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疫霉论文-吴向辉,高智谋,陈方新,潘月敏,陆保君

苎麻疫霉论文-吴向辉,高智谋,陈方新,潘月敏,陆保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苎麻疫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耐紫外光菌株,抗药性,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

苎麻疫霉论文文献综述

吴向辉,高智谋,陈方新,潘月敏,陆保君[1](2010)在《紫外光诱导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及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研究了紫外光对苎麻疫霉的抗甲霜灵诱变效应及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个苎麻疫霉野生型菌株经菌丝块紫外光药剂诱变和菌丝块药剂驯化3周后,均获得抗甲霜灵突变体,且紫外光药剂诱变处理角变区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药剂驯化处理,说明紫外光对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有一定促进效应。紫外光显着地抑制苎麻疫霉游动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处理时间愈长,抑制率愈高。苎麻疫霉耐紫外光菌株(经亚致死剂量的紫外光照射处理后存活的游动孢子所形成的菌株)与野生型亲本相比,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大致相同,但菌落形态有一定变异,菌丝生长速率、卵孢子产生量均显着下降,表明紫外光对苎麻疫霉的菌丝生长和卵孢子产生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苎麻疫霉耐紫外光菌株EC50值比野生型亲本菌株EC50值提高了23.21%-56.70%,即耐紫外光菌株对甲霜灵敏感性比野生亲本菌株显着下降,这与紫外光诱变试验结果是相一致的。(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吴向辉,高智谋,潘月敏,陈方新,陆保君[2](2008)在《紫外光诱导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及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机理研究中,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抗药性突变体,常采用不同的方法诱导病菌产生抗药性。紫外光(UV)诱变是室内诱导病原菌抗药突变体的常用方法,由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所以在实验研究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紫外光能否诱导苎麻疫霉产生抗甲霜灵突变以(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7-01)

吴向辉[3](2008)在《苎麻疫霉对甲霜灵的抗型与敏感(型)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Mtr苎麻疫霉菌株及其野生亲本Mts菌株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Mtr苎麻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均较其亲本有极大的提高。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没有改变,但Mtr菌株在相同的温度情况下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野生Mts亲本菌株。Mtr菌株的卵孢子的产生量也明显低于其亲本Mts菌株。研究结果说明抗性菌株在对甲霜灵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及有性生殖能力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3期)

陈方新,齐永霞,吴红星,刘川琴,罗亮[4](2006)在《苎麻疫霉对几种杀菌剂的离体敏感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对甲霜灵、地茂散、代森锰锌和杀毒矾的离体敏感性。结果显示,甲霜灵、地茂散、代森锰锌和杀毒矾对苎麻疫霉的菌丝生长抑制EC50平均值分别为0.0295mg/L、2.0283mg/L、25.1452mg/L和2882.8708mg/L,表明供试苎麻疫霉菌株对甲霜灵表现极为敏感,最低达0.0194mg/L;而对杀毒矾抗药性极强,最高达10158.7122mg/L,且各菌株间的最大差异达49.9倍。利用SPSS软件分析表明,各供试杀菌剂对苎麻疫霉菌株的质量浓度EC50值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苎麻疫霉对上述杀菌剂的抗性或敏感性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6年04期)

陈方新,齐永霞,高智谋,吴红星,汪爱娥[5](2006)在《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及其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苎麻疫霉抗甲霜灵(Mtr)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及其遗传,结果显示,抗性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与其野生型亲本间无显着差异。而Mtr突变株XC-6-2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其无性第1代(ZG1)单孢株间及其与亲本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且XC-6-2对棉苗的致病力性状在单游动孢子第2代(ZG2)持续发生分离;XC-6-2单卵孢第1代(OG1)对棉苗的致病力间亦存在极显着差异。上述结果提示,抗甲霜灵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在无性单孢和单卵孢子后代间均不能稳定遗传。对比研究发现,野生型亲本菌株XC-6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游动孢子和单卵孢后代有相似的遗传规律,且单游动孢子群体对棉苗致病力的变异系数较其单卵孢株间的变异系数大。(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6年01期)

陈方新,齐永霞,高智谋,吴向辉,胡振[6](2005)在《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霜灵对疫霉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较为复杂,从田间或室内诱变获得的抗甲霜灵(M tr)突变株,除抗药性性状发生变异外,其它生物学性状(如致病力、产孢能力、孢子萌发、培养性状等)亦可能发生变异[1]。但亦有报道指出,疫霉菌的M tr与M ts菌株的生长速率、孢(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吴胜琨[7](2005)在《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生物学性状及其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及同宗配合特性等生物学性状的变异及其遗传。结果表明,苎麻疫霉Mtr突变株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均发生了变异,且在单游动孢子后代中继续发生分离,而同宗配合特性和对抗甲霜灵的抗性在无性单孢后代均可稳定遗传;但与野生型亲本比,孢子囊和卵孢子产生量均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05年04期)

吴向辉[8](2004)在《苎麻疫霉抗甲霜灵菌株的生理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苎麻疫霉抗甲霜灵诱变的基础上,就紫外光对苎麻疫霉抗甲霜灵诱变效应、紫外光对苎麻疫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生物学性状以及同工酶电泳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采用菌丝块紫外光诱变、游动孢子的紫外光诱变、紫外光+药物诱变、菌丝块药物诱变、游动孢子药物诱变等5种方法对苎麻疫霉野生型敏感菌株进行抗甲霜灵诱变。结果菌丝块药物诱变和菌丝块紫外光+药物诱变两种处理均能成功获得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其它3种方法均未获成功。2.研究了紫外光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0W的紫外灯管距培养皿50cm照射处理对苎麻疫霉的游动孢子具有明显杀灭作用,紫外光照射40sec可以抑制95%的游动孢子萌发;紫外光照射20min对菌丝块的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最大,以后随着处理时间增加,抑制率却有降低的趋势,说明苎麻疫霉的菌丝块,经一定剂量紫外光照射后对紫外线产生了适应性。耐紫外光菌株的菌落形态较其亲本菌株及其它野生型菌株有较大的差异,但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则无明显差异。此外,耐紫外光菌株的生长速率、卵孢子产生量、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明显小于其亲本野生菌株,说明紫外光降低苎麻疫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对其有性生殖能力也有显着影响 。3.对抗甲霜灵(Mtr)苎麻疫霉菌株及其亲本的野生型菌株进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突变苎麻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均有极大的提高。抗性菌株的菌株形态较野生敏感性菌株有较大的变化,对于不同温度和pH值的适应范围没有改变,但抗性菌株在相同的温度和pH值情况下的生长情况明显低于野生型菌株及其亲本菌株。研究结果还表明,抗性菌株的卵孢子的产生量也明显低于其亲本菌株,抗性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菌丝较其亲本菌株生长量有所减少。研究结果说明抗性菌株在对甲霜灵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其有性生殖能力也明显下降。4. 应用聚丙烯酰胺同工酶分析技术对苎麻疫霉Mtr突变株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的同工酶电泳图谱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利用光密度法对其POD和PPO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Mtr菌株的PPO活性较其亲本菌株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其同工酶电泳具有1条与抗药性相关联的特征性谱带;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图谱也发现了至少1条具有与抗药性相关联的特征性谱带。苎麻疫霉的EST、CAT、PPO的同工酶电泳图谱显示,供试菌株的同工酶有一定差异,但没有找到与抗甲霜灵特性相关联的酶带。上述研究结果为阐明苎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产生机理、苎麻疫霉对甲霜灵抗药<WP=7>性监测、风险评价及治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对其他疫霉菌的抗药性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04-06-01)

王建营,郑小波[9](2003)在《苎麻疫霉群体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3年02期)

王源超,张正光,郑小波[10](2000)在《核糖体基因ITS作为苎麻疫霉、恶疫霉分类辅助性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个雄器大多围生、少数侧生的苎麻疫霉菌株与1个雄器侧生、偶有围生的恶疫霉菌株为材料,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PCR扩增3个供试菌株核糖体基因的ITS1和ITS2,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是苎麻疫霉的ITS1和ITS2分别由206和453个碱基组成, 而恶疫霉则分别由218和415个碱基组成。2个供试苎麻疫霉菌株的ITS1和ITS2的碱基序列同源性均分别为100%。苎麻疫霉和恶疫霉ITS1同源性为74.9%,其中中间区域40bp-164bp之间在两种间变异丰富,同源性只有59.4%,而1bp-39bp和165bp-239bp两区域的同源性分别为92.3%和92.1%; ITS2在两种疫霉菌间的同源性为71.0%。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和恶疫霉ITS的碱基序列有明显差异。上述结果提示,ITS区域碱基序列可区分苎麻疫霉和恶疫霉。(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0年04期)

苎麻疫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机理研究中,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抗药性突变体,常采用不同的方法诱导病菌产生抗药性。紫外光(UV)诱变是室内诱导病原菌抗药突变体的常用方法,由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所以在实验研究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紫外光能否诱导苎麻疫霉产生抗甲霜灵突变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苎麻疫霉论文参考文献

[1].吴向辉,高智谋,陈方新,潘月敏,陆保君.紫外光诱导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及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菌物学报.2010

[2].吴向辉,高智谋,潘月敏,陈方新,陆保君.紫外光诱导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及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3].吴向辉.苎麻疫霉对甲霜灵的抗型与敏感(型)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J].安徽农学通报.2008

[4].陈方新,齐永霞,吴红星,刘川琴,罗亮.苎麻疫霉对几种杀菌剂的离体敏感性测定[J].中国农学通报.2006

[5].陈方新,齐永霞,高智谋,吴红星,汪爱娥.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及其遗传[J].植物保护.2006

[6].陈方新,齐永霞,高智谋,吴向辉,胡振.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5

[7].吴胜琨.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生物学性状及其遗传研究[J].安徽化工.2005

[8].吴向辉.苎麻疫霉抗甲霜灵菌株的生理生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4

[9].王建营,郑小波.苎麻疫霉群体的RAPD分析[J].菌物系统.2003

[10].王源超,张正光,郑小波.核糖体基因ITS作为苎麻疫霉、恶疫霉分类辅助性状的研究[J].菌物系统.2000

标签:;  ;  ;  ;  

苎麻疫霉论文-吴向辉,高智谋,陈方新,潘月敏,陆保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