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震颤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震颤型帕金森病,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综述
震颤型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华,叶青,陈杰[1](2018)在《震颤型帕金森病中医诊治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震颤型与僵直少动型,前者是最常见的类型,震颤难以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国内研究文献,发现中医药不仅能改善震颤型帕金森病的震颤症状,还能延缓疾病进展,且安全性较高。从病因病机、中药治疗与针刺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参考文献33篇。(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黄秀双[2](2018)在《应用DKI观察震颤型帕金森病小脑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观察震颤型帕金森病(Tremor Dominant Parkinson Disease,TD-PD)患者小脑的组织结构变化,为PD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共选取36名临床确诊的PD患者,所有入选者均满足英国脑库PD诊断标准;再随机选取10名,性别、年龄与前者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2、根据受试者临床表现中是否伴有震颤症状,将PD患者分为震颤型PD组(TD组)和姿势步态异常型PD组(PIGD组);3、所有PD患者进行Hoehn-Yahr(H-Y)分级,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再将TD组患者均进行震颤评分,作为评估震颤严重程度的指标;4、受试者均通过3.0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常规核磁共振序列、DKI扫描。DKI原始图像利用Funtool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在彩色编码图上,分别对每位受试者手工绘制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在双侧小脑白质、双侧齿状核分别测量平均峰度值(Mean Kurtosis,MK)、平均弥散值(Mean Diffusion,MD)、部分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5、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完成资料分析:所有样本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之间相互比较选用χ2检验,如一般资料中性别分析;计量资料之间比较选用t检验,如测量部位各参数值的相互分析;研究测量部位参数值与震颤评分之间的关系使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TD组、PIGD组、NC组分别在年龄、性别之间,TD组与PIGD组在H-Y分级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TD组与NC组各测量部位参数值进行比较,TD组双侧小脑白质MK值、双侧小脑齿状核MK值、左侧小脑白质FA值较NC组增高,双侧小脑白质MD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PIGD组与NC组各测量部位参数值进行比较,PIGD组双侧小脑白质MK值、双侧小脑齿状核MK值、左侧小脑白质FA值较NC组增高,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TD组与PIGD组各测量部位参数值进行比较,TD组双侧小脑白质MK值、双侧小脑齿状核MK值、左侧小脑白质FA值、左侧小脑齿状核FA值较PIGD组增高,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将TD组各测量部位MK值分别与震颤评分进行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各测量部位MK值与震颤评分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1、PD患者小脑白质及齿状核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代偿作用;2、与PIGD型相比,TD型患者的小脑结构发生改变,并且验证这种改变可能为小脑的代偿作用,而这种代偿作用是通过小脑-丘脑-皮质通路介导实现的;3、与FA、MD值相比,MK值的敏感性相对较高,DKI技术能够更加敏感地量化组织结构的细微变化。(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李哲[3](2017)在《针刺辅助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针刺辅助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临床疗效,并验证是否存在针刺安慰效应。方法:纳入震颤型P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14例、等待组12例、假针刺组13例。叁组均给予西药左旋多巴常规基础治疗,总疗程均为12周;针刺组加针刺百会、风池、舞蹈震颤控制区,并采用捻转手法行针;假针刺组在"针刺组"穴位旁开0.5寸浅刺入针并不做行针手法。用UPDRSⅡ、Ⅲ部分、PDQ-39和H-Y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记录不良事件。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针刺组UPDRSⅢ总分、UPDRSⅢ震颤评分和总震颤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分数明显减低(P<0.05或P<0.01),等待组和假针刺组的UPDRSⅢ总分和总震颤评分以及假针刺组的UPDRSⅢ震颤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等待组的UPDRSⅢ震颤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叁组在UPDRSⅢ强直、运动功能减退、姿势不稳/步态障碍评分和H-Y分级治疗前后比较改变均不明显(P>0.05)。针刺组UPDRSⅡ总分、PDQ-39总分及其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分数明显减低(P<0.01或P<0.05),而等待组、假针刺组则改变不明显(P>0.05);针刺组和假针刺组PDQ-39身体不适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待组治疗前后比较分数明显增加(P<0.05);叁组在PDQ-39情感健康评分、耻辱感评分、认知评分、社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社会支持评分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结论:针刺辅助治疗可改善震颤型PD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总体生活质量,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中的震颤症状和总体生活质量中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方面改善最为明显,还可延缓身体不适症状进展,且不存在针刺安慰效应。(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文之[4](2016)在《震颤型帕金森病脑结构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不对称震颤型帕金森病全脑结构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目的:本研究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WBM)方法来验证现有假说,即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可表现疾病特异性的灰质体积改变;同时探索灰质体积改变与症状较重侧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3.0 T MRI采集45例不对称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组的高分辨T1加权图像。首先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帕金森病患者组间灰质体积的差异。随后将左侧震颤较重的帕金森病患者图像进行左右翻转,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右侧震颤较重的帕金森病患者组间灰质体积的差异,并对两组灰质体积有差异的脑区和临床变量(例如:病程、震颤评分、mUPDRS和左旋多巴的每日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灰质体积明显减少的脑区包括:边缘叶、旁边缘叶和额叶的部分区域;灰质体积增加可见于运动相关区域(P<0.05,FWE校正)。部分图像翻转后,右侧震颤较重的帕金森病患者灰质体积明显减少的脑区包括左额上回内侧、左海马旁回、左杏仁核、左楔前叶、左丘脑和脑干;灰质体积增加可见于右小脑(P<0.001)。病程与左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呈负相关,与右小脑灰质体积呈正相关(P<0.05)。另外,病程与左丘脑灰质体积有正相关的趋势(P=0.056)。震颤评分与左额上回内侧、右小脑的灰质体积呈正相关俨<0.05)。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mUPDRS)与右小脑灰质体积呈正相关,与左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呈负相关(P<0.05)。左旋多巴的每日剂量与左丘脑和左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震颤型帕金森病可表现小脑-丘脑环路结构异常,而丘脑萎缩可能是病理和补偿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VBM方法能客观、定量的发现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的脑灰质体积改变的区域,可以为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多区域受累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第二部分丘脑毁损术后对侧小脑可能参与缓解帕金森病震颤:短期静息态ReHo研究目的: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震颤,但是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我们运动静息态fMRI研究探索单侧丘脑毁损术对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短期ReHo改变,从而推测其缓解震颤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26例不对称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组参与本部分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依照丘脑毁损术的位置分为右侧手术组(rPD)和左侧手术组(1PD)。患者震颤程度用mUPDRS中的7项指标进行评估。患者在术前和手术后7天“关”状态下进行静息态MRI扫描,正常对照组仅扫描一次。我们将在体素水平探索与帕金森病震颤有关且丘脑毁损术能改变其活动的脑区。结果:单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可导致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和小脑局部功能改变。与术前相比,右侧手术的患者左小脑ReHo明显减低,左侧手术的患者小脑蚓部ReHo略减低,但术后ReHo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我们的结果证实右侧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左小脑(峰值坐标[-12,-54,-21]和[-9,-54,-18])的ReHo与震颤评分呈正相关,该位置手术导致的ΔReHo与手术对侧震颤评分变化呈正相关。类似的,左侧手术的患者类似的活动改变可见于右小脑(峰值坐标[3,-45,-15])。结论:与帕金森病震颤有关并且丘脑毁损术后发生ReHo改变的脑区位于小脑。丘脑毁损术的神经机制比较复杂,小脑在其中的功能改变不仅仅由于小脑-丘脑纤维束的破坏。第叁部分脑区激活似然评估法在帕金森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研究中的应用:Meta分析目的: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有关帕金森病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YBM)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索多个帕金森病研究结果中灰质结构改变的共性,可帮助研究者理解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199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有关帕金森病的VBM研究。纳入研究的结果报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灰质结构在全脑水平的改变。该灰质差异可用脑区激活似然评估法(ALE)进行分析。结果:纳入42项研究,共包括1253例帕金森病患者和1037例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灰质萎缩可见于大脑皮层、壳核和小脑嘴部。帕金森病不合并非运动症状患者,灰质萎缩区域类似,包括大脑皮层、壳核和小脑扁桃体。结论:该Meta分析证实右壳核和小脑是帕金森病疾病特异性改变的脑区。脑区激活似然评估法能定量分析多个VBM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帕金森病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11-01)
罗春燕,宋伟,陈芹,杨靓,商慧芳[5](2015)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震颤型与非震颤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脑白质损害特点,寻找静止性震颤相关的白质结构特点。方法纳入60名早期PD患者(包括30名震颤型PD患者和30名非震颤型PD患者)和26名年龄与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对被试进行临床症状以及神经心理的评估,并采用3T磁共振机器采集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信息。运用FSL-软件对被试的(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罗春燕,宋伟,杨靓,陈芹,商慧芳[6](2015)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标研究震颤型与非震颤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脑白质损害特点,寻找静止性震颤相关的白质结构特点。方法纳入60名早期PD患者(包括30名震颤型PD患者和30名非震颤型PD患者)和26名年龄与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对被试进行临床症状以及神经心理的评估,并采用3T磁共振机器采集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信息。运用FSL软件对被试的DTI扫描数据进行预处(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7-11)
周红,张克忠,袁永胜,佟晴,戚志强[7](2015)在《震颤型与姿势步态异常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抗氧化酶水平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震颤型与姿势步态异常型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抗氧化酶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1例PD患者作为PD组,其中震颤型16例、姿势步态异常型15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分析抗氧化物酶水平与姿势步态异常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PD组血浆CAT、SOD均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姿势步态异常型者低于震颤型者(P<0.01);CAT、SOD水平与姿势步态异常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3、-0.438,P均<0.01)。两组GSH-PX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D患者存在抗氧化酶系统损伤,以姿势步态异常型者损伤严重;血浆CAT及SOD水平降低与姿势步态异常型PD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5年10期)
梁克几,庄艳姗,杨职[8](2013)在《西药联合加减乌梅丸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加减乌梅丸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用美多巴,治疗组加用加减乌梅丸,对照组加用科研协定方。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好(P<0.05)。结论:西药联合加减乌梅丸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范宇鹏,曾亮,孙玉芝,苏巧珍,连新福[9](2010)在《帕病2号方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评价以乌梅丸加减的帕病2号方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本院帕金森病专科门诊和病房60例合格受试者,用简单随机法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给予帕病2号汤剂口服,1剂/d,配合西药美多巴片,对照组只口服美多巴,观察周期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在改善患者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活动、运动功能方面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震颤型帕金森病从肝肾论治,以肝肾亏虚,肝风内动为基本病机,给予滋养肝肾,熄风止颤法治疗,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10年03期)
连新福,雒晓东[10](200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加味桂枝加葛根汤合美多巴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加味桂枝加葛根汤加美多巴片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中药协定方加美多巴片治疗。2组均以3月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中各项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病人治疗前后精神、行为和情绪积分、日常活动积分以及运动功能积分改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并发症积分改善,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病人治疗前后日常活动积分改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精神、行为和情绪积分、运动功能积分以及并发症积分改善,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以柔筋解痉、通腑止痛对症治疗,配合美多巴片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可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08年07期)
震颤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观察震颤型帕金森病(Tremor Dominant Parkinson Disease,TD-PD)患者小脑的组织结构变化,为PD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共选取36名临床确诊的PD患者,所有入选者均满足英国脑库PD诊断标准;再随机选取10名,性别、年龄与前者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2、根据受试者临床表现中是否伴有震颤症状,将PD患者分为震颤型PD组(TD组)和姿势步态异常型PD组(PIGD组);3、所有PD患者进行Hoehn-Yahr(H-Y)分级,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再将TD组患者均进行震颤评分,作为评估震颤严重程度的指标;4、受试者均通过3.0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常规核磁共振序列、DKI扫描。DKI原始图像利用Funtool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在彩色编码图上,分别对每位受试者手工绘制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在双侧小脑白质、双侧齿状核分别测量平均峰度值(Mean Kurtosis,MK)、平均弥散值(Mean Diffusion,MD)、部分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5、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完成资料分析:所有样本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之间相互比较选用χ2检验,如一般资料中性别分析;计量资料之间比较选用t检验,如测量部位各参数值的相互分析;研究测量部位参数值与震颤评分之间的关系使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TD组、PIGD组、NC组分别在年龄、性别之间,TD组与PIGD组在H-Y分级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TD组与NC组各测量部位参数值进行比较,TD组双侧小脑白质MK值、双侧小脑齿状核MK值、左侧小脑白质FA值较NC组增高,双侧小脑白质MD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PIGD组与NC组各测量部位参数值进行比较,PIGD组双侧小脑白质MK值、双侧小脑齿状核MK值、左侧小脑白质FA值较NC组增高,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TD组与PIGD组各测量部位参数值进行比较,TD组双侧小脑白质MK值、双侧小脑齿状核MK值、左侧小脑白质FA值、左侧小脑齿状核FA值较PIGD组增高,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将TD组各测量部位MK值分别与震颤评分进行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各测量部位MK值与震颤评分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1、PD患者小脑白质及齿状核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代偿作用;2、与PIGD型相比,TD型患者的小脑结构发生改变,并且验证这种改变可能为小脑的代偿作用,而这种代偿作用是通过小脑-丘脑-皮质通路介导实现的;3、与FA、MD值相比,MK值的敏感性相对较高,DKI技术能够更加敏感地量化组织结构的细微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震颤型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华,叶青,陈杰.震颤型帕金森病中医诊治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8
[2].黄秀双.应用DKI观察震颤型帕金森病小脑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
[3].李哲.针刺辅助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4].文之.震颤型帕金森病脑结构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武汉大学.2016
[5].罗春燕,宋伟,陈芹,杨靓,商慧芳.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6].罗春燕,宋伟,杨靓,陈芹,商慧芳.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C].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7].周红,张克忠,袁永胜,佟晴,戚志强.震颤型与姿势步态异常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抗氧化酶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5
[8].梁克几,庄艳姗,杨职.西药联合加减乌梅丸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
[9].范宇鹏,曾亮,孙玉芝,苏巧珍,连新福.帕病2号方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0
[10].连新福,雒晓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8