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候营造论文-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

微气候营造论文-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气候营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步行适宜性,城市微气候,高密度建成区环境,城市规划

微气候营造论文文献综述

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1](2019)在《关联·机制·治理:基于微气候评价的高密度城市步行适宜性环境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不仅仅包含连续、优美且尺度宜人的步行空间,适宜的温度、风速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的行走体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巴塞罗那等为代表的高密度欧洲城市出现了过于炎热、寒冷或强风等不适宜的城市微气候,严重影响甚至迫使人们减少或避免在相关城市空间中的步行等户外活动。同时,针对可步行城市的大量既有研究侧重分析城市步行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及其内在机制,如景观、步行道宽度、休憩设施等,对影响人们户外活动时生理感受的城市微气候要素的研究较少,如温度和风速等。因此,在具体讨论和衡量人们在城市中的步行体验以及提升城市步行适宜性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微观气候治理逻辑值得探索。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物质空间与城市微气候之间的交互影响,归纳总结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而提出一种行人尺度和以步行适宜性为导向的城市微气候管控策略及治理逻辑,来提升高密度、高强度城市建成区中人们步行时的生理感受,从另一角度优化高密度城市中的步行适宜性,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5期)

邵望舒,丁绍刚[2](2019)在《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古典园林传统庭园空间及其微气候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特征的差异提炼出北方、江南及岭南地区古典园林庭园空间微气候营造的理想模式。通过对其原理的阐述,还原基于地域气候特征及空间功能、主题需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策略的异同及历史经验,并将其归纳为"顺应——利用——营造"的过程,以期对现代庭园空间微气候环境舒适性的营造起到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3期)

吴园园,王爱霞,秦亚楠,王思佳[3](2019)在《半干旱地区步行街道过渡季微气候生态性营造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通顺大巷、大召前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和浩特地处半干旱地区,塞上老街片区是呼和浩特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步行街区之一,受气候影响,夏季人流量集中,春秋过渡季人流不稳定,因此梳理其过渡季微气候整体环境形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该地区可持续步行街道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街道形态特征,结合实地调研和微气候数据采集、ENVImet模拟、SPSS相关性对比分析,探究微气候变化机制,总结微气候营造策略。研究表明受试街道长宽比、高宽比及走向均对其过渡季微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空气温度、瞬时风速对人流量影响显着,并确定街道适宜高宽比为0.5—0.75,长宽比为70,街道形态以东西走向为佳,依此构建适宜的街道形态雏形。鉴于历史街区保护原则,在原有风貌基础上,合理增加街道绿化,根据软件模拟结果,确定绿地面积以占地5%为宜,乔—灌—草双侧式绿地结构对温度、风速总体调控较好,适宜采用乔灌比7:3、常绿落叶比4:6的植物配置,以提升街道游览体验、改善街道生态环境,为半干旱地区未来地域性街道生态性营造及街区可持续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许亘昱[4](2018)在《夏热冬暖地区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营造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总是想要创造舒适的环境。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不仅是居民的交通通勤空间,还承载着居民日常的锻炼、散步、娱乐等人际交往活动,其品质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的需要,提供一个较舒适的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提高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已成为规划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南宁市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气象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测试、行为注记、软件模拟等方式,研究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微气候与居民活动的关联,探讨合适的微气候营造策略。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南宁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微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推导了通过太阳辐射值估算无遮挡地平面上平均辐射温度的关系式,进而探讨了通用热气候指数、标准有效温度、生理等效温度等室外热舒适指标在南宁的适用性。(2)对南宁市居民在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行为模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四个典型的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微气候环境进行了实地测试。结果表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微气候要素影响了人们对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评价,进而影响了居民在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活动。(3)从环境行为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南宁市居民在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活动情况进行行为注记,得出了居民在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活动人数、活动场所、活动群体随时间的变化规律。(4)利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南宁市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进行模拟分析。首先对软件在南宁市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然后通过对南宁市2013~2017年新建及改造住区进行调研分析,建立了基准分析案例,并进一步针对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外环境中影响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因素,使用UTCI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改变各因素产生的微气候环境变化。(5)提出了从优化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外环境两方面改善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的策略;提出了一种利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判定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环境中人体舒适度,进而指导、优化设计的简化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黄莹[5](2017)在《仅仅0.4mm,保温透气 营造室内健康微气候》一文中研究指出立冬一过,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冬季,而随着气温降低,防寒保暖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首要之事。这时,体感舒适与否不仅要看你增减衣服是否及时,更考验着建筑物室内的舒适度。建筑舒适度要考虑到室内的温度、湿度、墙面的透气、节能、防霉防潮、防火阻燃等多项(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报》期刊2017-11-09)

张从如[6](2017)在《适宜旅游型乡村的微气候营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气候的营造与农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在对乡村的规划设计中,自然因素如日照、风、绿地的差异造成设计手法的不同。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体的舒适性,更要体现低碳环保节约意识,通过整合自然环境、生物气候和人工环境等要素引导乡村微气候的良性循环。(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连先发[7](2017)在《苏州古典园林微气候营造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的气候不断变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形势下,气候变暖、热岛效应、雾霾现象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随着近年来,微气候方面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在地球能源短缺的今天,如何利用较少的资源达到较大效应的改善生活环境,是所有研究者无不努力的方向。苏州古典园林是融合传统绘画、文学、书法、建筑、戏曲等精华,实际建造并可以游玩居住的空间。其巧妙地利用建筑、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的搭配组合,依照园主及设计者的要求,来达到降温、增温、消暑、驱寒、祛湿、采光、纳阳、避风、引风等提高舒适环境的目的,以此来调节微气候环境,创造不同的景观,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首先,本研究对“微气候”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及针对古典园林微气候营造要素进行了相关论述。从园林的选址、建筑设计、掇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定性地解读留园宜居环境的微气候营造理念和手法。其次,本研究以苏州古典园林的经典作品——留园为例,定点实测园林中四季典型日的微气候参数,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等。对留园在各季节、夏季代表日日间的湿热环境分布现象与环境影响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初步分析留园环境的微气候适宜性。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留园空间中的微气候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留园内各测点的气温变化与太阳辐射相关,太阳辐射通过影响表面温度而影响气温,认为避免太阳直射是降低空气温度的有效方法。一般测点的总体趋势,基本都是随着太阳升高,温度逐次上升。各测点的每日最高气温约均于日间11时至14时出现,因此日间最高气温数据呈现与每日最高气温相同。一般说来,上午的温度较低,下午的温度皆较高于上午,上、下午温度差异在2-3℃之间。最后,从造园要素——造园要素搭配组合——空间结构类型——园林景观类型四个层面,层层递进,思考探究造园要素及其搭配组合与微气候营造的关系,造园要素形成的空间结构类型及提炼营造微气候的理念和手法,并推导微气候营造的理想模式。本研究为古典园林的“古为今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以期为当代宜居环境微气候营造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乔婷[8](2016)在《营造绿色微气候理念在“EZIO”办公空间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EZIO”绿色联合办公空间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发区,由原始封闭小办公空间改造装修而成。绿色、联合为该办公空间的设计主题,代表着设计的理念是以生态、健康、开敞式为主要风格,解决上班一族的健康问题。“EZIO”绿色、联合办公空间以绿色植物的设计为主要元素,在装饰上,大量运用绿色植物摒弃复杂的装饰,体现了追求生态、环保的理念,而且植物的形状大小多种多样,生长习性和叶片形状也各不相同,在视觉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在功能上,植物不同方式的运用,不仅巧妙的起到了区域划分的作用,还同时通过细微的方式影响着办公空间使用者,有效的给人们提供了健康、舒适、安静的工作及休息氛围。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生态设计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庆华[9](2015)在《微气候视角下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植物景观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内外的研究,阐述微气候的概念和特征,指出其与园林空间、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空间的潜在对应关系,并以园林中最为重要的植物要素为客体,以微气候视角讨论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植物景观如何营造具有微气候效果的景观。进而从植物自身生态特点、苏州城市特点、苏州园林空间及立意特点,重点分析了其中的植物景观在地域性的种植方式上、空间性的微气候营造上、融合性的生长方式上及精神性的立意表达上营造微气候的方式。最后提出启示当代设计的植物景观营造要点,以期为解读古典园林、创新当代园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程炎焱,郭卫宏[10](2015)在《圩居院落空间形态的微气候营造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皖西地理与气候条件,以清代圩居为例,介绍了该地典型圩居的独特院落空间形态;通过对圩居院落微气候营造机理的分析,并以相关软件测试为基础,探讨其院落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微气候营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我国古典园林传统庭园空间及其微气候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特征的差异提炼出北方、江南及岭南地区古典园林庭园空间微气候营造的理想模式。通过对其原理的阐述,还原基于地域气候特征及空间功能、主题需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策略的异同及历史经验,并将其归纳为"顺应——利用——营造"的过程,以期对现代庭园空间微气候环境舒适性的营造起到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气候营造论文参考文献

[1].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关联·机制·治理:基于微气候评价的高密度城市步行适宜性环境营造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9

[2].邵望舒,丁绍刚.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差异[J].现代园艺.2019

[3].吴园园,王爱霞,秦亚楠,王思佳.半干旱地区步行街道过渡季微气候生态性营造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通顺大巷、大召前街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

[4].许亘昱.夏热冬暖地区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营造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黄莹.仅仅0.4mm,保温透气营造室内健康微气候[N].中国建材报.2017

[6].张从如.适宜旅游型乡村的微气候营造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连先发.苏州古典园林微气候营造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7

[8].乔婷.营造绿色微气候理念在“EZIO”办公空间的应用分析[D].河北大学.2016

[9].李庆华.微气候视角下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植物景观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

[10].程炎焱,郭卫宏.圩居院落空间形态的微气候营造机理分析[J].建筑学报.2015

标签:;  ;  ;  ;  

微气候营造论文-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