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数学归纳法属于数学学习中的常用方式,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也是高等数学学习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应用原理以及拓展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学学习;归纳法;拓展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中证明n相关命题的工具,利用数学归纳法来做证明题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同学在学习时,都忽略了归纳法的作用,只重视解题结果,不注重归纳的过程,要学好数学,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1数学归纳法的产生
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与自然数相关的问题,其归纳推理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由毕达哥拉斯提出,这只是数学归纳法的产生雏形,到了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明确了归纳法的概念与应用。在16世纪,莫罗利科针对自然数命题进行了检验,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检验方式,并在《算术》中提出了关于“递归推理”的方法。B?帕斯卡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利用“递归推理”的方法成功证明了“帕斯卡三角形”。
虽然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是其逻辑基础一直都没有得到明确,在1889年,皮亚诺将“后继”看做不加定义基本关系,列举了其基本性质,自此之后,数学归纳法拥有了逻辑基础。
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
数学归纳法与经验归纳法是相对应的,经验归纳法是从现象的观察出发,归纳出这一现象中的一般规律,数学归纳法则与之相反,可以用来证明无限序列以及其他数学定理的正确性。其原理为:假定希望证明无限个数命题A1、A2、A3...,那么其合起来构成的命题A如果满足两项条件:
(1)利用某项数学结论可以证实,对于任何一个整数b,如果Ab为真,那么Ab+1也为真;
(2)已知命题A1为真,那么序列中的所有命题均为真,即可得证A。
在数学学科中,数学归纳法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经验归纳法的一种证明方法,一项定律如果存在任意有限次,那么无论次数有多少,都没有意外。只要满足(1)、(2)两个条件,即可证明定理为真。
3数学归纳法的表现形式
归纳法包括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两种形式,数学归纳法属于前者,可以分为超限数学归纳法与有限数学归纳法两种。我们常用的有两种:
(1)方法1,若性质P(n)在n=1时是成立的,且假如n=k时性质P(k)成立,也就可以得出,在n=k+1时,p(k+1)也是成立的,这样即可断定p(n)适合于一切的自然数;
(2)如果P(n)在n=1的条件下是成立的,且假设对于等于k或者小于k的自然数也成立,那么即可得出,n=k+1时,P(k+1)也是成立的,因此,P(n)对于任何自然数n,都是成立的。
4数学学习中归纳法的扩展分析
伊斯兰数学家已经针对归纳推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17世纪之后,数学归纳法有了全面的框架,在这一背景下,各类数学归纳法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归纳跳跃台阶设施、起始命题证明等等,基于分析算术的发展需求,数的理论相关知识也得到了完善,在1889年C?皮亚诺的《算术原理新方法》中,就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
当然,关于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还存在一些疑虑,如假如k是任意存在的,那么如果将k替代k+1,便可以得出n=k+1的命题是成立的,那么又为什么要花功夫来证明呢?之所以产生这种疑惑,正是由于我们对于k的理解错误造成,事实上,k的任意性仅仅适用于归纳假设时,假设完成后就不能够任意的,k与k+1是两个不同的数字,k+1属于k的后继数,只有经过证明才能够看出其是否属于集合S,因此,必须要从k证明到k+1。
另一种疑虑是:对归纳步骤中的归纳假设感到迷惑,认为n=k时命题的成立既然是假设的,那么即使证出n=k+1时命题成立,似乎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产生这一疑虑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把奠基步骤和归纳步骤结合起来考察;二是对归纳步骤的证明目的认识模糊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究竟是否允许“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确k的含义。这里的k是任意的,所有能够使命题成立的自然数都可以作为k。而且,这样的k是存在的。证明归纳步骤的目的,则在于确立递推的根据,使命题得以按奠基步骤所提供的初始根据,逐个进行递推,从而作出“命题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的结论。
5结语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在数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无法比拟的,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需要挖掘数学归纳法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好高中数学,还可以为后续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苏琴.用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补救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韩新生,姚璐.“动手”——数学问题中的实际操作[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3(10)
[3]蒋德慧,陈玮,郑丁丁.人教版与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比较研究[J].湖南教育(下).2010(11)
[4]徐晓芳,张维忠.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数学归纳法为例[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0(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