[8](2012)在《元素硒纳米颗粒抑制小鼠肝癌细胞增殖的尺寸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硒的抗癌活性机制涉及硒依赖性硒蛋白、硒诱导二相酶和硒调控细胞毒。人类流行病学已经发现硒与癌症的发生存在着负相关。硒的生物效应和毒性效应取决于它的化学形式,零价态元素硒之前一直被公认为是既无活性也无毒性的硒形式,即属生物惰性的硒形式。亚硒酸钠与还原剂反应形成红色元素硒,该种红色元素硒为浑浊状态,不稳定,受热快速或室温下缓慢聚合形成灰或黑色元素硒。以牛血清白蛋白为分散剂,亚硒酸钠与谷胱甘肽作用生成的元素硒能聚集在纳米尺寸,其纳米尺寸范围<200nm,即纳米硒(Nano-Se)。初步研究已经说明与亚硒酸钠相比,纳米硒有较低的急性毒性和相似的生物利用性,而且在直接清除自由基方面存在尺寸效应。这些研究挑战了长期持有的零价态元素硒无生物利用度的观念。元素硒纳米颗粒体内生物活性尺寸依赖效应的研究比较复杂,我们已经证实纳米硒在超营养剂量水平下能提高二相酶活性且具有尺寸依赖性,但是在营养剂量水平下无尺寸依赖性。关于纳米硒体内的细胞毒性尚无研究报道,更不用说尺寸效应。目前工作主要是研究纳米硒在小鼠腹水癌模型上对H22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纳米硒能够显着抑制小鼠腹水H22细胞增殖且未产生毒性,该抑制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纳米尺寸的分布,尺寸越小抑制效应越强。纳米硒能被谷胱甘肽还原成液态硒化合物和气态硒化合物,并且这种液态硒形式的还原也表现出尺寸效应,尺寸越小被转化还原的越多,但气态转化无此趋势。小尺寸纳米硒经谷胱甘肽还原转化生成大量的液态硒和少部分的气态硒,这种特征与亚硒酸钠被谷胱甘肽还原的特征相同。同样地,亚硒酸钠也表现出和小尺寸纳米硒一样的特性即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因此这种抑癌的尺寸效应很大可能与液态硒化合物的尺寸依赖转化有关。总而言之,纳米硒的细胞毒效应表现为尺寸越小效应越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曹慧群,张欣鹏,樊先平,胡居广,罗仲宽[9](2012)在《铜铟镓硒纳米颗粒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铜铟镓硒(CuIn1-xGaxSe2,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吸收层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非真空印刷法制备具有速度快、成本低且能实现连续大规模生产的优点,粒子尺寸小且均匀的CIGS纳米晶体的合成技术是非真空印刷法制备CIGS薄膜的关键.评述CIGS纳米颗粒的合成技术中常用的低温凝胶法、微波法、溶剂热法、热注入法、气体还原法和化学沉积法的研究进展,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深入研究CIGS纳米颗粒的合成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2年03期)
栗鹏伟,武四新[10](2012)在《空气下溶剂法制备铜铟镓硒纳米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各类太阳能电池中,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铜铟镓硒是一种四元(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硒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表明无机硒离子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但因剂量不易控制,特别是高剂量时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因而限制其临床应用。本研究拟用有机小分子植酸(IH)作为形貌调控剂,制备一种新型的具有pH敏感性、低毒性并能可控释放硒离子的含硒无机纳米颗粒,从而为无机硒离子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本文采用仿生合成的方法,利用有机小分子作为形貌控制剂,在常温和水热条件下实现了对含硒纳米颗粒生长过程的有效调控,从而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表面形貌和结晶度的无机含硒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具体如下:(1)常温扩散法:将水溶性钙盐,IH、亚硒酸钠依次溶于水中,调整pH至2.5左右。锡箔封口,刺若干小孔,置于盛有氨水的烧杯中,室温静置12小时后,离心收集粉末样品,用蒸馏水洗至中性;(2)水热合成法:将水溶性钙盐,IH、亚硒酸钠及尿素依次溶于水中,调整p H至2.5左右,转入水热反应釜中。120oC下反应3h。收集粉末样品,蒸馏水洗至中性。为研究IH含量对纳米颗粒生长的影响,两种方法均加入不同量的IH,依次为0,0.33%(v/v),1%(v/v),1.67%(v/v)。接着,采用SEM观察样品的形貌;采用XRD对样品的晶相结构进行表征;采用FTIR表征样品的化学组成;采用XPS对样品的元素组成进行表征;采用TG-DTA表征样品的热稳定性;设置pH=7.4和p H=5.8的两组磷酸盐缓冲液,对样品在不同p H下离子释放情况进行检测。此外,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亚硒酸钠和水热条件下制备的含硒纳米颗粒,与Eca109细胞共培养,运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乳酸分泌等指标,来研究了不同纳米结构的无机含硒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生长行为的影响。结果:(1)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氨水扩散,溶液pH升高,成功得到了不同的粉末状样品。SEM电镜结果显示未添加IH时,产物为均匀薄片状。加入IH后,产物由薄片状逐渐转变为尺寸表面光滑的纳米微球;XRD结果结果显示产物均为Ca H_2O_4Se;FTIR结果显示产物中含有结晶水和SeO_3~2,且随着IH添加量的升高,还检测到PO_4~(3-);XPS分析显示产物含有Ca、Se、O、C、P元素,其中Se为+4价;TG-DTA分析显示,产物在高温下有分解。(2)水热条件下,通过尿素分解,溶液pH升高,成功得到了不同的粉末状样品。SEM电镜结果显示未加IH产物为薄片状,随着IH加入量的增加,产物由薄片状向光滑的纳米微球转变,进而转变为表面具有针状纳米结构的微球;XRD结果显示当IH添加量≤1%(v/v)时,产物均为CaH_2O_4Se,当IH添加量为1.67%(v/v),产物中出现羟基磷灰石(Ca_5(PO_4)_3(OH))。且随着IH添加量的增加,产物结晶程度降低,向无定形态转变;FTIR结果显示产物主要中含有结晶水和SeO_3~2,且随着IH添加量的升高,检测到PO_4~(3-);XPS结果显示产物中含有Ca、Se、O、C、P元素,其中Se为+4价;TG-DTA结果显示,产物在高温下发生分解失重。(3)将常温条件下和水热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颗粒,进行离子释放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硒离子释放明显快于中性条件下。在酸性条件下,未添加IH时,常温下制备的纳米薄片硒离子释放快于水热条件下制备的纳米薄片。添加IH后,能有效延缓硒离子的释放。(4)无机含硒纳米颗粒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结果:(1)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未添加IH的产物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未见细胞增殖,与添加亚硒酸钠培养基中细胞增殖结果相似;当IH添加量为0.33%(v/v)时,产物与细胞共培养后,细胞未见明显增殖;当IH添加量为≥1%(v/v)时,产物与细胞共培养后,细胞数量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瑞氏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膜皱缩,细胞浆结构混乱,胞核固缩,核膜不清晰;(3)细胞凋亡检测显示,高浓度组(S2)中死亡细胞占比21.28%,晚期凋亡占比19.22%,早期凋亡占比1.03%。低浓度组(S1)晚期凋亡细胞占比1.39%,control组晚期凋亡细胞占比0.06%。细胞周期检测结果,S1组、S2组、control组G2/G1分别是1.94,1.93,1.91,G1期、S期、G2期各部分所占比例几乎相同,实验组内比较,S1与S2结果大致相同。结论:1.常温和水热条件下,添加有机小分子IH均可调控无机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晶度,进而影响其降解速度以及离子释放速度;2.经IH调控生成的纳米颗粒具备pH敏感性,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速度明显快于中性条件下。且可通过调整IH的浓度来可控制硒离子的释放;3.体外培养的细胞在生长增殖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这些酸可加速无机含硒纳米颗粒的降解;4.含硒纳米颗粒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结果表明,通过调节IH的添加量,可调控产物在体外降解,控制无机硒离子的产生,从而对肿瘤细胞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同时降低无机硒离子的毒性;5.无机硒离子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但具体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硒纳米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许定.睾丸酮丛毛单胞菌S44中单质硒纳米颗粒的形成与稳定机理和房间芽胞杆菌属一新种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周玉川.有机小分子调控合成无机含硒纳米颗粒及体外抗肿瘤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8
[3].李晓.硒纳米颗粒的生物制备及优化[D].山东大学.2016
[4].沈娥,刘紫嫣,周豪,李端行,张旭旺.CupriavidusmetalliduransSHE好氧还原Se(Ⅳ)合成硒纳米颗粒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5].王冬梅.无机碳、硒纳米颗粒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潘书万,陈松岩,周笔,黄巍,李成.硅基硒纳米颗粒的发光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3
[7].汪文君,仲洪海,王彬彬,李俊巍,蒋阳.油酰吗啉溶剂体系中银铟硒纳米颗粒的形貌可控合成[J].无机化学学报.2012
[8].檀艳萍.元素硒纳米颗粒抑制小鼠肝癌细胞增殖的尺寸依赖性[D].安徽农业大学.2012
[9].曹慧群,张欣鹏,樊先平,胡居广,罗仲宽.铜铟镓硒纳米颗粒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
[10].栗鹏伟,武四新.空气下溶剂法制备铜铟镓硒纳米颗粒[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