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关于发布《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许满贵,梁念兴,宝银昙[1](2013)在《煤矿安全评价关键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2004年正式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以来,安全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安全评价规范体系初步完善,安全评价师职业制度已经确立,公正、公平、竞争、有序的安全评价技术服务体系也已建立。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安全评价工作质量难以保障,安全评价预期效果和目的难以达到。文中结合近年来煤矿安全评价工作实践经验,系统分析了目前煤矿安全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影响安全评价关键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宋书安[2](2012)在《浅谈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与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2种认证制度的分析,指出了2者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及相同点,为企业在执行这2种制度时的具体操作提供一些帮助。
周慧[3](2011)在《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文中提出我国近年来推行的问责制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遏制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方面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因此,将问责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结合起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突发事件问责问题。第一部分是关于问责的历史、规范和概念,包含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研究,包含本文的第三、四、五章;第三部分关于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研究,包含本文的第六、七章,各章主要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有关问责的历史和规范的研究。问责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历史问题。对问责历史的考察是从实践史、制度史和观念史三个层面分别着手的。问责史的考察范围围绕“问责制”的建设来确定。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详细考察我国地方政府近年来颁布的问责法规,不仅了解到我国地方政府在问责问题上的态度,也为突发事件问责研究带来启示和思考。第二章是关于“accountability”的概念及其理论趋向的研究。依据英文相关文献,本章首先考察了accountability作为问责这层含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和中文“问责”之间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其次还考察了问责的定义、问责类型和关系、问责的功能、不足与界限;第三,主要考察了问责理论基础及其新的理论趋向。基于民主宪政理论,现在平行问责、协商问责、事前问责、基于公共安全的个体问责等问责新观念比较流行。第三章是有关“问责”观念的重新解释。我国传统问责主要是一种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垂直问责,它是以事后的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这种观念不仅与accountability概念内涵大异其趣,而且也不利于本文的进一步研究。第四章是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的研究。突发事件应对是一种过程应对。以事后责任追究为主要形式的现行问责制度不能有效监督突发事件应对过程责任的落实,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并将之作为法律追责的前置程序,不仅能弥补这一缺憾,而且有利于应急管理体制的完善。转变问责观念的直接动因是突发事件应对的现实困境。“问责”的核心内涵在于问责主体对责任主体履职过程的监督、过问,以及责任主体对监督、过问的回应,仅将问责制理解为责任追究制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问题,突发事件事后问责不利于突发事件的整体应对,也难以保证应对过程责任的层层落实。构建应对问责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应急管理和落实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因而应对问责应遵循三大原则;应对问责的法律关系是应对问责制的核心内容,它与应对问责制的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客体、问责情形和方式等概念密切相连,主要表现为性质不同的三类问责主体与四类问责对象之间的五大关系;应对问责程序是以“责任实现”为中心而设计的,应遵循“闭合原则”和“效率原则”,但实践中程序模式的选择,应以非正式简易程序为原则,正式的普通程序为例外。第五章是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制化研究。在现有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来构建突发事件应对制是本章研究的出发点。因此,本章详细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责任条款,分析其中的不足并给出相关的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上一章的内容,试拟了《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暂行办法》。第六章是有关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的整体考察。我国有关突发事件的安全监管的最大问题是监管主体过于复杂。因此本章主要考察了安全监管的机构及监管体制,并对突发事件安全监管的事前问责给予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第七章是有关事故灾难的安全监管问责研究。突发事件问责案例表明,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除有关企业不落实主体责任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监管责任没有落实。这是构建安全监管问责制度的直接动因。实施安全监管问责不仅有重要政治意义,也是现实的需要。安全监管体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监管事项众多、监管主体多元、监管职责交叉重叠上。安全监管体制直接关系到监管问责的主体、对象和客体。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重要性,安全监管问责应当考虑事前问责的必要和可能,借助“责任链”假说,可对此予以成功论证。安全监管责任的规定分散于不同层级的各类法规当中,它关系到安全监管问责情形的拟定和具体制度设计。基于防范同类事件发生的目的,拟定安全监管问责情形必须考虑以前的相关问责案例。“多头监管”是目前我国安全监管中的最大问题,解决此问题可构建“一头督查、多头分管”问责主体制度。
周琦,代贞奎[4](2011)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认证不能代替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文中研究指明【裁判要旨】对实施强制许可的工业产品,即使取得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认证,仍需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未取得生产许可的工业产品,不属产品质量问题,即使处于流通、使用阶段,仍应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处罚。
谢如谦[5](2010)在《福建省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史》文中研究表明(1991~2005年)简述煤炭是福建的主要能源,约占全省能源消耗的60%~70%。福建省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根据福建省的煤炭资源条件,积极保持适度的煤炭生产规模,确保有一定比例的本省煤炭自给能力,对于福建省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能源市场调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陈杰,王磊,姚源[6](2010)在《我国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制度现状分析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简要回顾了我国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发展历程,分析了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在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的作用、地位以及安全标志工作体系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规范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杨大明[7](2006)在《劳动防护用品知识讲座(9) 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制度(上)》文中研究表明
刘风雷[8](2005)在《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概述》文中研究表明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从实施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矿用产品安标志的实施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对国内矿用设备制造业的一次优胜劣汰过程。随着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及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强,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已纳入法制化轨道,必将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实现科学、规范、法制化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王端武[9](2005)在《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事故伤亡人数也逐年增加,1991年至2004年,我国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长4.27%。2004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近14万,每天因各类事故夺走370多人的生命。每年由于生产事故而受伤的人数达70万人。每年近100万个家庭,由于生产事故受到伤害。我国安全生产问题不仅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的国际声誉。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安全生产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原因,有管理落后的原因,有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也有人员素质低的原因。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不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安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尽快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鉴此,本文对国内外安全生产保障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比对研究;对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对安全生产保障的综合构成、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的协同理论。在安全生产保障协同理论基础上,为了科学合理地对各子系统协调和优化配置,并为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与控制提供快捷和科学的决策信息,首次提出采用神经网络模型来反映考虑各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与总的保障体系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安全生产保障协同理论指导下,对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构成、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了具体设计,提出资源整合、协同规划、协同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可供国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借鉴和参考。 本论文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认为我国仍处于事故的高发时期,实现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并依照安全生产协同保障理论,提出了从政府监督管理、法制建设、技术装备保障、信息保障、投入保障、人力
袁庆国[10](2004)在《谈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分析了煤矿生产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和矿用产品的特性 ;介绍了国外煤矿矿用产品执行安全标志管理制度的普遍作法 ,以及我国煤矿矿用产品执行安全标志管理制度的情况 ,从而认为煤矿矿用产品执行安全标志管理制度是加强煤矿矿用产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监察手段
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关于发布《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关于发布《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安全评价关键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矿安全评价规范体系 |
2 煤矿安全评价存在的关键问题 |
2.1 煤矿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
2.2 评价机构资质与评价项目要求不匹配 |
2.3 评价人员技术力明显不足 |
2.4 评价依据不充分 |
2.5 评价程序不合理 |
2.6 危险性分析与评价针对性不强 |
2.7 类比工程选择不合适 |
2.8 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 |
2.9 对策措施针对性不强 |
2.1 0 评价结论不确切 |
3 煤矿安全评价对策 |
3.1 安全评价认识是基础 |
3.2 安全评价规范是先导 |
3.3 安全评价方法是保障 |
3.4 评价机构内功是关键 |
4 结束语 |
(2)浅谈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2种制度的不同点 |
1.1 目的不同 |
1.2 性质不同 |
1.3 范围不同 |
1.4 依据不同 |
1.5 组织实施主体不同 |
1.6 监督管理不同 |
2 2种制度的相同点 |
1)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1.2条款生产合法性要求: |
2)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2.1条款体系文件要求: |
3)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2.2条款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要求: |
4)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3.1条款技术人员要求: |
5)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4.1条款文件资料管理要求: |
6)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4.3条款图纸要求: |
7)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6.4条款工艺过程要求: |
8)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7.3检查、检验条款要求: |
9) 《安全标志现场评审规范中》12.1不合格品控制条款要求: |
3 结 语 |
(3)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本文拟题及关键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意义和前提 |
四、研究方法和目标 |
五、整体研究思路和框架 |
六、本文创新点及其应用价值 |
第一部分 问责的历史、规范和概念 |
第一章 问责的历史和规范 |
一、“问责”简史 |
(一) 实践史 |
(二) 制度史 |
(三) 观念史 |
二、地方问责规范的实证调查分析 |
(一) 引言 |
(二) 地方问责法规文本量化解读与简要分析 |
第二章 ACCOUNTABILITY:概念及理论趋向 |
一、概念 |
(一) 从ACCOUNTABILITY 到问责 |
(二) 作为“问责”的ACCOUNTABILITY |
二、问责理论新趋向 |
(一) 问责的民主宪政理论基础 |
(二) 问责理论的新走向 |
第二部分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 |
第三章 “问责”观念的重新阐释 |
一、“问责”并不等于“事后责任追究” |
二、“问责”重在对责任的“过问” |
三、“问责”重在对“过问”的回应 |
四、“问责”应该是一种侧重“预防”的管理机制 |
第四章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 |
一、当前我国突发事件问责的特点、现状和问题 |
(一) 突发事件问责的特点 |
(二) 突发事件问责的现状 |
(三) 突发事件问责存在的问题 |
二、构建全方位突发事件应对问责体系 |
(一)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目的和原则 |
(二)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律关系 |
(三)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程序 |
第五章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制化 |
一、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条款 |
(一)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体系考察 |
(二) 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体系的问题与建议 |
二、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度 |
第三部分 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 |
第六章 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概述 |
一、安全监管问责的政治意义与现实基础 |
(一) 政治意义 |
(二) 现实基础 |
二、监管机构和体制 |
(一) 安全生产类 |
(二) 公共卫生类 |
(三) 自然灾害类 |
(四) 社会安全类 |
三、“责任链”假说与监管责任 |
(一) 责任倒查机制与“责任链”假说 |
(二) 监管责任事前问责的必要和可行 |
第七章 事故灾难的安全监管问责 |
一、典型问责案例调查分析 |
(一) 典型问责案例基本情况 |
(二) 影响问责的有关因素分析 |
(三) 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及问责原因分析 |
二、相关法规对安全监管责任的规定 |
(一) 一般规定 |
(二) 特别规定:针对不同事项 |
(三) 特别规定:针对不同领域 |
三、事故灾难安全监管问责情形拟定及主要制度设计 |
(一) 监管问责情形拟定 |
(二) 安全监管问责的制度设计 |
结语 |
一、有关问题的说明 |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地方政府发布的综合性问责法规目录 |
附录二:突发事件问责案例表 |
后记 |
(5)福建省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简述 |
煤田地质与勘探 |
一、煤田地质 |
(一) 简况 |
(二) 地质科研 |
1、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 |
2、推覆-滑脱构造研究 |
3、煤田预测 |
4、煤岩学研究 |
5、勘查后备基地研究 |
6、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及勘查规划 |
(三) 主要勘查项目及成果 |
1、红层下找煤 |
2、推覆体下找煤 |
3、滑脱构造下找煤 |
二、勘探技术 |
(一) 钻探 |
1、概述 |
2、主要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工作 |
3、福建绳钻技术在省外的应用和技术交流工作 |
(二) 测绘技术 |
(三) 测井技术 |
(四) 化验测试技术 |
(五) 地质报告软件化 |
三、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
(一) 矿井地质 |
1、矿井补充勘查 |
2、矿井地质分析 |
3、矿井资源储量核实 |
(二) 水文地质 |
1、地面防排水 |
2、井下探放水 |
3、井下截堵水 |
4、矿井防治水研究 |
5、矿井涌水量观测仪器使用 |
(三) 矿山测量 |
1、测量仪器应用 |
2、贯通测量 |
3、地表移动观测 |
(四) 计算机制图 |
煤矿开采工程技术 |
一、矿井建设 |
二、矿井联合开拓 |
三、矿井开拓延深 |
四、采煤技术 |
五、掘进技术 |
六、淘汰落后生产力, 提高矿井办矿水平 |
煤矿器材与设备 |
一、采掘机械 |
二、提升机械 |
三、压风通风排水机械 |
四、供电与通讯 (信息化建设) 与地面设备 |
(一) 供电 |
(二) 通讯 |
选煤与综合利用 |
一、选煤方法与装备 |
(一) 筛分技术 |
(二) 洗煤技术 |
(三) 洁净煤技术 |
二、矿山环境保护 |
(一) 矸石山植被恢复 |
(二) 除尘 |
(三) 矿井废水处理 |
(四) 煤矸石综合利用 |
1、煤矸石发电 |
2、填沟造地、填筑路基 |
3、建材 |
4、矿井回填 |
煤矿安全与灾害防治 |
一、矿井通风 |
二、矿井防治水 |
三、防火与防治瓦斯灾害 |
(一) 监测监控系统 |
(二) 煤矿救护队 |
四、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 |
五、防尘与工业卫生 |
六、安全管理系统 |
(一) 安全系统工程 |
(二)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三) 安全整顿 |
(四) 煤矿安全评估工作 |
(五)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颁发实行 |
(六) 福建省煤炭 (集团) 公司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
(七)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八)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制度 |
(九) 福建煤矿安全监察局成立 |
煤矿机械制造和火工产品 |
一、主要产品、新产品开发及产品认证 |
二、产品认证 |
三、火工产品 |
附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新产品奖) 项目 |
1、福建省煤资源管理系统 |
2、福建省下二叠统童子岩组沉积环境、聚煤规律及找煤方向 |
3、煤田地质微机作图软件包 |
4、控制爆破采煤工艺试验研究 |
5、液压钻机、变量泵、发电机组负荷试车台 |
6、安全系统工程管理研究与实施 |
7、山区地形建筑物下开采研究 |
8、富屯溪河下坚硬覆岩无隔水层中厚煤层开采的试验研究 |
9、单管高压定喷注浆工艺 |
10、福建省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报告 |
11、可控循环风试验研究 |
12、《安全系统工程基础与实践》 |
13、矿井安全评估管理系统 |
14、井口型筛选厂筛分工艺改造与自生介质洗煤技术的应用 |
15、岩石、煤矿许用膨化硝铵炸药 |
16、丘陵地区覆岩裸露多水平开采的矿井防治水研究 |
17、绳索取芯金刚石钻进工艺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推广与应用 |
18、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6)我国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制度现状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
2 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现状分析 |
2.1 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步提升 |
2.2 安全标志工作体系基本完善 运行保障机制基本健全 |
2.3 安全标志工作体系的安全把关能力逐步提升 |
3 对当前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工作的建议 |
3.1 加强体系建设 优化安全标志申办程序 |
3.2 明晰安全标志各相关方的责任 权利和义务 实现责权对等 |
3.3 加强任务管控 提高工作效率 |
3.4 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
3.5 加强安全标志队伍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 |
(8)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全标志的历史及现状 |
二、安全标志相关内容及取得安全标志的条件 |
三、安全标志申办程序 |
1.已定型产品和换证产品安全标志申办程序。 |
2.未定型产品安全标志申办程序。 |
3.新产品安全标志申办程序。 |
4.进口产品安全标志申办程序。 |
四、主要申办程序内容介绍 |
1.申报与初审 |
2.技术审查及产品定型检验、新产品检验 |
3.安全标志产品现场评审 |
4.产品抽样与检验 |
5.综合审查、发证和公告及备案 |
五、矿用安全标志管理文件 |
(9)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安全生产保障理论的研究是我国安全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2 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综合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
1.2 安全生产保障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系统工程 |
1.2.2 安全经济学 |
1.2.3 行为安全理论 |
1.2.4 声誉管理理论 |
1.2.5 博弈论 |
1.2.6 事故致因理论 |
1.2.7 公共行政理论 |
1.2.8 安全协调学原理 |
1.3 国内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
2 安全生产保障协同理论 |
2.1 协同理论的概述 |
2.2 安全生产保障协同理论基本内容 |
2.3 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
2.4 小结 |
3 国家安全生产协同保障体系的神经网络模型 |
3.1 人工神经元网络 |
3.2 神经网络的自学习方法 |
3.3 BP神经网络原理 |
3.4 进化人工神经网络 |
3.5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进化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3.6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进化神经网络模型算例 |
3.7 小结 |
4 技术装备保障体系 |
4.1 技术装备保障体系设计 |
4.2 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 |
4.2.1 国家安全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2 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设计 |
4.3 装备安全性能认证体系 |
4.3.1 我国装备安全性能认证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2 装备安全性能认证体系的设计 |
4.4 安全专家支持体系 |
4.5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4.5.1 国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开展情况 |
4.5.2 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
4.6 安全评价体系及方案设计 |
4.7 小结 |
5 信息网络体系 |
5.1 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的必要性 |
5.2 信息网络体系方案 |
5.2.1 信息网络体系设计思想 |
5.2.2 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的基本构成 |
5.2.3 安全生产信息工作组织体系 |
5.2.4 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运行机制 |
5.2.5 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的保障机制 |
5.3 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设计 |
5.4 小结 |
6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
6.1 我国安全生产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2 安全生产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设计 |
6.2.1 安全生产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设计思想 |
6.2.2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 |
6.2.3 安全技术培训体系 |
6.2.4 人员安全资格认证体系 |
6.3 小结 |
7 应急救援体系 |
7.1 应急救援体系的设计原则 |
7.2 应急救援体系的设计 |
7.2.1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
7.2.2 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
7.2.3 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
7.3 小结 |
8 政策法规体系 |
8.1 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8.1.1 我国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
8.1.2 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8.1.3 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8.1.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整体框架 |
8.2 国家安全生产经济政策 |
8.2.1 工伤保险制度 |
8.2.2 高危行业尽快建立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 |
8.3 小结 |
9 政府监督监察体系 |
9.1 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
9.1.1 目前安全监管体制的基本格局 |
9.1.2 当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9.2 政府安全监督管理体制设计的思路 |
9.3 政府安全监管体系设计 |
9.4 小结 |
10 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趋势预测及对策研究 |
10.1 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
10.1.1 国内形势 |
10.1.2 国际形势 |
10.1.3 发展趋势 |
10.2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10.2.1 指导思想 |
10.2.2 基本方针 |
10.2.3 目标 |
10.3 国家安全生产发展策略选择研究 |
10.4 小结 |
11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查新项目报告书 |
(10)谈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生产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煤矿矿用产品必须实施强制性的安全管理 |
1.1 作业环境的特殊性 |
1.2 煤矿矿用产品的特点 |
2 对煤矿矿用产品执行安全标志管理制度是各采煤国家较普遍的做法 |
3 我国煤矿矿用产品执行安全标志管理制度的情况 |
四、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关于发布《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安全评价关键问题及对策[J]. 许满贵,梁念兴,宝银昙.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3(02)
- [2]浅谈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关系[J]. 宋书安. 煤矿安全, 2012(02)
- [3]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D]. 周慧.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6)
- [4]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认证不能代替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J]. 周琦,代贞奎. 人民司法, 2011(10)
- [5]福建省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史[J]. 谢如谦. 能源与环境, 2010(01)
- [6]我国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制度现状分析及建议[J]. 陈杰,王磊,姚源. 煤矿安全, 2010(02)
- [7]劳动防护用品知识讲座(9) 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制度(上)[J]. 杨大明. 劳动保护, 2006(08)
- [8]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概述[J]. 刘风雷.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3)
- [9]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王端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07)
- [10]谈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 袁庆国. 中国煤炭,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