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香丹,肝主疏泄,调肝方药,平肝机制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周,孙亚,夏小雯,孙慧,杨焕新[1](2019)在《基于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的白香丹平肝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经前期综合征、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类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给患者工作、学习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医称此类疾病为"情志病",认为病位在肝,"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中药治疗以平肝和疏肝为主切入调肝机制,其中实验类常用白香丹作为阳性对照,但是白香丹平肝机制却阐释不足,不利于"从现象描述迈向本质阐明",对于更为深入的药理药效研究凸显不足,文章以PMS肝气逆证为切入点,系统分析调肝方药白香丹的平肝机制,有利于深化"肝主疏泄"理论认识,诠释"调肝"内涵。(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亚萌,赵飞[2](2018)在《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临床疗效评价参考标准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两方面建立反映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疗效评价参考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连续跟踪观察受试者3个月经周期,筛选疗效评价临床症状和生化灵敏指标,对经前平组和安慰剂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DRSP总分变化<50分无效,变化50~100分有效,变化100~150分显效;"医生评价表"总分变化<4分无效,变化4~8分有效,变化8~12分显效;"患者自评表"总分变化<5分无效,变化5~10分有效,变化10~15分显效。用药后对PMS肝气逆证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有调整作用,可以作为经前平颗粒治疗PMS肝气逆证的疗效观测指标。结论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两方面初步建立了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疗效评价的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12期)
王杰琼,孙文君,田溪,李荟好,孙亚[3](2019)在《白芍提取物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中雌激素β受体及5-羟色胺转运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芍提取物对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中枢海马ERβ及其介导的5-HT能系统中SERT的影响。方法筛选动情周期规律大鼠纳入实验,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芍提取物组、氟西汀组和ERβ激动剂组。采用电刺激复制PMS肝气逆证大鼠模型,给药5 d后,分离各组大鼠海马组织,采用RT-PCR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动情接受期和非接受期ERβ、SERT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动情接受期的各组大鼠间旷场行为学得分,以及海马中ERβ、SERT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均无显着性。动情非接受期: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总路程明显增加;海马中ERβmRNA表达明显降低,SERT mRNA表达明显升高;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脑区ERβ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下降,SERT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给予白芍提取物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白芍提取物可能通过改善PMS肝气逆证大鼠海马区ERβ、SERT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发挥调节PMS肝气逆证负性情绪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高冬梅,高明周,安礼,王海军,王杰琼[4](2018)在《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病证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微观指标和临床症状两方面创建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临床疗效评价参考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研究方法,连续跟踪观察受试者3个月经周期对经前平组和安慰剂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DRSP、"PMS肝气逆证症状严重程度医生评价表"和"PMS肝气逆证症状严重程度患者自评表"各条目及总分,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映疗效评价的灵敏指标显着改变。结论:从临床症状和微观指标两方面可以建立PMS肝气逆证疗效评价的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胡晓乐[5](2018)在《经前平颗粒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患者血清T_3、T_4、TSH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前平颗粒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患者血清T3、T4、TSH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病例均于月经前7~10 d分别服用经前平颗粒(80例)和逍遥丸(40例),正常对照组60例不服用,全部病例均于治疗观察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服用3个周期后,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后采集血样,正常对照组也采集血样,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总T3、T4、TSH含量。结果所有患者T3、TSH不表现月经周期不同时相的周期性变化;治疗前患者各时相T4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经前平颗粒组T4含量显着降低,并降至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自身周期T4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3、TSH与经前期综合征及其肝气逆证关系不大,T4水平上升与经前期综合征及其肝气逆证有关,经前平颗粒对该病征T4异常增多呈现有效纠正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8年02期)
刘小菊,郭英慧,王海娟,高杰[6](2016)在《经前平颗粒治疗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前期综合征(PMS)为育龄期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发病率高、影响严重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肝气逆证是PMS的主要亚型,是肝气偏盛而产生的以功能亢奋为特点的证候,主要表现为情志亢奋、急躁易怒。经前平颗粒(JQP)是针对PMS肝气逆证研制的国家叁类中药新药,具有平肝理气、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等功效,是典型的调肝方药。近年来,针对JQP治疗PMS肝气逆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就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与阐释,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魏盛,李倩,王海军,乔明琦[7](2015)在《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辨证规范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肝气逆证辨证的规范研究,从而解决传统四诊合参难以采集患者主观感受为主诉的病症中所包含的全面辩证信息的问题。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进行调查,根据病例特征的多维指标,建立合适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修订。结果:"信息采集医生用表"结构方程结果:情绪维度、躯体症状维度、机体状态维度载荷系数分别为0.715、0.574、0.904,"信息采集患者用表"情绪维度、躯体症状维度、机体状态维度载荷系数分别为0.705、0.945、0.848,各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确定PMS肝气逆证辨证规范为:以烦躁易怒为主症,以头痛、乳房胀痛、小腹及胃脘胀痛为次症,亦可伴随疲乏、失眠多梦、肢体浮肿、工作理家能力降低、思想不集中等症状。结论:采用医患双方采集辨证信息的方法,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信息采集体系。首次建立了PMS肝气逆证辨证规范,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为深入开展PMS证候及其亚型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5年08期)
宗绍波,朱德豪,魏盛[8](2015)在《白香丹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为载体考察白香丹胶囊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探讨行为学表现下病证对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及白香丹胶囊的干预效应。方法应用情志刺激为主,多因素分段刺激法制备PMS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并进行药物干预,采用旷场实验评价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Y迷宫、新物体识别实验对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总路程明显增加,进入中央区次数及中央区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白香丹组大鼠总路程明显下降,中央区停留时间及进入中央区次数均明显升高,氟西汀组大鼠总路程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分辨指数(distinguish index,DI)明显下降,白香丹组大鼠DI明显升高;定位航行阶段,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在d 2、4逃避潜伏期明显上升;与模型组相比,白香丹和氟西汀组大鼠在d 2、4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空间探索阶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上升,而平台穿越次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白香丹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明显增多。结论 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伴有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白香丹胶囊能够纠正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缺陷,且治疗效果可能优于氟西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5年02期)
宋阳,李顺燕,何佳玲,何燕萍[9](2014)在《耳穴贴压配合自我保健治疗轻、中度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4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客观评价耳穴贴压配合自我保健对轻、中度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名符合纳入标准并同意参与观察研究的轻、中度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耳穴贴压配合自我保健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取自我保健方法,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在观察前后对2组运用《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及《PMS中医证候程度打分表》进行评价。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85.0%,对照组40.0%,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DRSP经前期-卵泡期分值差值、DRSP前5天总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DRSP经前期-卵泡期分值差值、DRSP前5天总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RSP经前期-卵泡期分值差值、DRSP前5天总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自我保健治疗PMS,疗效良好,可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4年12期)
魏盛[10](2013)在《川楝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表情行为及微观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川楝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表情行为及微观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并以放射免疫法和毛细管电泳法分别测定其血清及尿中激素、递质水平。结果川楝胶囊可显着改善模型猕猴表情行为异常,并对造模刺激所致模型猕猴雌二醇水平的下降和对泌乳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上升起到一定的纠正与调节作用,使其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川楝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所引起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性激素及其调节激素分泌紊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一发现为病证的临床药物干预提供了药效学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3年23期)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两方面建立反映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疗效评价参考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连续跟踪观察受试者3个月经周期,筛选疗效评价临床症状和生化灵敏指标,对经前平组和安慰剂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DRSP总分变化<50分无效,变化50~100分有效,变化100~150分显效;"医生评价表"总分变化<4分无效,变化4~8分有效,变化8~12分显效;"患者自评表"总分变化<5分无效,变化5~10分有效,变化10~15分显效。用药后对PMS肝气逆证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有调整作用,可以作为经前平颗粒治疗PMS肝气逆证的疗效观测指标。结论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两方面初步建立了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疗效评价的参考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论文参考文献
[1].高明周,孙亚,夏小雯,孙慧,杨焕新.基于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的白香丹平肝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9
[2].张亚萌,赵飞.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临床疗效评价参考标准建立[J].时珍国医国药.2018
[3].王杰琼,孙文君,田溪,李荟好,孙亚.白芍提取物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中雌激素β受体及5-羟色胺转运体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
[4].高冬梅,高明周,安礼,王海军,王杰琼.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病证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
[5].胡晓乐.经前平颗粒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患者血清T_3、T_4、TSH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8
[6].刘小菊,郭英慧,王海娟,高杰.经前平颗粒治疗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6
[7].魏盛,李倩,王海军,乔明琦.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辨证规范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
[8].宗绍波,朱德豪,魏盛.白香丹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
[9].宋阳,李顺燕,何佳玲,何燕萍.耳穴贴压配合自我保健治疗轻、中度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4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
[10].魏盛.川楝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表情行为及微观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