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部侗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音声观,音乐分类,南部侗族与水族,比较研究
南部侗族论文文献综述
吴传娟[1](2019)在《音声观与民歌分类——贵州南部侗族与水族民歌比较研究吴传娟》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和音乐是一个少数民族最显着的特征,二者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生活在贵州境内的水族与南部侗族的语源关系极其密切,属同一语支的两族在音乐特别是民歌上的差异性很大。本文试从同语源角度探析两个民族的音声观与民歌分类的关系,用本族音乐语境解析两族民歌的分类逻辑,比较两族音声观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9年02期)
覃运秋[2](2018)在《萨神崇拜与南部侗族审美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原始的宗教信仰,萨神崇拜对南部侗族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最深刻、最鲜明、最广泛的影响。南部侗族强烈的崇生意识、尊崇女性的审美共识以及偏向阴柔的审美取向,无不与萨神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萨神崇拜是南部侗族审美观念形成的重要根基。(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何星[3](2018)在《贵州南部侗族传统农业生态模式研究——以茅贡乡流芳村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侗族是贵州省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其传统的稻耕农业非常发达,因此其传统的农业生态知识和理念也在其民族文化中得到体现。侗族地区很早就开始使用推广绿肥,改进栽培技术,改造低产田,防治病虫害,改善灌溉设施。本文以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流芳村为调查对象,其作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传统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从中反映了侗族在民族传统和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是这样的传统文化理念为其传统稻田农业的形成、传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民族生态智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刘郁[4](2016)在《南部侗族地区文化记录项目对贵州省侗族村寨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部侗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变迁,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强制行政干预下导致村寨传统文化衰竭、生态环境恶化、公共生活荒芜。"文化记录"项目通过建立小额基金及开展深度文化体验等措施的实施,可支持以村寨村民为主体的草根群体传承本民族的核心文化、诠释自身的经验、建构共同的记忆,唤醒文化主体对本土文化的反思、自觉和传承,探寻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尽管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坚信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知识,是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宝贵资源,也是一个民族或社区的精神根脉所在,任何民族甚至国家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才真正具有持续性。(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何星[5](2016)在《贵州南部侗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在有权利享受自然的馈赠之外还有义务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智慧去改善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能更好的生存下去,但现代的人们更多的去依赖科技往往忽略了从自身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选取贵州少数民族之一的侗族(南侗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地区)作为研究民族,其民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长期与自然融合而总结出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其传统知识理念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崇敬自然等朴素的生态意识,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更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对维护各地区生态平衡、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研究侗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要将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很好的结合起来。如何促进侗族和其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保护以及当地居民的发展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侗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的调查研究,要用一种学习借鉴的态度去与侗族的居民、社会进行交流、接触和互动,要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本质,其传统的生态知识和理念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希望试图找出一条保护和发展侗族传统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有效道路,为侗族地区乃至整个民族地区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利用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的经验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杨经华[6](2016)在《旅游的张力:南部侗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部侗族地区侗族村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坚守,在历经几十年的曲折,承受了长期之"贫困"之后,其与世迥异、多彩迷离的原生态文化,在民族旅游的推动与张扬下,终于在他者的凝视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南部地区传统村寨之所以获得他者的凝视,能够吸引不同的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纷至沓来,更好地诠释了只有守住自己传统,坚守自己的文化尊严,才能获得他者的尊重。而伴随他者的关注,其经济社会亦获得巨大的发展,从而打破了必须以牺牲文化传统来获取经济发展的魔咒,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存与共荣。(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曹端波,罗晓明[7](2014)在《南部侗族群体的“集体走访体制”与“嘎老”对歌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对于侗族"嘎老"的界定具有较大的争议,其分歧的产生在于对嘎老与侗族多声部音乐的不同界定。嘎老对歌起源于南部侗族群体的集体走访体制,而集体走访体制与侗族社会结群紧密相关。侗族群体以集体走访形成两个不同的社会网络,婚姻圈的"村寨"与跨婚姻圈的"款";从而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嘎老对歌:一是以姻亲网络为构建模式的婚姻圈内部房族之间的婚恋对歌;二是以村寨联盟为构建模式的"款"内部村寨之间的社交对歌。嘎老对歌不仅仅是侗人社会"集体走访"的结果,而且有助于婚姻圈内部的稳定性,并将跨婚姻圈的不同村寨联系起来,形成村寨联盟。(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4年06期)
赵晓楠[8](2014)在《南部侗族方言区民歌旋律与声调关系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侗族约有296万人(2000),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叁省交界地区。侗语是世界上声调最多、调型最丰富复杂、声调发展得最快的语言。在标准侗语点的方言中,具有9个舒声调和6个促声调。侗语又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这一划分在侗族民歌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划界标识作用。本文关注的就是南部方言区的语言声调和南部方言区侗族民歌旋律之间关系的问题。绪论主要梳理了前人关于对语言声调和音乐旋律关系问题的认识和相关研究成果。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五个步骤。在将侗歌歌词区分为实意词和衬词两类的基础上,用静态(单字)和动态(前后字)两种视角来分析侗语声调和侗歌旋律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中笔者选取了南部方言区第一、二土语区的九个歌种13个谱例,按照第二章中所述方法,进行带有普遍意义的调查和分析。第叁章借鉴语言学中声调格局的理论,对南部侗族方言区旋律配音格局进行了总结。第四章,在前叁章得出的基本结论以外,论述了“当断不断”的入声歌词、被称为“歌骨头”的dogc al的念词,以及衬词叁种不受语言声调影响的特殊形式及其音乐特点。第五章中笔者首先将侗歌旋律分为语言-表义性旋律和音乐-表情性旋律两大类。在前者的分析中,将五度声调值和七声音阶,换算为五进制和七进制的数值。通过数学的计算,找到了语言-表义性旋律中何以出现羽调式、级进旋律、八度以内音域等模式化的旋律的原因。在论及衬词音乐-表情性旋律的部分,笔者则总结除了六种广泛存在于南部方言区侗歌之中的曲调模式。此外在附录中,笔者还通过对汉字记侗音方式的语言学分析,探讨了汉字和侗音之间何以能够建立联系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4-06-01)
姚仕秀[9](2014)在《析南部侗族地区“行歌坐夜”活动中河歌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歌坐夜"主要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它是侗族民间恋爱习俗,反映了侗族独特的婚恋文化。侗族河歌以它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在"行歌坐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和旋律抒情等特点。阐释"行歌坐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探析侗族河歌文化特征,旨在让更多人关注与了解侗族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歌文化。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谭广鑫,周志俊,许爱梅,杨世如,陆学杰[10](2014)在《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体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借助田野调查、义理辞章考据与阐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挖掘整理此前未被体育界重视的南部侗族①"抬官人"项目。研究首先观察、记录了发现"抬官人"的过程,之后经过多重考据认为,"抬官人"肇始于贵州双江乡黄岗村,结合两次田野调查获取的体质数据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认为节庆民族传统体育参与者的体质指标优于同类人群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获取优胜而经过择优选拔。研究认为,"抬官人"所采用的肩扛动作区别于西方竞技项目动作特征,具有东方原生态体育的典型特点,现场采集的侗族武术也与传统武术动作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通过文化史的反思,对"抬官人"巫祭仪式、武舞意蕴进行文化解析,发现"抬官人"遗存的祖先崇拜不仅包括始祖母"萨岁",还包括与当地侗寨有血缘关系的男性祖先,印证了考古学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假说,分析其傩文化特征,认为"抬官人"是具有巫术性质的武术与舞蹈的萌芽活动。最后,通过体育元素与时代特征的分析,对"抬官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南部侗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原始的宗教信仰,萨神崇拜对南部侗族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最深刻、最鲜明、最广泛的影响。南部侗族强烈的崇生意识、尊崇女性的审美共识以及偏向阴柔的审美取向,无不与萨神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萨神崇拜是南部侗族审美观念形成的重要根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部侗族论文参考文献
[1].吴传娟.音声观与民歌分类——贵州南部侗族与水族民歌比较研究吴传娟[J].中国音乐.2019
[2].覃运秋.萨神崇拜与南部侗族审美观念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
[3].何星.贵州南部侗族传统农业生态模式研究——以茅贡乡流芳村为研究对象[J].四川农业科技.2018
[4].刘郁.南部侗族地区文化记录项目对贵州省侗族村寨发展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16
[5].何星.贵州南部侗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6].杨经华.旅游的张力:南部侗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共生[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曹端波,罗晓明.南部侗族群体的“集体走访体制”与“嘎老”对歌原则[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
[8].赵晓楠.南部侗族方言区民歌旋律与声调关系之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4
[9].姚仕秀.析南部侗族地区“行歌坐夜”活动中河歌的特征[J].凯里学院学报.2014
[10].谭广鑫,周志俊,许爱梅,杨世如,陆学杰.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