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现代性论文-曹勉之

法的现代性论文-曹勉之

导读:本文包含了法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比较法方法论,法律东方主义,系统理论,多元现代性

法的现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勉之[1](2019)在《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法:重访“法律东方主义”对话中的复规范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比较法方法论切入,以"复规范性"回应"法律东方主义"的理论挑战,揭示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法律变革的自身特点。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法构型体现在叁个方面:激活社会历史观念中的分歧、转移规范秩序间的冲突、正视个体的社会公正诉求。"法律东方主义"对话反应了对法律现代化议程的怀疑和焦虑。由于域外经验和本土资源都很难在全球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继续为中国法律变革进行正当化,如何寻求法律变革的非法律基础成为难题。本文指出,不妨摒弃法律现代化叙事中的一元、单边的现代性立场,以多元现代性的视角和"复规范性"的立场重新理解中国法的变革,尤其关注域外输入的社会历史观念、不断转化的规范秩序间冲突和社会转型的个体公正诉求叁者的重要性。复规范性的中国法构型将在规范话语的混沌和均衡中,以及相互竞争与合作的不同历史叙事中得以呈现。(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范能维[2](2019)在《《包法利夫人》与审美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包法利夫人》对市侩现代性的批判,充满审美现代性激情,凸显了现代终极悖论。小说描绘"灵魂的霉点",揭露当年的现代传媒是如何作祟的;其拒绝平庸的"思",为美学的现代性转换,标志了具体的方向。小说还设置了与主人公相对位的角色,刻画他们对既成思想言听计从的"傻",从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的"进步"迷思。(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5期)

刘艳[3](2019)在《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法的现代性究竟为何物?近代以降尤其是现代,人们对法和现代性分别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和众多学术流派,但将法的现代性作为一个概念或主题进行界定和研究却不多。法的现代性是法现代化过程内蕴的本质规定性,是现代性在法这一具体领域的表现,其虽然以法和现代性为基础,但又不是两者的简单整合,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运动发展规律。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作为对法的现代性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对法的现代性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反映,是对资本主义法的现代性思想的继承、批判和超越,有其独特的演进逻辑和发展历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体系,而这些都蕴含在其经典着作之中。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遵循法的历史发展规律,以“人-现实-自由”为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维度对资本主义法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无情批判并逐步构建了自身的无产阶级法的现代性思想,为解决资本主义法的现代性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出路。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代是这一过程的时代背景,现代社会是它的社会基础,现代性是它的本质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必须适应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充分汲取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营养,塑造中国特色的法的现代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历程。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一)序言;(二)法的现代性的界定;(叁)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界说;(四)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经济维度——法与市民社会;(五)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维度——法与国家;(六)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文化维度——法与意识形态;(七)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当代启示。本文的引言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了研究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这一问题的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叁部分是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一章法的现代性的界定。通过对法的字词源和古今中外法学家的诸多界定的归纳和分析,对法的概念和特征予以明确;通过对不同学者现代性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及现代性与传统性、后现代性的对比分析,对现代性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界定;在对法和现代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厘清本文的核心概念——法的现代性的概念即现代法的质的规定性,其特征表现在权利性、公开性、确定性、普适性、自治性和权力制衡性。第二章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界说。通过对霍布斯、洛克、卢梭和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法哲学等现代法哲学思想的理论要点及其对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探究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渊源;通过对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形成过程即对资本主义法的现代性思想的继承、批判和超越的整个过程的分析,理出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历史演进逻辑即“人-现实-自由”的关系论证模式;循着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演进逻辑,确定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奠基、形成、问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对重点标志性文本所内含的思想进行整体概括,以历史阶段的划分来展示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整个历史演进脉络。通过挖掘马克思对法的本源、本质、动力、主体、价值等方面的新论述,概括出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容;通过对比分析,揭示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本质特征,即物质根源性、人本性、人民性、历史性和批判性。第叁章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经济维度——法与市民社会。通过对市民社会及其概念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对本文所涉的市民社会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对市民社会与现代性、与法的现代性、与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分析,理出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中研究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等经典着作中关于法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详细分析,揭示马克思对法与经济关系的新发现即经济是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法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在经济维度上展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法的虚假独立性的批判过程、对法的客观经济属性的揭示历程、对构建扬弃市民社会的共产主义“法”的现代性的探索历程。第四章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维度——法与国家。通过对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及其概念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对本文所涉的国家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对国家与现代性、法的现代性、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内在关联的分析,理出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研究法与国家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着作中关于法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要点的梳理,展示马克思对法与国家关系的新揭示,即法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国家是法表现和实现的中介,在政治维度上展示马克思对资产主义现代法所表达的普遍意志的虚伪性的揭露过程、对法的阶级意志性的揭示过程、对无产阶级政权及法制建设的探索过程。第五章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文化维度——法与意识形态。通过对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的阐释、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对本文所涉的意识形态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对意识形态与现代性、法的现代性、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等的内在关联的分析,理出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研究中研究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着作中关于法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归纳和分析,揭示马克思对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认识,即法具备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为意识形态提供政治保障,且随着意识形态的消灭而走向共产主义“法”,在文化维度上展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法的阶级意识形态性的发现过程、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历程。第六章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的当代启示。通过对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所处的特殊语境的分析,提出塑造中国特色法的现代性的整体思路和具体路径: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民共同利益的普遍实现为现实根基、以人民共同意志的真实表达为基本原则,以马克思的科学的方法论为直接指导;发展市场经济,为塑造中国特色法的现代性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民主国家,为塑造中国特色法的现代性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打造先进文化,为塑造中国特色法的现代性创造优秀的文化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9-07-01)

程烨[4](2019)在《德法并举:中国治国理念的现代性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治与法治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命题。传统“德”与“法”的思想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基础之上的,维系的是古代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其中,外儒内法是传统治国的内在指导思想,礼法合治则是这种治国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在新中国成立背景下,传统“德”与“法”的思想面临“现代化中国”主题必然要实现现代性转化。人民主权原则在新中国的确立、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道路都深刻影响着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内涵和制度实践。中共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建设等等制度和实践都能深刻反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本文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对德治和法治内涵的界定。传统的“德”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最高标准,政治统治的过程就在于道德教化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将政治与道德建立紧密联系,即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而“以德治国”思想内涵的落脚点在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治理。中国传统所谓的“法治”强调严刑峻法,是为了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西方法治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与自由。现代中国法治则是中国“特色论”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法治。叁种形态下的法治有着本质区别,但统一用“法治”是为了更好的比较。二是对传统“德”与“法”治国思想的历史追溯。汉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崇“外儒内法”的治国指导思想,一直为后世王朝政权所承袭。在政治实践和政治操作中,通过将“礼”与“法”相结合,有效推动了国家治理和政权固。叁是阐述“德”与“法”思想面临的历史转折点。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中国的背景下,使得人民主权原则在中国的确立、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深刻影响了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现代性转化。四是阐述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传统政治的德治思想向现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德治理念的转变,传统“法”的治国思想向坚持法律至上和权利平等原则的现代法治理念转变。五是从制度和实践的层面阐述“德法并举”治国理念价值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坚持人民主体价值与德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位相统一。党的领导过程中也不断坚持政治运行的法治化和党风、党规建设。依宪治国和民主政治法治化也深刻体现了德法并举的价值理念。(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李笑男[5](2019)在《差异的“现代性”——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月1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聚焦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美术转型过程中留法艺术家群体的重要历史贡献,集中展示了五十余位留法艺术家超过二百件的绘画与雕塑作品,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20世纪早期留学现象"的学术研究展。其中不少作品和文献第一次面向公众,对于完整梳理和建构中国现代(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5期)

红梅[6](2019)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两种叙事——以“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策展理念的深化,旨在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转型的历史节点上,那些选择了将中国美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的留法艺术家们。无论是倾向于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科学"的现代性诉求之路探索的先驱们,还是那些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民主"的现代性诉求之路的前行者们,都殊途同归,共同促进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发展,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形成与演变。(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董静姝[7](2017)在《法律、国家与现代性——《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的叁种读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翻开法律思想史教材,在"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一章中,总能看见"叁巨头"~([1])之一的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1881-1973)。由这位奥地利学者开创的纯粹法学,在20世纪的法哲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对欧美法学(尤其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在相当程度上启发和推动了我国的法学建设。(本文来源于《北大法律评论》期刊2017年01期)

刘文[8](2018)在《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公共行政语言的转向——评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行政作为理论与实践,都是在一种语言空间中来展开的。法默尔用反思性阐释的方法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方言进行透视,力图实现一种语言的转向,从而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打开一个新的时空。因为是在语言转向的张力中展开思考,所以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方言的理解与阐释都具有过于清晰的线索,这可能是权宜的做法,但也对我们理解和想象两条线索下公共行政的存在世界大有助益。公共行政的后现代转向是颠覆性的,作者更致力于公共行政涉身其中的世界的考察,对于公共行政的未来成长着墨不多。(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8年11期)

[9](2018)在《“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正式开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8月18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童明教授担任主策展人,共同回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本次展览开幕活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拉开帷幕,于18日上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此(本文来源于《建筑知识》期刊2018年08期)

张茂一[10](2018)在《法家治国与国家治理:从统治逻辑到治理逻辑的现代性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法家鲜明的统治逻辑奠定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专制政治理论的基石,后世的制度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出一种路径依赖,传统的统治逻辑不可比避免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过去与现在。中国正在经历从统治逻辑向治理逻辑的嬗变,厘清法家的统治逻辑内在机理,剥离其中的痼弊,从逻辑的起点、哲学基础、主体、手段、国家社会关系结构等方面进行现代性重塑,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方案。(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8年03期)

法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包法利夫人》对市侩现代性的批判,充满审美现代性激情,凸显了现代终极悖论。小说描绘"灵魂的霉点",揭露当年的现代传媒是如何作祟的;其拒绝平庸的"思",为美学的现代性转换,标志了具体的方向。小说还设置了与主人公相对位的角色,刻画他们对既成思想言听计从的"傻",从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的"进步"迷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法的现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曹勉之.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法:重访“法律东方主义”对话中的复规范性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范能维.《包法利夫人》与审美现代性[J].东吴学术.2019

[3].刘艳.马克思的法的现代性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4].程烨.德法并举:中国治国理念的现代性转化[D].山东大学.2019

[5].李笑男.差异的“现代性”——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J].美术观察.2019

[6].红梅.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两种叙事——以“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为例[J].美术研究.2019

[7].董静姝.法律、国家与现代性——《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的叁种读法[J].北大法律评论.2017

[8].刘文.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公共行政语言的转向——评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J].学习论坛.2018

[9]..“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正式开幕[J].建筑知识.2018

[10].张茂一.法家治国与国家治理:从统治逻辑到治理逻辑的现代性重塑[J].社科纵横.2018

标签:;  ;  ;  ;  

法的现代性论文-曹勉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