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文献论文-洛桑

吐蕃文献论文-洛桑

导读:本文包含了吐蕃文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敦煌古藏文,谚语,特征,分类

吐蕃文献论文文献综述

洛桑[1](2019)在《敦煌本吐蕃文献中的谚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谚语是藏族文学史上最早记载的i谚语,既是藏族祖先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的结晶,也是心得体会,可以通过这些谚语来研究当时的君臣关系、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因此,本文收集了敦煌古藏文写卷P.T.0126、P.T.0988、P.T.0992、P.T.1283、P.T.1287 等十五种不同文献中的古谚语试着进行研究。其每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谚语”这个词的词源入手,首先,阐明了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Gtam-rnying-pa)以及(?)(Gnav-gtam-rnying-pa);是彦语一词的最初形成的词汇,其次,敦煌古藏文文献出现的(?)(Ma-xags)一词与现代藏语中所用的谚语是有区别之处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Ma-xags)一词与谚语没有词汇上的相同之处,但(?)(Ma-xags)的内容当中也会有谚语。再次,“谚语”这一词最早单独出现的是十四世纪时期;此前,藏文文献中单独没有记载过“谚语”一词。譬如,《米拉日巴传》中世俗谚语“(?)”(Vjig-rten-pbai-gtm-dpe),《格萨尔传》当中见“(?)”(Gnav-mi-bod-gyai-gtm-dpe)等进行论证。本章最后一节最早文字记载的书面谚语的问题来进行考证了敦煌古藏文中出现的谚语是最早。第二章,收集巴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敦煌古藏文写卷件号不同的十五件记载的谚语原文的影印件截图,并过录、今译,以及现代民间广泛运用的一些谚语与敦煌古藏文中的谚语提供追溯到的下有注上记载,此外文件P.T.1287中的谚语和P.T.1286中的谚语,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献所提供的信息来分析了历史背景。第叁章,主要分析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谚语特征。首先,词的特点入手,分析修辞手法、句子的停顿、语法结构等六条。如修辞手法方面比拟等,然后谚语所体现的内涵特点方面主要有伦理思想、处事善恶差异等教训性深入特征等。第四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按照谚语的内容进行分类为英贤道理、伦理道理、善恶差异、社会关系、自然现象的例证、其他等六类。(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9-04-13)

达顿珠[2](2019)在《敦煌吐蕃文献P.T1287和P.T1288中的拉萨河流域重要历史地名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从四大章节探讨敦煌文献P.T1287-P.T1288中的拉萨河流域一些地名及其有关历史。绪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李克强总理要求:“搞好地名普查,加强地名管理”,阐明研究、保护地名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拉萨河下游生活的古代吉氏家族的疆域及姓氏“(?)”一词的演变过程。首先,在不同时期文献中‘吉’一词有所不同的书写,最早文献中的书写的是“(?)”而后期文献中叁十个辅音字母、一栏基字中的‘(?)’和‘(?)’交替使用,也有为了阐述某些历史或故事,减去上加字或添加后加字。分析及研究吉氏家族的祖先在早期生活在拉萨河流域的下游曲水境内,其子孙生活区域慢慢扩张到拉萨河南段的墨竹一带和达孜区、拉萨市、曲水县雅江交界处、堆龙区、林周北部和靠拉萨河一带其姓氏属藏族四大姓氏的“慕”。第二章:论述拉萨河流域的地名及地域。这些地名在藏学界很少有人去研究,仅有的一些研究还存在很多疑惑,介于弄清这些疑惑,从敦煌文献P.T1287-1288中选取拉萨河流域的宁噶尔、隆亚松、耶热第夕、热刚、日普、晨巴曾嘎等地名进行研究,论述它们的地域。第叁章:讲述拉萨河流域有关历史。首先讲述达布聂西赞普的名字来源,统一雅砻地区的秤斗商事制度,促进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统一吐蕃奠定了基础,南日松赞时期在达布聂西赞普的基础上扩展疆域,基本实现吐蕃统一,松赞干布时期巩固吐蕃疆域实现完全统一,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统一藏族的文字。第四章:从姓氏来源和贡献讲述对吐蕃王朝贡献极大娘氏、嘎氏等一些大臣。总之;研究拉萨河流域的这些地名对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解决了不少历史问题,特别是解决当时地域及吐蕃统一的历史、地名来源、地名变迁、地名和藏族姓氏关系等问题,对保护拉萨河流域古地名和研究藏学其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9-04-10)

李秋梅[3](2018)在《透视与反思:敦煌文献所见吐蕃买卖契约研究——兼论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契约文书的程式和要件完整,反映出吐蕃王朝较为完备的契约法律制度。其中的土地、牲畜和奴婢的买卖契约深受唐制的影响,因而在形式、内容和订立程序上都与唐代买卖契约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吐蕃的畜牧业经济相对发达,围绕牲畜形成了买卖、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契约法律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吐蕃买卖契约反映了唐蕃在文化上较为频繁的交流与互动。(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次仁多吉[4](2018)在《敦煌古文献P.T-1287中吐蕃盟誓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盟誓作为一种古老的风习,自远古时代便存于诸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对于吐蕃来说盟誓是颇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这一点我们从古藏文文献和日常用语中便能知晓。在敦煌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涉及吐蕃社会各个方面的誓词。本文以敦煌手抄卷p.t1287中的誓词为主,并以吐蕃碑铭文献和传统史籍作为补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局部研究过渡到整体研究,力图系统展现吐蕃盟誓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政治文化意义。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里归纳了藏族盟誓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各个时期盟誓的特点;第二章中主要以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赤祖德赞时期的盟誓为例,论述了盟誓作为一种相互约束的手段,它对吐蕃社会和政治起到的价值;第叁章中详细记录了吐蕃时期有关于盟誓的一些文献,并主要探讨了誓词的语法特点和专用词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8-04-01)

陈践[5](2017)在《吐蕃文献解读及古藏文厘定疏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解读古藏文文献过程中对吐蕃时期叁大文献皆存在的古藏文书写特点所做的归纳总结,以便古藏文研究者少走弯路。如PT1047号羊胛骨卜中之■(龙),有时写作■,有时写作■,而■在现代藏文中作"山歌"解,若明白古藏文中■、■、■3个字母可以相互交替,就不会误读误译。关于当时元音■■为何有正反两种写法,本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吐蕃时期因译经需要,对藏文进行了叁次厘定。第叁次厘定时间,本人同意《丁香帐》观点,在也协畏11世纪时期,而非热巴巾9世纪时期。(本文来源于《民族翻译》期刊2017年04期)

卓玛加[6](2017)在《赞普赤松德赞执政前后发生的政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赞普赤松德赞是吐蕃王朝第叁十八代国王,他统一疆土,占领了亚洲叁分之二的土地。在经济上,励精图治,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升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在文化上,博采众长,与周边国家进行文化的交流,积极引进他国先进文化,促使整个国家在文化层面达到空前的繁荣。在他执政时期,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赤松德赞执政的前期与后期,吐蕃王朝内部分别出现了两次较大的政治变革,即统治阶级间的争权夺利和佛苯矛盾的激化。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从吐蕃石碑文字及敦煌文献、历史典籍等现存资料中得到印证,但是在近现代所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中却无人提及。为了使吐蕃王朝的政治历史资料变得更加完善,特别是使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政治、历史变得更清晰,更通俗易懂,并再现那时真实的世俗历史,所以笔者通过对以下论点进行有的放矢论证,来达成该论文写作的目的。该论文全文主要由引言、正文、结语及备份组成。引言中概括了研究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笔者自己的见解。正文分为叁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赞普赤松德赞执政前期的政变历史,以吐蕃碑文及敦煌文献为例。通过分析论证,印证了政变发生的导火索,即大臣朗聂斯和巴东赞两人刺杀赤松德赞的父亲。紧随其后,治罪大臣发起了灭佛运动。归根究底,此次政变发生的根本原因,则是佛苯矛盾的激化而导致的统治阶级之间的争权夺利。最终,此次政变,以赤松德赞的母亲春巴金被杀而进入了政治上相对平缓的时期。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赞普赤松德赞执政后期的政变历史,以吐蕃时期碑文中记载的文献为例。由于赞普对继承王位人选的不确定,使得王国内部形成两大派别,随着两大派别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政变的发生,在政变过程中王子穆德赞普被流放到香金晶册叁年。在这叁年的时间里,玛穆玛麦多仲王妃杀害了自己的丈夫赤松德赞和儿子穆内赞普后,成为此次政变激化到高潮的罪魁祸首。这些冲突其实都是政权内部权利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的,即君王与臣子之间、妃子与臣子之间、妃子与妃子之间、佛苯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均。最终,此次政变,在王妃麦多仲被杀、赤德松赞王子继承王位的情况下,进入了政治上相对平缓的时期。第叁章,主要论述了从政变得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或民族想要长久的生存,不仅要有完善的政治法度,还要有一个严格执行的权力机关。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如今的社会,由于政教不分家,导致教不从教,政不从政的行为比比皆是。如若现代藏族,世俗道德如绸缎之结,法律法规如牛轭之固,政教发展不再南辕北辙,团结之环不再松懈废弛,那么,整个藏族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经济繁荣,文明昌盛,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总之,该论文通过分析吐蕃碑文及敦煌文献为主的历史资料,阐述了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两次大政变。这两次政变对藏族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些政权内部的矛盾是吐蕃王朝走向瓦解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从中总结了相应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完善了吐蕃王朝的政治历史资料,为藏族历史文献的完善略尽绵力。(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期刊2017-05-19)

改玛本[7](2016)在《吐蕃时期古印度因明文献初析——以敦煌藏文残卷P.T.0123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中发现的敦煌藏文残卷P.T.0123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叁方面的特点:一是P.T.0123号写卷应由法称的《正理滴论》和《成他相续论》、律天所着《正理滴论疏》和《成他相续论疏》四部残卷组成。二是通过对P.T.0123号写卷与四部不同版本的《丹珠尔》中相关论典版本的比较,认为《成他相续论》是印度堪布扎拿牟扎和大译师完德叶西等翻译审定;《正理滴论疏》是印度堪布释达斯哈和大译师比丘巴泽翻译审定;《成他相续论疏》是大译师巴泽热切达翻译审定。叁、敦煌本《正理滴论》产生年代晚于1312,是纳唐版或者是后期单行本的校勘版。(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陈践[8](2015)在《吐蕃藏文文献词语释读琐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温故知新》受到启发,提出:翻译吐蕃时期敦煌写卷、碑刻钟铭、木简叁大文献时,对方言口语中已不存在、字典中也未收录之古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给出一个词义,但此词义必须在叁大文献中出现时皆能融会贯通。同时,最好寻找吐蕃时期汉译藏、藏译汉、汉藏对照诸文献中某词当时的"古词古译"。如《唐蕃会盟碑》中正面碑文汉文为"玉府",藏文对译为椽罢︽囱办﹀。本文也阐述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1980年版本之误译,于1992年再版时进行了更正。(本文来源于《民族翻译》期刊2015年04期)

张宁[9](2015)在《“敦煌吐蕃文献专题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1月1日,由中国藏学杂志社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敦煌吐蕃文献专题学术讨论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中心党组成员、当代研究所所长廉湘民,以及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名研究敦煌吐蕃文献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1月1日上午,由"敦煌吐蕃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项目①的首席专家黄维忠主持会议,中国藏学研(本文来源于《中国藏学》期刊2015年S1期)

古日多杰[10](2015)在《古藏文历史文献所见吐蕃政治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帝国王朝时期在整个藏族历史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也是藏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吐蕃帝国时期,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得到蓬勃发展,形成了中亚历史上强大的帝国王朝体系和命运共同体。这种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统治集团英明的决策和远大战略思维,也即是离不开吐蕃上层政治家们逐一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吐蕃帝国王朝时期是藏族封建社会的盛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都达到成熟阶段。于此相应,政治思想亦进入综合、深化阶段,走向成熟。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吐蕃帝国王朝时期政治思想展开首次探讨性论述,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吐蕃帝国王朝时期政治思想概述。本部分结合世界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阐释“政治”及“政治思想”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所指内容演变的过程。历史上藏文“政治”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和寓意,其概念的演变正是藏文“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探讨吐蕃帝国王朝时期政治思想的萌生及其演变历程,说明吐蕃政治思想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前吐蕃时期政治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体系形成过程。吐蕃的崛起与强大,与其行之有效的政治思想和宏大战略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前吐蕃王朝时期,吐蕃就出现了诸多军事战略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左右着吐蕃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在阐述前吐蕃时期“仲”、“第乌”、“苯”叁位一体执政思想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阐释“仲”、“第乌”、“苯”的思想渊源、执政理念、治国思想及执政特点等。第叁部分为吐蕃帝国王朝时期的政治思想。本部分共分叁大内容展开论述:一,探究吐蕃权力中心的构建方式及层级关系,逐一论及吐蕃帝国王朝时期臣相官员权力的分配制度和思想体系;“王子流放法”思想的缘由及皇室王位继承的制度进行探索;阐释王臣之间通过盟誓加强信任与合作的历史意义及所反映的安全战略。二,从吐蕃帝国王朝时期军事制度组织、军事战略思想等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探讨当时以扩疆拓域为主的政治战略思想和对外战略思想。叁,主要分析吐蕃帝国王朝时期治乱安邦的策略方针,从攻外、治内两方面概括其政治指导思想及所取得的政治成就。第四部分为吐蕃帝国王朝时期治国思想及具体政治思想的体现。本部分以吐蕃帝国王朝时期的依法治理、共商国是、盟誓制度等几个侧面作为切入点,分析当时执政理念中所萌生的民主思想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各种政治思想。(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吐蕃文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从四大章节探讨敦煌文献P.T1287-P.T1288中的拉萨河流域一些地名及其有关历史。绪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李克强总理要求:“搞好地名普查,加强地名管理”,阐明研究、保护地名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拉萨河下游生活的古代吉氏家族的疆域及姓氏“(?)”一词的演变过程。首先,在不同时期文献中‘吉’一词有所不同的书写,最早文献中的书写的是“(?)”而后期文献中叁十个辅音字母、一栏基字中的‘(?)’和‘(?)’交替使用,也有为了阐述某些历史或故事,减去上加字或添加后加字。分析及研究吉氏家族的祖先在早期生活在拉萨河流域的下游曲水境内,其子孙生活区域慢慢扩张到拉萨河南段的墨竹一带和达孜区、拉萨市、曲水县雅江交界处、堆龙区、林周北部和靠拉萨河一带其姓氏属藏族四大姓氏的“慕”。第二章:论述拉萨河流域的地名及地域。这些地名在藏学界很少有人去研究,仅有的一些研究还存在很多疑惑,介于弄清这些疑惑,从敦煌文献P.T1287-1288中选取拉萨河流域的宁噶尔、隆亚松、耶热第夕、热刚、日普、晨巴曾嘎等地名进行研究,论述它们的地域。第叁章:讲述拉萨河流域有关历史。首先讲述达布聂西赞普的名字来源,统一雅砻地区的秤斗商事制度,促进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统一吐蕃奠定了基础,南日松赞时期在达布聂西赞普的基础上扩展疆域,基本实现吐蕃统一,松赞干布时期巩固吐蕃疆域实现完全统一,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统一藏族的文字。第四章:从姓氏来源和贡献讲述对吐蕃王朝贡献极大娘氏、嘎氏等一些大臣。总之;研究拉萨河流域的这些地名对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解决了不少历史问题,特别是解决当时地域及吐蕃统一的历史、地名来源、地名变迁、地名和藏族姓氏关系等问题,对保护拉萨河流域古地名和研究藏学其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吐蕃文献论文参考文献

[1].洛桑.敦煌本吐蕃文献中的谚语研究[D].西藏大学.2019

[2].达顿珠.敦煌吐蕃文献P.T1287和P.T1288中的拉萨河流域重要历史地名考释[D].西藏大学.2019

[3].李秋梅.透视与反思:敦煌文献所见吐蕃买卖契约研究——兼论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J].青海社会科学.2018

[4].次仁多吉.敦煌古文献P.T-1287中吐蕃盟誓制度研究[D].西藏大学.2018

[5].陈践.吐蕃文献解读及古藏文厘定疏释[J].民族翻译.2017

[6].卓玛加.赞普赤松德赞执政前后发生的政变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7

[7].改玛本.吐蕃时期古印度因明文献初析——以敦煌藏文残卷P.T.0123为例[J].西藏研究.2016

[8].陈践.吐蕃藏文文献词语释读琐议[J].民族翻译.2015

[9].张宁.“敦煌吐蕃文献专题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藏学.2015

[10].古日多杰.古藏文历史文献所见吐蕃政治思想[D].青海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  

吐蕃文献论文-洛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