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制造执行系统,BOM,工作流,Petri网
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何非,李东波[1](2015)在《基于BOM的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装配型生产为研究对象,在工作流技术的基础上,利用BOM信息提出了一种装配流程可配置的制造执行系统。首先将装配BOM映射成Petri网,利用所获得的Petri网建立工作流过程模型;同时将各类BOM中所包含的信息融合到该模型中,使得BOM能够与各子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为车间调度、物料配送、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及刀具管理等模块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最终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实现制造执行系统的可配置,可操作性及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管理。(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5年02期)
周伟,饶运清,邵新宇,王昆鹏[2](2009)在《基于工作流的装配车间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装配车产间制造执行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工作流思想的制造执行系统(WFMES)。提出了一种WFMES的软件架构,同时对于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流程建模工具、活动建模语言、调度引擎等给出了实现方法或思想。最后通过在一个军工产品的应用实例,证明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大大降低由于产品装配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所带来项目风险,同时也缩短了装配车间MES系统的开发实施周期。(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9年09期)
洪鸿,张维,何卫平,和延立[3](2009)在《制造执行系统中可配置自动采集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目前自动采集技术应用的现状,结合Java企业平台的特性,提出制造执行系统中可配置自动采集模块的概念,包括自动采集设备可配置,采集对象的可配置和自动采集应用层的可配置。对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应用面向对象的编程(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OOP)、Java本地接口(Java Native Interface,JNI)技术与富互联网应用(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RIA)技术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详细介绍该技术体系架构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从软件层达到了可重构的目标,并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健壮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09年08期)
王炳刚,周伟,饶运清,何非[4](2007)在《装配流程可配置的制造执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传统制造执行系统的不足和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装配流程配置过程的数据模型,提出装配流程配置的方法,根据背景企业的需求,介绍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对产品装配流程进行配置,设计了系统软件架构,并对系统进行了开发实现。本系统已在某军品装配分厂的两个装配车间进行了试用,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07年11期)
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装配车产间制造执行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工作流思想的制造执行系统(WFMES)。提出了一种WFMES的软件架构,同时对于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流程建模工具、活动建模语言、调度引擎等给出了实现方法或思想。最后通过在一个军工产品的应用实例,证明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大大降低由于产品装配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所带来项目风险,同时也缩短了装配车间MES系统的开发实施周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何非,李东波.基于BOM的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5
[2].周伟,饶运清,邵新宇,王昆鹏.基于工作流的装配车间可配置制造执行系统[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
[3].洪鸿,张维,何卫平,和延立.制造执行系统中可配置自动采集技术的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9
[4].王炳刚,周伟,饶运清,何非.装配流程可配置的制造执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