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斜肌转位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
下斜肌转位术论文文献综述
扶城宾,何瑞霞,张素素,谢砺颖,郭桂花[1](2019)在《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治疗伴有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在伴有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7-06在我院行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治疗伴有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病例22例28眼,男10例,女12例,年龄3~28(平均12.32±6.81)岁,从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DVD疗效、下斜肌功能亢进疗效、眼位及代偿头位、并发症等方面观察,术后随访6~18(平均10.05±3.87)mo。结果: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无双眼视功能者11例(50%);恢复Ⅰ级视功能者6例(27%);恢复Ⅱ级视功能者3例(14%);恢复Ⅲ级视功能者2例(9%)。DVD疗效:满意17例(77%),好转5例(23%),无效0例。下斜肌功能亢进疗效:治愈13例(59%),好转9例(41%),无效0例。术后眼位及代偿头位:(1)水平眼位:外斜矫正术后水平眼位欠矫1例,内斜矫正术后水平眼位欠矫1例,过矫0例,正位20例;(2)垂直眼位:垂直斜视度≤5~△者13例,5~△<垂直斜视度<10~△者9例,平均5.55~△±2.35~△,垂直眼位无过矫;(3)代偿头位:术后6例代偿头位消失,1例代偿头位明显改善。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轻微抗上转综合征,1例患者发生轻微睑裂缩窄,睑裂缩窄量<1mm。结论: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治疗伴有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疗效满意,规范的术前检查、个性化手术设计以及手术技巧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汤黎明[2](2019)在《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的我们对上斜肌麻痹患者采用两种手术方式,分析下斜肌后徙前转位和下斜肌断腱的手术效果。方法方法对64例上斜肌麻痹患者首先采取各项检查,如同视机、叁棱镜加遮盖,眼球运动,下斜肌亢进程度,parks叁步法及代偿头位的试验等检查。根据上斜肌麻痹的程度及下斜肌亢进的极限程度,判断是否采取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还是下斜肌断腱术。(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2)
王飞[3](2019)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81例(81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上直肌后徙术,观察组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的眼表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及干眼症状(OSDI量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观察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OSDI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小儿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优于上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夏韦艺,赵晨[4](2018)在《下斜肌转位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直肌后徙术联合下斜肌转位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及下斜肌转位术后对水平斜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外直肌后徙术联合或不联合下斜肌转位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132例。根据是否行下斜肌转位术分为A组外直肌后徙术联合下斜肌转位术31例;B组单纯外直肌后徙术101例。对患者末次回访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A、B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美国眼科学会推荐的外直肌后徙量作为患者预计矫正斜视度(对照组),比较A组术后视近(33cm)和视远(5m)处的斜视度数变化量与对照组的差异,分析下斜肌转位术对水平斜视度数的影响。结果 A组正位23例、欠矫8例、过矫0例;B组正位78例、欠矫23例、过矫0例(χ~2=0.12,P=0.73)。A组31例患者中,23例行单眼下斜肌转位术患者较对照组视近、视远分别多矫正1.5±4.3PD(P=0.48)和-1.0±3.2PD(P=0.52)。8例行双眼下斜肌转位术患者较对照组视近和视远分别多矫正1.1±4.8PD(P=0.58)和0.6±8.3PD(P=0.97)。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效果良好;外直肌后徙术联合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外斜视时,可不考虑下斜肌转位术对水平斜视度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马玲珍[5](2016)在《叁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叁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叁组,每组30例,1组患者给予单纯下斜肌转位术治疗,2组患者给予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治疗,3组患者给予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治疗,分别比较叁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1组、2组、3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90.00%、93.33%、96.67%,有3组高于2组高于1组的情况,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患者均完全消失,除3组患者术后有1例眼球上转受限、1例睑裂缩小的情况外,其余患者均无明显的眼球上转受限或者睑裂变化。结论: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率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1-25)
栾丽娟[6](2016)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vertical deviation,DVD)的疗效。方法: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患者25例(37只眼)。术后随访1.5~12个月,评价斜视度数和眼肌功能。结果:1.DVD疗效标准:满意:垂直斜视消失或小于10~Δ;好转:垂直斜视较术前减少10~Δ以上;无效:垂直斜视无改善或改善小于10~Δ。2.治疗结果:满意29只眼(78%),好转5只眼(14%),无效3只眼(8%)。(本文来源于《江西省第十叁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赣州市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07-01)
邓冬英[7](2016)在《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转位术在斜视V征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从本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斜视V征患者当中选取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每组各81例。A组患者采用下斜肌切断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均采用手术内外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斜肌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来源于《江西省第十叁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赣州市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07-01)
诸力伟[8](2016)在《单眼下斜肌转位术矫正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眼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DVD原在位垂直斜视的矫正作用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对17例(17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行单眼下斜肌转位术。观察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度的变化;手术前后下斜肌亢进程度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手术前后垂直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下斜肌亢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5-19)
刘雪莲,张继平,朱旭果,程武波,吴桂花[9](2015)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下斜肌转位术在分离性垂直斜视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于2009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患有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患者50例,其中32例患者伴有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亢进者18例。对所有垂直斜视度为10°及以上患者使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选患者经治疗后,两组中治愈者共35例,伴下斜肌亢进组治疗无效者1例,无下斜肌亢进组患者治疗无效者3例。上斜度平均数方面,伴下斜肌亢进组术前为18.36°,术后为5.26°;无下斜肌亢进组术前为14.38°,术后为5.02°。结论: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治疗,使用下斜肌转位术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症。对于伴有上斜肌亢进的患者,效果较为理想。(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5年23期)
裴双平[10](2015)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在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20例(35只眼)在我院进行诊治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患者进行手术观察,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下斜肌前转位术,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术,观察手术的治疗效果并在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观察组中的矫正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1年后的随访调查中,观察组有1例(10%)患者出现并发症状,对照组患者3例(30%)患者出现并发症状。结论 :下斜肌前转位术在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5年21期)
下斜肌转位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目的我们对上斜肌麻痹患者采用两种手术方式,分析下斜肌后徙前转位和下斜肌断腱的手术效果。方法方法对64例上斜肌麻痹患者首先采取各项检查,如同视机、叁棱镜加遮盖,眼球运动,下斜肌亢进程度,parks叁步法及代偿头位的试验等检查。根据上斜肌麻痹的程度及下斜肌亢进的极限程度,判断是否采取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还是下斜肌断腱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斜肌转位术论文参考文献
[1].扶城宾,何瑞霞,张素素,谢砺颖,郭桂花.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治疗伴有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J].国际眼科杂志.2019
[2].汤黎明.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C].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19
[3].王飞.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
[4].夏韦艺,赵晨.下斜肌转位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影响[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8
[5].马玲珍.叁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分析[C].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6].栾丽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疗效观察[C].江西省第十叁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赣州市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7].邓冬英.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C].江西省第十叁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赣州市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8].诸力伟.单眼下斜肌转位术矫正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临床观察[C].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9].刘雪莲,张继平,朱旭果,程武波,吴桂花.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10].裴双平.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人人健康.2015
标签: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 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 分离性垂直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