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疟媒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疟疾,媒介监测,中华按蚊
传疟媒介论文文献综述
丰燕,阮卫,潘金仁,余可根,陈华良[1](2019)在《浙江省2012-2017年传疟媒介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浙江省传疟媒介种群和密度变化规律,为消除后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7年,浙江省共设传疟媒介监测点14~18个,各监测点每年8月开展1次诱蚊灯法(日落到日出连续监测2 d,2016-2017年改为连续3 d)种群监测,每年7-9月(2016、2017年部分监测点扩大为5-10月)上旬和下旬各开展1次通宵人诱法(通常在19:00-07:00进行)密度监测,监测点均选择在居民区与蚊媒孳生地之间。捕获的所有按蚊冷冻处死,经形态学鉴定后计数和上报。使用Excel 2013软件分析监测数据,"地图慧"网站在线绘制监测点分布地图,R 3.5.1软件制作热图。结果诱蚊灯法监测显示,目前浙江省传疟媒介为单一的中华按蚊。人诱法密度监测显示,5月上旬部分地区已有中华按蚊活动,7月下旬为中华按蚊密度最高峰〔3.63只/(人·h)〕,10月下旬中华按蚊密度降至最低〔0.02只/(人·h)〕。浙江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1:00时段。热图分析结果显示,尽管9月下旬中华按蚊密度总体较低,但部分地区部分年份出现密度反弹;浙江省南部个别监测点密度高峰时间已提前至5-6月。结论浙江省单一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持续存在,仍有潜在的本地疟疾传播风险,应继续开展持续、规范的传疟媒介监测,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按蚊种群和抗性基因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林康明,杨益超,黎军[2](2019)在《我国主要传疟媒介抗药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杀虫剂在农业及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广泛而大量的应用,在降低虫媒传染病的同时也导致了媒介对杀虫剂耐药现象的发生。中国于2010年启动全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传疟按蚊抗药性的出现,成为我国消除疟疾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国主要传疟媒介抗药性的检测方法、按蚊抗性水平、蚊媒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消除疟疾媒介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冯欣宇[3](2018)在《microRNA在我国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发育及对疟原虫易感性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劣按蚊和中华按蚊是我国重要的疟疾病媒。中华按蚊因其分布广、密度高,目前仍被认为是间日疟的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是山区地区重要的媒介,历史上是重要的恶性疟传播媒介。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调节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大小约为22nt,不仅存在于动植物,而且存在于病毒、细菌、真菌,它通过与靶mRNA 3'端非翻译区结合导致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从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及细胞分化、代谢、免疫调节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比较评估两种主要的miRNA鉴定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学依据。明确中华按蚊各发育期miRNA表达谱,初步了解miRNA在蚊媒生长发育过程的作用;鉴定重要的发育相关的miRNA分子揭示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在感染疟原虫前后转录组及miRNA的变化;鉴定易感性相关的miRNA分子,为进一步开展媒介-疟原虫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本论文首先比较研究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两种方法在预测我国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miRNA表达谱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第二部分,主要以我国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及中华按蚊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收集中华按蚊不同发育阶段样本,研究中华按蚊miRNA表达谱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第叁部分,对大劣按蚊在感染伯氏疟原虫d1后以及对中华按蚊吸食含有伯氏疟原虫小鼠血液和正常小鼠血液d1后miRNA和转录组采用高通量深度测序进行联合分析,探索miRNA其在不同按蚊感染疟原虫易感性调控的相关功能,以进一步了解按蚊传播疟原虫的机制。结果:第一部分:生物信息预测以及深度测序的方法是目前用于鉴定miRNA的两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本部分研究通过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两种方法对中华按蚊成蚊miRNA预测分析中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在中华按蚊中共确定了 49个保守的miRNAs和12个新的miRNAs。相比之下,生物信息学方法能够预测43个miRNAs,其中两个被认为是新的miRNAs。通过两种方法对miRNA表达谱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共享21个miRNA。另外,12种新的miRNA与其它物种的已知miRNA均不具有同源性,表明它们可能是物种特异性的。在许多蚊媒种类中发现均有40个miRNAs,这表明这些miRNAs在进化上是保守的,而且在生命的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测序样本中,通过定量实时PCR(qRT-PCR),可以检测出已知和新的miRNA(asi-miR-281,asi-miR-184,asi-miR-14,asi-miR-nov5,asi-miR-nov4,asi-miR-9383,asi-miR-2a),qRT-PCR检测的这些miRNAs的表达模式与原始miRNA测序数据一致。已知和新的miRNAs的预测靶基因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和途径,表明miRNA功能的多样性。此外,基于对冈比亚按蚊的信息,我们还发现了 21个保守的miRNA和8个目标免疫通路基因。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华按蚊4个不同发育时期miRNA表达谱进行研究,总计从10746万原始测序数据中鉴定164个miRNAs。其中99个被确认为已知的miRNAs,其余的65个miRNAs被认为是新的。通过对所有发育阶段miRNAs的读序进行分析,共发现95个miRNAs在连续的发育阶段中显示阶段性特异表达(q值<0.01&|log2(fold change)|>1),表明这些miRNAs可能参与了发育过程中关键的生理活动。在四个发育阶段,有16个miRNAs在各相邻期均有差异表达。许多miRNAs表现出了阶段特异性的表达,如asi-miR-2943在卵期完全表达,在幼虫期不能检测到asi-miR-1891。经qRT-PCR鉴定的6种差异表达的miRNAs与测序结果一致。此外,通过结合miRanda和RNAhybrid软件对靶基因进行预测,分别对68种已知和27种新miRNAs预测到5296和1902靶基因。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s靶基因显示它们可能参与广泛的生物学过程,如膜结构、有机物质运输和几个关键通路包括蛋白质在内质网处理,丙酸叶酸代谢和生物合成。此外,通过miRNAs-基因网络分析鉴定了 32个发育过程关键的miRNAs。第叁部分:前期研究表明不同按蚊对疟原虫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同时,病原体已经进化出多种逃避机制进而在蚊体内建立感染。然而有关这些差异及事件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本部分通过研究我国两种不同传疟按蚊在感染病原体前后转录组和miRNA组所产生变化,来分析确认与易感性相关的一些关键的调控因子及其靶基因。研究发现中华按蚊在吸食正常小鼠血液和感染疟原虫的小鼠血液后筛选到的差异基因为29个,在中华按蚊共发现110个已知miRNA,以及50个新miRNA。对两组间差异miRNA进行比较,发现9个miRNA出现下调。对大劣按蚊感染伯氏疟原虫组(1dpi)和吸食正常血液组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差异基因为671个,对大劣按蚊miRNA组进行分析共发现103个已知miRNA及49个新miRNA。比较两组差异发现20个已知miRNA存在差异表达(6个miRNA下调,14个miRNA上调),8个新miRNA出现差异表达(5个miRNA下调,3个miRNA上调)。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在大劣按蚊感染前后转录组差异GO 分类中富集程度较高的是“monooxygenase activity”,“tetrapyrrole binding”以及“transporter activity”,而 miRNA 组差异 GO 分类中富集程度较高的是“ion binding”,“nucleoside phosphate binding”以及“catalytic activity”;对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结果发现差异基因在Signaling molecules and interaction,Metabolism of cofactors and vitamins和Substance dependenc等通路中。对差异miRNA的KEGG富集结果发现其在 Endocrine system,Immune system 和 Lipid metabolism 等通路中分别上调和下调。此外,在中华按蚊及大劣按蚊转录组分析中均发现一定数量的可变剪切事件及SNP位点,这也有可能贡献于决定按蚊易感性的免疫反应调控。此外,在确定了 miR-2944a-5p的二级结构以及与TSL的靶向关系基础上,联合转录组分析发现miR-2944a-5p靶基因ADIR006646在感染前后发生1.4倍上调。通过对大劣按蚊miR-2944a-5p靶基因ADIR006646进行同源分析,发现其为冈比亚按蚊AGAP002282同源基因,该基因为MAPK信号通路中的torso-like(TSL)基因。研究推断miR-2944a-5p可能是重要的易感性相关miRNA,并通过靶向相关基因及通路影响按蚊对疟原虫的易感性。研究小结:有关我国传疟媒介的研究,虽然在形态学、生态学、群体遗传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它们是否能够成为有效的恶性疟传播媒介并引起疟疾流行,从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上都缺乏相关证据。此外,我国按蚊对不同疟原虫的感染率比较研究显示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研究结果尚存在较大分歧。在上述背景下,通过实验研究我国重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对不同疟原虫易感性将有利于揭示按蚊感染后的表达调控系统及发生机理,分析不同按蚊对不同疟原虫易感性中miRNA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并鉴定与疟原虫感染相关miRNA,并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从转录后水平上揭示媒介-疟原虫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阐明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对不同疟原虫易感性分子机理,从而为媒介控制策略和疟疾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在消除疟疾的背景下,了解中华按蚊生物学及生态习性对减少疟疾传播和消除疟疾均是至关重要。了解miRNA在蚊媒生长发育过程各期差异表达对于了解其在变态发育过程、吸血和疾病传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媒介与病原体相互作用需要更多的研究投入,特别是有关其易感性的研究对于输入性疟疾特别是边境地区疟疾防控至关重要。创新点:1.采用两种研究方法对我国主要传疟媒介按蚊中华按蚊miRNA表达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讨论。2.全面分析了中华按蚊各发育期的miRNA表达特征,并对发育相关基因进行靶向分析,发现32个参与发育调控的miRNA以及部分重要的发育基因及发育信号通路。3.在中华按蚊和大劣按蚊在对伯氏疟的易感性表型上存在差异基础上,分析了感染伯氏疟原虫后mRNA和miRNA表达谱的表达变化进行分析,初步筛选获得参与调控按蚊对疟原虫易感性的关键miRNA,为深入研究miRNA调控易感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8-06-30)
李菊林,朱国鼎,周华云,唐建霞,杨国静[4](2018)在《江苏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群及其密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群数量及其密度发展变化趋势。方法于2015年7-9月在江苏省苏南、苏北和苏中部分县(市、区),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和全通宵诱蚊灯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按蚊调查,计算按蚊叮人率和灯诱密度。结果 2015年7-9月,11个监测点半通宵帐内人饵法共捕获按蚊1 942只,均为中华按蚊;7-9月各月上、下旬的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3.93、4.79、3.22、2.31、1.23和0.71只/(人·h);19:00-24:00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2.73、3.15、2.81、2.65和2.16只/(人·h)。全通宵室内外灯诱共捕获按蚊3 602只,均为中华按蚊;7-9月各月上、下旬的室内灯诱蚊密度分别为5.61、7.45、8.10、3.88、1.85和0.94只/(灯·夜),室外灯诱分别为16.30、18.10、25.03、15.94、5.76和4.09只/(灯·夜)。结论江苏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中华按蚊活动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在前半夜均能保持较高的活动频率,20:00-21:00为活动高峰期,在室外活动时间多于室内。应对居民加强防蚊意识教育,降低各种蚊媒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李凯杰,尚晓鹏,皮琦,张华勋,童玲[5](2015)在《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生态习性及密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季节消长、栖息、吸血和孳生地等生态习性及其密度变化情况,为消除疟疾前蚊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9月,选择京山县、广水市和随州市曾都区为调查点,采用人工叮咬、帐诱捕蚊和灯诱3种方式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和生态习性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调查捕获的传疟按蚊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京山县人诱密度成蚊密度7月份最高,为7.50只/(人·h);曾都区帐诱密度8月份最高,为0.18只/帐;广水市灯诱密度7月份最高,为9.67只/夜。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在不同孳生地以8月下旬和9月上旬为高。结论湖北省原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区,现已很少发现有嗜人按蚊的存在,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以稻田为主,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和成蚊密度季节消长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朱韩武,李成华,段良松,刘勇,王国生[6](2015)在《2013—2014年郴州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郴州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为疟疾防治和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选择桂阳县、宜章县和汝城县等3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进行媒介按蚊种群监测,采用双帐人饵通宵诱捕法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监测时间为6—10月,每半个月开展1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诱蚊灯法共捕获按蚊15 654只,均为中华按蚊,雌性按蚊11 874只,雄性按蚊3 780只,雌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370.11,P<0.05);双帐人饵诱捕法共捕获按蚊3 709只,均为中华按蚊,人诱平均密度为61.82只/(人·夜),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为73.00只/(人·夜);19:00—06:00中华按蚊密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最高时段为19:00—20:00,为9.75只/(人·夜)。结论中华按蚊是郴州市主要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均较低,在以后的疟疾防治和消除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传疟媒介按蚊监测。(本文来源于《社区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7期)
林康明,黄亚铭,黎军,毛玮,李锦辉[7](2014)在《广西基本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按蚊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 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 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o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4年09期)
王冬玉,赵志清,翟士勇,王军[8](2014)在《2012年石家庄市传疟媒介蚊虫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石家庄市传疟媒介分布现况,评估该市本地传播疟疾危险性,为进一步开展灭蚊和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河北省传疟媒介分布调查方案》要求在辖区的平山、藁城两个县各选择5个调查点,采用诱蚊灯法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蚊虫2 458只,隶属5属18种。其中捕获按蚊4种40只,仅占捕获总数的1.62%,淡色库蚊1 119只,占总数的45.52%。平山县蚊虫以9月份下旬为高峰、藁城蚊虫以8月份上旬为高峰,按蚊活动高峰期在8月上旬。结论传疟媒介蚊虫的种类及数量均较少,石家庄市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4年08期)
李志,丁俊,王纯玉,张家勇,杨德香[9](2013)在《辽宁省部分地区传疟媒介按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辽宁省媒介按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死亡率,测定其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丹东东港市及锦州北镇市媒介按蚊对5种杀虫剂均存在抗药性,最低的死亡率仅为16.7%;丹东、铁岭和锦州市媒介按蚊对4%DDT、0.05%溴氰菊酯和0.05%高效氯氰菊酯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最高死亡率为97.4%;0.1%残杀威对丹东振安区、铁岭开原市媒介按蚊和0.75%氯菊酯对振安区媒介按蚊杀灭效果较好,死亡率均为100%。结论在辽宁省部分地区媒介按蚊对DDT的抗药性仍然较高,同时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也形成不同程度抗药性。因此,应合理使用这些药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媒介按蚊对残杀威、氯菊酯相对较敏感,可作为现阶段主要的杀虫剂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朱国鼎,曹俊,周华云,高琪[10](2013)在《传疟媒介防制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防制是控制和消除疟疾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疟疾流行区的媒介防制以成蚊化学控制方法为主,但面临着杀虫剂抗性等因素的严重威胁。近年来按蚊转基因等媒介防制新技术在实验室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本文对传统媒介防制技术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基因修饰等技术在媒介防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传疟媒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杀虫剂在农业及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广泛而大量的应用,在降低虫媒传染病的同时也导致了媒介对杀虫剂耐药现象的发生。中国于2010年启动全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传疟按蚊抗药性的出现,成为我国消除疟疾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国主要传疟媒介抗药性的检测方法、按蚊抗性水平、蚊媒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消除疟疾媒介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疟媒介论文参考文献
[1].丰燕,阮卫,潘金仁,余可根,陈华良.浙江省2012-2017年传疟媒介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2].林康明,杨益超,黎军.我国主要传疟媒介抗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9
[3].冯欣宇.microRNA在我国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发育及对疟原虫易感性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
[4].李菊林,朱国鼎,周华云,唐建霞,杨国静.江苏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群及其密度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8
[5].李凯杰,尚晓鹏,皮琦,张华勋,童玲.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生态习性及密度分析[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5
[6].朱韩武,李成华,段良松,刘勇,王国生.2013—2014年郴州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5
[7].林康明,黄亚铭,黎军,毛玮,李锦辉.广西基本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按蚊调查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14
[8].王冬玉,赵志清,翟士勇,王军.2012年石家庄市传疟媒介蚊虫调查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4
[9].李志,丁俊,王纯玉,张家勇,杨德香.辽宁省部分地区传疟媒介按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
[10].朱国鼎,曹俊,周华云,高琪.传疟媒介防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