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流动力学论文-张亚洁,张洪磊

颈部血流动力学论文-张亚洁,张洪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颈部血流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源性头痛,温针灸,推拿

颈部血流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洁,张洪磊[1](2019)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部血流动力学及肌肉紧张度的改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CHE)对颈部血流动力学及肌肉紧张度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CHE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温针灸。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头痛频率及VAS评分均降低,每次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β-内啡肽、Vm、RVA、LVA水平、ChQOL评分均升高,ACTH、IL-6、IL-8、TNF-α水平、RI、肌肉张力、肌肉硬度、NDI评分、Q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CHE能有效缓解疼痛,调节应激及炎症指标,改善颈部血流动力学及肌肉紧张度,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4期)

陶丽,任泓颖[2](2019)在《温针灸联合推拿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疗效、生存质量及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推拿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疗效、生存质量及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推拿按摩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针灸治疗,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评定患者疼痛程度(VAS)及生存质量(QOL),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积分,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QOL评分显着升高(P<0.05),观察组下降或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显着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增加的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疼痛能提高患者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及生活质量,较单一推拿治疗疗效更好,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03期)

高黎琼,何嘉[3](2017)在《颈部血管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评估中应用颈部血管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34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设为狭窄组,选择同期体检结果为健康的35例人员设置成正常组,均展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照分析检查结果。结果:狭窄组VAD、EDV、PSV显着较正常组低,血流量显着较正常组少,且狭窄组阻力指数及差值显着较一般组大,P<0.05。结论:对于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评估,展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时,VAD、EDV、PSV、血流量、阻力指数几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有较高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7年14期)

李定,张蕾,李义凯[4](2016)在《颈部旋转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颈椎旋转手法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为颈椎旋转手法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测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在颈椎中立位以及旋转45°、60°时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动脉的内径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T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影响。结果:在旋转至45°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显着增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TV)增大,而椎动脉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无显着变化。在旋转至60°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内径和中立位相比并无显着性变化,而椎动脉的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PSV增大,椎动脉的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EDV、MTV均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大。结论:颈部旋转手法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产生显着地的影响,而对不同的血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戴琦[5](2016)在《640层DVCT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全脑血流动力学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中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40层DVCT全脑灌注联合颈部血管成像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非腔隙性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9月-2016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92例临床疑似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全脑容积成像及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并在48小时内完成磁共振DW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组。应用VR、MIP及MPR等后处理技术对头颈动脉进行多维显示,选取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为研究对象,评价动脉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应用工作站Perfusion软件包行灌注分析,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全脑参数灌注图。记录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ACA/MCA交界区(前分水岭区)、MCA/PCA交界区(后分水岭区)等区域内梗死灶数目,分别测量病灶区与镜像区ROI的CBF、CBV、MTT、TTP等灌注参数。对于检查阴性者,选取小脑层面、基底节层面、侧脑室体部层面及顶叶层面为典型层面,测量并记录典型层面的两侧半球相对灌注参数。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镜面对比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行×列表χ2检验分析,等级计数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来描述二者的相关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1)192例中LI阳性者139例(72.40%),其中男性96例(69.04%),女性43例(30.96%),LI阴性者53例(27.60%),其中男性18例(35.96%),女性35例(64.04%);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19.601,P=0.000<0.01)。(2)192例中共发现腔隙性梗死灶336个,分布区域为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45个(13.39%),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198个(58.93%),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16个(4.76%),前分水岭区53个(15.77%),后分水岭区24个(7.15%),男性与女性病灶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77,P=0.345>0.05)。(3)192例根据LI病灶数目不同进行分组,其中阴性53例、单侧单发组56例、单侧多发组34例、双侧单发组11例和双侧多发组38例,LI病灶数目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0,P=0.643>0.05)。(4)139例阳性者梗死灶ROI的灌注参数平均CBF、CBV、MTT、TTP值分别为(50.39±14.51) ml·100g-1·min-1、(3.95±1.54) ml·100g-1、(2.56±0.78) S、 (21.73±4.89) S,镜面区ROI灌注参数平均CBF、CBV、MTT、TTP值分别为(47.73±10.42)ml·100g-1·min-1、(3.31±0.76)ml·100g-1、(4.89±1.21)S、(8.52±1.04) S,梗死灶较镜面区CBF、CBV稍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2,P=0.621>0.05, t=1.191, P=2.894>0.05), MTT、TTP时间均延长,M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8, P=0.042<0.05), TTP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3.767,P=0.000<0.01)。(5)139例LI阳性者患者相对灌注参数平均rCBF、rCBV、rMTT、 rTTP值(x±s)分别为0.83±0.34、0.91±0.23、1.38±0.27、1.47±0.19,53例LI阴性者相对灌注参数平均rCBF、rCBV、rMTT、rTTP值(x±s)分别为1.07±0.21、1.0±0.15、0.99±0.18、0.92±0.22。LI阳性者较LI阴性者rCBV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4, P=3.478>0.05), rCBF减低,]MTT、rTTP延长,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3.273, P=0.002<0.01、t=2.218, P=0.000<0.01、t=2.657, P=0.000<0.01)。(6)53例LI阴性者中斑块阴性者38例(66.04%),斑块阳性者15例(33.96%):90例单发LI组斑块阴性者28例(31.11%),斑块阳性者62例(68.89%);49例多发LI组斑块阴性者12例(24.49%),斑块阳性者37例(75.51%);。LI阴性组、单发LI组与多发LI组叁者的斑块发生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29.881,P=0.000<0.01),而单发LI患者与多发LI患者的斑块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679,P=0.410>0.05)。(7)192例共1152段颈部动脉血管中,共有684段发现斑块,其中LI阴性组90段,颈总动脉34.44%(31/90),颈内动脉45.56%(41/90),椎动脉20.00%(18/90)。单发LI组372段,颈总动脉40.05%(149/372),颈内动脉44.09%(164/372),椎动脉15.86%(59/372);多发LI组斑块222段,颈总动脉30.19%(87/222),颈内动脉42.34%(94/222),椎动脉18.47%(41/222);LI阴性组、单发LI组与多发LI组叁者的斑块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65,P=0.779>0.05)。(8)192例共1152段颈部动脉血管中,684段发现斑块,其中LI阴性组90段,脂肪斑块13.33%(12/90),纤维斑块30.00%(27/90),钙化斑块44.44%(40/90),混合斑块12.22%(11/90);LI阳性组594段,脂肪斑块21.55%(128/594),纤维斑块5.22%(31/594),钙化斑块7.91%(47/594),混合斑块65.32%(388/594)。LI阳性组与LI阴性组的斑块性质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251.578,P=0.000<0.01),不同斑块组与阴性组的组间比较,脂质斑块组与阴性组组间比较的χ2=28.988,P=0.000<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574,5.457<95%CI<18.816,混合斑块组与阴性组的组间比较χ2=227.856,P=0.000<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3.509, 17.917<95%CI<62.671;纤维斑块组与阴性组、钙化斑块组与阴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7 P=0.756>0.0125,χ2=0.221 P=0.638>0.0125)。(9)192例共1152段颈部动脉血管发现684段狭窄,468段未见狭窄。LI阴性组无狭窄71.70%(228/318),轻度狭窄20.75%(66/318),中度狭窄6.60%(21/318),重度狭窄0.94%(3/318),无血管闭塞;单发LI组无狭窄31.11%(168/540),轻度狭窄50.19%(271/540),中度狭窄14.81%(80/540),重度狭窄3.89%(21/540),无血管闭塞;多发LI组无狭窄24.49%(72/294),轻度狭窄56.46%(166/294),中度狭窄14.63%(43/294),重度狭窄4.08%(12/294),闭塞0.34%(1/294),LI病灶数目与动脉狭窄程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0.325,P=0.000<0.01。[结论](1)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梗死灶发生位置、数量在性别上无差异。(2)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对侧大脑半球镜面灌注区无明显变化,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均延长,并且以TTP改变更为显着;在相对灌注参数中,梗死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无明显变化,相对脑血流量(rCBF)减低,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显着延长。(3)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者,斑块发生率与梗死灶数目无相关。脂肪斑块、混合斑块是较强的暴露因素,但斑块位置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4)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程度存在弱正性相关。(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凌泽莎,周志明,郑晓,江园,贾功伟[6](2015)在《实验用猕猴颈部骨骼和血管的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颈部影像学资料。方法选择实验猕猴6只,雌雄各半,年龄3~5岁,体重3.5~5 kg,给予全身麻醉后行颈部CT血管扫描试验,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技术,进行容积数据采集,获取正常猕猴颈部CT横断面影像。并在横断位图像中测量C6横突孔入口处左右两侧椎动脉直径、C2-C6横突孔的横径、矢状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健康猕猴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及血管内径(D)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叁维重建显示:1猕猴椎动脉经C6横突孔入颈椎,C2横突孔出颈椎,并有钩椎关节的存在,猕猴椎动脉的走行与人极其相似;2猕猴左侧椎动脉直径为(1.89±0.44)mm,右侧椎动脉直径为(1.72±0.39)mm,双侧椎动脉直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同一节段双侧的横突孔测量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人相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提示:猕猴左右两侧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CCA-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CCA-EDV),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ICA-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ICA-EDV),颈外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CA-PSV),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A-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部左侧动脉是猕猴的优势动脉。结论获得了实验用猕猴颈部骨骼及血管的影像学资料,血流动力参数及血管内径的测值,为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蔡国恩,叶钦勇,熊文婷,陈滢,郑安[7](2015)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是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手段〔1,2〕。本研究探讨血流动力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为实验组,男42例,女40例。选取标准:1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有颅内梗死灶。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3排除心源(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高雁,高利梅[8](2014)在《超声血流动力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超声血流动力学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超声检测淋巴结的纵横比、内部回声、均匀性、边界规则性和钙化情况。分析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超声血流动力学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纵横比<2(93.06%)、淋巴结内部回声(94.44%)、边界(90.28%)、钙化情况(87.50%);淋巴结转移组与对照组的纵横比、淋巴结内部回声、边界、钙化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09、78.895、48.584、66.429,P均=0.000)。结论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高效、快速方便的方法,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5期)

戴旭辉,余晓梅,梅芳,刘元锋,陈思文[9](2014)在《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在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及病变基础。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原因不在颅内而在颅外段颈动脉,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严重者可引起脑卒中。脑卒中是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的疾病之一,颈部血管彩超(CDFI)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可以准确地评估颈动脉及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4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的单侧重度(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4年04期)

张洁,杨炳昂,钟文津,莫泽来,林凌[10](2013)在《超声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闭塞者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颈部其他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50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闭塞组)及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超声检查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的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并计算颈总动脉与同侧颈外动脉的PSV比值、PI比值及RI比值。结果①闭塞组患侧颈总动脉的PSV、EDV及MV较健侧及对照组降低,PI和RI增加(P﹤0.05);患侧及健侧颈外动脉的PSV及MV较对照组增加(P﹤0.05);患侧椎动脉的内径、EDV、MV较健侧及对照组增加(P﹤0.05);健侧颈内动脉的PSV及MV较对照组增加(P﹤0.05)。②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患侧颈总动脉与颈外动脉的PSV比值、EDV比值及MV比值减小(P﹤0.01),PI比值和RI比值增大(P﹤0.05)。结论超声不仅可直接诊断颈内动脉闭塞,也可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颈部其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颈部血流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推拿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疗效、生存质量及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推拿按摩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针灸治疗,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评定患者疼痛程度(VAS)及生存质量(QOL),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积分,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QOL评分显着升高(P<0.05),观察组下降或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显着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增加的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疼痛能提高患者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及生活质量,较单一推拿治疗疗效更好,安全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部血流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亚洁,张洪磊.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部血流动力学及肌肉紧张度的改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陶丽,任泓颖.温针灸联合推拿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疗效、生存质量及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观察[J].四川中医.2019

[3].高黎琼,何嘉.颈部血管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

[4].李定,张蕾,李义凯.颈部旋转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6

[5].戴琦.640层DVCT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全脑血流动力学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中应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

[6].凌泽莎,周志明,郑晓,江园,贾功伟.实验用猕猴颈部骨骼和血管的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

[7].蔡国恩,叶钦勇,熊文婷,陈滢,郑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8].高雁,高利梅.超声血流动力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

[9].戴旭辉,余晓梅,梅芳,刘元锋,陈思文.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在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4

[10].张洁,杨炳昂,钟文津,莫泽来,林凌.超声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闭塞者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

标签:;  ;  ;  

颈部血流动力学论文-张亚洁,张洪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