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注意论文-田大磊

持续注意论文-田大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持续注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中数学,持续性注意,选择性注意

持续注意论文文献综述

田大磊[1](2019)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持续性注意与选择性注意》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意力是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人类的注意力主要有两种:持续性注意力与选择性注意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注意力是有效学习的核心,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特征表现。本文将以高中数学知识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持续性与选择性注意,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34期)

李洁玲[2](2019)在《持续注意任务中运动员心智游移的内容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人类几乎花掉一半的时间将思维放在与当前感知环境无关的事情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心智游移"。运动员心智游移是指在训练、比赛任务间隙的静息状态下或者任务中,运动员非自主产生的而被内源性的心理表征所占据的,影响运动表现的思维形式。竞赛中,心智游移现象困扰着很多运动员,心智游移的发生可能对任务表现产生毁灭性的影响。那么,运动员在从事不同认知负荷的任务时发生的心智游移内容是否一致?从事不同认知负荷任务时运动员到底在游移什么?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应用持续注意任务范式(sustained attention response task,SART),分析运动员发生心智游移的内容特征来回答以上疑问。研究方法:1.研究参与者选取运动员共39人,对参与者反应时超过正负3个标准差和正确率低于3个标准差的参与者数据进行筛查,结果有4名参与者的数据被删除,剩余35名有效参与者,其中男18人,女17人,年龄18-25岁。2.2实验范式选用SART范式,分为复杂和简单2个版本:(1)复杂持续注意任务每个试次中,有一个数字出现在显示器中央250ms,然后出现"X"遮住数字900ms,每个试次共1150ms。数字的1-9每次以白色字体随机呈现在黑色背景中。每一组块9个试次,每1个数字在1个组块中只出现1次。数字以Courier New typeface字体呈现,有五种可能的字号大小:120,100,94,72和48,每个组块中4种字号出现2次,另外1种字号出现1次,这是由随机决定的。要求被试对数字(1-2,4-9)做出按空格键反应,对数字(3)不做反应。练习18个试次后,被试共完成900个正式实验试次。(2)简单持续注意任务与复杂版本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数字以相继次序呈现。也就是说,数字的呈现顺序是可以预期的。(3)思维探针在以上复杂版本和简单版本的任务中均插入思维探针以检测被试的思维状态。平均每45个试次插入一个探针,共20个探针。即任务中,屏幕中间会跳出2个问题:(注:如果第1题选择B,会出现第2题;如果第1题选A,第2题不会出现)(1)本问题出现的前一刻,您的思维状态是:A专注于任务B走神(2)本问题出现的前一刻,您走神的内容是:A与本任务无关B任务操作相关C任务结果相关。2.3实验程序:采用被试间设计将参与者通过抽签随机分配到复杂和简单持续注意任务中,采用被试间设计是为了避免先前操作的版本对后面操作版本的任务表现产生影响。在实验前先填写知情同意书,然后向被试说明按照实验要求对刺激作出反应,并解释思维探针的含义,整个实验大约需要25分钟完成。研究结果:不同难度任务中发生心智游移时内容类型的频次分析:进行2(任务难度:复杂任务、简单任务)×3(心智游移内容:任务无关、任务操作、任务结果)的混合方差分析,心智游移内容的频次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心智游移内容类型主效应不显着(F(1,33)=0.30,P=0.72);心智游移内容类型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边缘显着(F(1,33)=3.06,P=0.06)。将不同任务难度的心智游移内容类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任务无关的心智游移内容在不同难度任务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t(33)=-0.46,P=0.65);任务操作相关的心智游移内容在不同任务中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t(33)=2.60,P=0.01),复杂任务中的任务操作相关心智游移内容显着高于简单任务;任务结果相关的心智游移内容在不同难度任务中没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t(33)=1.35,P=0.19)。研究结论:不同难度持续注意任务中,运动员发生心智游移内容有所差异。具体而言,运动员任务操作相关的心智游移更多地发生地复杂注意持续任务中。研究结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了解注意任务中的心智游移内容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提示:对于高认知负荷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心智游移的内容可能是"如何完成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为了提高生态学效度,未来可以在运动情境中对本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段再复,孙拥军,张力为,于晓熹,陈梓瑜[3](2019)在《持续注意背景下分心刺激对“线索-目标”(A-X)加工影响的ERP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运动表现中,运动员要减少分心刺激对"线索-目标"加工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虽然探讨了目标加工中的认知特征,但是分心刺激是如何影响目标加工的当前还尚未完全探讨。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个体意识到目标刺激被分心刺激替代,那么前注意机制将对用于信息加工的中央资源做重新分配,加强准备反应状态,促进对刺激的感知觉和动作反应,此时分心刺激诱发的P3波幅增大,该成分反映了对注意资源的重新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分心刺激可能起到"提示作用"。而且,分心刺激能够影响早期潜伏波N2,该波反映了目标加工的早期阶段,一般与目标确定和辨别有关,且分心刺激诱发N2成分的波幅与目标击中率相关。本研究主要在行为和ERP层面探索"线索-目标"状态下,分心刺激对运动员目标加工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共招募了15名男运动员,平均年龄为M=21.26岁,SD=1.32岁,其中国家一级运动员2人(乒乓球专业1人,羽毛球专业1人),国家二级运动员13人(网球专业9人,羽毛球专业4人)。平均训练年限为7.02年,3人为左利手。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分心刺激:无、有)组内实验设计,因变量分为行为指标和ERPs指标,行为指标有:目标加工时间和目标漏报率,ERPs指标有:分心刺激诱发的P3波波幅,目标刺激诱发的N2波波幅。对行为指标的统计:分别计算无分心刺激、有分心刺激条件的目标加工时间和目标漏报率,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分别对目标反应时间和目标漏报率做配对样本t检验。另外,为了了解对非目标的反应抑制是否与持续注意目标探测有相关,分别统计无分心刺激条件下,个体在线索提示和目标刺激之间的虚报次数,目标击中率以及有分心刺激条件下,个体在分心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虚报次数和目标击中率,之后计算无分心刺激条件虚报数与击中率、有分心刺激条件虚报数与击中率的相关系数。对ERPs指标的统计:计算分心刺激诱发的P3电位的波幅,产生于分心刺刺激呈现后300ms和440ms之间,计算Pz、P1和P2电极点的平均波幅。同时选取3个电极点在无分心刺激条件下,以提示线索消失后350ms处为起点,截取神经电活动。计算不同分心刺激条件的目标刺激诱发的N2电位的波幅,选取Pz电极点,产生于目标刺激呈现后150ms-250ms之间,并对不同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做相关样本t检验。由于"线索-目标刺激"序列中没有分心刺激,因此并不能诱发P3波幅,因此无需做相关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对反应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虽然分心刺激的主效应不显着t(1,13)=1.76,P=.10,但效果量大,Partialη2=0.18,分心刺激出现后的目标加工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对漏报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反应时间的检验结果相似,虽然差异不显着,t(1,13)=1.64,P=.12,但效果量大,Partialη2=0.16,分心刺激出现后的目标漏报率有增加的趋势。在分心刺激条件下,虚报次数(M=1.87,SD=1.64)和目标击中率(M=0.94,SD=0.05)相关系数为:r=-.85,P=.00。在无分心刺激条件下,虚报数(M=3.67,SD=1.91)和目标击中率(M=0.94,SD=0.05)的相关系数为:r=-.38,P=.17。选取顶叶脑区Pz、P1、P2电极点,此区域的P3波又称P3b。分心刺激后的P3波幅为M=3.21μv,SD=0.73μv,潜伏期为341ms。对不同分心刺激后的目标刺激诱发的N2波幅做相关样本t检验,差异显着,t(1,14)=-23.23,P<.01,Partialη2=0.98。有分心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N2波幅(M=-0.20,SD=0.19)显着小于无分心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的N2波幅(M=-5.10,SD=0.80)。有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显着小于无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研究结论:在有线索提示的目标加工进程中,出现在线索和目标之间的分心刺激并不一定会干扰目标加工,中性的分心刺激有促进目标加工速度的趋势,这与分心刺激进一步提高了运动员的持续注意准备状态有关。虽然分心刺激会促进后续目标的加工速度,但同时会破坏既有的"线索-目标"联结模式,干扰目标辨别,导致目标漏报。(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行,方妍彤,骆宏,臧玉峰[4](2019)在《儿童青少年持续注意与持续注意缺陷:行为学及功能磁共振影像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的持续注意能力与他们学业表现密切相关。近年来,持续注意缺陷相关的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童青少年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研究领域,如何评估儿童青少年持续注意能力,持续注意缺陷与哪些脑区的活动有关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新的持续注意测量范式,在杭州市的小学,征集了约400名左右的儿童被试,开展了一系列行为学研究,并进一步基于ADHD-200多中心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库,开展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研究,探讨了持续注意及持续注意缺陷相关的脑区活动特点。这些工作有望为儿童青少年持续注意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并为提升儿童持续注意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业表现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蒲璐萌,马嘉悦,王祖玥,张禹,李杰[5](2019)在《腹式呼吸对动态持续性注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腹式呼吸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身心训练手段,也是太极、气功、禅修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往研究发现,腹式呼吸对个体的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如腹式呼吸可改善应激,缓解负性情绪以及提高注意力,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腹式呼吸能否改善人在动态情境中持续性注意,目前还尚未见研究。多目标追踪范式(Multiple Object Tracking, MOT)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动态持续性注意的范式,相比于传统静态注意的研究,MOT更具生态学效度。本研究采用多目标追踪范式,考查腹式呼吸对动态持续性注意的影响。研究选取北京某大学学生共27人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腹式呼吸组12人,对照组15人。实验采用2(干预分组:腹式呼吸实验组,休息对照组)×2(测量时间:前测,后测)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干预分组为组间变量,测量时间为组内变量。被试首先完成30试次的速度自适应的3D-MOT任务,间隔10分钟后进行3D-MOT任务后测。在10分钟间隔期,腹式呼吸实验组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过程中有音频指导实验参与者何时进行吸气与呼气,呼吸频率为5次/分钟,并使用ErgoLAB 3.0呼吸传感器模块对呼吸过程进行监测;休息对照组安静休息10分钟。以3D-MOT任务中追踪速度的极值、平均阈值以及最后四次阈值为因变量,以前测值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实验参与者在3D-MOT后测任务中追踪速度的极值、平均阈值以及最后四次阈值的变化程度均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10分钟的腹式呼吸并未能提高实验参与者的动态持续性注意表现。我们推测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有两个:第一,根据剂量-反应关系,影响干预效果的可能因素有训练方式、训练时长、训练频率以及训练强度,可能是由于干预时长较短,干预频率较低,因此未产生明显效果。其次,以往干预实验中采用的注意后测材料均为划消测验、Stroop、认知量表等难度较低的任务,而本研究采用的3D-MOT较为复杂,可能训练效果不能明显地体现出来。未来研究可从这两方面入手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赫中华[6](2019)在《儿童持续注意和抑制控制:性别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性别在儿童持续注意与抑制控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划消实验、Stroop任务和Go/NoGo对儿童的持续注意和抑制控制能力进行测查。结果:划消实验Q分数与Stroop和Go/NoGo任务得分相关显着(r=-0.55,P<0.01;r=0.34,P<0.05)。性别在持续注意对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结论:持续注意只对男孩的抑制控制能力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于洪波[7](2019)在《正念训练对持续注意的影响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持续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是指将注意集中在目标刺激上,并维持一段时间,且不被其他刺激干扰的能力。而正念训练(Mindfulness Training)被证明可以有效提升练习者的持续注意能力。但正念训练的内部过程如何对应到持续注意能力的提升,在实证研究层面,并不清晰。虽然从正念训练的理论基础来看,持续注意的提升是不言自明的,部分研究者从正念理论出发,对正念训练提升持续注意能力的机制进行解释,认为正念训练的核心在于提升觉察(Awareness)能力,以及培养接纳(Acceptance)态度。其中对觉察的训练让个体更容易意识到自己走神,并将注意拉回到当前目标,而接纳态度的培养可以让这个过程平静地完成,不受情绪的影响。这里所说的走神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它是指自发涌现的内源性信息占据个体意识空间的心理状态,根据其是否被个体意识到,可以分为元意识心智游移(tune out)和无元意识心智游移(zone out)。而正念训练可能就是通过提升练习者对心智游移的元意识能力,让练习者更容易意识到心智游移,并将注意拉回当前任务,从而提升持续注意能力。但鲜有研究对上述理论解释进行验证,为此本研究将检验正念训练是否通过增加个体对心智游移的元意识能力来提升个体的持续注意表现,以及正念训练的两大核心(觉察、接纳)对持续注意能力及心智游移的影响。本文包含两个研究,研究一从特质层面出发,探究正念特质、心智游移与持续注意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加入短期正念训练,探究正念训练对持续注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就正念特质、心智游移与持续注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AAS得分与心智游移觉察指数呈显着正相关(研究一a:r=0.290,p<0.01),与元意识心智游移比例呈显着正相关(研究一b:r=0.376,p<0.05)。PHLMS-觉察得分与ERR的关系并不稳定(研究一a:r=-0.099,p=0.282;研究一b:r=-0.338,p<0.05),且未发现元意识心智游移比率在正念特质水平影响持续注意能力上起中介作用。然而,研究结果表明正念特质在心智游移影响持续注意中起调节作用(ΔR~2=0.050,P<0.05),具体而言,高PHLMS个体在持续注意任务中的虚报率不受心智游移总量影响,而低PHLMS个体在任务中的虚报率随着心智游移总量增多而升高。根据研究一的结果,我们对研究假设进行调整,重点关注正念特质(训练)在心智游移影响持续注意能力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二探究正念训练对持续注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接受标准正念训练或觉察训练后,被试的正念状态得到显着提升,而且在随后的SART中,标准正念训练组(F_((1,102))=10.847,p=0.001,偏η~2=0.096)、觉察训练组(F_((1,100))=4.870,p=0.030,偏η~2=0.045)的持续注意能力显着优于中性材料组,但与想象放松组无显着差异。此外,标准正念训练组的元意识心智游移比率显着高于中性材料组(F_((1,88))=3.957,p=0.050,偏η~2=0.042),而觉察训练组的元意识心智游移比率显着高于想象放松组(F_((1,85))=7.229,p=0.009,偏η~2=0.078)和中性材料组(F_((1,87))=14.491,p<0.001,偏η~2=0.143)。并且,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干预方式影响持续注意能力的路径中,注意回归(即觉察到心智游移后将注意重新引导至任务)起到了中介作用,从而使标准正念训练组和觉察训练组的持续注意能力表现较好。这个结果对应到正念训练的本质:不断觉察个人注意状态,发现心智游移时主动将注意重新引导至观察目标,从而提升持续注意表现。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个结论:一、个体的正念特质水平越高,其对自身心智游移的元意识能力越强,从而降低了心智游移总量对持续注意的干扰,使其在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具体而言,高正念特质水平个体的持续注意能力不受心智游移总量的影响,而对于低正念特质水平个体,他们的持续注意能力明显受到心智游移总量的影响,心智游移越多,其持续注意能力越差。二、短期的正念训练和觉察训练可以显着提升练习者对心智游移的元意识能力。叁、短期的正念训练和觉察训练可以显着改善练习者的持续注意能力,而该效果部分来自意识到心智游移后主动调整注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4)

范星[8](2019)在《共情能力对注意偏向和持续注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情是指个体有能力去想象他人的处境以及理解他人的感觉、情绪和想法,并且能够对他人处境做出恰当行为反应的能力。共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社会活动中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高低共情能力的群体在注意偏向上存在差异,但是前人研究中还存在不一致之处值得进一步探究。持续注意作为和选择性注意(注意偏向)并列的另一种类型的注意,和选择性注意也密切相关,但是两者又存在很大的差异。高低共情群体在持续注意上是否存在差异呢?因此,本课题从共情对注意偏向的影响以及共情对持续注意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深入、系统地探讨高低共情能力的群体在注意偏向和持续注意上的差异,为深入揭示共情的本质提供另一个视角的证据。在研究一中使用点探测范式探究共情能力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高共情被试对悲伤情绪的注意偏向与低共情被试存在显着差异;高共情被试对快乐和悲伤情绪都会产生注意警觉,且与低共情被试存在显着的差异;高共情被试对快乐和悲伤情绪都会有注意脱离困难,且与低共情被试存在显着的差异。这表明高共情被试可以更加快速的注意到悲伤等消极情绪,并且很难将注意力从情绪中脱离开来。研究二使用Flanker范式来探究共情对持续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低共情被试在持续注意上存在边缘显着的差异。通过Two choice response RT task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高低共情被试在持续注意能力上存在显着的差异。表明高共情被试相比低共情被试有着更好的持续注意能力,在当前任务中将会保持更长时间的注意力。总之,高共情被试无论是在选择性注意(注意偏向)还是持续注意方面,都比低共情被试更具优势。这为进一步探讨共情和注意的关系提供了实证证据,为探讨共情的本质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张景伟,曹凤军[9](2019)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20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视力与持续注意功能的改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20例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视力与持续注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EA组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组,每组各20例,CEA组给予CEA治疗,CAS组给予CAS治疗,比较2组手术效果、并发症、视力、持续注意功能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结果 CEA组残余狭窄率明显低于CAS组(P<0.05);CEA组和CAS组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P>0.05);CEA组和CAS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明显高于术前,CEA组和CAS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RI、Log Mar最佳矫正视力和持续操作测试(CPT)的2、3位认错及遗漏数明显低于术前,CEA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明显高于CAS组,CEA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RI和Log Mar最佳矫正视力和CPT的2、3位认错及遗漏数明显低于CAS组(P<0.05)。结论 CEA可有效改善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动脉狭窄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与持续注意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19年01期)

杜启峰,于妍,章杰,杜宝国,张文蔚[10](2019)在《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持续性注意缺陷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双相障碍(BD)患者及其一级亲属持续性注意功能的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注的稳定期BD患者76例及83名一级亲属、81例正常对照,分别进行持续性操作测验(CPT)。结果:在简单操作(RT)中,BD患者组各项指标均高于一级亲属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而一级亲属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复杂操作(XT)中,一级亲属组CPT指标介于两者之间(P<0.05)。结论:持续性注意缺陷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内表型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持续注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人类几乎花掉一半的时间将思维放在与当前感知环境无关的事情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心智游移"。运动员心智游移是指在训练、比赛任务间隙的静息状态下或者任务中,运动员非自主产生的而被内源性的心理表征所占据的,影响运动表现的思维形式。竞赛中,心智游移现象困扰着很多运动员,心智游移的发生可能对任务表现产生毁灭性的影响。那么,运动员在从事不同认知负荷的任务时发生的心智游移内容是否一致?从事不同认知负荷任务时运动员到底在游移什么?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应用持续注意任务范式(sustained attention response task,SART),分析运动员发生心智游移的内容特征来回答以上疑问。研究方法:1.研究参与者选取运动员共39人,对参与者反应时超过正负3个标准差和正确率低于3个标准差的参与者数据进行筛查,结果有4名参与者的数据被删除,剩余35名有效参与者,其中男18人,女17人,年龄18-25岁。2.2实验范式选用SART范式,分为复杂和简单2个版本:(1)复杂持续注意任务每个试次中,有一个数字出现在显示器中央250ms,然后出现"X"遮住数字900ms,每个试次共1150ms。数字的1-9每次以白色字体随机呈现在黑色背景中。每一组块9个试次,每1个数字在1个组块中只出现1次。数字以Courier New typeface字体呈现,有五种可能的字号大小:120,100,94,72和48,每个组块中4种字号出现2次,另外1种字号出现1次,这是由随机决定的。要求被试对数字(1-2,4-9)做出按空格键反应,对数字(3)不做反应。练习18个试次后,被试共完成900个正式实验试次。(2)简单持续注意任务与复杂版本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数字以相继次序呈现。也就是说,数字的呈现顺序是可以预期的。(3)思维探针在以上复杂版本和简单版本的任务中均插入思维探针以检测被试的思维状态。平均每45个试次插入一个探针,共20个探针。即任务中,屏幕中间会跳出2个问题:(注:如果第1题选择B,会出现第2题;如果第1题选A,第2题不会出现)(1)本问题出现的前一刻,您的思维状态是:A专注于任务B走神(2)本问题出现的前一刻,您走神的内容是:A与本任务无关B任务操作相关C任务结果相关。2.3实验程序:采用被试间设计将参与者通过抽签随机分配到复杂和简单持续注意任务中,采用被试间设计是为了避免先前操作的版本对后面操作版本的任务表现产生影响。在实验前先填写知情同意书,然后向被试说明按照实验要求对刺激作出反应,并解释思维探针的含义,整个实验大约需要25分钟完成。研究结果:不同难度任务中发生心智游移时内容类型的频次分析:进行2(任务难度:复杂任务、简单任务)×3(心智游移内容:任务无关、任务操作、任务结果)的混合方差分析,心智游移内容的频次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心智游移内容类型主效应不显着(F(1,33)=0.30,P=0.72);心智游移内容类型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边缘显着(F(1,33)=3.06,P=0.06)。将不同任务难度的心智游移内容类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任务无关的心智游移内容在不同难度任务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t(33)=-0.46,P=0.65);任务操作相关的心智游移内容在不同任务中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t(33)=2.60,P=0.01),复杂任务中的任务操作相关心智游移内容显着高于简单任务;任务结果相关的心智游移内容在不同难度任务中没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t(33)=1.35,P=0.19)。研究结论:不同难度持续注意任务中,运动员发生心智游移内容有所差异。具体而言,运动员任务操作相关的心智游移更多地发生地复杂注意持续任务中。研究结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了解注意任务中的心智游移内容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提示:对于高认知负荷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心智游移的内容可能是"如何完成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为了提高生态学效度,未来可以在运动情境中对本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持续注意论文参考文献

[1].田大磊.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持续性注意与选择性注意[J].高考.2019

[2].李洁玲.持续注意任务中运动员心智游移的内容特征[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段再复,孙拥军,张力为,于晓熹,陈梓瑜.持续注意背景下分心刺激对“线索-目标”(A-X)加工影响的ERP证据[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张行,方妍彤,骆宏,臧玉峰.儿童青少年持续注意与持续注意缺陷:行为学及功能磁共振影像队列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蒲璐萌,马嘉悦,王祖玥,张禹,李杰.腹式呼吸对动态持续性注意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赫中华.儿童持续注意和抑制控制: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7].于洪波.正念训练对持续注意的影响及其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8].范星.共情能力对注意偏向和持续注意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9

[9].张景伟,曹凤军.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20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视力与持续注意功能的改善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

[10].杜启峰,于妍,章杰,杜宝国,张文蔚.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持续性注意缺陷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标签:;  ;  ;  

持续注意论文-田大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