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碑刻署时方法略谈(论文文献综述)
杨泽生[1](2019)在《谈谈个人影响与汉字》文中指出汉字的创造和使用与相关的个人影响有莫大关系,比如古文字中■等专用字的出现和武则天专名用字"曌"的流行,秦代以"罪"代"辠",鲁迅造"猹"字,梁国常造"羟"字,刘半农力倡用"她"字和率先用"甭"(bénɡ)字,夏衍用"搞"字,蔡方荫造"砼"字,朱熔基的"熔"简化作"镕",等等。
唐鹏[2](2019)在《《子不语》精怪故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袁枚是乾嘉时期的文学大家,除了有诗文传世之外,他还有文言小说集《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子不语》十卷。学界关于袁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诗文、诗论等领域,少有学者对其文言小说集以及文言小说集中的某种故事类型进行专门研究,所以,笔者以《子不语》中的精怪故事为研究对象,以期对袁枚《子不语》的相关研究做一个补充。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绪论、正文四个章节和结语等。绪论部分,笔者对《子不语》的研究现状、《子不语》精怪故事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了充分说明。第一章论述《子不语》中精怪故事的创作背景和类型。分析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乾嘉时期文字狱以及前代精怪故事的创作对袁枚精怪故事创作的影响,并以精怪的活动方式为依据,将精怪故事划分为作祟型、助人型及其它等三大类型。第二章论述精怪故事与袁枚之地域流动的关系。首先,统计了《子不语》精怪故事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其空间特征。其次,袁枚的生平行迹所见、亲友所见、故事发生地的当地人及官员所见,是《子不语》精怪故事在地性与流动性的体现,是精怪故事地域性的基础。最后,精怪故事的地域性通过地域叙事表现。精怪故事体现了当地狐仙信仰、五通信仰、饮食习俗、崖葬风俗等风俗民情。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地域生态。第三章论述《子不语》精怪故事的艺术表现。笔者分别从精怪故事的形象艺术、叙事艺术、结构艺术等三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子不语》与《聊斋志异》中精怪形象的比较,凸显《子不语》中精怪形象的独特性。其次,《子不语》中的叙事主要采用“夜化”叙事进行,“夜化”叙事有其特有的功能,同时与袁枚的诗论呈现互文性特征;最后,从总体上看精怪故事的结构流畅自然,“器物”等线索的串联让故事结构呈现累如贯珠的特征,情节之间的因果链条,层层相因,相反相存,让故事连绵不断,故事最终的结局给人一种迅速明快之感。第四章探寻精怪故事中的思想内涵。首先,论述了精怪故事中思想的宗教性。从精怪故事万物交感的自然观、果报轮回的命运观等展开讨论,揭示精怪故事中的原始宗教思维、佛教果报轮回观的表现。其次,探讨精怪故事中思想的时代性。主要对抨击汉宋之学中的不合理因素、对人类力量的肯定、以及以“情”为主的婚恋伦理等三方面进行论述。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概括本文论点,明晰了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宋世瑞[3](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指出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苏显双[4](2017)在《匾额书法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匾额是将汉字书写或刻制于木质、石质或其它材质的材料上,作为建筑的重点装饰和视觉中心,高悬于殿楼观宇、厅堂高斋、亭榭馆所等建筑的显赫位置处的一种文字标识。其文字内容往往是几个有特定含义的汉字,或反映建筑物的名称、用途和性质,或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表达人们的审美和情感,使得人文、诗意、书法、景观文化内涵等得到充分表现。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建筑与环境的意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本文第一章对匾额的起源与形制予以考述,得出匾额是具有多种功用和价值的文化载体。现代意义上的“匾额”在先秦两汉有多种起源:一为向吏民宣示文告的“扁书”,二为向人们标明区别的“题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匾额被不断地赋予艺术的及文化的内涵。也就是从最初的“宣示标名”的标识作用发展到对匾额本身做华丽考究的装饰,及与建筑物一样由统治者划分等级,统一规范其制作和规格,使其兼具标名、表彰、装饰等多重功用,并具有教化作用。本文第二章主要对匾额与其他几种书法形制的关系进行考证和评述,如匾额与碑额、匾额与大字横幅、匾额与楹联。碑额作为整个碑的碑首正中,处在全碑视觉中心的位置,且周边配以纹饰以突出文字,这种特点与匾额十分类似。正是这种形制上的相似导致了二者风格上的相互借鉴;横式匾额的产生与大字横幅以及古代的“扁表”制度密切相关;匾额与楹联的搭配则是很晚的事情,约到康熙以后,由帝王的提倡而盛极一时。二者互相生发,相得益彰,成为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独具特色的匾联艺术。本文的第三章梳理了匾额书法的发展史,具体将之划分为先秦两汉三国匾额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匾额的普及期、隋唐五代匾额的发展期、宋元匾额的定型期和明清匾额的极盛期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匾额书法文化的特点、趋势、代表性事件进行详细考述,采用文献记载结合图像资料或实物的办法,力求直观、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匾额书法发展史的脉络。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探讨匾额书法的书写技法及其审美特征。匾额的文字内容包括了匾额的正文和款识,二者结合边框等工艺要素共同构成了匾额的全部审美内容,其中匾额正文的书法审美又是匾额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本章还重点论述了匾额书法技法与小字书法技法的区别,以及由于书写技法不同而导致的审美的不同。并通过对幼童、老人和武将三种特殊书匾者的文献勾稽,进一步印证了匾额书法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本文的第五章重点探讨匾额的内容及其社会功用,所论包括匾额的文字内容与悬挂场所之呼应关系、匾额在封建社会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以及清代中后期御赐匾额的流程等。如果说第四章是将匾额作为一种“书法文化现象”来探讨的话,本章则是将匾额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通过对匾额社会作用的分析,进一步凸显了匾额的文化属性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与地位。
王雁[5](2017)在《晚清中下层京官的日常生活》文中研究表明在清代官僚体制中,中下层京官作为一个相当数量的官员群体,执行着中央机关的日常行政庶务,他们在政务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可忽视,其仕进与为官生活状态无疑是重点研究领域。本文从京官的日常生活状态谈起,即从他们的数量、铨选、日常公务、社交网络、经济生活以及休闲娱乐入手,探究京官群体与晚清社会变迁之间的动态关系。晚清京官队伍膨胀,候补人员冗滥,来源途径多样化,补缺及升迁不易。官员补缺升转主要依循资历,由吏部负责操作,新政以后,转变为依循能力与劳绩以及堂官的个人意见。为保护本民族利益,旗人和汉人之间官缺及铨选方式存在不平衡。政务中,由于司员冗滥,为明确办事责任,提高政务效率,清政府在旧有的部—司体系之下设立“乌布”差委制,由“掌印、主稿”实际负责司中事务,无差无缺的司官,特别是候补司官,平日并不到署办公。清末官制改革后,又出现了司长、科长、股长、科员等“新乌布”,并且逐渐成为一套新的职事官体系,与近代职官制度接轨。公务之余,社交应酬、购书读书、诗文雅集成为主要生活内容。在京官的社交关系圈中,同乡关系由于地缘的认同感和印结局、会馆等组织机构的存在,占据了最为重要和普遍的位置。大量的应酬花销,微薄的俸禄根本不足以生活,京官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族资助、收取印结费、接受外官的馈赠以及办差获得等其他非体制收入。新政时期,清政府提高官员薪俸,加剧了官员奢靡腐化的生活。清末民初之际,学习新学知识、参加社会团体,接受西方生活娱乐方式,这些新式活动成为京官生活的一部分,与原来的生活方式并行存在,成为链接京官生活方式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重要环节。在新旧社会思潮转折的过渡时代,京官群体出现开明与保守的蜕变与分化。
殷盼盼[6](2017)在《高昌家族个案研究 ——以和、高、辛氏为例》文中认为麹氏高昌国是一个典型的以河陇大族为主要构成的门阀社会,这些家族与麹氏王族婚姻关系的亲疏直接影响到其政治地位的高低。和、高、辛三氏从地域来源上讲,均属于河陇大族,又均有人物曾与麹氏王族结姻。因为和、高、辛三氏与麹氏的结姻时间以及关系亲疏不同,所以三者的仕宦发展历程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又存在一定区别。将和、高、辛三氏政治地位的变化历程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和、高二氏从盛转衰的时间点在麹乾固统治中期以后,而辛氏家族则在麹乾固上台以后政治地位逐渐由弱变强。和、高二氏的仕宦历程与麹嘉家族中西平一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辛氏家族的仕宦历程与张雄家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麹乾固统治时期,高昌国的大族势力对比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一部分原本显耀的家族趋于衰弱,而原本势力较小的部分家族的政治地位则逐渐抬升。如果考虑到张雄家族与和氏家族对“义和政变”的深度参与,那么“义和政变”的爆发很有可能蕴含着以张雄家族、辛氏家族为代表的新权贵,与以西平麹氏,以及和氏、高氏为代表的旧权贵之间的政治冲突。至于是否新、旧权贵之间可以以宋晓梅提出的敦煌移民集团和陇右移民集团为划分,还需要做更进一步地深入考察。
肖鹏[7](2017)在《清道人年谱长编》文中研究说明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历任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布政使。鼎革後,自托殷顽,黄冠为道士,避申鬻书,与衡阳曾熙有“南曾北李”之目。丁巳(1917)复辟,授学部左侍郎。李瑞清书学湛深,尤工篆隶,蚤为时流所推。诗文亦卓然自立。晚寓沪渎,与沪上、青岛遗老往来频繁。本谱通过蒐集其诗文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札、笔记等,钩稽谱主一生行迹,并藉以窥测晚清时局面貌,庶为後来聊贡知人论世之资云尔。
梁帅[8](2017)在《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研究,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戏曲活动的梳理与讨论。得益于旗人在北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戏曲活动介于北京市井梨园戏曲活动与宫廷戏曲活动之间。旗人对戏曲的喜爱由来已久,早在入关之时,他们便表现出对戏曲的酷爱。顺康雍三朝是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孕育期,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诸形态,皆在此时形成。道咸时期,受到宫廷戏剧变革的深刻影响,旗人戏曲活动重心集中到北京的王公贵族府邸及市井梨园。在旗人捧角之风的影响下,清末伶人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旗人沉迷戏曲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者的诸多不满。为了阻拦旗人观剧,政府遂颁布了许多禁戏条例。这些举措虽对旗人的观剧活动带来了许多不便,但是它最终还是淹没在旗人高涨的嗜戏热潮中。晚清民国北京旗人对近现代戏曲发展的贡献集中在三点:演剧、研究、创作。演剧方面,乾隆朝的《燕兰小谱》所记白二、八达子,是第一代技艺卓群的旗籍伶人。晚清旗人登台唱曲者更多,并在清末民国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票房”与“票友”是旗人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特殊贡献,亦真实反映出旗人演剧水准的上乘。戏曲研究作为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重要方面,展现了旗人对戏曲的深层认知。昭梿的《啸亭杂录》、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等笔记,描绘了许多京师戏曲活动场景,反映出此期旗人戏曲关注视角的变化。旗人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研究,肇始于清末民国的庄清逸、溥侗等人。穆儒丐、景孤血、华粹深、傅惜华、郑骞、吴晓铃等人在民国时期的戏曲研究,更是近代戏曲研究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此外,北京旗籍戏曲研究者的曲艺研究也颇具特色。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创作收获颇丰。绵恺、顾太清等旗人的戏曲创作,标志着旗人古典戏曲创作的终结。而以载阔亭、庄清逸为代表的皮黄戏剧作家,又助力了清末民国皮黄艺术的发展。在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中,王公贵族是尤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长期居住北京的八旗王公贵族有机会参与紫禁城内的戏曲活动,并对宫廷演剧产生实质性影响。各王公贵族府邸内的戏曲活动也十分精彩,往往家族内几代成员都表现出对戏曲的极大热情。昆弋戏在晚清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的戏曲观演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皮黄戏早已风靡北京市井梨园全然不同。清代的“王府戏班”是戏班史上一个响亮名字,自乾隆朝允禄府上的大成班始,王府戏班延续数百年。清末奕诉、奕譞和善耆府内的戏班,不仅繁荣了当时京师剧坛,更是对近代北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深远影响。为了真实呈现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演进过程,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大量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案》、《内务府来文》等档案,以及晚清民国的报刊杂志、日记等。又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可信,笔者还进行了诸多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工作。同时,笔者也十分注重对戏曲文物、戏曲图像的探讨。
蒲曾亮[9](2016)在《梅曾亮新论》文中提出梅曾亮是嘉、道时期桐城派着名的古文家,为姚鼐四大弟子之一。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和拓展,避免陈陈相因。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1、母教;2、东亚儒学;3、《惜抱轩尺牍》)展开论述,深入开掘,广泛征引,力图展现梅曾亮与海内外文学之关系,由此形成了三个相应的专题研究。一、梅曾亮与母亲侯芝。侯芝性喜翰墨,具有较高的文艺素养,是当时有名的诗媛以及弹词编订家。梅氏家学深厚,尤以数学、历法见长。梅曾亮少时聪慧颖悟,文性颇佳,深得祖父、伯父、舅氏、父执等人的称许。在梅曾亮青少年时期,其父梅冲赴京备考,长期未归,因此教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侯芝的身上。侯芝在辛勤劳作之余,孜孜不倦地课子读书,为梅曾亮的成长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侯芝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注重严慈相济,而以严为主,并勉励其子要志存高远,力追古时名贤。她在中晚年时期,致力于弹词小说的改编与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推动了清代女性弹词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二、梅曾亮与东亚儒学。大宰纯(1679-1747),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中期着名的儒学家。他晚年撰有《论语古训外传》一书,对日本学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去世后,这部着作流传至朝鲜,立刻引起了朝鲜学者的极大震惊。金迈淳(1776-1840),是朝鲜的内阁学士兼着名文人,他对太宰纯之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太宰纯崇尚孔子和先王之道,而不满于宋儒理学和孟子,他在《论语古训外传》一书中对朱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金迈淳则尊崇朱子,奉之为圭臬,并认为朱子与孔孟是一脉相承的儒学体系。在斥朱与尊朱的问题上,二人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和论争。两人学术观点的对立,导源于各自师说家法的差异,也折射出同在东亚汉文化圈中的日、朝两国学术风气与治学取径的异质与殊途。在论争中,梅曾亮支持金迈淳,而贬抑太宰纯,并斥之为“异端之尤”。三、梅曾亮与《惜抱轩尺牍》。《惜抱轩尺牍》是姚鼐致亲友、弟子、故旧以及后进的信札。这些尺牍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姚鼐与他们之间交往的各种状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通过这些尺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姚鼐的心目中,他特别称赏的弟子主要有四人:管同、张聪咸、刘开、方东树。这四位高足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相同,而有轻重主次之别。姚鼐与江西新城两大望族——陈氏以及鲁氏有着密切的交往,而来自于陈氏家族的陈用光则是姚鼐颇为器重的弟子,也是他晚年精心栽培、倾力陶铸的一位干练之才。陈用光在弘扬师说、纠正衰颓的文风和士风、团结同道以及奖掖后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堪称“姚门中枢”。梅曾亮在评价《惜抱轩尺牍》时,认为此书关于论学论文的宗旨,与姚鼐文集中的古文是互相呼应和生发的,亦即尺牍与古文“微显互证”、互为表里。同时他也指出,相信姚鼐之学的学者并不多,可谓曲高和寡,信从者稀。
谢燕[10](2015)在《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杭州是我国着名的七大古都之一,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风景优美而着称于世。明代的杭州府亦是如此,此地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是明代浙江文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今人对明代杭州府作家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瞿佑、于谦、高濂、陈与郊、陆云龙、陆人龙、谈迁等少数作家的个案研究上,对明代杭州府的其他作家则很少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地域内的作家生平、籍贯、仕宦、着述、交游和文学风貌等情况的研究与考察,勾勒出明代近三百年杭州文学发展的总体轮廓,为推进明代地域文学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作者通过对各种诗文总集、别集、史书、府志、各县方志等的检索,共发现明代杭州府有文学作品传世的作家计474人,现存诗文别集40种。根据这一考察结果编纂的《明代杭州府作家小传》和《明代杭州府作家诗文别集叙录》,构成了本文论述的基础,所以作为附录列于文末。本文的论述,主要以李晔、凌云翰、胡奎等21位主要作家和苏平、苏正、苏直等25位次要作家展开。全文共分为六章,末有“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明代杭州府的概况,包括“杭州”历史沿革及界定、杭州府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杭州府的文化传统与发展状况,交待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状况、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以及几个问题的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由元入明(元末至建文)的杭州作家。元末明初,杭州以其优越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避乱、吟咏的佳地。这个时期,杭州府的文学创作相对较为沉寂,一些由元入明的诗人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大多沿袭了元末杨维桢等人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风格,代表作家有李晔、凌云翰、胡奎等人。第三章主要介绍明前期(永乐至天顺)的杭州作家。明成祖发起“靖难事变”后,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统治,文网更为严厉。这个时期的杭州文坛相对沉闷,但陆续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文人,如高官作家王洪、倪氏父子、将军诗人于谦、苏氏三兄弟、女性作家朱妙端等,为台阁之风弥漫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第四章主要介绍明中叶(成化至嘉靖前期)的杭州作家。这个时期的杭州文坛虽然缺乏重量级的人物,但却出现了许相卿、沈仕、田氏父子等一批优秀文人。他们的文学活动与创作,不仅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为晚明整个杭州文学的复苏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五章主要介绍明后期(嘉靖后期至崇祯)的杭州作家。这个时期的杭州文坛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涌现出卓氏一门能文之士,着名戏曲家高濂、陈与郊,小说家周辑、陆云龙兄弟,诗人黄汝亨、释莲池等,构成了杭州文坛诗文词曲绚丽多姿的局面。第六章主要介绍明末清初的杭州忠烈与遗民作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整个中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甲申之变后,杭州的诗人们坚守民族气节,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忠义悲歌。祝渊、陆培等人为国事慷慨赴死,其诗篇洋溢着以身报国、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陆圻、谈迁、朱一是等一批遗民作家选择抱贞守节,归隐山林,吟诗、着史、填词以寄托亡国哀思与悲愤意绪。本文以收集和整理第一手文献资料为基础,按时间顺序将作家群进行分期考察,有利于直观了解整个明代杭州府文学发展的状况。本文以考为主、论为辅,考论相结合,尽可能将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结合起来考察,期望能清晰地展现明代杭州府的文学发展过程及作家创作特色,为进一步研究明代杭州文学者提供相关参考。
二、古代碑刻署时方法略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代碑刻署时方法略谈(论文提纲范文)
(1)谈谈个人影响与汉字(论文提纲范文)
一 商代的“”和“” |
二 西周的“玟”“”和“” |
三 秦以“罪”为“辠” |
四 武则天以“曌”为专名 |
五 鲁迅造“猹”字 |
六 梁国常造“羟”字 |
七 刘半农力倡用“她”字和率先用“甭”(bénɡ)字 |
八 夏衍用“搞”字 |
九 蔡方荫造“砼”字 |
十 朱熔基的“熔”简化作“镕” |
(2)《子不语》精怪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子不语》研究现状综述 |
1.命名、材料来源及题材研究 |
2.创作动机及小说观研究 |
3.艺术形式研究 |
4.思想价值研究 |
5.民俗文化研究 |
6.《子不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的比较研究 |
(二)《子不语》精怪故事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三)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精怪故事的创作与类型 |
(一)精怪故事创作的背景 |
1.“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创作心态 |
2.乾嘉时期文字狱对创作的影响 |
3.前代精怪故事的继承 |
(二)精怪故事的类型 |
1.作祟型 |
2.助人型 |
3.其它 |
二 精怪故事与袁枚之地域活动 |
(一)精怪故事的空间分布及特征 |
1.空间分布 |
2.空间特征 |
(二)精怪故事地域书写之基础 |
(三)精怪故事地域书写之表现 |
1.地域民俗之表现 |
2.地域生态之表现 |
三 精怪故事的艺术表现 |
(一)《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精怪艺术形象之比较 |
1.精怪种类和身份之比较 |
2.精怪性质之比较 |
(二)精怪故事的“夜化”叙事 |
1.“夜化”叙事的定义 |
2.“夜化”叙事之功能 |
3.“夜化”叙事作品与袁枚诗论的互文 |
(三)精怪故事的艺术结构 |
四 精怪故事的思想内涵 |
(一)精怪故事思想的宗教性 |
1.万物交感的自然观 |
2.果报轮回的命运观 |
(二)精怪故事思想的时代性 |
1.对汉宋之学中不合理因素的抨击 |
2.对人类力量的肯定 |
3.以“情”为主的婚恋伦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子不语》精怪故事地域分布表 |
附录二: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
小结 |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
四、小结 |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
三、小结 |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
三、小结 |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
三、小结 |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
五、小结 |
第二节 “板桥体” |
一、“板桥体”之源头 |
二、“板桥体”之形成 |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
四、小结 |
第三节 “说粤体” |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
三、小结 |
第四节 “聊斋体” |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
四、小结 |
结语 |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
四、小结 |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
三、小结 |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
一、《玉光剑气集》 |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
三、《楚庭稗珠录》 |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
小结 |
总结 |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匾额书法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 |
二、学界研究状况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匾额的起源与形制 |
第一节 匾额的起源 |
一、匾额的名称与起源考 |
二、汉简中的“扁书” |
第二节 匾额的分类 |
第三节 匾额的制作工艺与建筑 |
一、匾额制作工艺 |
二、匾额与建筑 |
小结 |
第二章 匾额与其他书法形制关系考评 |
第一节 匾额与碑额 |
第二节 匾额与横幅、“表扁” |
第三节 匾额与楹联 |
小结 |
第三章 匾额书法发展史证 |
第一节 两汉及此前的匾额书法 |
一、“署书”与匾额书法 |
二、萧何、梁鹄题署真伪考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匾额书法 |
一、韦诞题署事考 |
二、“此艺不须过精”------王献之拒题太极殿事考述 |
三、魏晋南北朝匾额书法考述 |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匾额书法 |
一、日本现存两件木匾实物考述 |
二、中国现存几件存疑唐匾考述 |
三、唐代善匾书家考述 |
四、隋唐五代匾额书法考述 |
第四节 宋元的匾额书法 |
一、宋元名匾举隅 |
二、宋元匾额书法风格特征 |
三、宋元帝王与匾额书法文化发展 |
四、元代擅题匾书家李溥光艺事考述 |
第五节 明清的匾额书法 |
一、明清匾额大字书法审美论析 |
二、明清时期的匾额书论 |
三、明清名匾考述 |
小结 |
第四章 匾额书法技法与审美 |
第一节 匾额书法的正文与章法 |
一、匾额书法的正文 |
二、匾额书法的款识 |
第二节 “别有一功”——匾额书写技法考论 |
一、匾额的书写工具考 |
二、李溥光《雪庵字要》中大字“用布法”释意 |
三、匾额书法技法与审美论析 |
第三节 三种特殊身份的书额者考 |
一、幼童书匾者考 |
二、耋耋书匾者考 |
三、武将书匾者考 |
第四节 匾额书法的审美 |
一、匾额书法的审美 |
二、匾额整体的审美 |
小结 |
第五章 匾额的内容及其社会功用 |
第一节 匾额的内容与悬挂场所 |
一、职司综理-----官府衙门的匾额 |
二、斯文在兹-----教育机构的匾额 |
三、河岳增秀----自然景观的匾额 |
四、赞化弼教----宗教场所的匾额 |
第二节 清代匾额的社会功用 |
一、砾砺士气,激扬忠烈 |
二、劝善化俗,弘扬正气 |
三、笼络人心,特示褒奖 |
四、标榜文治,附庸风雅 |
第三节 清代御赐匾额流程 |
一、御赐匾额的流程 |
二、御赐匾额的申谢与追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宋元明清善匾书家小传 |
第一节 宋元的匾额书家 |
第二节 明代的匾额书家 |
第三节 清代的匾额书家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晚清中下层京官的日常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本文侧重 |
三 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四 史料说明 |
五 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
上编 晚清中下层京官群体概貌 |
第一章 中下层京官群体数量及出身分析 |
第一节 中下层京官涵义及范围 |
第二节 京官数量变化及成因 |
第三节 京官出身结构分析 |
小结 |
第二章 中下层京官的来源、选任及任期 |
第一节 京官的来源 |
一 入仕途径 |
二 选任之限制 |
第二节 京官的缺分与选任 |
一 补缺方式 |
二 补缺顺序 |
第三节 中下层京官任期及任职年龄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中下层京官籍贯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各部院衙门中下层京官籍贯分析 |
第二节 月选与引见单中下层京官籍贯分析 |
小结 |
下编 晚清中下层京官日常生活的个案分析 |
第四章 六部司官的公务生活与社交“网绪络——以刑部司官唐烜为中心 |
第一节 唐烜的出身及仕途 |
第二节 唐烜公务生活的“时”与“空” |
一 工作日与休假 |
二 工作时间 |
三 值班 |
第三节 唐烜在京的社交“网络” |
一 同亲关系 |
二 同年关系 |
三 同乡关系 |
四 同事关系 |
小结 |
第五章 京官的经济与家庭生活——以常熟翁氏家族为个案研究 |
第一节 同治初年翁家的经济境遇 |
第二节 翁同爵对家庭的经济资助 |
第三节 翁家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 |
一 父慈子孝、爱护之情深 |
二 兄友弟恭、关怀之备至 |
小结 |
第六章 继承与变革:由王清穆的仕宦生涯看晚清京官制度的变迁 |
第一节 入仕及户部公务生活 |
第二节 总理衙门章京生涯 |
第三节 新政后京官官制及俸禄改革 |
第四节 新政对京官生活的影响 |
小结 |
第七章 新旧蜕变:由恽毓鼎、王同愈的生活经历看晚清翰林官员的生活变迁 |
第一节 新时代的保守者:恽毓鼎亦新亦旧的日常活动 |
一 早年读书与史官生涯 |
二 藏书、读书、家庭教育 |
三 业余生活 |
第二节 旧时代的革新者:王同愈趋新的生活实践 |
一 早年生活经历 |
二 入仕 |
三 京官生活 |
四 出任学政 |
五 经营地方公益事业 |
小结 |
结语 |
一 人事制度的因革与公务职能的转型 |
二 应酬之觞滥与生活风尚的转变 |
三 社交关系圈的功能与同化 |
四 京官群体的蜕变和分化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昌家族个案研究 ——以和、高、辛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难点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
(一)同一姓氏人物是否出自同一家族的判断方法 |
(二)三个家族迁入高昌的过程判断 |
第一章 高昌和氏研究 |
第一节 高昌和氏的来源 |
第二节 高昌和氏的婚宦 |
(一)麹宝茂上台到“义和政变”前和氏的婚宦 |
(二)“义和政变”期间的和氏 |
(三)“义和政变”以后和氏的境况 |
小结 |
第二章 高昌高氏研究 |
第一节 高昌高氏的郡望和来源 |
(一)高氏女性供养人榜题考辨 |
(二)渤海高氏与河陇、西域关系述论 |
(三)北凉灭亡以前河陇地区的高氏 |
(四)北凉灭亡以前河陇地区高氏人物的郡望 |
小结 |
第二节 高昌高氏的婚宦 |
(一)麹乾固统治以前高氏人物的婚宦 |
(二)麹乾固统治到“义和政变”以前高氏的婚宦 |
(三)“义和政变”到高昌灭亡初高氏的仕宦 |
小结 |
第三章 高昌辛氏研究 |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陇西辛氏 |
(一)将门世家 |
(二)陇西辛、赵二氏的激烈冲突 |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河陇地区的辛氏 |
第三节 辛氏西迁高昌的两种可能性路径 |
(一)陇西—酒泉—酒泉城(县) |
(二)陇西—酒泉—伊吾—交河 |
第四节 高昌辛氏的婚宦 |
小结 |
余论 |
附录 |
附表一:和、高、辛三氏人物任职系统分布表 |
附表二:和氏人物任官分期统计表 |
附表三:高氏人物任官分期统计表 |
附表四:辛氏人物任官分期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又记 |
(7)清道人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凡例 |
谱前 |
传记资料 |
李联琇《叙传》 |
《十三世祖李国祯传》 |
《十四世祖李曰涤传》 |
陈用光《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李公墓志铭》 |
汪士铎《大理寺卿李公墓志铭》 |
《本生祖李庚传》 |
《荣禄公传略》 |
《光绪乙未科会试朱卷·李瑞清履历》 |
卷一 通籍前期 |
清穆宗同治六年丁卯(1867) 一岁 |
同治七年戊辰(1868) 二岁 |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三岁 |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岁 |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五岁 |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六岁 |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七岁 |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八岁 |
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 九岁 |
光绪二年丙子(1876) 十岁 |
光绪三年丁丑(1877) 十一岁 |
光绪四年戊寅(1878) 十二岁 |
光绪五年己卯(1879) 十三岁 |
光绪六年庚辰(1880) 十四岁 |
光绪七年辛已(1881) 十五岁 |
光绪八年壬午(1882) 十六岁 |
光绪九年癸未(1883) 十七岁 |
光绪十年甲申(1884) 十八岁 |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十九岁 |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二十岁 |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二十一岁 |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二十二岁 |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二十三岁 |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二十四岁 |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二十五岁 |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二十六岁 |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二十七岁 |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二十八岁 |
卷二 家难时期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二十九岁 |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三十岁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三十一岁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三十二岁 |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三十三岁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三十四岁 |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三十五岁 |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三十六岁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三十七岁 |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三十八岁 |
卷三 外任时期 |
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5) 三十九岁 |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四十岁 |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四十一岁 |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四十二岁 |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四十三岁 |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四十四岁 |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四十五岁 |
卷四 遗老时期 |
民国元年壬子(1912) 四十六岁 |
民国二年癸丑(1913) 四十七岁 |
民国三年甲寅(1914) 四十八岁 |
民国四年乙卯(1915) 四十九岁 |
民国五年丙辰(1916) 五十岁 |
民国六年丁巳(1917) 五十一岁 |
民国七年戊午(1918) 五十二岁 |
民国八年己未(1919) 五十三岁 |
民国九年庚申(1920) 五十四岁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原由及意义 |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
三、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 |
四、既往研究成果之反思与检讨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整体演进 |
第一节 清前中期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形成 |
一、入关前满洲地区的戏曲活动——旗人观剧热潮的萌生 |
二、清前期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形成 |
三、乾隆朝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新变 |
第二节 道咸两朝北京旗人戏曲活动中心的下移:由道光元年裁撤外学伶人说起 |
一、道光朝内廷演剧变革及对北京八旗贵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
二、道光朝北京戏曲活动的发展与旗人观演剧活动的转变 |
三、咸丰朝后期旗人戏曲活动的回暖 |
第三节 同光两朝旗人观剧活动的高涨——兼谈清末伶业地位的提高 |
一、同治朝内城演剧场所的复苏 |
二、光绪朝中后期伶业地位的提高——以旗人与伶人关系的检讨为中心 |
三、王朝的衰落与最后的放纵:宣统朝旗人“忘我”的戏曲活动 |
四、清末社会舆论关于旗人戏曲活动评论的两极分化 |
第四节 民国八旗族裔社会地位的变化及他们的戏曲活动 |
一、北京八旗社会的瓦解:民国初期北京旗人的社会地位与生计状况 |
二、民国八旗贵族的遗民世界及他们的观演剧活动 |
三、民国时期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多样 |
第二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观剧活动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观剧活动考述 |
一、庄王府观剧历史之久远 |
二、恭王府观剧之瞩目 |
三、庆王府观剧之奢靡 |
四、车王府观剧内容之丰富 |
五、醇王府观剧之痴迷 |
六、肃王府观剧、演剧、编剧等多样的戏曲活动形态 |
七、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的戏楼(台) |
八、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观剧活动的整体特点及戏曲史地位 |
第二节 晚清禁戏法令与旗人观剧环境的建构 |
一、承上启下的嘉庆朝:晚清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环境的初步建构 |
二、言无二贵、法无两适:道光朝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严厉查禁 |
三、查禁力度的衰退:咸同两朝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管控 |
四、亡羊补牢:光宣时期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查禁 |
五、晚清政府针对旗人的观剧法令及其效力:辩证看待禁戏举措与京师旗人的赏戏行为 |
六、相得益彰:晚清中央针对旗人与全体民众的禁戏法令之比较 |
第三节 晚清民国“关公戏”、“包公戏”在旗人生活圈的盛行 |
一、晚清北京“关公戏”与“包公戏”的扮演与禁演 |
二、一场由上而下的“关公戏”改革——晚清八旗观演文化影响下《青石山》曲本的革新 |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旗人观剧氛围影响下的旗装戏形成与发展 |
一、晚清八旗贵族文化的哺育——旗装戏的形成 |
二、萧太后——旗装戏形成的标志 |
三、从萧太后到铁镜公主——旗装戏的转型 |
第三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演剧活动(一)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戏曲舞台上的旗籍伶人 |
一、政府对旗人登台唱曲的无奈与妥协:晚清旗籍伶人纷纷涌现的客观原因 |
二、崭露头角——道光朝至光绪初年的旗籍演员 |
三、演剧队伍的壮大——清末民初的旗籍伶人 |
四、走出北京:民国中后期的旗籍伶人 |
第二节 晚清北京票房的形成与发展 |
一、由龙票谈及民国文人对票房及票友产生原因的错误认识 |
二、从曲艺到戏曲——晚清票房活动内容的转变 |
三、晚清北京的票房分布及其发展 |
第三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票友的演剧活动及其影响 |
一、旗人玩票之风的盛行 |
二、旗籍票友下海的主客观原因 |
三、晚清民国旗籍票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
第四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演剧活动(二) |
第一节 晚清北京八旗王公贵族组织宫廷演剧活动考论 |
一、晚清八旗王公向昇平署进呈伶人 |
二、晚清八旗王公组织宫廷礼乐活动 |
三、晚清八旗王公贵族观演内廷演剧活动 |
四、内务府大臣对宫廷戏剧活动的管控 |
五、晚清八旗王公贵族组织宫廷演剧活动对宫廷演剧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府邸内演剧活动的承担者:王府戏班活动考论 |
一、晚清王府戏班的基础:乾嘉时期的“王府大班”、“王府新班”以及“和春班” |
二、王府戏班运营模式在嘉庆朝至同治朝的新变与回归 |
三、清末王府戏班的鼎盛——奕譞和善耆的王府戏班 |
四、晚清王府戏班的戏曲史贡献 |
第五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研究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笔下的戏曲活动记载 |
一、昭梿的“尚昆抑弋”——兼谈九思堂本对《啸亭杂录》原本的删改 |
二、《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纷繁多姿的京师戏曲活动 |
三、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笔记中戏曲史料的变化 |
第二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研究的专案探讨 |
一、以示忠心、阐扬风教:爱新觉罗·绵恺与《灵台小补》 |
二、对皇族观演文化的探讨——末代庄亲王爱新觉罗·溥绪的戏曲研究 |
三、近代戏曲批评史上的奇葩——“遗民”穆儒丐和他的戏曲研究 |
四、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傅惜华、吴晓铃、郑骞等学者民国期间的戏曲研究 |
第三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研究的动因、视角 |
一、夫文心者,言为文旨用心:研究之动因与肇始 |
二、性各异禀:旗人戏曲研究视角的独特 |
三、旗籍戏曲研究者对北京传统曲艺研究的推动 |
第六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创作 |
第一节 晚清北京旗人的杂剧创作 |
一、绵恺及其杂剧《业海扁舟》 |
二、存韫斋 |
三、佑善 |
第二节 场上之曲——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皮黄戏创作 |
一、晚清民国皮黄戏创作的重要力量:京师旗籍票友 |
二、载阔亭与庄清逸“因人设戏”的编剧实践 |
三、清末民国京师旗籍票友皮黄戏创作的意义及影响 |
附:明清宗室视野下的清代宗室子弟的戏曲创作 |
一、根干丽土而同性——清前中期八旗宗室剧作家及其剧目 |
二、循环相因——宗室剧作家创作之因袭与传承 |
三、参伍因革,通变之数——晚清民国宗室剧作家创作的新变与革新 |
结语 |
一、社会阶层的差异与戏曲活动的差别 |
二、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对当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 |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心得 |
附录一: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编年(晚清部分) |
附录二: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名伶点将录 |
附录三: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剧作家及剧目知见录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梅曾亮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梅曾亮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不足 |
一 梅曾亮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述 |
二 学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方式 |
一 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 |
二 并列式与总分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 |
第一章 游心翰墨 氤氲其室——梅曾亮与母亲侯芝 |
第一节 侯芝:女宗与诗媛 |
一 清贫的家境与作妇的艰辛 |
二 贤妻良母的典范 |
三 性好韵语与家庭熏陶 |
四 侯芝与闺秀的交往 |
第二节 梅曾亮的“文性”与母教 |
一 梅曾亮的早慧与“文性” |
二 孜孜课子与严慈相济 |
三 “立身元在拟名贤” |
第三节 侯芝的弹词事业及其女子才德观 |
一 弹词的起源、体制及分类 |
二 半生耕耘的弹词事业 |
三 侯芝对《再生缘》的批判和改造 |
四 女才与女德:孰轻孰重? |
第二章 梅曾亮与东亚《论语古训外传》之争 |
第一节 太宰纯《论语古训外传》与徂徕学 |
第二节 斥朱子与尊朱子 |
第三节 台山氏之忧与“异端之尤” |
第三章 梅曾亮与《惜抱轩尺牍》 |
第一节 姚惜抱心中的“四大弟子”与姚门中枢 |
一 尺牍中隐藏的密码:姚鼐心目中的“四大弟子” |
二 姚鼐与新城望族陈氏、鲁氏的交往 |
三 姚门中枢:陈用光 |
第二节 梅曾亮师事姚惜抱之始末 |
一 初谒惜抱 |
二 拜师求学 |
三 撰文祝寿 |
第三节 “微显互证”与曲高和寡——梅曾亮对《惜抱轩尺牍》的概括与评价 |
一 “微显互证”:古文与尺牍的彼此呼应和生发 |
二 “信而好者或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明代杭州府概况 |
一、“杭州”历史沿革及界定 |
二、杭州府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 |
三、杭州府的文化传统与发展状况 |
1、历史文化渊源 |
2、明代杭州府的教育与科举 |
3、明代杭州府方志的修撰情况 |
4、明代杭州府作家的地理分布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若干说明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二、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四、几个问题的说明 |
第二章 元末明初(元末至建文)作家 |
第一节 缘情指事,逸气髙格——李晔 |
一、生平述略 |
二、诗文创作 |
第二节 学识广博,大家风范——凌云翰 |
一、生平述略 |
二、诗文风貌 |
第三节 雄杰豪迈,天性不凡——胡奎 |
一、生平述略 |
二、诗歌创作 |
1、针砭时弊,关心疾苦 |
2、送别酬韵,寄友感怀 |
3、相思爱情,深挚动人 |
4、咏物抒怀,借景抒情 |
5、赋诗题画,相得益彰 |
第四节 才华烂漫,风情丽逸——瞿佑 |
一、生平述略 |
二、诗文成就 |
1、风貌多样的诗歌 |
2、丰富多彩的词作 |
3、独树一帜的文学观 |
三、《剪灯新话》 |
第三章 明前期(永乐至天顺)作家 |
第一节 才思敏捷,转益多师——王洪 |
一、生平述略 |
二、文艺思想 |
三、诗文风貌 |
第二节 忧国忧民,两袖清风——于谦 |
一、生平述略 |
二、诗文影响 |
1、忧国忧民,关心民生 |
2、军旅感怀,向往和平 |
3、英雄柔情,真挚感人 |
4、咏物写景,深远隽永 |
第三节 父子高官作家——倪谦、倪岳 |
一、倪谦 |
1、生平述略 |
2、出使朝鲜 |
3、诗词风貌 |
二、倪岳 |
1、生平述略 |
2、诗文成就 |
第四节 其他作家 |
一、苏平、苏正、苏直 |
二、刘泰、刘英、朱妙端 |
第四章 明中叶(成化至嘉靖前期)作家 |
第一节 淡于宦情,品格超俗——许相卿 |
一、生平述略 |
二、诗文创作 |
第二节“江湖诗人第一流”——沈仕 |
一、生平述略 |
二、着述交游 |
三、文艺成就 |
第三节 父子名士作家——田汝成、田艺蘅 |
一、田汝成 |
1、生平述略 |
2、着述交游 |
3、作品风貌 |
二、田艺蘅 |
1、生平述略 |
2、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含珠吐玉,锦绣胸肠——马洪 |
一、生平述略 |
二、诗文风貌 |
第五节 其他作家 |
一、邵经邦、高应冕、许应元 |
二、李奎、李元昭、杨文俪 |
第五章 明后期(嘉靖后期至崇祯)作家 |
第一节 能文之士,萃于一门 |
一、卓明卿 |
1、生平述略 |
2、作品风貌 |
二、卓尔康 |
1、生平述略 |
2、诗歌风貌 |
三、卓发之 |
1、生平述略 |
2、后世评价 |
3、诗歌风貌 |
四、卓人月 |
1、生平述略 |
2、诗词风貌 |
附卓回 |
第二节 随性效灵,卓然不群——黄汝亨 |
一、生平述略 |
二、着述交游 |
三、诗文风貌 |
第三节 博览古今,情趣多样——高濂 |
一、生平述略 |
二、诗文成就 |
三、《玉簪记》 |
第四节 其他作家 |
一、释莲池、陈与郊、虞淳熙 |
二、周辑、陆云龙、陆人龙 |
第六章 明末清初杭州忠烈与遗民作家 |
第一节 少负诗名,人生曲折——陆圻 |
一、生平述略 |
二、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江左遗民,布衣史家——谈迁 |
一、生平述略 |
二、《国榷》成书 |
三、诗文风貌 |
第三节 其他忠烈与遗民作家 |
一、朱一是、沈谦、毛先舒 |
二、吴本泰、祝渊、释今释 |
结语:明代杭州文学 |
附录一:明代杭州府作家小传 |
附录二:明代杭州府作家诗文别集叙录 |
参考文献 |
一、诗文总集 |
二、作家诗文集 |
三、诗话、史料、传记、方志 |
四、现代研究专着 |
五、参考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古代碑刻署时方法略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谈谈个人影响与汉字[J]. 杨泽生. 中国文字学报, 2019(00)
- [2]《子不语》精怪故事研究[D]. 唐鹏.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3]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匾额书法文化研究[D]. 苏显双. 吉林大学, 2017(05)
- [5]晚清中下层京官的日常生活[D]. 王雁.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6]高昌家族个案研究 ——以和、高、辛氏为例[D]. 殷盼盼. 兰州大学, 2017(03)
- [7]清道人年谱长编[D]. 肖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8]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D]. 梁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梅曾亮新论[D]. 蒲曾亮. 南京大学, 2016(12)
- [10]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D]. 谢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