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吉胡论文-雷星月

莫尔吉胡论文-雷星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莫尔吉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高结构,调性扩张

莫尔吉胡论文文献综述

雷星月[1](2018)在《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创作手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是莫尔吉胡音乐创作生涯中一部重要的作品,该作品完成于1984年9月。参照西方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技法并结合五声性调式旋律及纵合化的和声处理手法是蒙古族作曲家创作实践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这部作品而言,仅对谱面进行传统的各个音乐参数的分析不足以显示出作品深层次的声部进行和对作品整体的音高组织形式的把握,因此,本文拟从音高结构、调性扩张、配器布局与调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力图从新的视角揭示出该作品在创作中的思维方式与技术特点。本文在第二章运用了“申克”的“结构”与“延长”理论概念,总结出作品中有音乐特点,有代表性的内部技法规律与风格特征。第叁章则运用传统的音乐分析方法,以调性拓展为视角,全面深入地分析调性间音与音、和弦与和弦的内在逻辑关系、组织手法。第四章笔者将整部作品的宏观配器布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进行分析,以期对蒙古族交响音乐作品分析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5-01)

范子烨[2](2017)在《音乐与历史的交融:莫尔吉胡的蒙古音乐学及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莫尔吉胡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为音乐而倾倒,为音乐而奉献,为音乐而劳作,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业绩。他的新着《胡笳的传说:兼谈匈奴的故事》,引人遐思,发人深省。音乐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音乐,构成了这本书在文化、学术上的两大亮点。作者向我们揭示,蒙古音乐在我国文化史上实际上构成了另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其本质乃是音乐形态的诗史亦即精神史。《胡笳的传说:兼谈匈奴的故事》正是一位蒙古老人、蒙古音乐家和音乐文化史家的精神述说。(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陈奕萱[3](2016)在《研究续绝存遗,一生的民族情怀——读莫尔吉胡《口簧探秘》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口簧,作为许多民族早期流传的一种"簧片振动"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以莫尔吉胡先生的《口簧探秘》一书为基础,从口簧的起源、流变和文化叁个方面做了梳理和总结,对老一辈艺术家锲而不舍的精神报以崇高的敬意。(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6年03期)

燕超[4](2015)在《人声与乐队的交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莫尔吉胡先生是我区家喻户晓、国内外声望较高的蒙古族音乐家、作曲家。他曾前往世界多国学习与交流音乐文化,走遍祖国各地寻找蒙古族古代音乐的历史足迹。他在长期的探索钻研与艺术实践中,将多种音乐创作技法与蒙古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是莫尔吉胡先生与蒙古族词作家瑟·巴音吉热戈郎携手创作的将合唱与管弦乐相结合的大型器乐作品。也是其众多作品中的一部以歌颂祖国壮丽河山、赞美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并展望祖国美好未来的伟大创作。本文的第二章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将分叁节来分析和研究这部作品的创作技法。其中,第一节为“蒙古族民歌主题核心材料的汲取、贯穿与完美呈现”,主要从主题材料的由来、主题核心材料多形态的变化与发展两方面来分析;第二节,“多声部技法在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的应用”,这一节将从和声技法、整体曲式结构与各段落的对比变化、复调写作手法、配器特征,以及蒙古族音乐元素在交响合唱中的运用等五个方面来阐述;第叁节,“核心主题在人声与乐队间的贯穿”,主要分两部分来研究核心主题材料在合唱部分与乐队部分中写作手法的相同与不同,二者是如何交织与融合的。与以往歌颂祖国类作品常采用的组歌或篇章式布局手法不同,《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中采用了单乐章单一主题的形式,使得歌颂祖国的主题突出,全曲表达的思想一致。作者通过速度、节拍、调式调性及音色等几个方面的变化,将主题流畅地贯穿于作品的各个部分,使主题与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统一又存在着对比。该作品不仅在体裁上有所创新,在作曲技法方面也凸显了作曲家深厚的技术功底。莫尔吉胡首先从蒙古族民歌中汲取核心材料作为统一全曲的轴心,再把人声合唱与乐队完美地相交融,将赞颂祖国、讴歌美好生活的主题精彩呈现。和声方面,主要为传统的叁度迭置和弦,并运用了变和弦、高迭和弦以及多调性等手法,在作曲家的控制下,多彩的和声与民族的旋律水乳交融;复调是作曲家在该曲中重要的创作手段,既有专门复调织体段落的应用,也是用来统一全曲的重要联系;在配器上,作曲家充分利用了铜管组、木管组、弦乐组以及人声合唱的音色特点,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如弦乐组担任悠远绵长而又宏大的抒情旋律,铜管演奏具有号召性的雄壮节奏等等。作曲技法在莫尔吉胡先生手中游刃有余,构建出了歌颂祖国的英雄篇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张雅然[5](2014)在《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1号·Ⅰ乐章》创作特色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弦乐四重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音乐体裁。莫尔吉胡先生这首《弦乐四重奏1号》,集中体现出其音乐创作上的许多特点。本文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对其主题创作、曲式结构、调式和声、音乐织体形态和演奏技巧发挥等诸方面的音乐元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与研究,从中得出一些"弦乐四重奏"民族化方面的创作经验,对内蒙古"草原乐派"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曹杨[6](2014)在《论莫尔吉胡钢琴独奏曲集《山祭》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着名钢琴曲作家莫尔吉胡先生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具有典型的蒙古族民族艺术特色。这部作品集从多方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蒙古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如萨满教信仰文化、狩猎游牧文化、马文化和舞蹈文化等。这部作品集也是第一部内蒙古钢琴音乐作品集,作曲家运用了蒙古族传统音乐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多姿多彩的草原生活,表现了曲作者对草原人民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22期)

华夏[7](2014)在《莫尔吉胡钢琴协奏曲《安岱》音乐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论文目的和意义中国的管弦乐作品从创作之初就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哀悼进行曲-悼孙中山先生》萧友梅曲)。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交响乐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莫尔吉胡先生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安岱》,运用民族管弦乐队与钢琴协奏的形式,采用民族风格的主题,在题材与体裁上都是新的突破。本文对莫尔吉胡先生的钢琴协奏曲《安岱》进行音乐形态的分析与研究,努力为今后的民族交响乐曲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创作方法。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搜集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一部具体的文献对钢琴协奏曲《安岱》这部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细致的分析,因此可参考的相关资料与书籍相对较少。民族题材的多声部音乐作品日益增多,作曲家在对于追求更专业、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作品的同时,这部以民族管弦乐队为钢琴协奏的作品无论是在题材还是体裁上无疑是人们对于中国钢琴协奏曲在创作道路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借鉴。叁、研究意义与方法我国着名作曲家、教育家莫尔吉胡先生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安岱》,大胆的运用钢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安岱”作为创作蓝本,音乐发展与宗教仪式相结合,音乐感人且故事情节丰富。本文重点从音乐形态学的方面对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同时兼有音乐美学等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期间在采访莫尔吉胡先生时对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进行深入了解,对于这部作品和民间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有新的认识。同时,民族管弦乐队与钢琴协奏这一创新形式对于民族风格多声部音乐创作的创新意义、作品的创作内涵以及文化与音乐本体的价值是什么,都将是笔者在本文中要深入分析与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5)

南丁[8](2014)在《致力于民族艺术 回归蒙古语语境的公众文艺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莫尔吉胡,83岁,蒙古族,国家一级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本文通过采录莫尔吉胡老人的口述史,归纳整理他的艺术生涯,通过人类学生活史研究方法再现莫尔吉胡的生命历程。生活史研究是通过采访、记录、录音、录像等方法采集被采访人的口述史,收集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进而深入研究历史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以莫尔吉胡的生活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分析莫尔吉胡的个人发展如何被社会变迁所影响,体现他的生命历程成为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作用的结果。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说明选题目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莫尔吉胡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以日本语为主的学校教育;第二章介绍莫尔吉胡被内蒙古文工团录取、参加革命的经历;第叁章介绍莫尔吉胡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工作的经历;第四章介绍莫尔吉胡在内蒙古艺术学校的工作生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以及此后的学术研究工作;第五章介绍莫尔吉胡在电影制片厂担任厂长经历、主要音乐作品和晚年生活,分析其生活道路中所呈现的知识分子角色;结论部分总结莫尔吉胡对蒙古族音乐研究、蒙古族艺术事业以及对蒙古族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5-13)

乌黎[9](2014)在《莫尔吉胡谈艺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0月的一天,秋高气爽。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我欣然接受刊物编委之托,前去采访我区着名作曲家莫尔吉胡先生。出发前,我阅读过与莫尔吉胡先生相关的许多文字:当代蒙古族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莫尔吉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力格苏木人,察哈尔部杭锦(Hanggin)氏,1931年出生。其人兼通蒙古语、汉语和日本语,曾在日本接受小学教育,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熏陶。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参加内蒙(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期刊2014年01期)

乌黎[10](2013)在《采访蒙古族着名作曲家莫尔吉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蒙古族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莫尔吉胡,在长达六十余年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生涯中成绩突出。本访谈录着眼发生学视域,侧重口述形式,介绍了与作曲家着述内容并不重复的若干问题,以为日后系统研究提供鲜为人知的素材。(本文来源于《西部蒙古论坛》期刊2013年04期)

莫尔吉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莫尔吉胡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为音乐而倾倒,为音乐而奉献,为音乐而劳作,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业绩。他的新着《胡笳的传说:兼谈匈奴的故事》,引人遐思,发人深省。音乐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音乐,构成了这本书在文化、学术上的两大亮点。作者向我们揭示,蒙古音乐在我国文化史上实际上构成了另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其本质乃是音乐形态的诗史亦即精神史。《胡笳的传说:兼谈匈奴的故事》正是一位蒙古老人、蒙古音乐家和音乐文化史家的精神述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莫尔吉胡论文参考文献

[1].雷星月.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创作手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2].范子烨.音乐与历史的交融:莫尔吉胡的蒙古音乐学及相关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7

[3].陈奕萱.研究续绝存遗,一生的民族情怀——读莫尔吉胡《口簧探秘》有感[J].艺术评鉴.2016

[4].燕超.人声与乐队的交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张雅然.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1号·Ⅰ乐章》创作特色管窥[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

[6].曹杨.论莫尔吉胡钢琴独奏曲集《山祭》的文化内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7].华夏.莫尔吉胡钢琴协奏曲《安岱》音乐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南丁.致力于民族艺术回归蒙古语语境的公众文艺人物[D].内蒙古大学.2014

[9].乌黎.莫尔吉胡谈艺录[J].内蒙古艺术.2014

[10].乌黎.采访蒙古族着名作曲家莫尔吉胡[J].西部蒙古论坛.2013

标签:;  ;  ;  ;  

莫尔吉胡论文-雷星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