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加载传输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隙波导,脊加载,传输线
加载传输线论文文献综述
陈翔,孙冬全,崔万照,贺永宁[1](2019)在《新型脊加载槽间隙波导传输线》一文中研究指出间隙波导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周期性电磁带隙原理的新型微波传输线。传统槽间隙波导侧壁为非连续结构,因而无法支持沿传播方向的TM模式传输。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脊加载槽间隙波导传输线结构,通过对传统槽间隙波导加载结构连续的金属脊结构,实现非接触连接的同时,实现了侧壁的连续性,从而支持侧壁上沿电磁场传输方向的电流传输,进而可以支持TM模式的传播。对脊加载槽间隙波导的电磁场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针对单模传输应用开展了参数化研究,获得了Ka全频段的单模传输特性。本文所提脊加载槽间隙波导完善了传统槽间隙波导的模式不完备问题,此外相比传统槽间隙波导,增大了侧壁支撑空间,从而为实现复杂功能结构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5-19)
陈珍[2](2017)在《异向介质加载波导传输线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异向介质(Metamaterials)由于其奇异特性在应用电磁学、固体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青睐,是当前国际电磁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与普通介质相比,异向介质具有一系列完全相反的电磁特性,如双负特性、左手特性、后向波特性,负折射特性等,异向介质的出现为电磁理论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发展方向。波导作为微波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传输系统,在军事、民用等大功率情况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研究也面临着种种困难,比如在微波的低频段,波导导体损耗小,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却不实用;而在高频段,波导功率容量大,但尺寸太小,加工又很困难。异向介质加载波导,将有助于改善现有波导所面临的这些困难。鉴于此,本文对异向介质加载波导后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主要简述了异向介质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其次,从异向介质的基本概念出发,研究了异向介质的奇异电磁特性。并对异向介质的两种构造方法进行了分析,即谐振型结构以及复合左右手传输线(CRLH-TLs)结构的异向介质。然后,从Maxwell方程组出发建立并求解了异向介质矩形波导的波动方程以及场方程,对电磁波在其中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接着,设计了一种开口谐振环(SRRs)阵列周期异向介质,加载于波导中,利用等效磁导率模型-Drude模型,结合波动方程,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电磁波在异向介质波导中传播时的不同传输特性。随后,分别设计了S波段以及W波段的异向介质结构,加载于波导中,并通过HFSS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预期的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最后,设计了S波段异向介质加载波导的传输特性实验。将异向介质加载于波导传输线中,可以改变波导的传输特性。通过加载异向介质,一方面,降低了波导的截止频率,在截止频率下出现了左手通带,另一方面,在波导导波模式下出现了阻带,测试与仿真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7)
李海鹏,王光明,周成,宗彬锋[3](2015)在《加载新型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单元的宽带单极子天线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一维复合左右手传输线(CRLH-TL)单元,并将其加载到传统微带馈电的单极子天线上,设计出一种宽带的变形单极子天线。该宽带天线工作在1.67~2.67GHz,相对带宽达到了46%,有效地覆盖了DCS(Digital Cellular System,1710~1880MHz)、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1850~1990MHz)、Wi-Fi(Wireless Fldelity,2400~2480MHz)等多个通信频段。首先,利用CRLH-TL的相位补偿效应,结合传统单极子天线的自身谐振,得到多个谐振工作频点;然后,通过参数优化,使得其中的两个工作频点相互靠近形成一个更宽的工作频段,并且在工作频段内获得了较好的增益和稳定的方向图。最后,对所设计的天线进行实物加工并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孙海[4](2013)在《有限元法在复杂传输线计算中的应用—加载右或左手材料的鳍线和微屏蔽线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有限元方法应用到复杂传输线的计算中,主要研究了加载右手材料的鳍线与同时加载右手和左手材料的微屏蔽线的传输特性.其中,选用双侧鳍线作为鳍线的代表进行计算,而微屏蔽线则以矩形微屏蔽线和椭圆形微屏蔽线为代表进行计算.传输特性主要包括主模截止波长,单模带宽,主模和第一高次模的场结构以及色散特性.首先,讨论了鳍线和微屏蔽线所涉及方程的节点有限元法的相关理论.这其中包括微分方程等价泛函的推导,节点有限元离散,边界条件的强加,以及广义特征值问题的求解.且通过v形微屏蔽线为例得出节点有限元法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伪解的事实,并分析了原因.其次,推导了鳍线和微屏蔽线所涉及方程的矢量有限元公式.这其中包括两大部分,第一是推导了以磁场为工作变量的求解主模截止波长,单模带宽和场结构的矢量有限元公式;第二是推导了以电场为工作变量的色散特性的矢量有限元公式.并给出了两个广义特征值方程中各矩阵元素的计算过程.再次,在验证两个矢量有限元方程的正确性以及所编写程序的可靠性后,运用矢量有限元法求解了双侧鳍线的传输特性.在模型结构方面,主要讨论随尺寸的变化而引起传输特性的变化;而在加载材料方面,以加载右手材料为前提,计算随加载介质相对介电常数的增加而带来的传输特性的改变.通过以双侧鳍线为代表的研究可大致获得其他鳍线模型的特性变化.最后,针对微屏蔽线,以矩形微屏蔽线和椭圆形微屏蔽线为代表进行了不同侧重点的讨论.其中,在矩形微屏蔽线的讨论中,主要讨论了信号线的变化所引起的传输特性的改变;而在椭圆形微屏蔽线中,主要计算了加载区域的变化对传输特性的影响.在加载材料方面,既考虑了右手材料,也考虑了左手材料,且进行了两种材料对传输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4-01)
袁海军[5](2012)在《等离子体加载的双平板慢波传输线中太赫兹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平板传输线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为太赫兹频段一种重要的功能器件。基于双平板波导的慢波结构已被应用真空电子学太赫兹返波管及波导开关中。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等离子体填充的双平板慢波结构的色散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双平板传输线中传输的模式,通过comsol3.5a软件研究了双平板传输线中几个低阶的TEm模、TMm模的场分布,其结果与HFSS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2.利用场匹配的方法推导出了双平板矩形栅慢波结构的色散方程,采用数值计算得到了奇模和偶模的几个低阶模的色散曲线,并与模拟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分析了慢波结构的周期长度、槽宽度、槽深度、上下柱的间隙等结构参数和介质的介电常数对色散特性的影响。3.研究了非磁化等离子体填充的双平板矩形栅慢波结构色散特性。随着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加色散曲线明显上移,由于TM模式的下截止频率上移的速度大于上截止频率上移的速度,导致通带的频率范围减小,色散曲线变平坦。4.研究了磁化等离子体填充平板矩形栅慢波结构的色散特性。分析了磁场平行和垂直传播方向两种情况下,外加磁场的变化对TM模式色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加磁场平行于传播方向,同一等离子体密度下,随着磁场增加TM模式的色散曲线整体产生一定的频率上移;当外加磁场垂直于传播方向,同一等离子密度下,随着磁场的增加TM模式的色散曲线频移的幅度显着大于磁场平行传播方向的,其物理机理是由于磁场垂直传播方向时,TM模式的电场最强的位置其方向恰好同外加磁场垂直,导致等离子体中电子受到E×B场的影响更大,使得传输波的色散特性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磁化等离子体填充双平板慢波结构的这一特性可以通过改变磁场或等离子密度来调控太赫兹波的传播特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帅春江[6](2010)在《双线型加载传输线电容的线性边界元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线性边界元法(LBEM)验证了双圆柱内导体矩形板线,计算结果表明:LBEM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并分析了一类双线型加载传输线,得出了实际中各导体间的耦合电容随加载双线夹角的变化规律,可方便地用于双线型加载传输线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胡勇,张晨新,高向军[7](2010)在《基于加载CSSRR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22.5°移相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独特的相位特性,设计了一个新型零相移的逆开口谐振单环(CSSRR),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22.5°移相器,并对其进行了加工和测试。实测结果表明,该移相器工作频带内相移误差在±0.56°以内,插入损耗优于1.13dB。实测结果与仿真电路吻合较好,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0年06期)
徐新河,文光俊,甘月红,谢康[8](2009)在《2维电感加载和电容加载传输线介质板中的隧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平面电压波与一对2维电感加载传输线和电容加载传输线介质板的相互作用,在共轭匹配的条件下,推导出了传输线介质板内外的电压分布,并着重讨论了倏逝波和传播波波数的取值方法。仿真结果显示,这对介质板前面的电压幅度和相位与后面的电压幅度和相位是相同的,这说明了电压波的每一个空间傅里叶成分,包括电压传播波和电压倏逝波,能够完全通过这对共轭匹配板,表明在板中存在很强的隧道效应。(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9年05期)
兰巧云,甘月红[9](2009)在《电感L和电容C加载传输线媒质负折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般性二维分布网络的标量波动方程,导出了二维分布网络的电压分布、电流分布、x方向和z方向阻抗以及传播常数,并把这些结果应用到二维加载L,C传输线媒质(负折射率媒质)和未加载传输线媒质(正折射率媒质)。获得加载传输线媒质的物质参数并显示为负数。利用这些表达式来设计这两种媒质的电参数和适当的平面波激励,利用微波电路对入射角为60°的平面电压波入射到相对折射率为-3的正负传输线媒质界面上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在界面上发生了负折射,从而验证了本推导公式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09年10期)
汤杭飞,介晓永,赵晓鹏[10](2008)在《基于加载电感传输线的高增益微带天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加载电感传输线特殊的非线性色散关系设计了一种高增益矩形微带天线.在保持中心工作频率几乎不变的条件下,该天线的增益可以通过增大物理尺寸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具有可调节性.测量结果表明,该天线的增益比普通微带天线提高了1.88 dBi.(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加载传输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异向介质(Metamaterials)由于其奇异特性在应用电磁学、固体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青睐,是当前国际电磁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与普通介质相比,异向介质具有一系列完全相反的电磁特性,如双负特性、左手特性、后向波特性,负折射特性等,异向介质的出现为电磁理论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发展方向。波导作为微波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传输系统,在军事、民用等大功率情况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研究也面临着种种困难,比如在微波的低频段,波导导体损耗小,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却不实用;而在高频段,波导功率容量大,但尺寸太小,加工又很困难。异向介质加载波导,将有助于改善现有波导所面临的这些困难。鉴于此,本文对异向介质加载波导后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主要简述了异向介质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其次,从异向介质的基本概念出发,研究了异向介质的奇异电磁特性。并对异向介质的两种构造方法进行了分析,即谐振型结构以及复合左右手传输线(CRLH-TLs)结构的异向介质。然后,从Maxwell方程组出发建立并求解了异向介质矩形波导的波动方程以及场方程,对电磁波在其中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接着,设计了一种开口谐振环(SRRs)阵列周期异向介质,加载于波导中,利用等效磁导率模型-Drude模型,结合波动方程,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电磁波在异向介质波导中传播时的不同传输特性。随后,分别设计了S波段以及W波段的异向介质结构,加载于波导中,并通过HFSS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预期的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最后,设计了S波段异向介质加载波导的传输特性实验。将异向介质加载于波导传输线中,可以改变波导的传输特性。通过加载异向介质,一方面,降低了波导的截止频率,在截止频率下出现了左手通带,另一方面,在波导导波模式下出现了阻带,测试与仿真基本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载传输线论文参考文献
[1].陈翔,孙冬全,崔万照,贺永宁.新型脊加载槽间隙波导传输线[C].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
[2].陈珍.异向介质加载波导传输线的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3].李海鹏,王光明,周成,宗彬锋.加载新型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单元的宽带单极子天线设计[J].微波学报.2015
[4].孙海.有限元法在复杂传输线计算中的应用—加载右或左手材料的鳍线和微屏蔽线的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3
[5].袁海军.等离子体加载的双平板慢波传输线中太赫兹波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6].帅春江.双线型加载传输线电容的线性边界元计算[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胡勇,张晨新,高向军.基于加载CSSRR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22.5°移相器[J].电讯技术.2010
[8].徐新河,文光俊,甘月红,谢康.2维电感加载和电容加载传输线介质板中的隧道效应[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
[9].兰巧云,甘月红.电感L和电容C加载传输线媒质负折射特性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9
[10].汤杭飞,介晓永,赵晓鹏.基于加载电感传输线的高增益微带天线[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